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海外投资案例分析_投资论文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海外投资案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限责任公司论文,中国论文,案例分析论文,海外投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投公司成立的背景

(一)全球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

近年来国家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WF)频繁“高调”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上,成为近两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热门话题,而且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因一些SWF向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创的华尔街投行注资,更被提到了拯救全球市场的高度。可以说,SWF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家主权财富基金是指一国政府通过特定财政收入和国际收支盈余等资本积累而成立的专门的投资机构。其资金来源大致有两个:外汇储备盈余,和像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出口的外汇盈余。由于货币当局自身能力和法律的限制,SWF的成立,可以使得外汇较充裕的国家通过SWF的途径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进行积极投资,实现高投资收益目标和国家的战略目标。但由于SWF属于国家财富,其设立运作动机很容易使人们将其投资行为与国家政治目的挂钩。如何消除怀疑与障碍,这是SWF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SWF最早出现在1953年,石油大国科威特为了减少本国经济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利用其石油出口收入成立世界上第一支主权财富基金——科威特投资局;1956年,英国对当时其殖民地吉尔伯特群岛用于磷肥出口的鸟粪征税,并设立了基里巴斯平衡储备基金,目前其金额已超过了5.2亿美元。

SWF虽起步较早,但规模一直不大,所以早期一直没引起世人关注。1990年全球SWF的规模也只有约5亿美元。但近期,得益于油价上涨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国际收支大幅盈余等因素,才使得SWF获得惊人的增长速度。Morgan Stanley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分布在25个国家,总额为2.5万亿美元,并估计到2015年将增长到12万亿美元,到2022年,SWF将达到28万亿美元。2007年我国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SWF——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为2007年最吸引全球金融市场眼球的中国企业,更是因此而再次唤起全球舆论对SWF的高度关注。

(二)中投公司成立的战略意义

2007年9月29日,中投公司在北京成立,注册资本为2000亿美元,均来自于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所购买的外汇储备,其中三分之一用于投资全球金融市场。

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遥遥领先于他国,并且目前主要以外币存款、外币票据,特别是美国的高信用等级的长期政府债券、政府机构债券等形式持有。

单一高额的外汇储备,对应的是高深莫测的汇率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0月15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了19056亿美元。而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大约占到70%,一旦美元贬值,总额为19056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将会明显缩水。如果美元贬值20%,那么美元占有部分的损失将会高达2667.84亿美元。

同时,巨额的外汇储备也意味着过高的机会成本。当前美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仅为4%左右,据粗略估算,外资近几年来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平均年收益率高达20%左右,因此持有储备的成本约达到16%(输出收益率减去输入收益率),如此高昂的机会成本,持续时间越长,对我国的整体经济越不利。

另外,我国外汇体制与外汇政策之间还存在矛盾。在我国现行的外汇体制下,国际收支顺差会使得央行用人民币被动购买外汇,而央行这种公开市场操作积累外汇储备的过程,也是向金融体系注入基础货币的过程。因此,为避免被动的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央行必须要通过发行大量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手段进行冲销,但由于较高的市场利率,导致冲销的成本升高,使得央行为维持其独立性需付出较大的代价。

此时中投公司的成立,显然被寄予了“厚望”。首先,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资业务有利于主动平衡国际收支顺差,推进外汇资金的积极运用。如动用外汇资金进行境外投资,购买境外实业资产或金融资产,可以缩小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顺差。

其次,中投公司的成立拓宽了对外汇资金进行积极投资而获得更高收益的新渠道。据估计,人民币对美元每年至少有5%的升值幅度,再考虑中投自身运营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费用等,大约为2%~3%,加上5%的特别国债年利息,中投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至少要高于12%,再加上投资的时间价值,至少要达到15%左右的回报率才能确保外汇储备完全保值增值的目的。在美元持续贬值、我国国内市场利率居高的环境下,面对这么高的收益率要求,显然拓展外汇资金运用渠道,有助于完成该收益率目标,从而减小外汇储备的持有成本。

第三,中投公司的成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外汇体制与外汇政策之间的矛盾。中投公司的成立过程,实质上是指以人民币债券来收购外汇储备的过程,这样就取代了央行的部分公开市场冲销操作,缓解了央行的冲销压力,从而增强了央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

此外,中投公司还可以实现一些国家的战略目标。比如,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必将越来越紧缺,相关产品的成本提升的可能性很大,利用中投公司投资于能源及初级产品的股权等资产,可起到对冲未来经济风险的作用。因为未来能源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会带来相关股票的价格上涨,从而会抵消掉部分能源与初级产品的进口成本。

可见,中投公司的成立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的需要,而且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中投公司海外投资案例评价

(一)黑石:缺乏合理的投资决策

2007年5月底,即中投公司未正式成立之前,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中投公司前身)投出了其在海外市场上的“第一单”:通过中国建银投资公司(中央汇金公司全资子公司)入股美国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在黑石集团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时斥资30亿美元,以每股29.605美元的价格(相当于IPO价格的95.5%)购买1.01亿股的无投票权的股权,不超过黑石集团总股份的10%,并承诺持有期限不少于4年,4年期限结束后,中投公司可以每年出售1/3的股份。

美国黑石集团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另类资产管理和提供金融咨询服务的机构。中投公司选择黑石,或许就是冲着其在私募股权投资(PE)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与高收益水平,甚至还有可能看重在其发展史上很难找到在中国市场投资的影子。我们很难再找出其他更适合的理由来支持中投公司的这笔投资业务,因为其存在着许多不解的疑团。

首先,这次投资的宏观经济环境尽职调查分析,值得怀疑;锁定4年的持股期限,值得商榷。锁定股权的期限,并不能像债券那样能锁住收益率,反而是将收益“押”在了美国股市上。4年的时间足够股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况且当时次贷危机已“崭露头角”,房贷市场已出现明显的紧缩,美国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虽然黑石没有在贷款担保债务证券(CLO)等次贷产品上的投资业务,但次贷危机的连锁反应,很显然会波及银行等金融行业主体,以及导致高额的资本市场融资成本,从而会给黑石带来资金链供应上的压力。因此该投资期限不但限制了30亿美元在4年内的流动性,其背后还隐藏着较高的系统风险。对中投公司来说,这是个很不利的投资条件。

其次,违背了缓解当时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目的。黑石集团在我国内地未有过投资业务,若在中投公司对其的投资期内,黑石也能继续保持着对我国的“零”投资,这显然有助于缓解我国当时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但迄今为止,黑石在我国已进行了两笔投资:2007年9月10日,黑石以6亿美元战略入股我国的蓝星集团20%的股份;2008年8月,黑石集团以逾45亿元人民币投资于仲盛集团的商业地产项目。这意味着中投公司的资金又绕回了中国。

第三,选择无投票权的IPO股权使自己陷入被动。虽然无投票权能减少东道国对中投公司背后带有政府色彩的疑虑,但这也带来了如何维护自己的投资权益问题,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另外作为无投票权的补偿,黑石虽承诺中投公司将会在收益和财产清算时获得分配顺序优先的权利,但这并不能对中投公司的收益起到保证作用,只是在黑石集团出现经营不利的状况,甚至破产清算时,减少一些中投公司的损失罢了。

第四,投资工具存在较大风险。对于初涉海外市场的中投公司来说,应该从谨慎保守做起,初期应选择在金融工具风险谱系上靠前的工具(风险低)试水,再按照风险从低到高的顺序延伸扩展。金融工具风险谱系按照风险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国债、政府债、机构债、货币市场产品、房地产金融产品、公司债、实业公司股票、金融公司股票、衍生产品等。但这次对黑石的投资却似乎直接跨越了该系谱,因为黑石集团投资业务极其多样化,使得其股票价格更多取决于股市的整体行情,所以其股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股指期货的性质。中投公司的第一笔投资就选择类似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高风险金融工具,这显然有悖于按照金融工具风险谱系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投资思路。

黑石自从上市之后,股价就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发行后单周之内就跌回IPO价格。由于次贷危机导致的糟糕的外部经济环境,股价更是一路低走。到2008年10月26日时,黑石的股价收于7.89美元,中投公司投资黑石的收益率已为-73.35%,账面亏损额约达22亿美元。

2008年10月初,中投公司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持黑石股份至12.5%,增持部分为具有投票权的普通股,黑石目前的股价低于10美元,虽说增持黑石有“亡羊补牢”之嫌,但这次的抄底行为还是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

以上的亏损数据确实很令人失望,虽然说这是一笔4年的投资,要到到期时才能确定其最终的成败。但目前金融危机已经导致了全球经济环境逐渐萎缩,中投公司想要在投资期限内实现这30亿美元投资资产的保值,确实很让人捏一把汗。这笔投资也反映出了中投公司的投资思路还不够清晰,投资经验还不成熟,没有形成一个完善有效的投资决策机制。

(二)中铁H股:受国内市场走势影响较大

2007年11月底,中投公司宣布将斥资1亿美元认购中铁H股,锁定投资期限为1年。中铁H股于2007年12月7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全球公开发售33.26亿股H股,发行价格为每股5.78港元。

一直将自己定位于投资海外市场的中投公司,这次却把目标转向了国内企业。可能是由于对香港股市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中铁公司信息的掌握远比对海外市场上的国外企业要容易得多,而且还不会有相关的政策阻碍等不利因素。另外,购买中铁H股股份,是属于在境外用外币进行投资,在理论上并没有违背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资原则。但仔细分析,这笔投资依然存在着一些尚欠考虑的地方。

首先,减缓当时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不容乐观。虽然投资中铁H股是属于境外投资,但投资对象却是境内企业,这意味着中投公司在分享中铁经营收益的同时,也实质上将所投入的外汇资产流回了境内,这类似于往国内的间接注资。

其次,不能实现对冲国内经济未来风险。香港股市和内地股市联系紧密,具有很大程度的正相关性。而股市又是国家经济状况的晴雨表,所以中投持有中铁H股,会受制于国内经济走势,所幸的是,这次的投资期限仅锁定为1年。

在中投公司投资于中铁H股之际,内地股市大盘已经开始呈现下跌趋势,港股也在随后一段时间内开始回落,随着内地股市的低迷,香港股市很难能拥有较高的预期。而且在1年投资期的剩余期限内,股市走向会更加难以琢磨。最近糟糕的股市,使得中投这笔投资的账面更加难看:中铁H股发行价为每股5.78港元,而在2008年10月27日中铁H股的收盘价已跌至3.25港元,此时中投公司的这笔账面收益率约为-43.8%,远不及12%的保值收益率。

另外,投资金额太小,会带来相对较高投资成本率。这次的投资额度仅为1亿美元,当然这也是谨慎投资的表现,但相对于打算投资于海外市场的约670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实在太少,会带来相对高额的管理成本及人力成本。

综上所述,虽然相对于黑石的投资,中投公司管理层已明显更加注重投资的风险性,但投资目的还是让人有些疑惑:既没能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也不具有对冲未来经济风险的战略性目标的功能。1年的投资期限,也意味着这次投资的目的就是高额的投资回报,可目前的经济环境与股市的表现让人难以有较好的期望。

(三)摩根士丹利:投资工具风险较大

2007年12月19日,中投公司与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达成一项交易协议。根据协议,中投公司购买约5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公司发行的一种到期后须转为普通股的可转换股权单位,持有期限为两年零七个月,按照年息9%按季支付利息,到期后转换成摩根士丹利公司上市交易的股票,转股参考价格区间为每股48.07~57.684美元,转换价格最高不超过参考价格的120%,股权单位全部转换后中投公司持有摩根士丹利公司的股份将不超过9.9%。

中投公司投资于摩根,看中的是其长期增长潜力,特别是其在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业务上的市场地位。而这次的次贷危机,似乎也给中投公司创造了一个好机会。

受次贷危机影响,摩根士丹利股价仅2007年就缩水了近四成,市值从年初的800多亿美元缩至年底的500亿美元。截至中投公司达成这笔交易时,摩根士丹利已宣布了两次大规模资产减计,其2007年第四季度次贷业务相关损失总计达到94亿美元,而且利润也急剧下滑,2007年净利润为25.63亿美元,远低于2006年63.35亿美元的年利润。

因此,在摩根士丹利公司急需资金以缓过眼前难关之际,中投公司带着大笔的外汇储备资金出现,对摩根无疑于雪中送炭,从而中投公司可以获得更为有利的投资参考价格。另外,在美国金融市场由于次贷危机而风雨飘摇之际,由于金融机构极度缺乏资金,美国政府方面对主权财富基金的反感和抵制有所削弱;而且根据转股参考价格区间运算,中投公司最终持股大摩的股份比例不超过9.9%,这也恰好规避了美国财政部下属的外国投资委员会对该笔交易的事先审查。

这次看似一个绝好的投资时机,是否真的那么完美?从当时的经济环境及中投公司的投资目的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让人担忧的地方。

首先,该笔投资对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的贡献不容乐观。目前摩根士丹利大部分中国业务的运营都在香港进行,面对中国内地这么一个诱人的大市场,摩根士丹利未来的业务肯定会更多的偏向于中国内地,2008年6月份,摩根士丹利与上海华鑫证券合资设立基金公司,也即意味着中投公司的投资资产部分回流到了国内市场,显然不利于缓解当时国内流动性过剩。

其次,强制性可转换股权单位的投资风险太大。可转股股权的风险明显要小于股票,但对于这种强制型的转股债券,其风险却不小于股票。在持有可转股权单位期间,该可转股权单位具有债券的性质,可获得按季支付9%的年利息收益,虽9%要低于中投公司保值收益率12%,却也足以支付5%的发债利息,及2%~3%的管理和交易成本等手续费,而且几乎是无风险的收益。但在到期转为普通股权时,若此时摩根士丹利市场上的股价低于转股价格,中投公司将面临亏损,显然这样的投资工具与股票期货很相似。而摩根士丹利近1年的股价一直处于跌势,如图1所示,近一年来,摩根士丹利的股价跌了约80%。

图-1 摩根士丹利公司的年股价趋势(2007年11月~2008年10月)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网。

同时,由图1可见,该笔投资的参考转股价格区间与达成投资协议前后那段时间的摩根股价波动区间相当,这样的定价值得商榷。毕竟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摩根士丹利更希望达成这笔交易,而且当时市场上已经整体对美国的未来经济状况并不看好,再加上两年多的期限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以这笔投资是带有较大的风险。

当然,这是一笔长期投资,我们不能仅以暂时的账面数字来评价这笔投资,而且从投资手段及战略意义来看,中投公司这次对摩根士丹利的投资,比起前两笔,已成熟了许多,但是目前糟糕的投资收益,很难让人有信心能得到12%以上的投资回报,况且目前这场越发强劲的金融危机,更放大了强制转股债的风险系数。可见,在投资工具风险控制,以及投资时机的把握方面,中投公司做得还不够。

(四)JC·弗劳尔斯:投资行业过于单一

2008年3月份,历经3个月的艰苦谈判,中投公司终于落实了其第四笔投资业务,也是其第一笔委托投资业务:与JC·弗劳尔斯投资公司共同设立一个40亿美元的基金。中投公司出资32亿美元,占该基金80%的份额,合作方弗劳尔斯将注入10%的资金,剩余10%由其余几家普通合伙人提供。该基金由JC·弗劳尔斯公司管理,专门投资于境外的金融机构。另外,在利益分成和管理费方面,按照私募股权基金(PE)行业惯例,利益二八分成,即管理人获得20%,80%归委托方所有,管理人还要收取1.5%~2%的基金管理费。

JC·弗劳尔斯投资公司专注于金融企业投资的背景和突出的历史业绩是吸引中投公司的重要原因。JC·弗劳尔斯投资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只超过10亿美元的专门针对金融业的收购基金,该公司主要投资于金融服务公司,例如保险和再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和房产经纪公司、从事消费信贷业务企业等。除了拥有一些辉煌的投资业绩外,更令人叹服的是,其历年来所有投资项目的平均年回报率接近于50%。

虽然中投公司不参与这个基金的具体投资,但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中投公司仍然有一定的发言权,包括对于投资对象所在国的选择、具体的项目投资等等,这也为中投公司战略目标的实施留下一定的主动权。另外,JC·弗劳尔斯专门投资于金融服务领域,这不但符合中投公司一直希望投资于海外一些金融机构的战略目的,还能在与海外金融机构建立关系的同时,获得一些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

与前几笔投资不同,中投公司这次选择了委托资产管理的投资方式。这种外包的投资方式,使得基金的运作对中投公司更加透明,从而可以从JC·弗劳尔斯投资公司对基金的运作中获得更多宝贵的资产管理经验。与此同时,由于基金是由双方及第三方共同出资,就意味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对于初出茅庐的中投公司来说,JC·弗劳尔斯投资公司具有基金投资的专业经验、全球的关系网、充足的资本和独立投资的视角等优势,成了中投公司在该笔交易上盈利的一道保障。

另外,这笔投资非常明智的一点是,合作新设立的基金可以避免美国的一些政策限制。如美国联邦的有关法律规定,不是专做金融机构投资的PE公司,持有金融机构的股权不能超过25%。因为JC·弗劳尔斯投资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金融机构投资的PE公司,所以如果被投资对象是家美国银行类金融机构,JC·弗劳尔斯可以持有超过25%以上的股权,即中投公司的外汇资产可以绕过该政策限制而大量地对美国的金融机构持股。

相比前三笔投资,这笔委托投资要显得成熟明智许多,但仍有一些不利因素存在。

首先,在投资收益方面,投资收益缺乏保障条款。由于基金具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特点,中投公司面临的风险就相当于PE公司的投资风险,只不过中投公司依赖的是JC·弗劳尔斯投资公司辉煌的历史业绩及其丰富的投资经验,并没有收益上的硬性的保证条款。

其次,投资行业单一,风险很大。JC·弗劳尔斯投资公司是专门投资于金融机构的PE公司,也就意味着其收益与金融行业的相关性很大,其收益依赖于全球金融行业的发展,与普通PE公司相比,较难实现资产多元化而分散风险。尤其是目前受次贷危机影响,全球金融行业环境急剧恶化,在近期内,该笔投资的账面收益肯定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三、中投公司投资策略的优化

纵观中投公司的这四笔投资交易,虽然按照目前账面上的显示,没有一笔投资盈利,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中投公司的进步。从莫名其妙的“砸”向黑石,再到急于用回报率来证明自己而“杀回”中铁H股,然后向陷于次贷危机的大摩伸出“援助之手”,再与JC·弗劳尔斯投资公司“同舟共济”设立新基金。一笔比一笔愈加稳重成熟。

近来,中投公司正在积极低调地运作多笔投资,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持黑石股份;投资于美国的Reserve Primary Fund货币市场基金(但因收益损失过多而停牌,中投公司最近宣称将全盘赎回这次投资的本金);另外还有传中投公司将进军日本市场。面对海外五花八门的投资市场和投资对象,中投公司应当吸取经验教训,尤其要注重投资市场与主体的风险评估分析,进行符合自己投资目的的投资选择。

中投公司未来的投资方向,应该是实现一些长期的价值投资,在实现高收益进行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同时,还应能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海外许多国家处于积极成长中,尤其是一些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蕴藏着很多较好投资机会,例如像印度的基础建设投资、俄罗斯资源类公司的股权等。印度与俄罗斯都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国家,而这些行业又是带动其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若进行这些投资,可分享其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较高收益。

中投公司还可进行一些战略性的主动投资。如投资于一些全球性的销售终端机构,这样可以减少我国一些出口商品的中间环节;投资于一些紧缺资源类的公司股权,以缓冲该资源未来价格上涨而给本国经济带来的波动风险,比如,像国内一些专家提到的多伦多矿业板交易市场,那里拥有大量的全球矿产勘探权、采购权的交易项目;另外还可投资于一些具有很好前景的高科技领域,像太阳能、纳米材料等领域行业,有助于我国在这方面技术的发展研究。

四、结论

中投公司投资黑石IPO,能够获得对方一些先进的资产管理经验,却违背了缓解当时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原则,更重要的是以过高的价位买入无投票股权,并限定4年的持有期,既加大了投资风险,又失去了主动权和流动性;投资于中铁H股,选择熟悉市场上的优质股,风险较低,而且这也是对香港股市的注资,折射出对内地企业境外发展支持的信号,但由于香港市场与内地的高相关性,以及目前市场低劣的表现与动荡的经济形势,使得风险被加倍放大;投资于摩根士丹利的强制转股债,类似投资期权工具,而且转股定价过高,实现资产保值的目的不容乐观;与JC·弗劳尔斯公司合作设立基金,这种外包的方式可以弥补中投公司海外投资经验不足的缺陷,而且也是一次学习资产管理经验的好机会,但由于投资行业的限制,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收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从中投公司投资案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笔成功的海外投资,尤其对于主权财富基金,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一定要有清晰合理的投资思路和尽职的宏观投资环境调查。投资思路的清晰合理,主要是指投资目的明确,各目的之间的主次关系划分合理;另外,宏观投资环境的调查非常重要,尤其是要警惕一些有风险隐患的市场,而中投公司这几笔投资不利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因为对市场判断失位,导致了投资时机的选择不当。

其次,在投资期限的选择方面,对于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业务,应尽量缩短投资期限,建立投资组合,并根据市场行情不断进行调整操作,以减小单一投资业务的高风险;对于像能源及初级产品等的实体战略投资,应坚持长期投资,这样才能实现对冲未来经济风险的目的。

第三,投资工具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其风险性大小,并遵循持续稳定与灵活运用相结合的选择原则。另外在签订投资协议时,提出一些规避未来风险的附加性条款,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如2007年12月淡马锡入股美林,美林在这次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但淡马锡的这笔投资却丝毫未损,原因在于在达成协议时,淡马锡提出了一份有远见的“选择性投资条款”,规定若美林在一年内以低于淡马锡的入股价格增发股票,就要向淡马锡赔偿差额或免费向其发行与差额等价的新股。

第四,在投资方式的选择方面,应结合自身的经验实力与战略目的来考虑。投资方式分为自营与外包两种,直接投资于债券、公司股票、能源和初级产品等均属于自营的投资方式;而与投资银行、基金及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的投资业务则属于外包的投资方式。在自身投资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外包方式更具有优势,可以缓解投资经验与人才缺乏的限制,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向对方学习海外投资经验,还可以消除东道国对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可能带来威胁的疑虑。而自营方式的成本相对更低,不需要给付资产管理费用,在资产配置方面更具主动权。

另外,选择的投资对象,不但要具有良好的基本面,更重要的是增长潜力,另外还应通过多样化的选择来规避市场风险。

总之,海外市场变化万千,应对这万变的市场,中投公司应明确自己的投资目的,把握自己的投资思路,这不但要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引进全球顶尖人才,更要不断虚心学习、积累投资经验,形成良好的市场“嗅觉”,才能承担国家给予的重任,推动SWF对全球市场稳定发展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海外投资案例分析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