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素质教育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试论论文,战略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但真正实行起来,也还有不少阻力,难度很大。分析起来,原因固然很多,但我们以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换一句话说,就是对素质教育的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认识没有到位。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希望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所裨益。
一、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伟大进步,是一座新的里程碑
素质教育的提出,能使我们进一步认清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和功能,表明只有发挥了教育的本体功能,才能发挥其社会功能;只有发展了人的素质,才可能培养出各种优秀人才。怎样认识教育的性质与功能,这是科学教育观的核心问题,是观察分析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确定教育方针、政策的根本指导思想。教育的功能很多,从宏观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社会功能;二是为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服务的育人功能。我们的教育,不但要担负起文化建设的重任,而且还要担负起思想建设的重任。因而教育要把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上,我们曾走过一些弯路,也有过一些失误。改革开放以前,过分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的本体功能与本体任务被忽视,教育的其他社会功能也被忽视。改革开放之后,教育的社会功能得到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与肯定,但在注重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的时候,又过多地突出了教育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忽略了教育只有通过培养出高素质的多种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而今,教育界的同志提出素质教育这一问题,并展开讨论和实践,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超越了片面突出政治和只重视为经济服务,离开受教育者素质的发展而造就人才的误区。
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们的党和政府对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作了科学的界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 〕这既阐明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外部联系,又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内部规律,即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的整体功能。我国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通过造就一代在品德、智能、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新时期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对教育本质的全面、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对教育本体功能的全面、充分发挥的结果。我们主张教育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服务同为人的身心和个性发展服务相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可以而且应该统一的。这种社会功能与育人功能相统一的教育功能论,完全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克服当前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弊端,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时代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片面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现象。尽管中央文件和国家教委领导多次提出教育必须克服脱离实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反复强调要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但“应试教育”并未得到彻底解决,甚至有些地方还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这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对人才的评价、使用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应试教育”,它是一种以应试为目的的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危害性极大:第一,重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而心理教育则几乎没有被考虑,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只重知识灌输,轻视能力培养。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强逼学生死记呆背,从书本到书本,很少接触了解社会实际,缺乏社会实践能力。“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大搞题海战术,疲劳轰炸,学生负担过重,造成学生厌学、怕学,但又不得入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爱好和特长,使学生身心健康遭到严重推残。第三,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大搞所谓“英才教育”,置多数学生于不顾,不仅使他们的学习得不到长进,而且在心理上受到极深的伤害,严重地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依照这种教育价值观进行的教育必然带来诸多弊端,这种弊端干扰了素质教育的实现,扭曲了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使得我国的教育方针难以全面贯彻,教育质量难以全面提高,无法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而素质教育则与“应试教育”不同,它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呼唤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就能纠正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偏向,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能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所提出的,在2000年以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在2000年以后,再用若干年的时间,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只有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教育的功能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价值认识的逐步深化,促使了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20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主要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变革。向传统教育挑战的最先是杜威,他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引起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争论,促进了全球性范围内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先后出现三次世界性教育改革高潮:第一次发生在五、六十年代,其特征是学科现代化运动;第二次发生在七十年代,其特征是终身教育的提倡与推广;第三次开始于八十年代,其特点是面向21世纪全面提高和发展人的素质,造就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与日益现代化的社会的一代新人。自20世纪五十年代始,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阶段,教育正在摆脱和越出传统教育的种种界限,成为整个现代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期间,主要是探索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可以这样说,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中小学是为人的素质发展打基础的奠基工程。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跟世界一样,经历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发展的过程。在世界范围内,近代以来,教育观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双基教育”发展到“智能教育”,再从“智能教育”发展到“素质教育”。在我国,同样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只是在时间上有所不同而己。
早在17世纪,从夸美纽斯到赫尔巴特形成的传统教育,认为教育的价值主要在文化传递上,即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这种“双基教育”是适应近代大机器生产、社会对大批熟练工人需要的产物,是以知识、技能为主体框架的体系。在我国,学校教育主要是强调掌握知识和技能。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教育界提出了“落实双基”的口号,作为学校师生追求的目标。五、六十年代,人们普遍认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就是受教育所应具备的基础。基本知识,主要是指各学科的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指掌握以读、写、算为主的解题技能。这种由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双基”,基本上属于认识领域,是“知识本位”的产物,不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针对“文化大革命”否定学习文化知识的弊端,强调加强课堂教学,加强“双基”教育。改革开放后,教育工作者开始注意到,光强调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智能的开发。在国际上,“智能教育”产生于20世纪中期,是适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逐步走上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而形成的现代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强调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发展的作用。在我国,七十年代后期,随着布鲁纳、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理论的传播,教育界提出了不仅要“加强双基”,而且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同时还认识到“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就成为基础教育更加完整的改革目标。由于“智能教育”的兴起,学校教育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智能教育”在中小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拚命加强的是考试科目的书面知识,大力发展的是解答难题、怪题、偏题的解题能力,着力培养的是小学考初中、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学的能力,“智能教育”被异化为“应试教育”。
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则步入更加狭窄的以“应试”为中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死胡同,严重地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为了民族的未来,八十年代末提出了“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口号。在这个口号下,教育界开展了一场关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广泛而又深刻的改革,而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成为了这场改革的中心环节。推行素质教育,正是对教育发展历史经验科学认识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教育发展跟上时代的必然结果。素质教育不仅是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中心和主题,而且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不仅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诸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而且一些发展中的国家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样强调素质教育。在这个大趋势面前,我们的教育发展也必须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素质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自20世纪五十年代始,人类社会的社会化过程进入到一个更加广泛、全面、有序、深刻的现代阶段。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是社会的系统性、整体性、全方位性的增强,知识总量迅速增加,知识更新换代加快,教育、科研、生产、社会协调发展,劳动力的结构由经验型向知识型过渡,在科技和学术领域,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建设每前进一步都直接影响着教育。十八世纪,由于牛顿古典力学和热学的发展,引起了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对教育的主要影响是要求实施普及免费的强迫的初等教育。这是因为,普及义务教育是当时现代化生产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十九世纪,由于电磁学的发展,引起电力的广泛应用,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子信息技术,它对当代世界教育的数量的发展,尤其是对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开发高技术和建立高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新的产业革命迅猛发展,一系列新兴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核能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领域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世界技术发展也就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这一形势推动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加速本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2〕当今世界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既为各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对各国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挑战。我们只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才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我们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决定性因素不是资源问题、资金问题和技术、设备问题,而是十几亿人口的素质问题。因此,提高人口素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种多样的专门人才和千百万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要完成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劳动者的重任,就要大力发展教育,有效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果只注意“物”的现代化, 而不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注意首先抓“人”的现代化,其结果是实现不了国家现代化的。要真正实现国家现代化,首先就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推行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可能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巨大作用。
五、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竞争的迫切需要
20世纪很快就会成为历史,21世纪的曙光即将来临,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各个国家都在研究如何迎接21世纪。当今时代,有人称之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技术密集型的时代”、“宇宙空间的时代”,也有人把它叫做“计算机时代”、“教育时代”。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首先,面临的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挑战。21世纪,不单是一个生产、生活高度现代化的世纪,同时也是一个不同领域科学技术创造性融合、高科技产品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科技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的素质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人才素质,也就成为我国教育的重大战略任务。
其次,是面临着科技和经济激烈竞争的挑战。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今天的基础教育,也就是明天的高等教育,后天的国民素质、未来的科技经济。我们可以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掌握了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谁就能处于领先地位。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今后五年、十五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以及实行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正是振兴中华,迎接21世纪挑战竞争的英明决策。在这种形势下,基础教育怎么办?理想的回答,是坚定地走素质教育的发展道路,舍此别无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较高的国民整体素质,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大批优秀适用的专门人才,从根本上保证两个文明建设的持续蓬勃发展,保证我们的国家、民族在21世纪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然而目前整个国民素质、民族素质还不高,这就影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在“四化”建设中,今后我们能否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进一步促进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使我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跨入21世纪,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民族素质和全体劳动者素质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一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4〕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只要能把教育搞上去,认真扎实地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就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从而发挥其巨大的经济效益。
迈入21世纪,人类不但面临挑战和竞争,而且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譬如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大地沙漠化,生态失去平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受到威胁,由于丰富的物质财富而引起的享乐主义滋生、个人主义膨胀、道德水准下降,市场上的假冒伪劣,经营活动中的坑蒙拐骗,社会生活中的贪污腐败、吸毒贩毒、偷盗扒窃、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克服这些困难,除了完善法制、加强管理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赢得21世纪的挑战、竞争的辉煌胜利!
收稿日期:1997年5月27日
注释: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页。
〔3〕《邓小平同志论教育》。第60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