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外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安全_经济全球化论文

论对外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安全_经济全球化论文

试论对外开放中的经济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试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经济安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这既为已获得了经济发展实绩的一些亚洲国家所证实,也为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东南亚国家所证实。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潮流中,发展中国家要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就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关系问题,在对外开放中加强经济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到城市、由点到面的全面而深入的展开,对外开放的进程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1999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8.2万亿元,增长率超过8%,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我国的对外贸易额自建国以来增长了286倍,已达到3606.5亿美元;外汇储备已达到1580亿美元。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收入来源多样化。城镇居民的收入除工资外,其他经营性及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来源增多,其比例已提高到可支配收入的30%以上;农村居民的收入除农业收入外,非农业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已占纯收入的50%左右。这些经济成就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是一国的强盛之路,它的涵义已远远超出“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成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9卷,431页),而扩展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一个“战略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32页)。只有继续实行对外开放,这个国家才能愈益走向强盛;反过来说,一个强盛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开放的国家。

但是,一国实行对外开放,并不能保证自身一定能够在世界经济活动中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并不能保证自身在利益上一定不受到他国的侵犯或牵制。我国的对外开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这方面却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冲击,从而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深思的理论问题。

首先,在开放的环境中,怎么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发展本国的产业,降低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存度。先进技术是决定竞争成败的制高点,积极争夺这一制高点是各国立于不败之地的途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在世界科技领域永远居于领先地位,一方面进行高层次技术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也将本国生产中已趋于过剩或被淘汰的技术项目,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低加工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依赖在不断减弱,相反,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依存却相应地在增强。就我国的现实状况而言,由于科技政策注重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促进自身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好的效果,但一般引进的是较低层次、较低等级的技术,往往还附带了许多不合理的转让条件,经济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由以模仿创新为主转向以自主开发为主,是降低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存度的重要路径,是加强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

其次,怎么把引进外资、利用外资同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引进外资、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利用外资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领域和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资的利用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它不仅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加快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国家的财税收入,而且还提高了经济管理水平,增强了我国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但是,引进外资是一把“双刃剑”,它必然会造成外资经济与民族经济在市场占有和股权控制方面的激烈竞争。因为外资引进的规模越大,外资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也就越大,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威胁到产业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在利用外资上,更应注意外资投向产业的合理化,否则,会降低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造成产业结构的低度化,从而也会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在开放的环境中,要发展电子、通讯、计算机、生物制品、精密仪器等新的技术产业,一方面必须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积极引进多方外资,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外资过分集中而可能带来的动荡,同时还必须把外资的引进规模控制在我们所具有的吸收能力和偿还能力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用好外资,即主要用于支持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以增强使用外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贸易格局中,怎么提高加工贸易的经济效益,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中保护自己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时代,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分工体系已经形成,即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比较优势,抢占一个产业或一个产品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而把劳动密集型的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给其他国家。这一新的贸易格局带来的必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新的贸易格局中,会利用自身在历史上亦已形成的优势地位,一方面控制着初级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掌握着高新技术转让的国际途径;一方面垄断着任何一个产业或一个产品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另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的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各种方式保护自己的利益,才能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就我国而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生产什么出口什么,需要什么进口什么”的传统做法,加工贸易不再只以“拿一点工本费”为准则,而应面向世界,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占领某个产业或某个产品生产环节的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环节,将自身融于全球生产和销售的系统之中,从而保证较高的生产效益和较稳定的出口市场。只要我们增强了对外贸易的效益,也就增强了我们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交往中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我国对外开放中提出的这些理论问题,从根本上给我们发出了警示: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加强本国的经济安全。

对外开放中的经济安全,是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利益不致受到外部的威胁和侵害,换个角度说,就是本国资本对影响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不是减弱而是增强。因此,对外开放中的经济安全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自主性不受削弱、经济发展不受国际市场各种因素扰乱的正常状态。

在对外开放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涉及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到国家经济主权的独立和民族经济的发展。经济安全失去保证,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意义。我国是一个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中加强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中的国际地位,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要认识、理解这个问题,并在对外开放中真正做到经济安全,我认为必须了解两个环境,注意避免两种错误倾向,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了解两个环境

就国内环境而言,我国2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奠定了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的基础。目前,我国面临着新的改革开放的任务,这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中提到的:解决经济结构问题,帮助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和处理所有制问题;加强对金融业的有效监管,整顿秩序,完善规章,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加快向市场经济过渡进程;继续有效地利用外来资金、资源和技术;持续扩大出口、增加外汇储备等。毫无疑问,改革开放的这些新的任务无不和对外开放、经济安全紧密相连。对外开放可以增强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但是,对外开放也提出了如何趋利避害,保证民族、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增强抵御来自国际市场的各种因素干扰的实力,提高经济安全度等一系列问题。

就国际环境而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寻求着最合理的、最佳的配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意味着世界性的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国际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一般起因于各个国家为获取超额利润、发展本国经济、提高本国国际地位的政治目的,因而各国都是从本国的经济利益出发,通过国内制度的安排,或影响国际制度的安排,甚至是武力威胁或侵略的方式,力图使生产要素的国际性流动有利于本国经济政治目的的实现。可见,这种起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一场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经济运动。在这场经济运动中,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对外开放,在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中获取自身应有的经济利益。但同时,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并且风险的传导性极强,传导的速度极快,因而也就必须正视如何应对对外开放中的风险问题。

注意避免两种错误倾向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中,存在着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之间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为了经济安全而拒绝加强对外开放,认为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会导致经济更加不安全,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会受到严重损害。另一种是认为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利益应该服从世界整体的利益,即世界资本主义的利益,对民族和国家经济利益的差异性和独立性视而不见,宁愿葬送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这两种错误倾向有一个共同错误,就是割裂了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辩证关系,只见其对立的方面,而不见其联系的方面。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是统一的。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努力使本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最终达到使本国经济更为安全的目的。经济安全是一个国家既有的或潜在的经济权益主观上不存在受到侵害的状态或现实。增强一国经济安全系数的重要方面,就是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可以增强国力,国力增强了,实际上也就增强了经济安全的状态;反之,一国经济的发展只有处于安全状态,才会有更佳状态的对外开放。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年来,通过对外开放,提高了国民经济的素质,增强了综合国力,这同时也增强了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的能力。我们强调经济安全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并使自己保持一个相对领先的地位,从而提高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生产存能力,同时也以自身的经济实力为手段来获取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安全,只有确保了国家的经济安全,才能确保国家的根本利益。一旦失去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显然,在强调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利益的独立性时,我们不能忽视对外开放,更不能拒绝对外开放,不能拒绝与发达国家及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交往,不能把投入产出法作为衡量资本流动的尺度,以此来衡量引进外资的得失;在重视国际的开放合作,加强对外开放中,我们不能忽视民族和国家经济利益的独立性,更不能把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利益拱手奉送给对方,不能忘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会利用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有利地位为他们的利益服务,并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他们也决不会发慈悲无偿地援助其他国家。

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经济运行的全球化与经济利益的民族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由最初的野蛮掠夺到商品入侵,再到资本剥削,逐步发展为国际间的协商谈判、签定协定、直接投资、合作生产等,这一发展过程意味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经济的运行开始趋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所表现的富国与穷国、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日益密切的分工与合作,代表着生产力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利益来说,具有摧毁般的革命性影响。例如,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发展,已使它的利益遍及世界,开始威胁着民族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一些国际标准组织如WTO、OPEC、APEC等制定的一系列涉及参与国家的共同规则和标准,使各国的经济活动的民族特征和标记日趋减少。经济运行全球化的实质在于,经济运行超越了种族、族群、民族和国家的差异和界限。但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又有着自己的独立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国家之间在经济利益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不容忽视的。在各民族的历史日益转变为广阔的世界历史中,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无非是世界历史这张“网”上的“结”,它的发展虽然会受到“网”的制约,但它的经济利益理应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尊重和承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利益民族性的关系,不能因为要保护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实行简单的封闭或贸易替代或高筑各种关税非关税壁垒,必须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提高民族和国家自身的素质,提高与经济全球化负面效应相抗衡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要完成的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任务中,对外开放更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对外开放的事情,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二,要向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平等互惠的经贸关系,开辟多元化的国际市场;第三,要有原则地加入各种世界性的、区域性的金融和贸易组织,并能有所作为。显然,对外开放的这三项任务,只有依靠自力更生,才能做到,并且只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对外开放。因而,在加强对外开放中的经济安全方面,自力更生就是通过国内的制度创新,提高我国各项制度的效率,就是加强对对外开放活动监管的法制法规建设,建立国家的经济安全监测系统,提高我国的经济监管力度,面对外部风险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抗冲击能力。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既能与狼共舞,又能与狼周旋。

三是对外开放与利用资本主义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对外开放,都有一个如何应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全球战略,把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于其他国家的问题。是一概排斥,是一味接受,还是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自身。这是三种不同的态度。一个国家要在对外开放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就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在利用它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提高、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好的做法的同时,还必须在利用资本主义中学会保护自己。既不能保护过度,使民族经济丧失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丧失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的机会,又不能保护不足,使还处于脆弱、稚嫩状态的民族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被淘汰,甚至被外资所操纵。

标签:;  ;  ;  ;  ;  ;  ;  ;  

论对外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安全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