民办高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及长效机制的构建论文_王洁

民办高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及长效机制的构建论文_王洁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 东莞 523083

摘 要:民办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人才的主阵地。本文以“立德树人”的内涵为切入点,探究“立德树人”在民办高校中的实现路径,构建“立德树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以期提高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声望。

关键词:民办高校 立德树人 实现路径 长效机制

民办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大学生、输送人才主阵地之一,要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重要责任。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和互联网横行的时代,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表现出容易缺乏主流观念和理想,而这种现象在充满活力和强调实践、创新的民办高校里显得更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它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本质要求,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信仰,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高校学生将来要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正确判断,在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动,这正是主流价值观念熏陶的结果。所以,这就使得在民办高校中构建一个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追根溯源,“立德树人”这个词的出处应该分为“立德”和“树人”这两个词来理解。“立德”出自《左传·襄公》:“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能够传承不朽的最高指向首先是德行修养,其次是建功立业,最后是著书立说、传承文化思想。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立德这件事情的重视。“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的意义在于使人丰富学识、拥有社会责任。如果说立德是从个人的角度强调内省修身培养德行,那么树人就是从社会和国家层面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作概括。树人即培养人才,让学生成为有才学并心系社会之人,即成为一个掌握实际本领和学问同时又拥有家国情怀和高远眼界的人。一个人若只重修己而罔顾社会,缺少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精神则无法称之为才。由此可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思想蕴含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当中,它强调“立德”方可“树人”,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这一概念:就个人而言,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方可成为真正的人才;就学校而言,培养人才的第一要务是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就国家而言,道德品质优良之人方能真正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现代教育主要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出的人不论是眼光还是格局都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中。所以,当今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构建“立德树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意义

1.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如今,各种新的社会思潮正涌现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性质,很多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正冲击着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由于高校大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尚弱,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例如,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倾向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观点。在这种严峻的环境背景下,高校应构建“立德树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加大“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力度,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实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 “三观”。

2.是实现高校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有才之人的同时,高校更应该培养德才兼备之人。众所周知, “德”是“才”的基础,心怀多大的“德”就会有多大的“才”,有才而无德之人必将成为社会的危害。所以,高校要将“立德树人”这一原则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并作为一项常态性的工作认真贯彻,构建系统性的长效机制。

3.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自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对于国民的价值观教育,并强调努力实现“全民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件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构建“立德树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更加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科学体系。

三、“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构建“立德树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以“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为核心,完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而建立健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使之成为一项常态性工作,进一步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1.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制度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落实,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作为有力保证。首先,民办高校要不断完善学校的制度。民办高校应在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精髓后,结合自身的情况和特点,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民办高校应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同时让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约束学生行为,防止道德缺失。诚信档案就像银行征信记录一样,真实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和行为方面的诚信度,这一诚信档案对学生的影响应涉及到其学习生活、经济行为、求职就业、网络交往等方方面面,旨在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自律,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自觉做一个道德品行高尚之人。再次,不定期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专业教学技能培训,使之成为一贯的制度得以长期执行。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是学生们争相模仿的对象,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

2.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民办高校对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在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起到主要渠道和基础性的作用。要在理论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需要民办高校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教师不能单纯地依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开展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其次,在教学形式上,要摆脱以往的说教式教学,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了解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于现实生活所具有的指导意义,以便更进一步地理解、践行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精髓,实现民办高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根本任务。

3.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使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民办高校团委、学生会等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立德树人”理念为主题,借助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媒介,开展文艺对抗赛、歌咏比赛、小品短剧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篮球赛等活动,动员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其次,利用好每一个传统的节日、纪念日,结合校史校风,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号召大学生们深入理解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的文化内涵,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再次,民办高校可以定期举办评选“身边道德楷模”的活动,树立在助人为乐、勤奋学习、诚实守信、尊师重道、敬老爱幼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大学生为典型模范,并号召身边的大学生向其学习。

四、“立德树人”在民办高校中长效机制的构建

1.创建一个统一领导、共同管理的工作机制。民办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并不是学校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体教师职工以及各个部门领导人员共同的责任。应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将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育人主导机制的中坚力量,学生干部作为骨干力量,教师作为主导者。因此,民办高校应创建“立德树人”有效管理工作机制,实行统一领导、共同管理,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各个部门的积极性,进而形成一股很强的合力,促使其“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

2.构建一个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办学质量评价机制。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因此,高校要以教学改革的要求为中心,建立“办学质量”评价机制,从办学质量是否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出发进行评价。首先,针对办学质量是否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和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内部评价机制。学校要以教师的教学质量为依据,衡量其德育投入的力度以及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程度,评价办学质量是否符合教学改革的目标。其次,针对办学质量是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需要建立学校领导与教师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高校领导要对教育资源是否出现倾斜化、功利化的倾向,是否过度追求办学规模,是否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了“软件”建设等问题进行评价,并加以改进。教师对教育资源的配置能否突出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培养进行评价,改变教育资源只用于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发展的局面。

3.民办高校应构建教书、管理与服务三种育人方式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教书、管理与服务三种育人方式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一方面体现了育人的全覆盖,另一方面体现出教书、 管理与服务这三种育人的内在统一性。独立学院创建教书、管理与服务三种育人方式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对实现“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从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传承下来的优秀思想,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探究“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和长效机制的构建,有利于保障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输送一批批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李晓华 袁晓萍 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3),70-73。

[2]张建松 刘天骥 刘琳琳 “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应对措施[J].农家参谋,2017,(19),133。

[3]付晓玲 徐东辉 论“立德树人”思想内涵的传承及其哲学意义[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17,(04),6-11。

论文作者:王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2月总第2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  ;  ;  ;  ;  ;  ;  ;  

民办高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及长效机制的构建论文_王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