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儿童医疗中心2病区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脐静脉插管固定方法在高危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脐静脉置管的80例高危新生儿临床资料,根据导管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36)与观察组(n=44),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法固定导管位置能降低操作难度,且固定牢固,便于观察,不增加导管留置时间,安全性好。
【关键词】 脐静脉插管;固定方法;高危新生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203-0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治疗已涌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案,脐静脉插管术的应用是重要组成部分,给药、给予营养、静脉取血等都可通过静脉通道进行[1],但置管后需进行外科缝合,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难度。我院采用改良版不需缝合的固定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4月行脐静脉置管的80例高危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儿临床资料完整,已排除患儿家属不同意纳入本次研究的患儿。回顾性分析入选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导管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两组,采用荷包缝合手术固定导管的患儿归为对照组(n=36);应用改良固定法固定导管的患儿纳入观察组(n=44)。对照组患儿男20例,女16例;胎龄(31.7±3.4)周;出生体重(1479±380)g。观察患儿男24例,女20例;胎龄(32.1±2.8)周;出生体重(1491±341)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出生24h内进行置管手术,消毒区域包括患儿脐部及周围皮肤,覆盖无菌孔巾;手术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采用无菌剪剪断脐带,暴露脐静脉,插入导管,进腹壁后缓慢向头侧推进,深度一般为脐到剑突的距离加0.5~1cm;插入至合适位置后,可用注射器抽吸回血,通畅后,采用荷包缝合法固定导管,将缝线绕导管数周后系紧,再用胶布固定。
观察组:患儿出生24h内进行置管手术,将脐带结扎包内带有尾线的气门芯提前套在插管上,其余手术操作步骤同对照组,静脉导管插入至合适位置后,采用止血钳插入气门芯内,夹住脐带根部固定导管,同时将气门芯套在脐带根部,再将尾线绕导管数周后系紧。导管刻度向外,以环形盘在脐旁,采用灭菌透明敷贴覆盖固定,采用75%乙醇溶液对暴露脐带残端消毒,每日两次。
1.3 评定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均由SPSS17.0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资料,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则表示两组数据资料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为(8.5±1.4)d;观察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为(9.2±0.8)d,两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7.7%,与观察组(2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脐静脉插管术能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且操作简单,可以较长时间留置,提供给药途径与给液途径,保证危急患儿生命需求,且不需反复穿刺;目前国内将脐静脉插管术作为助产服务医疗机构评审项目之一[2]。但由于此项技术属于介入性手术,且需要外科手术缝合,患儿年龄较小,免疫低下,对施术者及护理人员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改良法固定导管,采用气门芯套住脐带根部,不需手术缝合,降低了操作难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采用改良法固定导管对导管留置时间不产生影响。采用荷包缝合法固定导管过程中,由于患儿脐带较细,操作难度大,稍有偏差就可能发生失误刺破血管或导致缝合失败,且缝合完毕后系紧打结的力度难以控制,缝合及搭桥固定都增加了施术时间,导致脐带残端长期暴露,增加感染几率[3]。改良法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避免了外科手术缝合过程,缩短操作时间,减少脐带暴露时间,降低了感染几率。但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出现1例发生感染患者,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这可能与本次研究选用样本量较小有关,对患儿感染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导管松动或拔管困难现象,说明改良法固定导管效果较好,与荷包缝合法比较无明显差异;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腹胀的发生率分别为16.7%、18.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文献指出[4],患儿出现腹胀主要原因是置管位置不当,导致输入液体进入患儿肝脏,造成肝内血压增高,而肝内血压增高会引起门静脉血压上升,新生儿血压调节功能低下,门静脉高压使胃肠血液回流受阻,甚至发生胃肠道淤血,影响消化道功能,从而导致腹胀。因此,暴露导管刻度,避免导管发生位移、脱落,确保导管固定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改良法固定导管位置能降低操作难度,且固定牢固,便于观察,不增加导管留置时间,安全性好。但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待采用大样本量展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伟恒,朱慧.脐静脉插管在高危新生儿中的应用及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10,32(2):141-142.
[2]欧阳平.脐静脉置管两种缝扎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J].安徽医学,2013,34(4):457-458.
[3]兰美倩.脐静脉插管的临床应用与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7):900-901.
[4]梁淑文,崔其亮,谭小华,等.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后腹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4):247-249.
[5]赵霞,薄杰.改良新生儿脐静脉插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探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6,31(1):52-54.
论文作者:孙妙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导管论文; 患儿论文; 静脉论文; 脐带论文; 新生儿论文; 时间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