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概念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影响力论文,概念论文,政治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政治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这是国际政治理论界长期关注而又存在争议的重大问题,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家往往以权力概念来阐释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由于权力概念的滥用,不仅使强权政治的推行找到了绝好的藉口,而且也引发了诸多的 国际矛盾和国际冲突,正如中国学者梁守德所言:“国际政治纷繁复杂,曲折常变,但 万变不离其宗。国际政治的实质始终是权力与权利的较量。发达国家多从实力地位出发 ,追求的是权力,维护的是权力,扩大的也是权力;而弱小民族和发展中国家更多是追 求权利、维护权利、巩固权利。”(注:梁守德.权利政治:冷战后国际政治新趋向[J].中国评论,2001(1).)因此,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实现国际政治民主化,就 必须从理论上消除权力概念和权力的逻辑的消极影响,重新审视和把握国际政治关系的 本质与核心。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力概念的阐释与分析,为建构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提供新的思路。
一、政治影响力问题是国际政治的核心内容
自亚利士多德时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政治学家都普遍持这样一种观点:政治关系总以 某种方式涉及权威、统治或权力,人类政治关系的焦点就是权力问题。哈罗德·拉斯韦 尔认为,政治学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注:韦正翔.软和平:国际政治中的强权与 道德[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P.12),他把政治行为看作是觊觎权力而采取 的行为。马克斯·韦伯也认为:“对我们来说,‘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 权力的分配。无论在各国还是国内的各团体中都是如此。”(注:艾伦·C·艾萨克.政 治学:范围与方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P.21)20世纪以来,在国际政治领 域中,大多数西方传统现实主义学者更是以权力作为核心概念来建构其国际政治理论体 系,认为国际政治的实质与国内政治的实质一样,就是对权力的追求。著名的现实主义 政治学者汉斯·摩根索在他的《国家间的政治》一书中,明确地提出:“国际政治,像 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 接目标。”(注:许嘉.权力与国际政治[M].武汉:长征出版社,2001.P.60)尽管摩根索 本人并不赞同在解决国际问题中使用强制性的权力,尤其反对使用武力,但权力概念和 权力意志仍是引发国际争端和国际冲突的理论根源。
那么怎样理解权力概念呢?法国学者莫里斯·迪韦尔热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分析,认为: “权力是一种规范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处于这样的地位:他有权要求其他人在一种社会 关系中服从他的指示,因为集体——这种关系在其中发展——的标准和价值体系确认了 这种权利,并把它赋予应该享有这种权利的人。”(注: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P.113—114)摩根索认为权力“是指人支配他人的意志和 行为的力量”,“至于政治权力,我们指的是掌握政府权威的人之间以及他们与一般公 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前者通过影响后者的意志而对某些行动有支配力量”(注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 学出版社,1990.P.37)就权力概念的基本特征看,它显然包含有暴力、支配和统治性, 而且有法律保障的基础,因而这一概念虽然在国内政治中具有普适性,却不适合解释国 际政治,因为国际政治社会从根本上区别于国内政治社会:国内政治社会的行为主体( 国内组织、社团、个人等)是在一种比较成熟的政治体系内活动的,他们按照一定的社 会契约享受着权利,承担着义务,并服从凌驾于它们之上的最高权威(即政府)的领导; 而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当今国际关系体系的行为主体虽然包括跨国经济组织、政府间 的合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机构,但最主要的仍是主权国家)则是在一种松散的、 原始的、无政府的社会形态中活动的。从国际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它还处在一个相当 幼稚的阶段,从其形成至今也只不过短短200年左右,当今国际社会的形态与原始社会 的早期初级形态极为相似,即没有法定的最高权威,主权平等,没有超国家的统治形式 ,不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行为主体只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中影响和相互影响着。“在国 际领域中,尽管可以呼吁遵守道德标准,可以制定和通过国际法规,但这些都不具有国 内法那样的约束性,也就是不可能期望这些法规能起强制作用。”(注:阿尔蒙德等.比 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P.405)国际社会显然不可能具有权力产生 的条件,如果在国际政治中继续沿用权力概念,就必然会导致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因 为在国际社会中,行为主体追求权力的目的,是要打破自然状态的平等关系,建立一种 以自己为中心的秩序,树立自己的权威以及确立维护这种权威所必需的制度和法则。为 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然会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实力,包括使用暴力。于是,控制、侵略 、威胁、颠覆以及强制性制裁等等就会充斥整个世界。沃尔兹的新现实主义理论在描述 无政府状态的国际关系时,就否认了国家之间有利益上的和谐一致性,断言:“在无政 府状态中,不存在自发的和谐一致……因为每个国家都是它自身利益的最终评判者,任 何一个国家可能在任何一个时间使用武力去推行它自己的政策。由于任何国家可以在任 何时间使用武力,所有国家都必须始终准备着或者用武力反击武力,或者付出软弱所造 成的代价。”(注:熊玠.无政府状态与世界秩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 001.P.215)按照权力政治的逻辑,战争、冲突、弱肉强食将是国际社会的经久不变的特 征,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也就有了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因此,不消除权力概念投射在国 际政治中的阴影,就无法从根本上动摇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基础,国际政治理论 也就无法适应当前的国际政治发展的现实。
当代西方的一些政治学家力图在政治学中用影响力术语来替代权力概念。在这里,我 们不去讨论它是否适用一般政治学,单就它否定了权力概念的强制性与合法性而言,在 国际政治系统中——正是因为不具有强制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使用影响力概念比权力 概念更为恰当。由于国际政治体系“是一个在有规律的进程中极其频繁地相互影响着的 各自独立的政治实体(国家)的集合”(注:威廉·奥尔森.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P.29),因此,国家间的政治关系是一种自然状态中影 响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模式。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按照这种模式,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意 图,在无人领导和指挥的前提下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在对抗与合作、冲突与缓和中存在 并延续着。由此可见,国际政治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涉及行为主体之间影响和相互影响的 问题,也就是影响力的问题。在国际政治中,影响力实际上就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这 样一种关系:一个或多个国际行为主体的需要、愿望、倾向和意图影响其他一个或多个 国际行为主体的行动倾向。这种影响力与权力概念有着质的区别,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 鲜明的特点:第一,由于国际政治关系中没有法定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因而主权平等 和利益互惠的原则就是一切国际政治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影响力产生的前提条件。 第二,从它的作用方式看,被作用的行为主体的认可和接受是其必要的条件。因此,它 排斥强制性的发号施令和暴力。第三,从它的作用结果看,它只有一种道义上的或者是 自律基础上的约束力。它不具有权力那样的法律约束力,自主性和变通性非常明显。第 四,从它的作用过程看,它不仅是单向影响还包括双向的影响,影响者本身又是被影响 者。因此,它不具有权力的绝对主导性质。第五,这种影响力是在无政府的社会状态中 发挥作用的,影响和相互影响是一种在无休止的冲突中的协调关系。因此,它不具有规 范性和统一性。在这里,我们还应认识到影响力的反作用,即不按照主权平等和利益互 惠原则行事或使用方法不当,就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加剧冲突和对抗。因此,行为 主体只有正确的运用政治影响力,才能在影响与相互影响的关系模式中建立稳定和谐的 国际关系。
二、政治影响力的差异性分析
尽管现存的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下,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革 命性变革,各国间在政治、经济和生态、安全方面的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按照相互 依存理论的解释,“相互依存指的是一个体系中的行为体或者事件相互影响的情势。” (注: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P.275 )这也就意味着国际行为主体间的影响和相互影响关系在不断增强,一国的政治、经济 、外交决策不仅影响他国,甚至会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反之亦然。另一方面,正如某 些现实主义理论所分析的那样,“相互依存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但 改变不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本质。”在当代国际政治体系中,各行为主体的政治影响力并 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它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第一,政治资源拥有量的差异性。政治资源在国际政治中也称作综合国力,它是一个 行为主体可用于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手段,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地理条件、经 济力量、科技水平、民族凝聚力、外交力以及军事力量等等。由于各国际行为主体拥有 的政治资源是不均衡的,所以在国际政治体系中,各行为主体所发挥的政治影响力也是 不均等的。一般说来,政治资源拥有量多者,政治影响力的潜能就相对比较大,而强权 政治也往往将综合国力作为扩张国家权力、威慑甚至干涉他国、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 手段。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意义上说,影响力虽然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但却不具有 强制性,特别是在国际政治民主化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被现实主义者奉为圭臬的有形 的国家物质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等硬实力在国际政治体系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多地受到质 疑、谴责和制约,而国家的信誉、民主和开放程度、民族凝聚力以及文化吸引力等软实 力因素的作用正日益凸显,这为一些物质实力较弱的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提供了重要机遇 。
第二,行为主体使用政治资源的技能和效率的差异。如果一个国际行为主体拥有一定 量的政治资源,这并不意味着它拥有与政治资源等量的国际政治影响力,因为行为主体 的政治影响力通过实施才能发挥作用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技能和效率直接影响其结果 。如各行为主体的政治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和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是不尽相同的 ,必然会产生决策的差异。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认为,美国、俄国、日本、中国都处于 一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的时代潮流中,谁能脱颖而出则取决于一国政府的智慧了( 注:Paul Kennedy,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AT POWERS.New York:Random House,1987.P.540)。各行为主体在使用政治资源的效率上存在着的差异,使政治影响力的效 果大相径庭。摩根索曾深刻地阐述了外交质量在发挥政治资源效能中的巨大作用,认为 ,一个国家“如果外交的视线被弄模糊了,它的判断不准确和它的决心不足,那么,在 地理位置、充足的食物、原材料和工业生产、军事备战、人口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优势从 长远看都将不利于国家。……精干的外交能够出人意料地增长国家权力。在历史上,没 有头脑和灵魂的巨人经常被二者兼备的普通人所击败和杀死。”(注:汉斯·摩根索.国 家间的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P.1 91)
第三,行为主体使用政治资源目的的差异。每个行为主体都拥有一定量的政治资源, 如果它们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去调配使用这种政治资源,其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力也不相 同。由于实现国家利益依然是当今国际关系中行为主体的根本目标,一些强权国家通常 只关注利益最大化,他们的信条是:“政治家若不从国家私利出发,就应当被绞死”。 (注: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P.68)最典型的是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所谓的“人权外交”政策,强行把自己的 政治经济模式、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推广到其他国家,以实现其霸权企图。在当代国 际政治体系中,这种以追求权力为目的的强权政治常常会因受到抵制和抨击而使其正常 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甚至带来负效应,如一些弱国在西化和分化的战略压力下,扩充 军备,研制核武器,造成世界新的不稳定因素,同样对强权国家造成威胁。因此,要真 正发挥政治资源的潜力,实现维护国家安全、经济繁荣,提高国家的国际威望,行为主 体在使用政治资源时,就必须遵循主权平等、互惠互利和国际道义原则。
第四,行为主体政治影响力实施范围的差异。一般说来,国际行为主体的政治影响力 总是因其所影响的领域、对象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地缘关系、文化传统、政治制度、 国家利益的相关性等因素对影响力的实施效果产生着较大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似和关 联程度越高,就越易于建立信任与合作,影响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就越显著,如区域合作 和区域一体化机制的形成,使政治影响力更能显示出积极的效果。
三、政治影响力的制约因素及其运用
在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主体都力图追求更多量的政治影响力,它们并非追求影响力本 身,而是为了更多的保护和实现其利益目标,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是国际行为主体 追求政治影响力的原动机。在国际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于潜在的不安全和彼 此竞争的关系中,所以每一个行为主体在面对他国的情况下,都要为维护和增强本国的 利益而采取行动,由此来最大限度地追求影响力,这在国际政治体系中,是极为正常的 。但是,如果每一个行为主体都无限度地追求影响力,一样会导致强权行为和干涉行为 ,威胁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在维持世界的和平的问题上,现实主义强调均势的作用 ,而理想主义则寄希望于超国家的世界政府的建立,但均势在当今国际体系中不过是要 形成几个强国共同主宰世界的局面,世界政府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虚无缥缈。我们以不 具有强制性的“政治影响力”来描述和规范国际政治体系,出发点就是否定强权政治, 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政治新秩序。国际行为主体对影响力的追求不是任意的和无限制的 ,在政治影响力的实施中同样会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政治资源的制约。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当今的国际政治体系也 是不平衡的。一些弱小国家因为政治资源的缺乏而制约了其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力度,甚 至被边缘化。同时,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充分证明,没有哪一个国家能长久保持 其政治资源的优势并凭借这一优势而将它的意志强加于其他国家身上。著名史学家沃勒 斯坦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深刻分析,清晰断言:“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 一旦成为真正的霸权国,它也就开始衰落”(注: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2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P.38—39)。因此,政治资源的缺乏和非持久性是 制约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国际关系模式因素的制约。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行为主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关系模式,各行为主体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每个行为主体在追求国际政 治影响力的过程中,将不得不面对其他行为主体同样企图的挑战和抗衡,其实际能发挥 的政治影响力,也不过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任何行为主体在追求国际 政治影响力时应得到其他行为主体(特别是被影响方)的赞同和认可,否则,这种追求就 是无效的。
再次是国际道义因素的制约。国际道义(或国际道德)“是表达着大多数国家的真实意 志的对外行为规范,其核心是主权平等。”(注:韦正翔.软和平:国际政治中的强权与 道德[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P.199)虽然国际道义并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但它却被看作国际法和国际准则的基础。在国际社会中,“作为群体成员的国家是社 会的”,“如果国家精神是真正具有人性和社会性的,那么它应该和人际关系中所通行 的那样,存在道德的发展并具有道德秩序。”(注: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过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P.219)如果一个行为主体抛弃了国际道义,一味地去实现自 身的利益目标,那它必然会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在国际上陷入孤立,其国际威信、国 际地位及政治影响力也会随之削弱。因此,任何一个国际行为主体都应该在认同大多数 国家的利益的前提下去实现自己的影响力目标,自觉地维护国际道义原则。总之,当今 的国际政治体系不可能建立在某一行为主体以自我为中心追求其利益目标的基础之上, 否则,就无法保证世界的稳定和安全,更谈不上秩序、正义、平等与和平了。
通过对以上制约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任何一个行为主体要在国际社会中更好地发 挥和运用政治影响力,首先必须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威信。在国 际交往中遵循主权平等的基本准则,不谋求霸权、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不以富压 贫,平等地对待其他行为主体,讲诚信、守道义,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威信,树立 良好的国际形象,其政治影响力才能被其他行为主体接受,充分发挥作用。其次,行为 主体还应努力增强自己的政治资源。如经济实力的增强、自然资源的开发、军事力量的 现代化、教育科技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完善、国内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等都可以强化 政治资源,增强综合国力。第三,各行为主体之间应加强联合与合作(对小、弱、贫国 更应如此)。如南南合作、77国集团、不结盟运动、东南亚联盟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等 都是联合与合作的典范。联合与合作可以使行为主体间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合力,利用 团体的优势,更充分地发挥政治影响力。
两极格局解体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经济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作用正逐 步增强,国家间的关系已经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特点 ,对话与合作正越来越多地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新途径。在这个相互依存的国际政治体 系中,从一开始就不具备权力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它当然也无法诠释当今国际政治 体系的新变化。因此,通过对国际政治影响力问题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错综复杂 的国际政治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合理有效地去追求国家利益,从而建构一个合理、公正 的世界政治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