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应把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作为主要培养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力论文,培养目标论文,应把论文,早期教育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作为教育系统工程基石的早期教育,尤其应把发展创造力作为其培养目标,因为早期开发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较之其它阶段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一)可促进大脑生长发育完善,提高脑的功能。脑科学研究表明:人从出生起大脑就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 估计能储存一千亿个信息,这些信息是进行创造的基本元素,它们储存于神经细胞中,信息的储存引起细胞核的形态变化,从而为人们储存信息提供了充裕的“位置”。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主要是通过神经细胞和网状结构来完成的。幼儿时期的大脑正处于迅猛的发育阶段,不仅脑重量在迅速增加(由3 岁时的1000g发展到7岁时的1280g),而且脑细胞的体积也迅速增长; 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要使大脑真正发育完善,提高脑功能,除保证充分的食物营养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精神营养——接受信息刺激,及时教育和训练,多用脑、多动恼。因为人体的各种机能均是“用进废退”,大脑也在其使用过程中逐步发达完善起来;由于物质和信息两方面的营养,使大脑的神经元形成了许多枝状的“树突”,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树突,通过“突触”相联结,构成神经网络才能处理信息,执行大脑的各项功能。而“树突”和“突触”是通过教育和训练而发达的,形成的网络越密集交错,大脑的功能就越好,人就越聪明,所以在大脑生长发育时期接受教育训练可以滋生出大量的“树突”和“突触”,构成复杂的网络,促进大脑发达,提高脑的功能。
(二)能挖掘出储存在大脑内的智慧潜能。人类大脑智慧的潜能是无比巨大的,其内部结构之复杂、精巧,功能之奇妙,使人惊叹不已。人类进化亿万年总体水平的遗传密码及智慧潜能均保存在每个健康人的大脑中,其开发的潜力是惊人的。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在一份报告中说:“一个人若终生好学不倦,那么他大脑一生中储藏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的50倍。”该馆藏书约一千多万册,即人脑若尽量吸收,可容纳下五亿本书的知识。但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目前一般人的智能仅仅开发出3%~10%,另外90%以上的大脑潜能没 能被挖掘和使用,处于闲置的浪费状态,这对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而言是极大的损失,而要获得充分发掘和使用人脑的智慧潜能,必须及早开始,因为人脑发展的各种迹象均表明,人脑发育成熟以后,没有来得及开发的众多神经元就很难充分利用了。因此,抢在大脑成熟前的发育旺盛期实施教育训练效果是最优的,不仅能提高和激发大脑的创造潜能,而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能奠定良好的个性品质基础。幼儿阶段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性格习惯、思想品德以及正确的人生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大脑没有发育成熟之前进行良好的早期教育和训练,印象是特别的深刻,如同血肉一样生存在幼儿稚嫩的头脑中,其日积月累形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将会以“天性”的方式比较牢固地在日后体现出来,长期地起着主导积极的能动作用。早期实施创造力的训练,有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素质、增长聪明才智、养成探索、求新、独立、求实、富有创造精神的个性品质,为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马克思指出:“教育会产生劳动能力”。儿童的劳动能力是通过学习、教育和训练逐渐发展起来的,用人类创造发明所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影响儿童,发展他们的智力,增强他们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具有相应的创造才能。
恩格斯曾指出:“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髓的发展和活动。”即社会文明的进步依赖于人类的智力发展,从生理学角度看,人的大脑是一切智慧、行为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智能的源泉,所以研究人的智能发展和创造潜能,归根结底要研究脑的生理机制。可见,马克思及恩格斯的科学论断以及脑生理学理论是研究早期教育对人才成长的理论基础。
神经生理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下述几点:
(一)从人的神经系统的成熟情况来看。儿童出生后,由于内外环境的刺激,神经细胞的体积和容积迅速增大并生成分枝形成突起,3 岁前140~160亿个神经细胞的70%~80%已完成此功能,5 岁前大脑的主要机能已趋完善,完全有能力接受早期教育,同时认为学习并不需要完全成熟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相反,神经系统和大脑正是需要在学习与活动中的过程中,逐步地发展,日臻完善,直至成熟。
(二)从人的智力发展情况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研究指出,如果把人从出生到17岁时的智力水平相当于100%,那么人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5岁至8岁又获得30%, 其余下的20%是从9岁到12岁完成的。可见,一般幼儿的智力发展,早已具备了接受教育的条件。
(三)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看。5 岁前是儿童的智力潜能得以发展的最佳期,也是关键性的决定时期;4~5岁也是儿童图像视觉发展的最佳期,抓住这个时期对儿童进行书面言语的指导,效果最佳; 6岁左右,儿童对数概念的领会最为迅速……所以,抓紧这黄金阶段对儿童实施创造潜能开发也是最有效的。
(四)从早期人才显露的历史事实看。古今中外年少成才者连绵不断。我国战国时期的甘罗12岁当上卿,南北朝时的荀灌娘13岁领兵打仗,三国时曹冲7岁称象,东汉天文地理学家张衡10岁博览群书。 德国的威特9岁入大学,14岁获哲学博士,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 美国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4岁就能自如地阅读书籍,11岁发表论文,18 岁考取博士。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8岁作交响乐,11岁作歌剧。伽罗华17 岁提出“群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谢彦波11岁入大学,15岁考取博士研究生……他们都是经过了早期的教育和训练,使其智力和创造才能得充分发展的结果。
综上,在人类大脑发展的最佳时期给予良好的教育,具有无比的生命力,将会在人的一生中长期发挥作用。
三
进入幼儿期,儿童开始出现了独立的思维,活动也由被动阶段向主动的、自由的阶段发展,想象力丰富,由于思维的发展,幼儿此时开始把观察到的事物、自己的某种要求和欲望用语言表达出来;由于经验的贫乏,他们开始对周围世界产生了浓厚的探知兴趣,他们的思维方法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幼儿阶段身心发展的这些特点表明幼儿的创造潜力是十分明显的,所以早期实施创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开发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一)不要束缚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强、想象力十分丰富,有时超出客观现实。每当幼儿产生一些希奇古怪的想法时,教师或父母千万不能盲目否定,而应捕捉他们思想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万不可以大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儿童。
(二)给幼儿充分的行动自由。由于经验贫乏,加之好奇心强烈,幼儿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十分感兴趣,什么东西都想摸摸、玩玩。同时,世界上这些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材料,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认识世界,就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好方法。
(三)切忌用成人的思维标准限制孩子,要允许孩子去探索,允许孩子的行动超出现有标准。如幼儿在描述他曾经历过的事物时,讲述中常常要加上些他自己的想象成份,因而使他的讲述和原有的事情有出入,这种情况下,大人千万不可训斥他,更不能说他是在说假话、编瞎话。孩子用筷子敲打盆碗,在他看来这是在演奏动听的乐曲,可往往引来成人的呵斥。过多地用成人的标准限制孩子,不允许他们有调皮的行为,会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结果造就出来的是只有依从没有创造力的孩子。
(四)早期教育既要适当又要全面。所谓适当,就是指早明教育要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谓全面,是指要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避免因能力发展过早的片面性而导致负担过重以至影响正常发展,即家长或教师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职责,不仅是教孩子识字、计算、唱歌、跳舞或对孩子进行身体方面的抚育,而且应通过对孩子良好的早期刺激,促使孩子在大脑、身体素质、个性品德、审美能力和劳动能力诸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五)切忌惩罚教育。不要让孩子以害怕教师或父母作为教育的保证,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把教育建立在恐吓和人为制造的权威上面,那是最糟糕不过的了。”有些教师和父母为了保证孩子听自己的话,以利于对其进行“教育”,实行严厉的惩罚的办法。动辄罚站、责打,使孩子从小养成附首贴耳的习气,这种惩罚教育严重扼杀了幼儿的创造萌芽,也是现代创造教育所极力反对的一种教育方法。
四
创造力是根植于人类自身的一种伟大力量,教育的作用在于为人的创造潜能提供充分的、丰富的营养,以各种方法、途径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壮大。幼儿阶段,正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启蒙阶段,笔者建议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开发、培养。
(一)创设鼓励创造的环境氛围。4、5岁的幼儿富于幻想,创造萌芽刚刚绽露,十分脆弱,教育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从而保证幼儿的创造力得以繁荣发展。物质方面,应为孩子们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提供场所,使儿童在参观、游览、写生、玩耍等活动时接触自然和社会,为他们提供各种材料和玩具,以此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精神方面,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气氛,给儿童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自由的思索、想象、选择,甚至作出决定。在他们遇到疑难问题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时,在他们对自由游戏、表演、绘画等活动兴致勃勃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奖励。因为创造性的本质就是不同寻常的,创造行为势必显示出某些异常的方面,异常的思维方式、异常的结果。
(二)提供丰富的感性刺激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凭借感性材料进行的。新的形象、新的设想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对旧表象的选择、加工和改组构成的。因此,早期教育应通过各种活动,让儿童与身边事物积极接触和交往,以丰富孩子的生活,增长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他们的表象储备,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如果幼儿没去过公园或没在图片上见过公园的景象,就很难在“建筑公园”的游戏中发挥创造性;同样,在绘画活动中,幼儿若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就不可能画出丰富多彩的画来。成人应为幼儿创造运用各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感觉,如鼓励幼儿对周围环境多看、多听、多摸;接触事物时,帮助他们运用感知觉去分辩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颜色、形状、大小、粗细、宽窄等);多带他们参观、购物、游览以及更广泛地接触周围环境等。
(三)激发想象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导,产生幻想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也是成人进行创造型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幼儿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可从多种途径引发幼儿的想象力,美术绘画、音乐、讲故事、游戏、对话、日常生活均可成为引发孩子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如讲“刻舟求剑”的故事,讲到船移动了,丢剑的人要在船上刻记号,再下河捞剑,这时最好不再继续往下讲,而是提问孩子“你说他能捞到剑吗?”于是孩子按故事描述的情景,展开想象;平时生活中,多与儿童进行丰富的充满激情的谈话,既谈现在,又谈未来;既谈古老的中华文明,又谈未来的理想,使他们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四)多角度观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幼儿认识周围事物、丰富知识时,要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种答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他们观察自然环境、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使他们认识自然景色,各种动植物的名称、形态、特点,认识各种交通工具等,在参观中启发他们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加强他们对事物形象的辨别,提高观察能力。如认识声音时,可让幼儿想想周围的东西,有哪些可以发出声音,并动手使其发出声音:挪动桌椅、拍球、撕纸、开关灯、翻书、倒水、扔硬币、走路、拍手……,也可人为制造声音,让幼儿闭眼睛猜是什么声音。还可问:没有声音,世界会怎样?声音有什么用?好听的声音有哪些?不好听的声音有哪些?声音可以告诉人们什么消息?等。
(五)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活动也是推动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因为智慧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动作。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活动恰恰是一种直观的动作思维,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活动本身使幼儿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活动中也接收了许多新的信息。幼儿阶段的活动主要体现在游戏、制作、音乐、美术、讲故事等方面。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它是建立在幼儿极大兴趣基础上的,游戏中他们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一切,因而成为这个阶段的主导活动。游戏中他们必须首先分析、综合、整理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游戏的主题,设想游戏的内容,为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制作是指让幼儿动手做出一些东西来,使思维的结果物质化,通过剪贴、折纸等制作活动可使幼儿看到自己创造的成果,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在动手中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培养创造精神;绘画活动可使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爱好、想象、愿望,从中得到满足;音乐、故事等可使幼儿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加速脑细胞的发展。
(六)加强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力高的人,不一定最终成为创造者,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即良好的情感、性路、意志等方面的积极特征。苏东坡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人生道路都很坎坷曲折,但他们均以百折不挠的优秀个性心理品质得到了种种成功。在国外,曾有人对1000名当时被认为是天才的儿童进行过追踪研究,三十年后,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成年后并没有获得什么成就。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献身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