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复杂化,传统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已经不能保证从根本上在早期阶段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旨在确保有关环境问题在综合决策进程中获得充分考虑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于上世纪90年代初被正式提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PEIA)是中观层次的SEA形式,它也是目前国内外开展最多的SEA类型,欧盟的SEA指令(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Directive(2001/42/EC))就明确指出其适用范围是各种规划、计划及其替代方案。在我国,规划环评工作在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实施之后进入了制度化实施阶段[1],包括旅游在内各种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工作陆续展开。
从全球来看,目前专门的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多为零散的案例研究,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少。在一些国际组织的资助下,已经完成了多项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例如由亚洲发展银行(ADB)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南太平洋项目(WWF-SPP)等国际组织资助并参与执行的斐济旅游规划SEA(2003),该规划环评采用了欧盟的战略环境评价指令(2001/42/EC)的标准[2];由世界银行资助完成的洪都拉斯(Honduras)可持续旅游规划SEA[3];南极和南大洋联盟(The Antarctic And Southern Ocean Coalition)针对不断发展的南极旅游向《南极条约》缔约国协商会议(ATCM)提交的南极旅游SEA报告(2000)[4]等,都是目前比较成功的旅游规划环评案例。这些案例提供了工作程序、评价方法、指标选取等多个方面的经验借鉴。在我国,有关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文献始于2003年,内容涉及理论基础、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等[5-9]。而公开报道的实践不多,其中由世界银行提供贷款资助的贵州省旅游规划战略环评(已于2007年3月完成了最终的环境影响报告书)[10]比较有代表性,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省级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总体而言,我国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技术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结合我国旅游规划特点与环境观加强相关研究。
环境影响识别作为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环节之一,是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及实施具体评价的必要前提,其识别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环评工作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影响识别问题。
1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定义与重要性
据郝明家等(2002)[11]对环境影响识别的理解,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指的是在分析旅游规划目标、指标及总体方案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方法找出旅游规划所确定的某个项目或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各种变化指标,并定性说明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影响范围。因此,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是一种定性的和宏观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认识过程,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预防环境影响预测的盲目性,提高评价效率。由于旅游规划涉及多个相关的部门(例如交通运输、宾馆服务、邮电通讯、环境保护等),影响面广,影响因子多,但不是所有的环境影响因子都需要列入环境影响评价考虑范围。通过环境影响识别可以确定所有受影响(尤其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从而避免盲目的环境影响预测,提高评价效率。
(2)提高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可靠性。环境影响识别是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重要依据,环境影响识别结果的可靠性直接决定评价指标的可靠性,所以高质量的环境影响识别将极大地提高旅游规划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可靠性。
(3)增强污染防治对策及措施的针对性。对环境影响识别过程中确定的环境因素进行科学评价,确定其受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跨度等特点,从而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提出针对性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污染防治措施。
(4)节约环境影响评价成本。准确的环境影响识别可以科学地缩小评价因子范围,在保证评价科学性及有效性的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信息的时间等,从而合理降低了整个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成本[12]。
2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
从本质上来讲,旅游规划环境影响是旅游相关产业(主体)与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主要有主体、受体和效应等3个方面[13]。
2.1 主体识别
针对旅游规划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识别,不仅包括具体的旅游区域规划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建设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旅游业的高度综合性及关联性,旅游规划的实施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都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规划的时段上来分析,应包括从建设施工期到规划实施运营期间的环境影响。在主体的识别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分期、分段识别的特点,保证全方位、全时段地完成对主体的识别。
2.2 受体识别
包括规划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环境敏感区域(如拟规划区内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等)、环境风险区内的主要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以及当地社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与环境息息相关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2.3 效应识别
是指对环境有影响作用的生态效应进行识别:局部要分析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跨度及可能性等内容;整体上应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旅游建设项目、旅游相关产业等方面潜在的环境影响。
(1)旅游业定位及发展目标的可能环境影响。对旅游业进行定位并提出旅游发展目标是旅游规划战略层面的内容,即要明确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战略措施,在此基础上确定一系列旅游发展指标。旅游业定位及其发展目标与指标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较为宏观,比较容易预期和把握,比如,如果定位为水上娱乐中心,就有可能会对水体环境产生影响。
(2)拟定发展规模及速度的可能环境影响。识别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预期的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状况,对规划所确定的发展速度及规模的可行性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其可能的环境影响。假如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规划期内无法达到拟定发展速度和规模对外部条件的要求,则可以断定在这样的发展速度及规模下,旅游业的发展将会超过当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容量,在传统文化浓厚的地区,过快的发展速度可能会超过当地居民的心理承受程度,给旅游氛围带来威胁。
(3)旅游业要素结构及空间布局的可能环境影响。分析旅游业要素结构及空间布局是否与旅游资源保护、现有服务设施的布局相协调。包括旅游业内部各要素,如旅游接待设施、游览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娱乐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旅游购物、旅游交通等要素结构安排的合理性;规划确定的旅游接待区与旅游资源集中区,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区及原有的城镇及交通设施的位置关系等。结构的失调及布局的不合理将加大游客在旅游区游览及其他活动的无序性,不利于游客管理及景区经营,在影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4)旅游建设项目的可能环境影响。旅游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确定旅游建设项目体系(包括景区景点建设、旅游项目建设),并且提出施工的时间序列及空间布局,这是旅游业可能产生直接环境影响的最主要源头,因此是环境影响识别的重点所在。据明庆忠等(2001年)总结[14],旅游建设项目的可能环境影响主要有:施工建设过程中对部分植被及其生境造成暂时或永久性的破坏,严重的甚至会破坏当地特有的生态系统;施工过程产生的噪音会影响动物正常活动,严重者可能会引起部分动物群体的迁移;建材运输及建筑机械的燃油尾气排放会造成大气污染;施工阶段带来的生产及生活垃圾会对土壤及水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施工过程存在大量的建筑垃圾以及弃土弃渣,有些施工会破坏天然的土体山体,如果处理不当,在雨季来临很容易造成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灾害,这可能会破坏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及旅游资源,同时影响到规划区内的动植物群落及生态系统。
(5)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的可能环境影响。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他相关产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尤其在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其作用可能是决定性的。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餐饮、宾馆、交通、通讯、农副产品、旅游商品、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当中有很多是资源消耗型及污染型产业,如果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规模不断扩大,生活污水、各种固体废弃物、污染物、噪声会大大增加,这将给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威胁。在环境影响识别过程中,应该识别出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3 青海湖景区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
3.1 景区概况与研究背景
青海湖景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介于东经99°36′~100°46′,北纬36°46′~37°15′,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衔接地带,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目前的湖水面积4264km2[15](2005年)。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造就了青海湖多样的景观及生态系统,孕育出了高品位的、类型丰富的、独特的旅游资源,是青海省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和青藏铁路旅游线带的重点景区。但由于其地处西部,周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资金、人力、管理等各种问题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青海湖的旅游产业综合效益仍然较低。
为实现青海省于2007年初提出的“打造高原旅游名省”战略目标,青海省旅游局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07年6月至11月在青海湖进行了全新规划,以期青海湖景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于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是青藏高原的生态屏障,同时沿湖涉及2个自治州的3个县,受影响农牧民将达10万人左右,为了最大限度地做好青海湖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社区利益相协调,规划组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识别,并据此通过改变、调整一些可能引起负面环境影响的项目。
3.2 识别方法及步骤
(1)识别方法。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方法有很多,如矩阵法、德尔菲—矩阵法、核查表法、清单法、层次分析法、GIS支持下的叠图法、情景分析法、系统流图法等[16,17]。根据青海湖旅游总体规划的内容特点,同时参考已有类似案例,规划组决定采用矩阵法对青海湖旅游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
(2)识别步骤。青海湖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是按以下4个步骤进行的。首先,进行环境影响项目分类。认真分析规划内容,筛选出规划中提出的可能引起环境影响的旅游相关开发建设项目。第二步,对环境要素、环境参数进行分类。根据上一步分类的结果,针对每个具体的项目分析可能受其影响的环境要素或环境参数,如大气、土壤、植被等。第三步,构造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矩阵。根据上述两个步骤及环境要素分类编制青海湖旅游环境影响识别矩阵(表1)。第四步,环境影响分析。在识别表中分析旅游相关活动的环境影响及其性质,初步确定环境影响识别因素,经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后确定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表1 青海湖景区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矩阵
注:|/||:直接/间接影响;√/x:有利/不利影响;←/→:可逆坏可逆影响;:长期/短期影响;?:不确定影响.
3.3 识别结果与分析
识别矩阵及其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规划实施将对青海湖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道路、接待设施等建设施工项目是可能产生长期不利影响的主要因素,而对推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从识别结果可以看出,青海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都具有相当的脆弱性,旅游开发对青海湖地区的环境影响将是多方面的,据此规划组提出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建设标准来指导青海湖的整体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
4 结论与讨论
环境影响识别作为一种宏观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认识过程,在整个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结果将在很大程度影响到后续环境预测与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要做到全面但不烦琐,识别的内容要考虑主体、受体和效应等3个方面,识别得到的环境影响因素应该具有充分的可评性,不能认为越细致、越全面就越好,还要兼顾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综合评价的可操作性及经济性。
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方法很多,有些是现有的及其他环评领域中所使用的,有些则是在对相关方法改进的基础上,与旅游规划特点相融合而新发展起来的。而青海湖景区这类环境敏感地区进行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采用的识别方法也应该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
建议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各类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特点,结合我国环境现状与环境观,构建适合于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