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时代粮食生产出路何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粮食生产论文,时代论文,高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著名经济学家马晓河研究,我国农业已进入高成本时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投入产出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最突出的就是各类农产品投入量的增长普遍高于产出的增长,农业的收益率出现了趋势性下降。从1997年到2013年,我国三种粮食、大豆、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6类农产品每亩产出量分别增长了29.1%、32.8%、36.6%、2.8%、26%、26%,而同期每亩投入量即总成本,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增长了110.2%、91.8%、83.5%、80.5%、102.6%和124.6%。每亩投入量增长都在产出量增长的1.3倍以上,其中大豆达到了3.8倍,蔬菜2.9倍,三种粮食2.8倍。 进入生产高成本时代,农民种植粮食的比较效益不断降低,生产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这对于人多地少、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的我国来说,是需要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问题。要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调动农民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 加大科技投入 在提高单产上下工夫 耕地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国不可能依靠扩大耕地来增加粮食产量。要在现有的耕地上生产出需求不断增加的粮食,就要在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上做文章。 201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7%。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十二五”以来累计增产粮食6342万吨,增加效益674亿元。种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创制出优质、抗病、高产的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甘薯新品种535个,良种推广超过35亿亩。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研究开发的杂交稻研究创造了世界奇迹。2014年10月10日,农业部专家组在湖南省溆浦县对102.6亩杂交稻“Y两优900”进行现场测产验收,最终确定百亩片平均亩产为1026.7公斤,这标志着袁隆平领衔的我国超级杂交稻亩产千公斤攻关取得成功。按照2014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每公斤2.36元计算,每亩超级杂交稻净增加收入800多元。 2014年6月18日,农业部组织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等单位的7位专家,在山东省招远市辛庄镇马连沟村对招远市承担的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的10亩攻关田进行了现场实打验收。经过详细计算,该示范田小麦亩产达到817公斤,刷新山东省冬小麦单产纪录,并且创农业部专家实打验收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按照2014年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每公斤2.36元计算,仅增产部分每亩就为农民增加收入900多元。 出身农民的我国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自1972年开始夏玉米高产攻关研究和高产田的培创以来,经过40年的实践和探索,实现了玉米高产攻关的突破,先后7次创造我国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实现了玉米亩产由500公斤到1400公斤的高产之路。40年来,登海种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累计贡献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 实践证明,我国粮食作物在单产提高上有着不小的潜力。2014年10月21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举行的“湘江论坛”上透露,他的团队正在准备启动第五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是每公顷16吨,即亩产接近1100公斤,争取在2018年实现。现在,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小麦、稻谷、玉米单产上继续攻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另一方面要加大优质高产粮种的推广、普及力度,让种粮农民增产增收。 加大耕地流转力度 在发展规模经营上下工夫 粮食生产的季节性、收益相对低的特性,决定了分散的、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难以获得理想的收益。 据有关学者研究,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为2.83亩,户均约半公顷。有关测算表明,如果把实现种地收入与进城务工收入相当作为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的标准,在北方单季地区,家庭经营的适度规模应在120亩左右;在南方两季地区,则为60亩左右。从国际比较看,这仍是很小的规模。 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是2008年年底的3.1倍,流转比例达到26%,比2008年年底提高17.1个百分点。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超过287万户,家庭农场超过87万个。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耕地流转的比例仅有1/4多一点,大量的耕地还是农民一家一户式的种植。依照目前我国的粮食市场价格水平计算,农民种植一亩粮食的年收入,减去成本,仅在1000元左右。这个收入水平,仅是2013年全国“农民工”月均收入2069元的1/2。因此,加速耕地流转,是增加种粮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在耕地流转过程中,要克服两种倾向。 一是要在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情况下,有序引导流转,不能操之过急,搞强迫命令。 二是要防止耕地流转“非农化”、“非粮化”倾向。在鼓励各种资本下乡流转耕地的同时,要加强监管,特别是工商资本。目前工商企业直接租赁农户承包地的比例还不高,但流转面积增长的速度却很快,2012年流转入企业的土地面积比上年增长34%,2013年比上年又增长了40%。因此,对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既要鼓励引导,又要加强监管。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要带领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要发展规模化粮食生产,而不是建设非粮化的工厂和企业,以及种植经济作物。 加大耕作方式转变力度 在节约成本上下工夫 发展粮食生产,依靠压缩种植成本非常艰难。生产资料很多是资源稀缺性商品,价格一旦上去,就难以下来。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劳动力价格是在不断上涨的。 在新的形势下,要节约粮食生产成本,就要在加大耕作方式转变上下工夫。 发展免耕技术。作为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之一,水稻免耕直播,不仅可以节本增效、节能低耗,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雨季的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抗水蚀及风蚀的能力,增加土壤的蓄水量,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从而有效实现高产稳产。 近年来不少地方发展的水稻直播技术,为节约生产成本开创了新路径。如今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农民播种不再需要育秧、插秧,而是把自家培植的“小乳芽”直接手工播撒入土,像撒化肥一样轻松简单,形成规模的也可机械直播。金秋时节,采用这种新技术种植的水稻喜获丰收。2014年10月16日,在曹妃甸区五农场,黄澄澄的水稻密密麻麻连成片。正准备收割的村民闫卫国说,直播虽然不像插秧那么整齐均匀,但是水稻产量却提高了10%左右。据河北省科技厅测算,相比传统手工插秧,乳芽直播亩均增产23.62公斤,亩均节省种植成本265.4元,亩均节水12立方米。2014年丰收已成定局,预计亩产700公斤。 发展再生稻生产。再生稻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只割下稻株上面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让其再长出一季稻子。199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团队在福建省尤溪县开展技术攻关,16年间7次刷新再生季单产世界纪录,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百亩片平均单产1324公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黄关镇,千亩连片“超级稻+再生稻”年平均亩产1347.2公斤(头季稻平均亩产944.97公斤,再生稻亩产402.2公斤),最高年亩产1388.1公斤。 发展节水粮食生产。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开展的抗旱节水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研究目前取得最新成果。田间试验表明,该项目培育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水分利用效率可提高15%以上、产量提高10%以上,具有较大的生产应用潜力。占我国粮食总产量1/5的小麦,其种植区域有2/3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随着我国水资源的日渐匮乏,抗旱节水成为我国小麦农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研究人员首次获得两个可显著提高小麦抗旱节水能力的关键调控基因,能够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并且增强叶片光合作用,从而实现抗旱节水、提高产量的效果。 联系电话:0371-69333565高成本时代粮食生产出路何在_农民论文
高成本时代粮食生产出路何在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