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师行业专长、品牌声誉和审计成本_审计师论文

审计师行业专长、品牌声誉与审计费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声誉论文,专长论文,审计师论文,费用论文,品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简称“四大”)因具有较高的品牌声誉及在部分行业中的专长而在我国审计市场上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审计收入一直遥遥领先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提高竞争力,做大做强,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合并等方式逐渐扩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事务所的竞争力。但是,事务所要想成为市场上的佼佼者,仅有规模是远远不够的,竞争优势还体现在服务的差异化即行业专长的培养方面。审计师行业专长反映了审计师在某一个或某几个行业的知识和经验,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更容易发现企业存在的错误和舞弊,审计效率也更高(Solomon et a1.,1999;Owhoso et al.,2002)。

行业专长与品牌声誉被认为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事务所要发展审计行业专长,建立品牌声誉,需要前期大量的投资,因此,对于具有行业专长和品牌声誉的事务所,市场往往会提高定价,即存在审计溢价。有研究表明,美国市场上“八大”的品牌溢价达到28%~39%,而具有行业专长的“八大”平均有34%的溢价(Craswell,Francis & Taylol,1995)。香港市场的经验证据也表明,专长与品牌溢价的确存在。我国的审计市场属于买方市场,审计定价的主动权掌握在上市公司手中。那么,上市公司是否愿意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呢?从理论上讲,对于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其质量能否影响价格,取决于市场上对该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需求,质量要求越高,相应的价格就越高。审计服务的消费者难以直接观察到审计程序,也缺少了解审计师与客户之间合约的安排和激励措施(DeAngelo,1981)。因此,他们不能直接评估审计服务的质量,只能通过间接变量来衡量审计质量,审计师行业专长和品牌声誉就是其中的两个重要变量。那么,在我国的审计市场上,作为审计服务购买方的上市公司是否会为购买行业专长审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而支付了更高的审计费用呢?如果上市公司聘请的审计师既具有行业专长又具有较高的品牌声誉(如“四大”),上市公司是因为行业专长还是审计师品牌声誉而支付溢价呢?

我们尝试以审计收费为切入点,立足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分析品牌声誉和行业专长对审计需求的影响,以探索我国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为会计师事务所提高竞争力、取得快速发展提供一个指导路径。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的审计市场上,上市公司不仅为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支付了品牌声誉溢价,而且支付了专长溢价,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获得了品牌的专长增量溢价,而对于“四大”,上市公司仅支付了品牌声誉溢价。这一结论意味着,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会计师事务所除了建立品牌声誉外,发展行业专长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本文的贡献在于:(1)首次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行业专长和品牌声誉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证明了具有品牌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增量溢价的存在,这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已有文献都是以国际市场为证据,而我们对中国审计市场的检验,丰富了现有的理论研究。

二、文献回顾

外部审计能够减少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缓解委托代理矛盾(Jensen & Meckling,1976),同时,审计师的选择也是一种向市场传递企业价值的信号机制。一般来说,只有优质企业才会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而低质量的企业若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其成本可能大于收益,因此,低质量的公司缺少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的动机。企业对于外部审计的要求越高,其支付的审计费用就会越多。对于品牌声誉和行业专长这两个反映审计质量的重要特征而言,审计师是否获得了较高的审计收费呢?国内外的研究者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得到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

早期的“八大”事务所被视为品牌的象征,审计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很早就开始关注行业专长的发展。在“八大”合并为“六大”后,Ferguson和Stokes(2002)对澳大利亚审计市场的研究表明,合并后的事务所获得了品牌声誉溢价,但没有发现行业专长溢价的存在。同样是对澳大利亚审计市场的研究,Craswell、Francis和Taylor(1995)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认为“八大”不仅获得了品牌声誉溢价,同时,具有行业专长的“八大”在品牌溢价的基础上还获得了专长增量溢价。美国的雇主年金审计市场证实,具有行业专长的“六大”获得了审计溢价,而没有行业专长的“六大”则没有获得审计溢价。但是,Jeffery(2004)认为,在美国市场上,具有行业专长的国际“六大”仅能从小规模客户中获得审计溢价,而大客户并没有因为行业专长而支付审计溢价。当“六大”合并为“五大”后,美国市场上的“五大”在事务所层面和分所层面都是行业领导者时,能够获得19%的专长溢价,而审计师是事务所层面的行业领导者但不是分所层面的领导者时,审计师不能获得专长溢价(Francis,Reichelt & Wang,2005)。香港市场的经验证据显示,非行业专长的“六大”获得了37%的声誉溢价,而行业专家的“六大”获得了29%的专长溢价,并且“六大”的声誉溢价和专长溢价在大客户市场和小客户市场均具有显著性(DeFond、Francis&Wong,2000)。Basioudis和Francis(2007)对英国审计市场上“四大”的研究却表明,城市层面的行业领导者获得了显著的收费溢价,而国家层面的行业领导者没有获得审计收费溢价。

借鉴国际上的研究经验,我国学者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王振林(2002)将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分为三类,即“非十大”、“国内十大”和“国际五大”。研究发现,“国际五大”的收费要远远高于“国内十大”,而“国内十大”的审计收费要显著高于“非十大”,说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溢价在我国也存在。漆江娜等(2004)认为,国际“四大”在我国的审计收费显著高于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说明品牌声誉溢价的确存在,我国审计市场也需要高品牌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漆江娜等(2004)的研究结论一致,叶丰滢(2007)也证明了“四大”在不同的客户市场上均存在品牌声誉溢价,但没有发现行业专长溢价的存在。韩洪灵等(2008)研究发现,行业专长能够使会计师事务所获得超额利润,事务所通过发展行业专门化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吴文静等(2009)认为,国际“四大”在法定审计市场上能够获得审计溢价,而非“四大”审计师无论是否具有行业专长,都无法获得审计收费溢价,说明行业专长溢价是不存在的。李眺(2010)发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产业专业化尚不普遍,仅存在于五个行业内,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中的行业领导者通过产业投资获得了审计收费溢价。李爽等(2011)以我国2001-2009年首次发行证券的公司为样本进行了研究,发现首次发行证券、在审计市场上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可以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获得审计收费溢价,进而获得超额利润,说明行业专门化可以成为事务所发展的竞争战略。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还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我国学者在研究审计溢价时,多是从品牌声誉或行业专长某一方面展开,很少将行业专长从审计声誉中剥离出来进行研究,尤其是对于一些既具有品牌声誉又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容易使人混淆审计师品牌声誉与审计师行业专长所带来的审计溢价,影响人们对品牌和行业专长的作用及市场需求特征的认识。因此,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所在的审计市场研究事务所的品牌是否存在专长增量溢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好的声誉是审计师最宝贵的资产之一,也是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来发展和维护的一项资产。行业专长与品牌是事务所培养声誉的两个重要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专用性投资,也需要高收费进行补偿。

由于信息具有不完整性和不充分性,或者取得相关信息的成本较高,人们无法对审计质量做出直接的判断。当事务所意识到使用者搜寻信息的成本很高时,其就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或差异化服务,增加其服务被购买的机会,这种差异化可以通过投资建立一种形象或品牌来实现。品牌使一种审计服务与其他审计服务区别开来,当消费者无法预先获得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属性时,品牌名称就在市场上具有了很高的价值。品牌向消费者提供了信息,它是质量和可靠性的信号。品牌声誉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专用性投资,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和较长的时间,如卓越的公司文化、优质的人力资源、规模的发展和悠久的历史沉淀(曲云褮、李京全,2010)。对于具有品牌声誉的事务所来说,一旦市场发现其提供了较低质量的审计,其承担的成本损失将会更大。因此,具有品牌声誉的事务所有动力维持其服务质量,同时也期望以高质量获得高收益,以补偿品牌建立的成本支出。

规模产生质量,质量决定声誉,事务所的规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事务所的声誉。国际“四大”具有百年发展历史,规模庞大,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声誉。我国的“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其声誉虽然不及“四大”,但在国内事务所中亦属于规模较大的佼佼者,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经过国家政策扶持和自身的发展壮大,在我国市场上具有了一定的声誉。所以,我们将“四大”和“十大”作为具有品牌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并提出假设1。

H1:在没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行业内,上市公司为“四大”和“十大”支付的审计费用高于非“四大”和非“十大”,即产生了品牌溢价。

产品差异化是建立声誉的另一种方式,审计师行业专长是事务所产品差异化的主要表现。行业专长使审计师除了具有执行审计工作的一般性知识和理论,还掌握了客户所在特定行业的特征,如行业发展状况、业务流程、行业风险、行业的特殊会计处理等。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能够帮助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做出更精确的判断,更容易发现报告错误,在揭示企业财务报表问题方面也更有效率(Solomon et al.,1999;Owhoso et al.,2002)。从某种程度上说,行业专长能够帮助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包括审计和非审计服务的质量,或者减少执行审计程序的成本。然而,发展行业专长需要在技术、人力资源和训练等方面支出更多的成本。因此,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往往会要求更高的审计费用。

对于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而言,其通常在市场上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对单一客户的经济依存度较小,所以其独立性较高。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对客户的行业知识也更加了解,更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过程需要上市公司与审计师的共同努力,上市公司聘请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减少解释行业具体业务和发展等事项的时间耗费。Velury(2003)、Behn等(1997)认为,审计师行业专长是影响客户满意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据此,我们提出假设2。

H2:在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行业内,对于非“四大”和非“十大”,上市公司会因其具有行业专长而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即产生了专长溢价。

具有品牌声誉与行业专长的事务所为了弥补其较大的投入,往往会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然而,价格是供求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审计服务购买方的上市公司想要支付多少审计费用,与其对审计的需求有关。按照委托代理理论,审计需求源于上市公司降低代理成本的需要,从已有研究来看,公司的具体特征导致了不同的代理问题,而对于不同代理问题的治理使公司产生了不同的审计质量需求。正是这种审计质量需求的差异性,使得同一行业内存在不同类型的审计质量,这也促使事务所为了满足上市公司的审计需求而提供差异化的审计质量。

我国的审计市场是买方市场,审计师的选择和审计定价的主动权掌握在上市公司手中。从理论上讲,只有在市场上存在审计质量的需求且能感知不同审计师提供的审计质量差异时,市场才会对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支付较高的价格。行业专长与品牌声誉是衡量审计质量的两个维度。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审计行业专长,培养品牌声誉,通常会要求较高的审计费用,以弥补其专用性投资。作为购买方的上市公司,如果其对审计没有差异化需求,就会选择那些不具有品牌声誉或行业专长的审计师;一旦其选择了具有品牌声誉或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就说明其愿意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

选择合适的审计师不仅能够帮助公司缓解代理矛盾,同时也向市场传递了一种信号。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的参与者,总是希望自己在市场上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和声誉,以获取市场上更多的资源,而审计就是使其获得市场信任的重要途径之一。上市公司如果选择既具有声誉又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不但能够提升企业形象,而且也向市场传递出企业会计信息可靠的信号。因此,对于具有高质量审计需求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希望购买好的审计服务,并且愿意为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据此,我们提出假设3。

H3:在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行业内,上市公司为具有行业专长的“四大”和“十大”支付的审计费用要高于没有行业专长的“四大”和“十大”,即产生了品牌的专长增量溢价。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我们选择2007-2010年A股市场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剔除了683个ST类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数小于或等于25家的行业,①共得到5 820个上市公司样本。其中,2007年有1 301个,2008年有1 383个,2009年有1 467个,2010年有1 669个。除审计费用数据来自于企业年报外,其他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行业专长数据通过整理分析CSMAR数据得到,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的依据是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其中,制造业取前两位代码分类,其他行业取第一位代码分类。我们使用Stata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对主要变量进行了winsor处理。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1.模型设计

Sumunic(1980)的审计定价模型为我们研究我国制度背景下的审计费用影响因素以及审计费用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我们将以Sumunic(1980)的审计定价模型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控制已知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后,重点考察审计行业专长、事务所品牌声誉与审计费用的关系。

2.变量定义

(1)因变量:审计费用。我们以上市公司年报所披露的国内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作为审计费用的代理变量。

(2)自变量。Auditor代表审计师类型,我们主要检验两类审计师。一类是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Spe,审计师在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具有专长时为1,否则为0),我们采用国内外研究使用较多的行业市场份额法(Zeff & Fossum,1967)来计算审计行业专长,其计算公式如下:

表示审计师i在k行业中的市场份额,说明某一特定审计师在某一个行业内的审计收费占行业总审计收费的比重。审计收费可以用客户的资产、销售收入或营业利润来代替。当某会计师事务所在某个行业内的市场份额大于或等于10%时,我们认定该事务所在该行业内具有行业专长。事务所在该行业内具有行业专长时,虚拟变量设定为1,否则为0。

另一类是具有品牌声誉的审计师,我们以“四大”来代表审计师的品牌声誉。这里的“十大”是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评比的百强所除去“四大”之后的国内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简称“十大”),当事务所是“四大”或“十大”时,虚拟变量设定为1,否则为0。

(3)控制变量。我们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对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类型、流动资产比例、速动比率、应收账款比率、存货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收益率等进行了控制。此外,由于公司规模会显著影响审计溢价的支付,我们以上市公司总资产的中位数为分类标准,将上市公司分为大公司和小公司进行分析。同时,我们还控制了客户的议价能力。有研究认为,上市公司的议价能力会影响审计费用。波特(1985)指出,产品差异化能够带来潜在收费溢价,但溢价程度最终取决于客户的议价能力。议价能力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相对经济影响(Taylor,1995;Fernandez & Ozler,1999;Kauf,1999)。如果某上市公司属于审计师客户中支付审计费用较高者,即该上市公司对于审计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合约谈判中,该上市公司的议价能力就较强;若该客户相对于审计师的其他客户而言更加重要,则该客户要比其他的小客户议价能力更强。另外,某上市公司的规模相对于审计师其他客户的规模越大,上市公司的议价能力就越强。

研究中,我们还考虑了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并对上市公司所在地区进行了控制。另外,不同行业、不同年度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也得到了控制,具体的变量定义见表1。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审计费用的分年度描述性统计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总的审计费用从2007年的696 709元增加到2010年的823 588元,审计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按照上市公司资产中位数进行的分类统计显示,大规模的上市公司比小规模的上市公司支付了更高的审计费用。但无论是大规模公司还是小规模公司,2007-2010年的审计费用都是逐年上升的。

2.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主要变量的全样本统计结果。从表3的全样本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2007-2010年审计行业专长变量的均值为0.15,即平均有15%的上市公司选择了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进行审计,说明市场存在一定的审计行业专长需求。国际“四大”和国内“十大”的均值分别为0.066和0.402,说明有40.2%的上市公司选择了国内“十大”提供审计服务,其在我国证券审计市场上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仅有6.6%的上市公司选择了国际“四大”提供审计服务。审计师变更(Swich)变量的均值为0.08,说明有近8%的上市公司在4年内由于各种原因更换了审计师。审计意见变量的平均值为0.997,即我国的审计报告平均有99.7%是标准审计意见,说明我国的非标准审计意见非常少,多数审计师不能独立、客观地发表审计意见。审计议价能力变量的均值为0.042,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内平均规模不大,上市公司的议价能力差别较大。速动比率变量的均值为1.240,说明速动比率较为合适。应收账款变量的均值为0.086,说明上市公司平均有近8.6%的应收账款。上市公司存货占了资产的17.7%,总资产报酬率平均为4.3%,而负债率平均高达48.2%,说明上市公司的总体负债水平较高。流动资产比的均值为0.584,即上市公司总资产中平均有58.4%为流动资产,占了总资产的一半多,说明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较多。

(2)按照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中位数进行分类的分样本检验结果。从表3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有16.2%的小规模上市公司选择了行业专长审计师,高于大规模上市公司选择行业专长审计师的比例(13.9%),说明一些小规模的公司对行业专长审计师的要求更高,这可能是因为规模小的上市公司需要向市场传递企业状况良好的信号,使其区别于其他小规模公司,也可能是因为小规模公司更希望借助于行业专长审计师的行业经验和知识,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有40.3%的小规模公司选择了国内“十大”进行审计,而40.1%的大规模公司选择了国内“十大”进行审计,两者的差距不大,说明“十大”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客户层次不局限于大客户;有12.2%的大规模公司选择了国际“四大”进行审计,而仅有1%的小规模公司选择了国际“四大”进行审计,说明规模大的上市公司更愿意选择国际“四大”,“四大”是以高质量的审计业务而著称,选择“四大”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大规模公司具有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同时也说明“四大”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大客户市场;有8.7%的大规模公司变更了审计师,略高于小规模公司变更审计师的比例(7.2%),但差异并不显著。另外,从议价能力来看,大规模公司的平均议价能力为5.4%,而小规模公司的平均议价能力为1.8%,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大公司的议价能力更强;从速动比率来看,大公司的平均速动比率为2.531,显著高于小公司的速动比率1.012,说明大公司的流动性较好,但速动资产保持较多,可能会影响大公司的长期获利能力;从应收账款比例来看,大公司的平均应收账款率为7%,显著低于小公司的应收账款率(10.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公司为了扩大市场,赊销所占的份额较大;从存货比例来看,大公司的存货比例为18.7%,显著高于小公司的存货比例(16.8%);从总资产报酬率来看,大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为4.5%,显著高于小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4.1%),说明大公司的资产获利能力更强;从资产负债率来看,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54.8%,远远高于小公司的资产负债率(41.4%),说明大公司具有较大的财务负担,同时也说明大公司比小公司具有更强的融资能力;从流动资产的比例来看,大公司的平均流动资产比为0.604,显著高于小公司的平均流动资产比(0.538),说明大公司有60.4%的总资产为流动性资产,流动资产比例较高,短期财务风险较小。

(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4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审计师行业专长变量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们的预期。“四大”和“十大”与审计费用正相关,说明其收取了较高的审计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品牌声誉溢价。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但不显著。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为了获取标准审计意见,支付了更高的审计费用。议价能力与审计费用正相关,这与预期相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公司规模与审计费用正相关,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即公司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流动比率变量与审计费用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流动比率越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审计风险越低,审计费用就越少。应收账款与审计费用负相关,这与预期相反。收益率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收益率越高的公司,审计需求越大,支付的审计费用也越多。资产负债率与审计费用正相关,说明负债越高,审计风险越大,审计费用也越高。控制权性质与审计费用正相关,说明国有控制权公司支付了更高的审计费用。

从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来看,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较小,而且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的各变量VIF值在1.01至3.02之间,总体平均VIF值为1.62,均低于10(见表5),说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不会影响变量的参数估计,可以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三)多元回归结果及分析

1.假设1的检验结果分析

我们首先剔除了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行业的公司样本,这样可以排除行业专长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从而准确地检验品牌声誉与审计费用的关系。表6给出了审计师品牌声誉溢价的检验结果。由全样本检验结果可知,的系数为0.03,与审计费用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的系数为0.638,与审计费用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在没有行业专长的影响下,上市公司因“十大”、“四大”的声誉支付了比非“十大”、非“四大”更高的审计费用,即“四大”和“十大”因为具有较高的品牌声誉而获得了品牌声誉溢价。

为了分析不同规模的上市公司对“四大”和“十大”声誉溢价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进行了分组考察。由表6的结果可知,在大公司样本组,“十大”与审计费用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四大”与审计费用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大公司愿意为“十大”和“四大”支付品牌溢价;在小公司样本组,“四大”与审计费用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十大”与审计费用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小规模上市公司为“四大”和“十大”也支付了品牌溢价。实证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假设1,即在没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行业内,上市公司为“四大”和“十大”支付的审计费用要高于非“四大”和非“十大”。

2.假设2的检验结果分析

(1)为了验证上市公司是否为审计师支付了行业专长溢价,我们在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行业内选择非“四大”和非“十大”审计的上市公司样本,这样就排除了品牌声誉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从而可以检验行业专长与审计费用的关系。

表7给出了在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行业内,选择非“四大”和非“十大”的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检验结果。由表7的结果可知,在全样本的回归结果中,模型的调整为54.63%,说明模型拟合较好;在按照规模进行分组的检验中,大公司样本的调整为27.2%,小公司样本的调整为18.38%。由于分组剔除了规模变量的影响,所以模型的拟合度有所下降,但这也反映出上市公司的规模对审计费用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2)在全样本回归结果中,控制了相关变量的审计行业专长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费用呈正相关关系,即在我国的证券审计市场上,不具有品牌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具有行业专长,上市公司也愿意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说明行业专长审计师以其差异性产品服务获得了收费溢价,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假设2得到了验证。

已有研究表明,不同规模的公司支付的审计溢价存在差异性。对此,我们对行业专长与审计费用的关系按照上市公司规模进行了分组检验。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大公司样本的回归结果中,行业专长变量与审计费用的相关系数为0.152,且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在小公司样本回归中,行业专长与审计费用的相关系数为0.097,且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可见,无论是大公司样本还是小公司样本,行业专长与审计费用均显著正相关,这与全样本的检验结果一致,说明上市公司因审计师具有行业专长而支付了更高的审计费用,即产生了审计专长溢价。实证检验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一致,证明了假设2,即在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行业内,对于非“四大”和非“十大”,上市公司会因其具有行业专长而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即产生了专长溢价。该结果说明,对于一些不具有高品牌声誉的事务所,发展行业专长也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3)从控制变量来看,全样本的检验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但分样本检验中部分控制变量的结果稍有变化。在大公司样本中,审计师变更变量与审计费用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反映出大公司在变更审计师当年支付了较少的审计费用,也说明事务所在承揽大公司审计业务时,为了吸引客户,会在初次承揽业务时降低审计收费,事务所存在低价揽客的嫌疑。此外,速动比率变量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但不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事务所在承揽大公司审计业务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风险水平。在小公司样本检验中,上一年的审计意见类型变量与审计费用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小规模上市公司为了得到非标准审计意见而支付了更高的审计费用,也反映出事务所在承揽小规模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业务时,因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具有高风险而收取了较高的审计费用。

3.假设3的检验结果分析

在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行业内,当上市公司聘请的事务所同时具有品牌声誉和行业专长时,上市公司是否会支付更高的费用呢?即是否会因行业专长而在品牌溢价的基础上产生专长增量溢价呢?为了检验这个问题,我们在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行业内分别选择“十大”审计的上市公司和“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考察品牌的专长增量溢价是否存在。

表8给出了“十大”和“四大”的专长增量溢价检验结果。在“十大”审计的上市公司中,全样本检验结果显示,行业专长与审计费用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存在增量溢价;在大公司和小公司分样本的检验中,行业专长与审计费用分别在5%和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上市公司为选择具有行业专长的“十大”支付了更高的审计费用,即产生了品牌的专长增量溢价,增量溢价水平在8.8%至10.7%之间。这个结论初步验证了我们的假设3。

我们再考察“四大”的专长增量溢价是否存在。表8的结果显示,在选择“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样本中,行业专长变量与审计费用变量负相关,但不显著,说明行业专长与“四大”获取的审计费用没有显著关系,即具有行业专长的“四大”没有因其行业专长而获得增量溢价。这是因为,“四大”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大客户,分样本检验中我们仅就大客户市场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依然是行业专长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且不显著。这与我们的假设3相反,假设3没有得到完全的验证。

总的来看,上市公司在选择“四大”作为审计师时,其支付溢价主要是因为“四大”的高品牌声誉,即“四大”在我国市场上能够获得品牌声誉溢价。对于国内“十大”而言,上市公司愿意为其支付品牌声誉溢价,同时,相对于具有行业专长的“十大”,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要高于没有行业专长的“十大”,即“十大”在品牌声誉溢价的基础上获得了专长增量溢价。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行业专长与品牌声誉是事务所获得审计溢价的主要来源,尤其对于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在品牌基础上发展行业专长能够获得更高的审计溢价。从需求来看,上市公司愿意为具有品牌声誉或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尤其是既具有品牌声誉又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说明上市公司对于行业专长存在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审计市场存在高质量的审计需求。

(四)稳健性检验

我们将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划分为具有行业专长的“四大”(Spe)、具有行业专长的“十大”(Spe)、具有行业专长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Speother)三个层次,并将这三个变量同时放入模型中,检验结果见表9。表9的结果显示,具有行业专长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变量Speother在全样本、大公司样本和小公司样本中,均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这再次验证了我们的假设1。在各组样本中均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这再次验证了假设2。Spe在各组样本中均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说明“十大”能够获得品牌声誉溢价基础上的专长增量溢价。但是,Spe在各组样本中均不显著,说明“四大”没有获得专长增量溢价,这与我们前面的检验结果一致。

六、研究结论

审计费用的高低反映了市场对于外部审计质量的需求状况,而行业专长和品牌声誉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事务所获取更高审计费用的筹码。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不仅具有一定的品牌声誉,而且在某些行业内具有行业专长,如果上市公司对其支付审计溢价,这个溢价是行业专长溢价还是品牌声誉溢价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以我国2007-2010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四大”和“十大”代表审计师的品牌声誉,实证检验了审计师行业专长、品牌声誉与审计费用的关系,并得到四个结论。

其一,在没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行业内,上市公司为“四大”和“十大”支付的审计费用要高于非“四大”和非“十大”,即存在品牌声誉溢价。

其二,在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行业内,对于非“四大”和非“十大”,上市公司会因其具有行业专长而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即产生了专长溢价。

其三,在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行业内,上市公司为具有行业专长的“十大”支付的审计费用要高于没有行业专长的“十大”,即存在专长增量溢价,增量溢价水平在8.8%至10.7%之间。

其四,没有发现上市公司为具有行业专长的“四大”支付的审计费用高于非行业专长“四大”的情况。

综上所述,我国的上市公司愿意为具有品牌声誉或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支付审计溢价,具有行业专长的“十大”能够获得专长增量溢价。我国上市公司选择“四大”主要是出于对“四大”高品牌声誉的考虑。

总的来看,对于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品牌声誉和行业专长都能提高事务所的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扩大规模等途径培养品牌的竞争优势,而且通过培养行业专长同样可以提高事务所的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合并走上了强强联合发展之路,但要想在竞争中体现出自身特色,行业专长培养不失为一项重要的发展策略,这也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打造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①本文采用行业市场份额法来计算审计师的行业专长。市场份额法的一个局限是容易受市场中上市公司规模的影响,如果一些行业内的上市公司规模较小,在该行业内从业的事务所较少,则利用行业市场份额法计算的行业专业化程度虽然可能较高,但事务所在该行业内可能不具有行业专长。因此,我们剔除了上市公司数少于25家的行业。

②地区分类参考了樊纲、王小鲁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对我国地区的分类,即东部省份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和海南,中部省份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西部省份包括陕西、甘肃、青海、重庆、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宁夏、内蒙古和新疆。

标签:;  ;  ;  ;  ;  ;  

审计师行业专长、品牌声誉和审计成本_审计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