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米研究方向正在向味觉转变

我国大米研究方向正在向味觉转变

一、我国稻米研究方向向食味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卢林,孙成效,朱智伟,于永红[1](2022)在《我国稻米品质标准及检测技术创新概述》文中研究说明稻米品质是决定其市场价值和商品价值的重要属性。本文简述了我国稻米品质标准的现状;探讨了稻米品质评价包括的五个方面: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食味品质及营养品质;介绍了稻米品质检测技术的创新进展。

夏朵,周浩,何予卿[2](2022)在《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及分子育种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产优质不仅是水稻基础研究的重点,更是水稻育种应用的主要方向。稻米品质主要包含加工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是受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性状。本文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分类、影响因素、遗传研究进展和稻米品质育种改良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稻米品质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稻米品质遗传改良以及优质稻品种培育提供指导。

刘伟[3](2021)在《上海优质粳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上海市优质水稻育种的历史较早,育种水平较高,在杂交粳稻的育种及制种技术上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但同时也存在稻瘟病抗性等"卡脖子"问题。通过对上海优质粳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问题,结合上海优质粳稻生产、育种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期更快、更好地提升上海优质粳稻育种水平。

陈俊轶[4](2021)在《基于耦合因子的变温变湿干燥谷物品质特性及窗口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谷物干燥是农业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项涵盖众多学科的综合技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仍聚焦于干燥设备能耗和水分控制精度等,对谷物干燥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干燥后谷物品质参差不齐。实际上谷物干燥是多变量耦合作用的过程,各干燥系统变量之间相互依赖、互为输入输出,变量间的耦合关系对谷物特性变化具有显着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多因子耦合理论的角度切入,开展谷物干燥机理的深入研究,探索干燥系统变量与谷物干燥特性及品质特性间的规律,这对于粮食行业关键作业设备的升级换代以及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自主开发的多参数可控干燥试验系统,分析了干燥系统中的8个耦合因子对谷物干燥特性及品质特性影响的模型和规律,揭示了耦合因子与特性指标间的关联机理,优选出“谷物绝对水势积”作为干燥过程的理想耦合因子,以此改进稻谷连续干燥双驱动互窗口AI控制方法,并应用到稻谷连续干燥作业中,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谷物干燥过程中耦合因子分析与选择根据谷物干燥过程的特点,探索绝对水势和积温的概念和模型,选定谷物有效干燥积温、谷物有效干燥积湿、谷物绝对水势和、空气绝对水势和、绝对水势和差、谷物绝对水势积、空气绝对水势积、绝对水势积差这8个耦合因子对谷物干燥规律和特性展开研究,并给出8个耦合因子计算公式。2.玉米干燥工艺优化及耦合因子与特性指标相关性研究以玉米为样品,利用多参数可控干燥试验系统开展2因素5水平薄层干燥全面试验,试验变量为热风温度变化梯度x1和绝对湿度变化梯度x2,响应指标为干燥特性指标以及品质特性指标。通过响应面法求得各指标对应的最优干燥工艺,但其结果具有不可公度性和矛盾性,故借助偏差量的概念将所有响应指标整合成一个综合特性指标,运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后得出:当采用渐次升温和渐次降湿干燥工艺时(x1为2.17℃,x2为-3.03g/m3),玉米的综合特性最优,实现了干燥特性与品质特性的协同调控。同时,将8个干燥系统耦合因子与玉米响应指标逐一进行方差分析,根据置信度大小进行排序,以此优选出“谷物绝对水势积”作为干燥过程控制的理想耦合因子。3.稻谷干燥工艺优化及耦合因子与特性指标相关性研究为验证玉米干燥试验结论的普适型,选择稻谷为样品进行了重复试验。利用多参数可控干燥试验系统开展2因素5水平薄层干燥全面试验,以热风温度变化梯度x1和相对湿度变化梯度x2为试验变量,以干燥特性指标以及品质特性指标作为响应指标进行干燥工艺的优化,结果表明:当采用渐次升温和渐次降湿干燥工艺时(x1为2.57℃,x2为-21.04%),稻谷的综合特性最优。同时,依据耦合因子与稻谷响应指标的方差分析结果对相关性进行排序,优选出“谷物绝对水势积”作为干燥过程控制的理想耦合因子。4.稻谷连续干燥双驱动互窗口AI控制方法的改进基于理想耦合因子,改进课题组前期设计的稻谷连续干燥双驱动互窗口AI控制方法,即以谷物绝对水势积干燥模型作为机理驱动,确定“窗体”,给出干燥过程控制的总体方向;根据过程数据作为数据驱动,进行“窗变”调节,以适应不同类型干燥机及干燥过程条件变化的扰动。控制方法包括窗口选择、窗口调整与窗口自适应三部分,窗口选择实质对应一个过程的实现,体现了窗口控制的隐预测功能;窗口调整是以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作为对比,借助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方式对模型进行修正;窗口自适应则是根据实时数据对窗口宽以及宽长比进行调节。机理驱动与数据驱动相辅相成,可实现谷物干燥过程控制精度及稳定性的显着改进。5.稻谷连续干燥双驱动互窗口AI控制改进方法试验测试为验证上述控制方法的稳定性及可靠性,本文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小型连续式谷物干燥机开展3组稻谷连续干燥试验。参考稻谷2因素5水平全面试验中的干燥工艺优化结果进行试验参数的设置,3组试验分别为采用改进方法的恒温干燥组、采用改进方法的升温干燥组、采用原方法的恒温干燥组,从稻谷出口水分控制精度、稻谷干燥前后品质变化、稻谷微观结构3个方面进行控制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3组试验目标出口水分线与系统稳定后出口水分变化曲线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系数越大,控制精度越好)分别为0.9074、0.9060、0.8255;3组试验的综合品质变化比(比值越小,干燥品质越优)分别为0.73、0.59、0.81;同时,稻谷微观结构的观察分析结果也充分证实了改进后的双驱动互窗口控制方法在提升谷物出口水分控制精度以及谷物干燥品质方面效果理想,可应用于实际。

矫江,姜莹,刘艳霞,黄峰华[5](2021)在《大米品牌的打造与稻米产业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肉、蛋、鱼等副食消费量的增加,我国人均大米消费量呈减少趋势。差异显着的高中低消费市场,使大米与烟、酒、茶一样,成为销售价格存在较大差异的特殊商品。本文研究介绍了我国食物消费变化和大米品牌发展历程,以及好大米的影响因素和大米品牌打造要点。要提升大米销售价格和经营效益,一是加工企业应重视产地环境,与当地政府一起共同打造产地品牌;二是针对"基地到餐桌"各环节采取综合措施,重视消费者可鉴别的市场标准及内在质量生产好大米,并注册商标打造企业品牌;三是各类安全大米、营养大米和功能大米等,应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标准基础上打造特色品牌。提出了我国稻米产业发展建议:国家层面计划生产稻谷、建设"水旱转换田"和扩大优质粳稻米出口,对减少陈米损失和促进稻米产业发展都有重大现实意义。

张隽娴,夏珍珍,张仙,郑丹,周有祥[6](2021)在《我国稻米品质与安全标准概述及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鉴于当前国际形势下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对我国稻米品质与安全相关标准进行了梳理。我国稻米品质安全标准的发展主要历经了三个阶段,包括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整理完善阶段。对稻米品质安全标准进行多维度的分类,重点从稻米品质标准、稻米安全标准和优质农产品稻米标准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对我国现行稻米品质安全标准的局限性进行了思考和建议。

夏雨杰[7](2021)在《江苏主产区优质稻米品质特性变化研究》文中指出

赵慧云[8](2021)在《白马湖农场机插水稻优质高产相关配套技术研究》文中认为

蒋天昊,任晓佳,仇景涛,顾雪怡,张祖建[9](2021)在《晚播晚栽机插水稻稻米品质的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晚播晚栽机插水稻因其具备的特殊应用价值而长期存在,然而对其稻米品质的变化特征认识并不清楚。在苏南区域农田设置不同晚播栽期机插处理,观察晚播晚栽机插水稻稻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晚播晚栽条件下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都表现出下降趋势,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均有轻度上升趋势,显示晚播晚栽机插水稻在稻米加工品质上表现出一定劣势。另一方面,晚播晚栽机插水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下降显着,胶稠度有变长的趋势;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表现改善,晚播晚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稻米淀粉的糊化特性;同时,稻米蛋白质含量显着下降,以清蛋白含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球蛋白和谷蛋白。综上所述,在能够正常成熟的前提下,晚播晚栽机插水稻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有小幅下降,但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显着提升。研究结果明确了晚播晚栽机插水稻在一定条件下的应用价值。

张磊[10](2021)在《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江苏是全国第二大粳稻主产区,粳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粳稻的30%。提高粳稻生产竞争力对促进江苏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构建了多视角的作物生产竞争力指标体系;选取2004年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以来至2019年的时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了江苏与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3省以及长三角地区浙江、安徽等2省粳稻生产竞争力水平差异;基于改良波特“钻石模型”,探究了影响江苏与东北3省粳稻生产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了推动江苏粳稻生产竞争力提高的对策建议。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4年至2019年,江苏省粳稻播种面积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1647.76×103hm2 增长到 2019 年的 1854.58×103hm2,增加了 12.55%;粳稻总产由 2004年的1250.47×104t增长到2019年的1677.58×104t,增加了 34.16%;粳稻总产占全国比重从2004年的26.23%降至2019年的21.62%,下降了 4.61个百分点。2007年,黑龙江省粳稻总产超过江苏成为全国粳稻生产第一大省,东北3省粳稻总产超过长三角地区3省成为全国最大的粳稻产区。(2)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生产的土地生产率(单产)、物质投入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1位、第5位、第3位。江苏粳稻生产的土地生产率优势显着主要是由于有效积温较高、粳稻生育周期长、农化投入水平较高、技术创新与推广较快等。江苏粳稻生产的物质投入生产率优势不显着主因在于高农化投入增加了物质与服务费用。受水稻经营规模等影响,江苏粳稻小规模机械化作业较为普遍,用工数量相对较高,导致劳动生产率优势不明显。(3)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单位面积成本和单位产量成本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4位和第6位,具有一定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的形成主要由于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投入较低,但物质与服务费用投入较高,削弱了粳稻生产的成本优势;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产值在6个省中居第2位,单产高是产值高的主要原因。江苏省粳稻生产年度之间产值的变化取决于价格的变化;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利润在6个省中居首位,年度间利润的变化主要受产值影响。(4)近年来,江苏培育出南粳46和南粳9108等优质粳稻品种,在优质粳稻品种培育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优质食味稻的比重不断增加,粳米品质有了较大提升。与东北地区相比,由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江苏粳米品质总体上与东北大米有一定差距。东北3省政府特别重视粳稻产业发展,稻米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品牌影响力强于江苏。江苏粳稻生产是满足长三角地区口粮消费的基本需求,加之东北地区粳米品质品牌优势突出,使得江苏粳稻价格偏低。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价格在6个省中居第5位。(5)与其它5省相比,江苏粳稻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农药、化肥投入较高,按照由高到低排序,均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2位和第1位。由于粳稻生产农药施用强度较高,造成消费者对江苏粳米质量安全水平的认同度不高,导致江苏粳米在中高端大米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不能有效地带动粳稻价格的提高。(6)与其它5省相比,江苏粳稻生产具有显着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但不具有效率比较优势。粳稻作为江苏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显着高于东北3省,规模比较优势显着。尽管江苏粳稻单产水平较高,但江苏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单产水平高,导致效率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由于规模比较优势的带动效应,综合比较优势仍十分明显。(7)为进一步提升江苏粳稻的竞争力,江苏粳稻生产应在巩固单产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提升稻米品质,聚力攻克“双减”瓶颈,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做响品牌,走“三品一标一绿”(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和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进一步夯实“良地”、培育“良种”、创新“良法”、强化“良经”、唱响“良牌”、优化“良策”。

二、我国稻米研究方向向食味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稻米研究方向向食味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稻米品质标准及检测技术创新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米品质标准概况
    1.1 标准的定义、分类
    1.2 稻米品质标准发展及现状
2 稻米品质评价
3 稻米品质检测技术创新进展
    3.1 质构分析技术
    3.2 近红外光谱技术
    3.3 快速黏度分析技术
    3.4 色谱分析技术
    3.5 扫描电镜技术
    3.6 智能感官技术
4 展望

(2)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及分子育种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米品质性状分类与影响因素
    1.1 稻米品质性状的分类
    1.2 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
        1)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
2 稻米感官食味品质的遗传基础
    2.1 Wx是影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主效基因
    2.2 Wx同时影响稻米的胶稠度、RVA和食味
    2.3 稻米糊化温度和香味的主效基因
3 稻米其他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
    3.1 GS3和GW5是影响稻米粒形的主效基因
    3.2 垩白的遗传研究进展
    3.3 营养健康品质的调控基因
    3.4 加工碾磨品质的遗传基础
4 稻米品质的遗传改良
    4.1 优质稻培育现状
    4.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4.3 转基因育种
5 展 望

(3)上海优质粳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优质粳稻研究现状
    1.1 国外优质粳稻研究进展
    1.2 国内优质粳稻研究进展
2 上海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3 上海优质水稻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
4 上海优质水稻育种亟需解决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
    4.1 优质与高产基因的有效聚合
    4.2 多种抗稻瘟病基因的有效聚合
    4.3 研究品质遗传控制体系,同步改良稻米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
    4.4 科学建立优良食味稻米品种的评价方法
5 对上海优质粳稻育种的建议
    5.1 充分发挥现有种质资源优势
    5.2 将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融合
    5.3 将外观品质与优良食味相融合
    5.4 加强长三角地区多学科的联合协作攻关

(4)基于耦合因子的变温变湿干燥谷物品质特性及窗口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及现状
        1.2.1 谷物机械化干燥技术发展及现状
        1.2.2 干燥技术对谷物特性影响研究现状
        1.2.3 多因子耦合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现状
        1.2.4 谷物干燥机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谷物干燥过程多因子耦合特性分析
    2.1 谷物干燥过程多因子耦合理论
        2.1.1 因子分析理论基本概念
        2.1.2 耦合基本概念
        2.1.3 谷物干燥过程多因子耦合基本概念及形式
    2.2 耦合因子特性分析
        2.2.1 干燥绝对水势
        2.2.2 有效干燥积温
    2.3 干燥系统耦合因子定义及公式
        2.3.1 干燥系统耦合因子名称及物理意义
        2.3.2 干燥系统耦合因子计算公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耦合因子的玉米分段变温变湿干燥工艺及品质特性研究
    3.1 试验方案设计
        3.1.1 试验设计依据及数据来源
        3.1.2 全面试验方案设计
    3.2 干燥试验设备与材料
        3.2.1 多参数可控薄层试验台
        3.2.2 干燥试验其它设备与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薄层干燥方法
        3.3.2 玉米响应指标检测及计算方法
        3.3.3 单指标分析与优化方法
        3.3.4 综合指标分析与优化方法
        3.3.5 干燥系统耦合因子与玉米响应指标相关性分析方法
    3.4 玉米全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全面试验数据及指标检测结果
        3.4.2 响应面法单指标优化结果
        3.4.3 遗传算法多指标优化结果与分析
    3.5 干燥系统耦合因子与响应指标相关性分析
        3.5.1 相关性结果与分析
        3.5.2 谷物绝对水势积与干燥特性以及品质特性相关性图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耦合因子的稻谷分段变温变湿干燥工艺及品质特性研究
    4.1 试验方案设计
        4.1.1 试验设计依据及数据来源
        4.1.2 全面试验方案设计
    4.2 干燥试验设备与材料
        4.2.1 干燥试验设备
        4.2.2 试验材料
    4.3 试验方法
        4.3.1 薄层干燥方法
        4.3.2 稻谷响应指标检测及计算方法
        4.3.3 单指标分析与优化方法
        4.3.4 综合指标分析与优化方法
        4.3.5 干燥系统耦合因子与稻谷响应指标相关性分析方法
    4.4 稻谷全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全面试验数据及指标检测结果
        4.4.2 响应面法单指标优化结果
        4.4.3 遗传算法多指标优化结果
    4.5 干燥系统耦合因子与响应指标相关性分析
        4.5.1 相关性结果与分析
        4.5.2 谷物绝对水势积与干燥特性以及品质特性的相关性图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理想耦合因子的稻谷连续干燥控制方法改进
    5.1 机理与数据双驱动控制
    5.2 连续干燥过程互窗口AI控制
    5.3 稻谷连续干燥双驱动互窗口AI控制方法
        5.3.1 双驱动互窗口AI控制原理
        5.3.2 基于机理驱动控制的窗口与模型选择
        5.3.3 基于数据驱动控制的窗口调整与窗口自适应
    5.4 连续干燥过程双驱动互窗口控制方法图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双驱动互窗口AI控制改进方法的稻谷干燥试验
    6.1 小型连续式谷物干燥机
    6.2 控制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
        6.2.1 硬件设计
        6.2.2 软件设计
    6.3 谷物绝对水势积模型建立
        6.3.1 理论谷物绝对水势积模型
        6.3.2 等效谷物绝对水势积模型
    6.4 稻谷连续干燥试验
        6.4.1 试验材料和设备
        6.4.2 试验方案
        6.4.3 稻谷出口水分控制精度分析与对比
        6.4.4 稻谷干燥品质变化分析与对比
        6.4.5 稻谷微观结构观察与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耦合因子与玉米响应指标方差分析P-Value表
    附录2 耦合因子与稻谷响应指标方差分析P-Value表
    附录3 稻谷连续干燥试验1部分数据表
    附录4 稻谷连续干燥试验2部分数据表
    附录5 稻谷连续干燥试验3部分数据表

(5)大米品牌的打造与稻米产业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膳食结构变化与品牌大米
2 我国消费市场特点与品牌大米
3 生产“好大米”的主要措施
    3.1 选好品种
    3.2 建设基地
    3.3 优质种植
    3.4 科学存储
    3.5 分级加工
4 大米品牌打造要点
    4.1 突出特色打品牌
    4.2 注册商标打品牌
    4.3 建立模式打品牌
    4.4 降低成本打品牌
    4.5 策划宣传打品牌
5 关于我国稻米产业发展的建议
    5.1 全国统一标签,减少假冒产品
    5.2 计划生产稻谷,减少国家库存
    5.3 建设水旱转换田,有效调控面积
    5.4 扩大优质粳稻米出口,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6)我国稻米品质与安全标准概述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米品质安全标准发展历程
    1.1 初级阶段(1950—1980年)
    1.2 发展阶段(1980—2000年)
    1.3 整理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
2 稻米品质安全标准现状
    2.1 稻米品质安全标准分类
    2.2 稻米品质相关标准
        2.2.1 GB 1350《稻谷》
        2.2.2 GB/T 17891《优质稻谷》
        2.2.3 GB/T 1354《大米》
        2.2.4 NY/T 593《食用稻品种品质》
    2.3 稻米安全相关标准
        2.3.1 农药残留类
        2.3.2 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类
        2.3.3 真菌毒素类
        2.3.4 食品添加剂类
        2.3.5 食品营养强化剂类
        2.3.6 放射性物质类
        2.3.7 非法添加物类
        2.3.8 转基因成分类
    2.4 优质农产品稻米相关标准
3 稻米品质安全标准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
    3.1 同质化明显
    3.2 修订滞后
    3.3 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
    3.4 缺乏专用标准
    3.5 检测技术水平落后
4 结语

(9)晚播晚栽机插水稻稻米品质的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处理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2.1 样品准备
        1.2.2 稻米加工品质
        1.2.3 稻米外观品质
        1.2.4 蒸煮理化指标
        1.2.5 稻米淀粉黏滞特性(RVA谱)
        1.2.6 蛋白质含量
        1.2.7 蛋白质组分含量
    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晚播晚栽机插水稻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
    2.2 晚播晚栽机插水稻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
        2.2.1 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
        2.2.2 稻米蛋白质含量与组分的变化
    2.3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
3 讨论与结论
    3.1 晚播晚栽机插水稻稻米品质的变化及其机制
    3.2 晚播晚栽机插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协同调控

(10)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作物竞争力的界定
        2.1.1 作物竞争力内涵
        2.1.2 作物竞争力研究方法
        2.1.3 作物竞争力指标体系
    2.2 水稻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2.2.1 生产效率评价
        2.2.2 成本与效益竞争力分析
        2.2.3 质量、安全与绿色发展竞争力分析
        2.2.4 比较优势分析
    2.3 水稻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提高水稻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2.4.1 提高生产效率
        2.4.2 提高水稻品质
        2.4.3 创建稻米品牌
        2.4.4 降低生产成本
    2.5 相关评述
第3章 江苏省粳稻生产的时序变化及其省际比较
    3.1 全国粳稻总产时序变化
    3.2 江苏省粳稻生产时序变化
    3.3 江苏省与其它5省粳稻生产时序变化比较
        3.3.1 播种面积比较
        3.3.2 单产比较
        3.3.3 总产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江苏省与其它5省粳稻生产竞争力的比较
    4.1 生产效率
        4.1.1 物质投入生产率
        4.1.2 劳动生产率
    4.2 成本与收益
        4.2.1 单位面积成本及其构成
        4.2.2 单位产量成本及其构成
        4.2.3 价格
        4.2.4 产值
        4.2.5 利润
        4.2.6 成本利润率
    4.3 农化投入水平和效率
    4.4 品质
    4.5 品牌
    4.6 比较优势
        4.6.1 规模比较优势
        4.6.2 效率比较优势
        4.6.3 综合比较优势
    4.7 综合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苏与东北3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分析框架
        5.1.1 传统波特钻石模型
        5.1.2 粳稻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5.2 影响因素分析
        5.2.1 自然条件
        5.2.1.1 积温条件
        5.2.1.2 日照时间
        5.2.1.3 水资源情况
        5.2.1.4 耕地质量
        5.2.2 社会经济状况
        5.2.2.1 农村劳动力素质
        5.2.2.2 粳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5.2.2.3 经营规模
        5.2.2.4 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5.2.2.5 农林牧渔产值占地区GDP比重
        5.2.2.6 粳稻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比重
        5.2.3 需求条件
        5.2.3.1 运输方式
        5.2.3.2 销售市场
        5.2.3.3 市场细分
        5.2.4 相关及支持产业
        5.2.4.1 稻米加工业发展
        5.2.4.2 农业机械化水平
        5.2.5 政府重视程度
        5.2.6 技术创新与推广
        5.2.6.1 创新研发能力
        5.2.6.2 品种创新与技术推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相关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相关对策建议
        6.2.1 夯实“良地”,保护并提升稻田土壤质量
        6.2.2 突出“良种”,积极选育优质粳稻品种
        6.2.3 创新“良法”,继续开发新型稻作技术
        6.2.4 强化“良经”,不断完善水稻生产新型经营体系
        6.2.5 唱响“良牌”,加强品牌整合和创新
        6.2.6 优化“良策”,进一步完善粳稻生产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我国稻米研究方向向食味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稻米品质标准及检测技术创新概述[J]. 卢林,孙成效,朱智伟,于永红. 中国稻米, 2022
  • [2]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及分子育种进展[J]. 夏朵,周浩,何予卿.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 [3]上海优质粳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 刘伟. 中国种业, 2021(11)
  • [4]基于耦合因子的变温变湿干燥谷物品质特性及窗口控制方法研究[D]. 陈俊轶. 吉林大学, 2021(01)
  • [5]大米品牌的打造与稻米产业发展建议[J]. 矫江,姜莹,刘艳霞,黄峰华. 中国稻米, 2021(04)
  • [6]我国稻米品质与安全标准概述及思考[J]. 张隽娴,夏珍珍,张仙,郑丹,周有祥. 中国稻米, 2021(04)
  • [7]江苏主产区优质稻米品质特性变化研究[D]. 夏雨杰. 南京财经大学, 2021
  • [8]白马湖农场机插水稻优质高产相关配套技术研究[D]. 赵慧云. 淮阴工学院, 2021
  • [9]晚播晚栽机插水稻稻米品质的变化特征[J]. 蒋天昊,任晓佳,仇景涛,顾雪怡,张祖建.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10]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D]. 张磊. 扬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  

我国大米研究方向正在向味觉转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