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班里的“边缘人”_边缘人论文

注意班里的“边缘人”_边缘人论文

关注班集体中的“边缘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集体论文,边缘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单位,班集体一旦形成,同学们就获得了一个“内环境”,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有利于他们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组织建立班集体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但是,班集体中并非所有成员都自觉地以集体的奋斗目标作为导向,总是会有个别成员游离于集体的边缘,成为班集体中的“边缘人”。据有关资料统计,一般情况下,班集体中的“边缘人”约占6%~10%,他们与整个班集体的发展不相适应,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漠视和冷淡,成为集体活动的消极因素。如何关照这些“边缘人”,引导和帮助他们自愿地融入到班集体之中,是班主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透视“边缘人”的一般类型

班集体中的“边缘人”虽然表现各不相同,但都有其缘由。班主任要善于剖析,充分关注,并根据情况适当区别。一般较为常见的有:

1.“自高自大”型。自高自大的学生分“自信、自负”两种。自信原本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展示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但是,有的学生过于自信,孤芳自赏,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不接受别人的劝告和帮助,久而久之,受到同学们的孤立和指责。自负的学生则认为自己了不起,居高临下,目空一切,甚至领导、老师、父母都不放在眼里。他们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口出狂言、行为偏执,对别人的劝导不屑一顾。这种“自高自大”型的学生多是以“我”为中心,看到别的同学不如自己就幸灾乐祸、冷嘲热讽。看到同学们超过自己就生气、嫉妒,甚至诋毁。所以“自高自大”型的学生令大家都反感,自然将其排斥至集体的边缘。

2.“性格孤僻”型。学生性格孤僻的原因很多,如属于粘液质、抑郁质的气质类型;对某些群体氛围的不适应;个人受到冷遇、挫折等。他们感情内向,郁郁寡欢,心境阴沉、焦躁、烦闷,不想与别人打交道,离群索居,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自愿处于集体的边缘。

3.“脾气急躁”型。学生脾气急躁的原因可能有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如神经类型、遗传影响,或者受过惊吓、刺激等。这种人自制能力很差,凡事容易激动,一不好就发怒、发火,同学们难于和他们交流,只能与其保持距离,他们被迫居于集体的边缘。

4.“遭受挫折”型。学生遭受挫折的原因主要有个人的智力、能力、身材、容貌、疾病、生理缺陷,还有家庭、社会等。这些人往往采取不理智的行为。有的逃避现实,整天沉溺于幻想;有的文过饰非,不断找理由解释遮掩,维护自己;有的攻击别人,发泄个人的愤怒情绪;有的自我开脱,把缺点硬塞给别人,也有的颓废沮丧,不断自我惩罚。他们身处动机冲突之中,周游在集体的边缘。

5.“犯过错误”型。学生犯错误主要是过失性的,主动性的很少。他们在家里被责骂,受同伴讥讽,遭他人歧视,容易被别人误解。他们常感到自卑、懊丧、悲观、多疑,失去前进的信心,不由自主地遁入集体的边缘。

二、班主任与“边缘人”交往的策略

交往是师生信息交流和感情互动的平台,不能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就谈不上对“边缘人”的关照和帮助。由于“边缘人”的特殊性,班主任与他们交往要注意有一定的策略,要让他们明确地感受到班主任予以关注的“善意”,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1.对待“自高自大”的学生,班主任必须有所区别。与“自信”者交往要多聆听,不争辩,不正面驳斥他们,提出疑问要委婉。班主任既要有耐心,显得虚怀若谷,又要有诚心,并适当表现一下自身卓越的才识。一旦“自信”者的心理优势出现动摇,则师生的正常交流开始畅通,进而“自信”的学生也许会口服心服。与“自负”者交往不能轻率,要做充分准备。相互面对时,班主任不能客气,要出重拳给以强大的心理刺激,让其为之一震。不管是讲事实还是谈问题,班主任都寸步不让。“自负”者平时惯于居高临下、自命不凡,在有备而来的班主任面前难免不摸深浅、捉襟见肘、威风扫地。学生只要自认为被“震”住,心乎气和了,师生间的往来自然顺利展开。有了交往的基础,班主任要历数“自高自大”的危害,敦促学生谦虚谨慎,早日被集体活动所接纳。

2.对待“性格孤僻”的学生,班主任要主动热情,要多诱导启发。这类学生沉默寡言、不善言谈,班主任要精心设计,选准话题,找好切入点。一旦他们为之触动,兴奋起来,也会敞开心扉,娓娓道来。师生间有了沟通,班主任就可以针对他们喜欢独处、不愿合群、不想表现的个性,鼓励其参加文娱、体育及校外活动,用集体活动热烈、欢快的氛围来冲击和摧毁他们孤独的心态。同时,班主任要控制好容易引起“性格孤僻”学生敏感和猜疑的一些细枝末节,多用暗示的语语和方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推动他们面向集体的勇气,使之逐步变得开朗起来。

3.对待“脾气急躁”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保持冷静,要有宽阔的胸怀和大度的气量,不计较学生的态度和言辞,积极与其交往,遇到事情“冷处理”。学生急躁,班主任微笑;学生顶撞,班主任忍让;学生火冒三丈,班主任泰然自若。这样,学生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班主任避其锋芒,不为所动,学生自感无趣,火气消减。不用三番五次,学生脾气急不起来了,班主任再和颜悦色、细语慢声与其进行实质性的交流。同时告诫班集体的同学们,要做到他急、你不急,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还以一笑了之。有效地消除“发火”的诱因,可以使“脾气急躁”者大脑的兴奋性逐渐降低,久而久之,达到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做到了这一步,彼此的交往基本能够进行了,班主任帮助其锻炼理性思维和自控能力,让他们心平气和地投入到班集体的活动之中。

4.对“遭受挫折”的学生,班主任要热情接近,尽力帮助,要多注意他们心态的变化,设法减轻其心理压力。对他们受挫折后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要给予一定的理解。在相互交流时,班主任可多举逆境奋斗、逆境成功成才的事例,启发他们认识到人生遭受挫折是难免的、暂时的,是可以战胜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提高其对挫折的容忍性和耐受力。同时,也帮助他们分析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坚定战胜挫折的信念和勇气,引导他们消除与同学们交往的心理障碍。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交往给他们创造一种能够抑怒、泄愤、消闷、振奋起来的条件,让他们走出挫折的阴影,像强者一样回归班集体。

5.对“犯过错误”的学生,班主任要及时给予关心。这类学生最迫切的需要就是老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信任。如果他们认为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信任,就有信心痛改前非。反之则自卑、沮丧,破罐子破摔。因此,班主任要在学习上、生活上多给他们帮助指导,协助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犯过错误”的学生转而积极上进,要有一个过程。班主任可以在集体活动中,给他们创造表现能力、表现特长的机会,让他们得到同学们的赞扬,感受自己在集体中存在的价值,获得被尊重的内心体验。班主任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弃旧图新的进程之中,发生任何情况,都不能让其它同学翻老账,或投以异样的眼光,要让他们真正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全体师生都欢迎他尽快回到集体中来。

三、对“边缘人”关注的双重含义

班主任关注班集体中的“边缘人”有着双重的意义:

1.正常情况下,学生都有一种归属集体的需要,并且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尊重。当学生意识到自身在集体中应有的位置时,便会产生出有尊严的情感。班主任的职责就是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如果听凭班集体中的“边缘人”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势必会使他们离集体越来越远。班集体本身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边缘人”的离心作用使这种教育力量发生衰减,甚至出现盲区。因此班主任必须主动去关注“边缘人”,积极与他们交往以展开一系列重点的个别教育;帮助他们拆除阻碍与同学、与集体相容的心理藩篱。然后再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对“边缘地带”进行整合,引导“边缘人”增强对班集体的“向心力”,让他们真正回归到集体活动的规范中来。

2.班集体形成后,在宏观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微观上依然是一个动态。由于班集体成员各自个性发展的独特性、家庭文化的自然性、社会影响的多样性以及对学校教育的选择性,学生的各种变化是不相同的。有的“边缘人”会逐步明朗地走近班集体的“中心地带”,而个别学生也会由“中心地带”黯然地隐退至班集体的“边缘”。班主任需要关注“边缘人”角色的双向运动,及时采取措施,既防止个别同学滑向集体的边缘,又要设法把已经遁入边缘的学生“拉”回来,维护好班集体发展的“健康生态”。

班集体中“边缘人”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象,不能说是不正常,即使在优秀的班集体里,也会有“边缘人”。关键是班主任要心中有数,时刻关注“边缘人”存在的态势,将其纳入班主任工作的正常范畴。班主任引导师生们对“边缘人”的关注,即是“边缘人”动摇“边缘心态”的开始。只要班主任以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导,关心、帮助、引导“边缘人”靠近集体,融入集体,最终使他们自觉成为与班集体奋斗目标一致的集体成员,那么,整个班集体的运行机制就会更为平稳、安全、有效。

标签:;  

注意班里的“边缘人”_边缘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