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胺对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蛋白质与核酸降解及抗旱性的影响

多胺对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蛋白质与核酸降解及抗旱性的影响

覃凤云[1]2004年在《多胺对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蛋白质与核酸降解及抗旱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两个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Triticum aestivum L.)长武131和郑引1号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测定水分胁迫下两小麦品种幼苗中多胺氧化酶(PAO)活性,研究水分胁迫下PAO活性变化。并结合外源喷施精胺(Spm),测定外源Spm对水分胁迫下小麦叶片不同种类多胺(PAs)的含量、蛋白酶活性、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核酸酶活性、核酸含量和保护酶活性。探讨外源Spm对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不同种类PAs与作物抗旱性的关系和蛋白及核酸代谢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 1.水分胁迫引起小麦幼苗内源PAs含量变化,叁种PAs均表现先升后降趋势。与抗旱性弱的郑引1号相比,抗旱性强的长武131叶片的Spd和Spm含量上升幅度大而下降缓慢,而Put含量变化的差异不大。这表明Spd和Spm与作物抗旱关系密切。外源Spm处理提高水分胁迫下内源多胺含量,其多胺水平的变化趋势不变,且抗旱性强的长武131 Spd和Spm含量增加幅度大于抗旱性弱的郑引1号。说明3种多胺中,Spd和Spm与作物抗旱性更为密切。2.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PAO活性先上升后下降,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PAO活性升高幅度不同。与抗旱性强的长武131相比,抗旱性弱的郑引1号小麦叶片PAO活性升高幅度较大。表明水分胁迫下PAO活性的提高幅度过大不利于作用抗旱。3.水分胁迫下,小麦叶片的氨基酸含量、蛋白酶和核酸酶活性上升,可溶性蛋白和核酸含量下降。抗旱性强的长武131酶活性和氨基酸含量上升的幅度小于抗旱性弱的郑引1号,而蛋白质与核酸含量下降的幅度也小于抗旱性弱的郑引1号。外源 Spm处理,减缓酶活性和氨基酸含量上升幅度,蛋白质和核酸含量下降的幅度变小,且外源Spm对抗旱性弱的郑引1号缓解水分胁迫的作用大于抗旱性强的长武131。4.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SOD、CAT和POD活性升高,叶片质膜相对透性和MDA含量增加。外源Spm可以提高水分胁迫下SOD、CAT和POD活性的上升幅度,减少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和叶片质膜相对透性的上升幅度。且更能延缓抗旱性弱的小麦品种在水分胁迫下的膜脂过氧化。

田婧[2]2012年在《外源亚精胺缓解黄瓜幼苗高温胁迫伤害的生理调节机制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温胁迫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是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严重影响着作物的生育和产量。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世界性的重要蔬菜作物,也是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然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保护设施中,正午40℃以上的高温经常出现,高温热害已经成为黄瓜夏秋露地与保护地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多胺(Polyamines, PAs)是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脂肪族含氮碱,广泛作用于植物生长、形态建成、衰老和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多胺的种类主要包括二胺类的腐胺(Putrescine, Put)、叁胺类的亚精胺(Spermidine, Spd)和四胺类的精胺(Spermine, Spm)。近年来,通过使用外源多胺类物质来调节和介导植物各种胁迫耐性的研究越来越多。然而,关于多胺调节蔬菜作物高温胁迫的生理研究比较少见,尤其是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尚为空白。本研究以黄瓜品种‘津春4号’为试材,在人工气候箱内,采用营养钵内石英砂浇灌营养液栽培的方式,通过叶面喷施外源1mM Spd,测定了高温胁迫(42℃/32℃)下黄瓜植株生长、光合与荧光特性、叶绿体超微结构、膜脂过氧化程度、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和同工酶表达、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氮素吸收代谢等方面的变化,研究了黄瓜叶片可溶性蛋白变化和蛋白质组功能、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探讨了外源Spd提高黄瓜植株耐热性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Spd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鲜重、地下部干鲜重及主要功能叶的叶面积均显着降低,外源Spd处理可明显缓解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抑制,提高植株生物量的积累。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游离态、结合态和束缚态Put含量显着降低,而游离态、结合态和束缚态Spd和Spm含量显着升高。从多胺种类上来看,黄瓜幼苗体内叁种形态Put均向Spd和Spm的转化可能是黄瓜幼苗(至少是该品种)对高温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喷施外源Spd处理促进叶片中Put和Spd含量的升高,而Spm含量略有下降,由于Put是Spd的上游产物而Spm是Spd的下游产物,外源Spd的作用即趋向于维持高水平的内源Spd含量。2.外源Spd保护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的光合能力:与常温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着下降,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升高,PS Ⅱ潜在最大光化学效率及实际光化学效率亦明显下降;高温胁迫下施用外源Spd有助于提高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及PS Ⅱ光化学效率。单纯高温胁迫下,叶绿体内淀粉粒膨大并大量积累、基粒片层受到挤压且数目相对减少,嗜锇体大量出现;高温胁迫下喷施外源Spd,叶绿体超微结构几乎未受到影响。Spd对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维持和保护,可能是其改善黄瓜幼苗在高温胁迫下光合能力的主要原因,由此而增强植株对高温逆境的适应性。外源Spd可有效抑制高温胁迫下淀粉的水解,使糖分趋于向合成方向,积累更多的干物质。3.外源Spd增强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的抗氧化能力: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显着加剧,表现为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及脂氧合酶(LOX)活性以及ROS水平(包括O2和H202含量)均显着上升;而外源Spd处理可明显抑制高温胁迫下幼苗叶片的膜脂过氧化损伤,降低ROS水平,减少电解质渗漏和MDA积累。高温胁迫下,SOD活性大幅下降,POD和A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CAT活性先降低后升高,这些酶的同工酶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外源Spd显着增强了高温胁迫下SOD活性,POD、CAT和APX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对POD同工酶影响较小外,外源Spd明显促进了其他保护酶同工酶的表达。AsA-GSH循环中,高温胁迫诱导MDAR.DHAR和GR活性升高,还原型抗氧化剂AsA和GSH含量上升且氧化还原比例发生变化;外源Spd处理进一步提高MDAR.DHAR和GR活性,在促进还原型抗氧化剂AsA和GSH绝对含量升高的同时,还提高了还原型抗氧化剂所占比例(AsA/DHA、GSH/GSSG)。黄瓜幼苗在高温胁迫下启动自身的抗氧化系统以抵御高温造成的氧化伤害,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这种抵御逐渐减弱,而外源Spd能显着降低高温胁迫造成的膜脂过氧化伤害,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并增强同工酶表达,活化AsA-GSH循环,促进了黄瓜幼苗整体抗氧化能力的提高。4.外源Spd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氮素和其他代谢的影响:高温胁迫下,幼苗根系中N03--N含量升高但随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向地上部运输受阻,根系中硝酸还原酶(NR)钝化,叶片中NR活性升高,根系和叶片中NH4+-N含量大幅上升;外源Spd能有效调节高温胁迫下氮素代谢的平衡,促硝抑铵,提高NR活性。脯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含氮化合物,逆境条件下较高的脯氨酸水平可增强植株的渗透调节能力,有助于维持植株体内的水分平衡。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内脯氨酸含量升高,外源Spd进一步促进其含量的升高,从而为黄瓜幼苗在高温胁迫下生长发育提供额外的渗透调节能力。高温胁迫下,质膜蛋白含量降低而液泡膜蛋白含量升高,质子泵活性略有升高;外源Spd可进一步提高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质膜和液泡膜H+-ATPase,而液泡膜H+-PPase活性略有下降。外源Spd促进H+-ATPase的活性,从而稳定膜结构,建立跨膜质子推动力△pH,促进ATP的产生和维持细胞质酸碱平衡,缓解了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抑制。5.外源Spdd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蛋白质组和基因表达的影响:高温胁迫初时,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随胁迫时间延长至5d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开始下降,外源Spd可显着提高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利用双向电泳(2-DE)和质谱分析(LC-ESI-MS/MS)的技术,比较常温对照和高温胁迫及外源Spd处理的幼苗叶片2-DE图谱,共发现62个差异表达蛋白点,其中有60个蛋白点成功得以MS鉴定。经功能分类后显示,25个蛋白点与光合作用有关,16个蛋白点涉及能量与物质代谢,6个蛋白点为分子伴侣,6个蛋白点与胁迫防御有关,7个蛋白点与蛋白质或核酸的生物合成相关,另有2个蛋白点因MS鉴定得分较低或EST功能尚不明确而被归为功能未知蛋白。主要差异蛋白有Rubisco大/小亚基、Rubisco活化酶(RCA)、转酮醇酶(TK)、磷酸核酮糖激酶(PRK)、热激蛋白70(HSP7)、分子伴侣60(CPN60)、Cu/Zn-SOD、类胡萝卜素相关蛋白、蛋白翻译延长因子(EF-Ts和EF-G)等。高温胁迫对光合作用、能量和物质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外源Spd处理在蛋白质水平上表现出积极的保护作用,尤其是显着提高了部分高温下调蛋白(如Rubisco大/小亚基和Cu/Zn-SOD)的表达。光合相关基因(RbcL、RbcS、RCA、OEC23和OEC33等)、抗氧化相关基因(SOD、POD和Car等)和分子伴侣(Hsp70、Cpn60和Hsp20)都在nRNA水平对高温胁迫做出明显反应;外源Spd处理对部分基因的表达表现出明显的调控作用。除PRK、CPN60和sHSP外,大多数重要的功能蛋白受高温影响和受外源Spd诱导的mRNA转录特性与蛋白积累特性相一致。

宋维贤[3]2010年在《多胺提高玉米幼苗抗渗透胁迫能力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自然干旱,用外源Spd处理抗旱性不同的两个玉米品种农大108(抗旱性较强)和浚单20(抗旱性较弱),研究了渗透胁迫7d后,外源多胺对两个玉米品种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抗氧化能力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并研究了对玉米幼苗叶片内胁迫适应蛋白的影响,探讨了多胺提高玉米幼苗抗旱性的机制。试验结果如下:1.正常条件下,浚单20和农大108两个品种的玉米幼苗的叶片含水量、相对干重增长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相差不大,MDA含量、H202含量、NADPH氧化酶活性与抗氧化酶(SOD、CAT、APX)的活性之间存在动态的平衡,并且蛋白质含量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也都维持在正常的水平。2.渗透胁迫下,与对照处理相比,两个玉米幼苗叶片含水量、相对干重增长速率、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迅速下降,叶片的MDA含量、H202含量急剧增加;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幅较少。这表明干旱胁迫破坏了玉米幼苗体内活性氧产生与酶促系统和非酶促系统的清除能力之间的平衡,危害到了玉米幼苗的正常生长。3.渗透胁迫下,加入外源Spd,抑制了玉米幼苗中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下降、相对干重增长速率、叶绿素含量的下降、MDA含量和H202含量上升的幅度;提高了玉米幼苗叶片抗氧化酶(SOD、CAT、APX)的活性;提高了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同时提高了蛋白质含量。使玉米的渗透调节能力得到加强,使细胞维持较低的渗透势,从而提高玉米幼苗抗旱性。4. SDS―PAGE实验发现,浚单20在PEG+Spd共同处理下,在20.1KDa附近会出现一条仅在农大108才会出现的蛋白带,表现出和农大108的一致性。此结果进一步表明Spd可以从多途径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可能是Spd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影响DNA的转录和翻译,从而诱导胁迫适应蛋白的合成。5.在渗透胁迫下,多胺通过抑制玉米幼苗的保水能力和叶绿素含量的下降,以及渗透胁迫下玉米幼苗体内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含量和质膜NADPH氧化酶活性的上升,同时提高玉米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有机渗透物质逐步积累,诱导玉米幼苗的胁迫适应蛋白的表达,改善了玉米幼苗的生长代谢,多途径综合的提高了玉米的抗胁迫能力。

曹云英[4]2009年在《高温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加,高温已成为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逆境之一。研究水稻高温危害的机理与对策对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耐热性品种/品系(黄华占、T226和082)和热敏感品种/品系(双桂1号、T219和协青早B)为材料,研究了高温对耐热性不同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以及喷施化学物质、灌溉和施肥等措施对减轻水稻高温危害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高温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减数分裂期高温处理明显降低了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和产量,抽穗-灌浆早期高温处理降低了结实率和粒重而导致产量显着下降,耐热品种下降幅度小于热敏感品种,灌浆中期高温处理对产量影响较小。高温处理显着降低各供试品种弱势粒及热敏感品种强势粒的受精率、结实率、充实度和受精籽粒千粒重,对耐热品种强势粒的影响较小。抽穗-灌浆早期高温处理影响大于灌浆中期。在高温胁迫下较低的叶片温度,较强的根系活力和抗氧化保护系统能力,较高的叶片光合速率、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苷肽(GSH)含量和幼穗中核糖核酸(RNA)含量,较低的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活性氧(O2.-)生成速率和幼穗中乙烯释放速率,是耐热品种产量较高的重要生理原因。2、高温对稻米品质及胚乳结构的影响抽穗-灌浆早期高温胁迫明显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缩短了稻米的胶稠度,增加了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灌浆中期高温处理对稻米品质影响相对较小。高温增加了稻米中的醇溶蛋白及稻米营养元素。抽穗-灌浆期高温处理使热敏感品种双桂1号胚乳中复粒和单粒淀粉体的体积变小且彼此差异变大,排列变疏松;复粒淀粉体变少,单粒淀粉体变多;对耐热品种黄华占影响较小。高温处理愈早,对胚乳结构的影响愈大,弱势粒大于强势粒,双桂1号大于黄华占。3、水稻内源激素对高温的响应高温胁迫降低了叶片、幼穗和籽粒中的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和吲哚乙酸(IAA)含量,增加了脱落酸(ABA)含量,弱势粒内源激素增加或减少的幅度大于强势粒。抽穗-灌浆早期高温处理对激素的影响大于灌浆中期处理。高温胁迫下耐热品种的Z+ZR、IAA和ABA含量高于热敏感品种。籽粒中的Z+ZR,IAA和ABA含量及ABA/(Z+ZR+IAA+ABA)与籽粒灌浆速率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表明Z+ZR,IAA和ABA对籽粒的充实具有调节作用。较高的Z+ZR、IAA和ABA含量及ABA/(Z+ZR+IAA+ABA)是耐热品种的重要生理特征。4、水稻内源多胺与强、弱势粒灌浆的关系及对高温的响应(1)灌浆早期强势粒比弱势粒具有较高的游离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含量;多胺最大含量与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及籽粒重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外源Spd和Spm可以极显着提高弱势粒灌浆速率和粒重,表明多胺参与调节籽粒灌浆过程,弱势粒发育较差可能与其较低的多胺含量有关。(2)高温胁迫降低了耐热品种和热敏感品种叶片中游离Spd含量,降低的幅度热敏感品种大于耐热品种;增加了游离Spm含量和耐热品种幼穗中游离Spd含量,增幅耐热品种大于热敏感品种,而游离腐胺(Put)的变化与器官和品种有关。抽穗-灌浆早期高温处理增加了灌浆前期籽粒的游离多胺含量,明显提高了多胺高峰值,且弱势粒高峰增幅大于强势粒,热敏感品种大于耐热品种;降低了灌浆中后期弱势粒中的游离Spd和Spm含量。灌浆中期高温处理降低了处理前期籽粒的游离多胺含量,增加了后期游离多胺的含量,弱势粒影响大于强势粒。表明苗期和减数分裂期叶片和幼穗中Spd和Spm含量变化稳定,有利于抵抗高温危害。5.高温对水稻籽粒中一些酶活性的影响抽穗-灌浆早期高温胁迫显着降低了热敏感品种籽粒ATP酶活性,灌浆中期高温则提高了耐热品种的籽粒ATP酶活性。抽穗-灌浆早期高温处理明显提高了双桂1号、T219和T226的ADP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异淀粉酶(ISA)活性,增加了淀粉含量,而灌浆中期高温处理则相反;抽穗-灌浆期高温处理明显降低了这3个品种的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及直链淀粉占总淀粉的相对比率,显着增加了Q酶活性。灌浆中期高温处理明显增加了黄华占品种GBSS和SSS活性及直链淀粉占总淀粉的相对比率,对AGPase、ISA和Q酶活性及淀粉含量无明显影响。高温对籽粒ATPase和Q酶活性的影响在强、弱势粒间亦有差异。表明高温对籽粒酶活性的影响因高温处理时期、品种的耐热性、籽粒的粒位以及酶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高温下耐热品种籽粒中具有较高的ATPase、GBSS和Q酶活性。6、高温对水稻叶片蛋白质表达的影响高温胁迫导致叶片中蛋白质的变化呈多样性,有新蛋白质产生或一些蛋白质不表达、表达量上调或下调,两品种各处理时期表现不尽一致。总体表现为耐热品种蛋白质表达变化小于热敏感品种。质谱分析表明,差异蛋白质主要与光合作用、信号转导有关和特征未知蛋白,该类蛋白质在热敏感品种中表现为不表达或表达量下降,而耐热品种则表现有新增的蛋白质或蛋白质表达量上调。表明在高温下蛋白质的表达与品种的耐热性有密切关系。7、减轻水稻高温危害的调控技术(1)高温胁迫下喷施油菜素内酯(BR)能够诱导稻苗内活性氧保护酶系统的活性或表达,能有效地减轻高温对稻苗的伤害。BR处理后稻苗对高温的应答机制,在耐热性不同的品种间存在差异;减数分裂期喷施Spd、ABA、BR能降低高温胁迫下叶片中超氧阴离子(O2.-)生成速率,增加叶片中Z+ZR、IAA和ABA含量,提高幼穗中Spd和Spm含量,降低幼穗中put含量,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粒重和产量。(2)与对照(穗分化期施0.46 g N pot-1)相比,高温下增施穗肥(0.92 g N pot-1)及穗粒肥兼施(穗分化期及始穗期各0.46 g N pot-1)提高了黄华占和双桂1号的产量。增施穗肥提高了黄华占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穗粒肥兼施提高了黄华占的精米率,降低了两品种胶稠度;增施穗粒肥黄华占和双桂1号增加了蛋白质含量,降低了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增施穗肥有利于黄华占品种食味品质的提高。(3)在相同温度下,与水层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显着增加了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增加了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崩解值增大,消减值减小,重干湿交替灌溉的结果则相反。说明结实期高温胁迫下轻干湿交替灌溉可以增加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

杨梅[5]2007年在《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化感效应及差异蛋白质组分析》文中提出植物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特定的次生物质从而对邻近其它植物生长发育产生的有益或有害影响。自毒作用是化感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许多物种中。自毒作用,就是植物的叶、根等器官通过分泌、淋溶、腐解等方式向环境中释放自毒物质,当自毒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逆境胁迫,引起植株生理代谢调节能力下降,对同种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起抑制作用的现象。杉木连栽引起的自毒作用已被国内学者所证实,自毒物质的积累可导致杉木林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邻羟基苯甲酸是杉木酚酸类自毒物质之一。本研究通过向MS培养基添加此种酚酸进行胁迫实验,并以筛选出的忍耐型和敏感型2种杉木无性系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2个不同抗性杉木无性系叶片的渗透调节因子、抗氧化酶系统、核酸与蛋白质、内源激素若干生理过程的化感效应,并对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2个无性系叶片的差异蛋白质组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渗透调节因子的化感效应低浓度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在胁迫前期膜脂过氧化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和胁迫浓度的增大,邻羟基苯甲酸对膜脂过氧化的促进效应增强,01号表现出的促进效应比02号弱,MDA的积累速度也相对较慢。质膜透性的化感效应在胁迫前期多表现为促进效应,但01号在40mg/L胁迫浓度下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胁迫时间延长,2个无性系的促进效应下降,但到胁迫后期,促进效应大幅度提高,02号杉木无性系质膜透性在各浓度胁迫下的促进效应均比01号高,细胞膜结构损害严重。01号杉木无性系的可溶性糖含量表现的促进效应比02号来得更早,效应指数也大于02号,而且在高浓度胁迫下表现出的抑制效应却比02号小。整个胁迫过程中杉木叶片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表现为促进效应,总体上01号的促进效应大于02号,胁迫后期在40mg/L、80mg/L、120mg/L胁迫浓度下其促进效应指数已分别达到02号的4、8、3倍。脯氨酸的积累对邻羟基苯甲酸胁迫的响应不敏感。2.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化感效应各胁迫浓度对SOD活性的化感效应在胁迫初期、中期表现为促进效应,胁迫后期转变为抑制效应:2个无性系SOD活性化感效应的差异主要从胁迫中期开始,02号SOD活性促进效应大幅度下降,并在高浓度胁迫下化感效应为0,而01号依然保持促进效应;胁迫后期出现抑制效应时,01号的抑制效应又低于02号。2个无性系叶片POD活性的化感效应在均表现为促进效应,胁迫第10天、20天时,各胁迫浓度对01号POD活性的促进效应明显大于02号,而在第30天时则是02号的促进效应更强,表明01号无性系叶片POD参与清除H_2O_2的时期更早。胁迫初期,2个无性系叶片CAT活性均表现出促进效应,对01号的促进作用大于02号。到了胁迫后期,对01号CAT活性仍然保持促进作用,但胁迫浓度越大,促进作用越小,而对02号则产生了抑制作用,胁迫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大。AsA-POD化感效应均表现为促进效应。胁迫初期,01号无性系迅速启动了AsA-POD清除H_2O_2的功能,在各胁迫浓度下表现出的促进作用均大于02号,虽然02号在胁迫中期时的促进效应强于01号,但差异不大,而到了胁迫后期,01号AsA-POD活性的促进效应有所回升,而02号则发生大幅度下降。01号的PPO活性在胁迫下均表现为促进效应,而02号则随胁迫延长表现为抑制—促进—抑制的变化特点,表明01号启动了PPO抗氧化的功能,积极参与了植物抵御不良环境的过程,而02号PPO参与氧化物清除的时期晚于01号,并且只是暂时性的。3.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蛋白质及核酸含量的化感效应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01号DNA合成多表现为抑制效应,而02号多表现为促进效应,01号RNA合成多表现为促进效应,而对02号多表现为抑制效应,可见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无性系核酸的作用机制不同,对01号无性系核酸的化感作用主要体现在RNA的合成与分解机制,而对02号则主要影响DNA的合成与分解机制。在胁迫初期各胁迫浓度对02号蛋白质含量的促进效应大于01号,但在胁迫中后期,02号的促进效应呈下降趋势,01号的促进效应随胁迫浓度加大而不断增大,蛋白质合成能力不断提高,并超过02号。随着胁迫强度增大,01号可能有更多的蛋白质参与了对此种胁迫的响应,从而提高了抗逆性。4.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化感效应从总体上看,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对ABA含量表现为促进效应,01号的促进效应大于02号;IAA、GA_3、ZR含量表现为抑制效应,对01号GA3、ZR含量的抑制效应比02号强,但2个无性系间IAA含量的抑制效应差异不显着,在胁迫第30天时,ZR含量在中低胁迫浓度下已开始出现促进效应,而GA_3含量仍为抑制效应,因此推断,杉木叶片内的ZR可能比GA_3更早地修复胁迫对其代谢平衡的伤害作用。5.杉木叶片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技术优化杉木叶片蛋白质主要分布在pH4-7范围;裂解液中含有硫脲(2mmol/L)才能较充分地溶解蛋白,DTT浓度60 mmol/L、上样量1.5mg时得到的图谱分辨率较好且蛋白斑点分布均匀、清晰,拖尾现象明显减少,平衡液Ⅱ中碘代乙酰胺450 mg·15ml~(-1)时能提高图谱分辨率;采用与质谱兼容的考马斯亮兰进行染色,得到近700个蛋白点。杉木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为开展逆境胁迫下杉木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6.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不同杉木无性系叶片差异表达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运用Image Master 2D Platinum 6.0软件对2个杉木无性系叶片总蛋白质双向电泳进行图谱分析。胁迫第1天时,01号检测到12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表达蛋白6个,下调表达蛋白4个,胁迫后新增蛋白点2个;02号检测到2个差异蛋白,其中下调表达蛋白1个,胁迫后消失的蛋白1个。胁迫第3天时,01号检测到7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表达蛋白1个,下调表达蛋白5个,胁迫后消失的蛋白1个;02号检测到2个差异蛋白,下调表达蛋白1个,胁迫后新增的蛋白1个。胁迫第5天时,01号检测到12个差异蛋白,上调表达蛋白4个,下调表达蛋白3个,胁迫后消失的蛋白1个,胁迫后新增蛋白4个:02号只检测到胁迫后新增蛋白1个。可见在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各无性系在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蛋白数量不同,01号杉木无性系基因调控体系活跃,对逆境胁迫信号响应灵敏,当外界伤害产生时能较快地调动多个基因表达或关闭,使蛋白表达模式发生变化,有利于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以适应或抵抗外界的伤害。7.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不同抗性杉木无性系叶片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鉴定及其生物学功能利用MALDI—TOF—TOF/MS串联质谱和MASCOT软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鉴定和数据搜索,鉴定成功率为48%,鉴定成功的8种蛋白质全部为01号无性系,02号无性系差异表达的蛋白均未得成功鉴定。鉴定成功的蛋白质为:(1)放氧蛋白复合体33KD外周蛋白:与PSⅡ系统水的裂解和氧的释放过程有关。(2)热激蛋白:包括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和热激蛋白Hsp cognate70、Hsp90,属于分子伴侣,参与蛋白质折迭、变性蛋白的复性与及降解、蛋白质的跨膜运输、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与信号转导等多个过程。(3)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PIase):参与了异常蛋白的降解及蛋白质折迭的起始过程,对蛋白质形成具有生物功能活性的空间结构非常必要。(4)26S蛋白酶复合体(26S proteasome):与泛素结合以降解错误折迭或已被损坏的蛋白质,阻止无功能的、具有潜在毒性的蛋白质的集聚,从而介导生物的抗逆性,这对于细胞抵抗逆境具有特殊的防御作用。(5)质子移位膜ATP酶(F1 ATPase):参与膜外质子入胞或是逆向转运质子于胞外,是细胞耐酸能力的重要调节机制。(6)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是植物光合和呼吸过程必不可少的的核心酶之一,在能量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具有转录启动子、微管排列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功能。(7)微管蛋白(Tublin):微管蛋白与细胞形态、细胞内的物质运输、信号转导、细胞分裂繁殖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对环境条件的反应很敏感。(8)脯氨酰tRNA合成酶(ProRS):促使Pro氨酰化,提高tRNA利用率,以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也可能影响氧化酶的转录与翻译,阻止由于这些酶累积而导致的损伤。

王晓玲[6]2008年在《梨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水杨酸与多胺的互作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杨酸和多胺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内源信号分子,在植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多胺参与细胞分裂、胚胎发生、果实形成及成熟等生理过程;能稳定DNA,RNA结构,加快转录和蛋白质合成,与膜上阴离子基团结合,起稳定膜的作用。水杨酸也对植物的许多生理过程如植物开花、产热、膜通透性及离子的吸收等起调控作用,水杨酸还可提高植物的抗性。水杨酸、多胺对鸭梨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果实抗性起着一定的调控作用。二者在植物生长和果实发育过程中有着相似的作用,但二者在其调控果树生长发育的同时是否也调控者彼此的生物合成及效应的发挥,二者到底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问题还尚未清楚,国内外这方面报道鲜见,基于此,本试验以鸭梨为试材,研究水杨酸和多胺对彼此含量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水杨酸对多胺代谢的调控。通过研究,旨在深入揭示果树发育的生化机理,为在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水杨酸和多胺的信号转导途径奠定基础,同时,为人为调控果树发育的进程、改善果实品质等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1.苯甲酰化一紫外检测法最适宜的ADC提取液为略呈酸性(pH6.3)的50mmol/L磷酸盐缓冲液系统,测定ADC活性的反应系统则为pH7.5的Tris—HCI缓冲液。2.外源水杨酸能够显着提高鸭梨叶片内源多胺的含量,但各多胺含量峰值出现时间不同。水杨酸处理首先增加了内源游离Put的含量,其次是Spd和Spm含量的积累。3.叶圆片试验中,处理叶片和对照ADC活性均比处理前显着升高,但是在处理后2小时处理叶片与对照并无显着差异,2小时后除20mmol/L与对照无差异外其余均显着高于对照。而对于ODC活性,则在处理后6小时高于对照,ADC比ODC的响应时间要提前。4.在田间试验中水杨酸显着提高了Put和Spd含量,但是水杨酸对Spm含量无显着影响。5.SA对ADC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ODC活性无明显影响,甚至有反作用。PAO活性在7月上旬之前还是比较低的,7月份以后活性上升很快,与之相对的多胺的含量便有下降趋势。6.随处理盐浓度的上升,叶片内催化Arg合成游离Put的关键酶ADC活性明显上升,盐浓度过高时(200、300nmol/L)酶活性不再上升。催化orn合成游离Put的ODC活性明显低于ADC,盐处理前后活性变化不明显。7.催化游离多胺向高分子结合态多胺转化的关键酶TGase活性随处理盐浓度的上升呈上升趋势,盐浓度过高时(200、300nmol/L)活性略有下降。多胺氧化酶活性在盐处理后明显被激活,盐浓度过高时(200、300nmol/L)活性略有下降。8.Put、Spd和末知多胺X则是在低浓度盐处理时含量明显上升,随盐浓度的进一步提高含量迅速下降,结合态多胺总量在低浓度盐处理时含量上升,盐浓度过高时明显下降。9.盐胁迫下SA的调节作用在于促进Put向SPd和PAx的转化,进而导致游离态f(Spd+PAx)/fPut的上升。

许振柱[7]2003年在《半干旱区典型植物对气候变化与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与适应》文中认为1. 羊草对土壤水分的响应与适应羊草生物量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逐渐降低,后期的降低幅度远远大于前期。干旱促进鞘分配增加,增加了在处理初期的根的分配,但到后期则使之减少,表明羊草在经历较长期的持续干旱后通过增加根部的比重来提高抗旱性的能力逐渐降低。轻度(LD)、中度干旱(MD)对羊草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气孔密度、光合参数、荧光猝灭参数和群体日交换速率无显着影响,但严重土壤干旱使它们显着降低。羊草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以中度干旱的最高,严重干旱(SD)特别是极严重干旱(VD)使之显着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FAA)的变化与之相似。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硝酸还原酶(NR)活性逐渐下降,而谷氨酰胺酶合成酶(GS)的活性变化则是LD和MD使之分别增加了25. 75%和12. 22%,SD和VD则分别减少了8. 21%和28. 72%,说明了NR的活性变化对土壤干旱较敏感,而GS的活性则对适度的干旱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LD处理没有增加天冬酰胺酶(AE)和内肽酶(EP)两种酶的活性,但MD、SD和VD使两种水解酶的活性显着增加,说明轻度土壤干旱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作用有稍降低作用,但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加剧,又极大地促进了这个分解过程。严重和极严重土壤干旱显着降低了叶片的总核酸含量和RNA的含量,暗示严重程度的土壤水分胁迫限制了核酸的合成代谢,加强了其分解代谢,严重土壤干旱还显着增加了丙二醛(MDA)的含量,说明提高了羊草叶片叶肉细胞的膜质过氧化水平。2. 羊草对土壤干旱和复水的响应与适应羊草受到适当的干旱驯化可促进生长,但过长时间的干旱处理,复水后未能补偿损失的生物量和叶面积。羊草叶片的气孔密度以中度干旱持续期(Mtd)处理的最高,其次是短期干旱持续期(Std),二者分别比没有经过土壤干旱的处理(对照)增加了14. 90%和3. 61%,但长期干旱持续期(Ltd)却使之减少了27. 19%,气孔指数亦有类似的趋势。复水增加羊草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近期复水的激发效应明显大于前期,而对夜晚的呼吸作用影响不显着。水分利用率(WUE)的日变化动态呈“M”字型曲线,以Mtd的WUE值的峰值最大,以叁次曲线拟合WUE的24小时日进程最佳。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分析结果表明,复水,特别是最近的复水可显着改善羊草叶片的PSⅡ性能,增加叶绿素a,b的含量及其比值,提高碳酸酐酶的活性。许振柱:半干早区典裂植物对气候文化与C02浓度升商的响应与适应 羊草含氮量以叶片的最高(4 .40%),根部的最低(1 .99%),枯叶、茎鞘和根茎的含量差异较小(2.26礴.40%)。所有器官的含氮量对土壤水分处理的响应基本一致,以对照处理的最低,Std的最高。各器官的碳氮比都是以对照的最高,而其它土壤水分处理相差不显着,给于一定时间的土壤干旱处理可使羊草获得较强的氮代谢能力。Std的氮素总拥有量最多,和对照相比,绿叶、枯叶、茎鞘、根茎和根分别提高了35.58、26.88、23.49、31.“、40.75%,而Ltd的含氮总量呈下降趋势,说明短时间的土壤水分干旱处理可明显促进羊草各器官和植株的氮素积累,而较长时间的土壤干旱则不利于氮素的积累。羊草各器官氮素绝对量占整株的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绿叶(42.42一44.00%)、根茎(20.13一23.69%)、根(15.43一17.18%)、枯叶(10.07一11.30%)和茎鞘(7 .27一8.67%),表明叶片的氮素存量占植株的一半以上。Mtd处理增加了叶片的氮素贡献率,减少了茎鞘和根茎的贡献率,有利于加强叶片的光合性能。 以中度干旱持续期(Mtd)处理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谷氨酞胺合成酶(GS)活性、RNA含量为最高,但中长期的土壤干旱处理再复水后则显着降低了羊草叶片内肤酶(EP)的活性和MDA的含量,说明给于一定时间的土壤干旱处理可使羊草叶片保持较高的蛋白质代谢水平,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3.羊草对昼夜温差与土壤水分交互作用响应与适应 昼夜温差减少使单株羊草的生物量降低21.3%,分孽和根的生物量减少,而鞘的生物量稍增加,显着降低了严重和极严重条件下的生物量。温差缩小降低了分粟和根的投资比例,减少植株的地下部分生物量,而增加新叶、鞘和分粟光合产物的比例,表明温差的减少将抑制光合产物向地下部分的转移。温差减少对充足土壤水分和轻度干旱处理的放射性比强影响较小,但减少了其它3种干旱处理的放射性比强。其原因主要是减少了植株鞘、根和根茎的放射性比强,显着增加了饲喂叶和J自叶的放射性比强,表明温差的缩小阻止了“源”的光合产物向“库”的转移,降低对分孽和根的投资,不利于羊草对千旱逆境的适应。 昼夜温差缩小使羊草叶片的气孔密度降低4.01%,而且减少了土壤干旱对气孔密度的影响。较高的昼夜温差和较低的昼夜温差相比,羊草叶片的光合速率和WUE分别增加了7.37%和20.09%;而气孔导度、胞间CO: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降低了14.03%、2.57%和10.80%。昼夜温差减少降低了土壤干旱的6’3c值,说明可能减少处在干旱条件下的植株WUE,暗示减小昼夜温差不利于增大羊草叶片对土壤水分亏缺的耐性。昼夜温差的缩小主要影响了下午羊草群体的CO:交换速率,增加了

白志英[8]2007年在《干旱胁迫下小麦形态与生理生化反应的染色体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小麦代换系是遗传研究和育种的宝贵资源,开发利用小麦代换系对小麦抗旱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小麦中国春-Synthetic 6x 21个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水分处理,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等方法,研究干旱胁迫对小麦代换系形态、生化及农艺性状的影响,并初步确定调控穗花发育及其相关性状的主效应染色体。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小麦代换系和亲本的穗花分化过程,初步确定了延缓穗花分化进程的主效应基因可能位于Synthetic 6x的2B和7D染色体上;耐旱相关基因可能位于2D染色体上。2.通过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代换系及其亲本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相对含水量、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降低,最大荧光(Fm)、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以及PSⅡ潜在活性(Fv/Fo)降低,却导致细胞膜透性增大、SOD和POD活性增强、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在干旱胁迫条件下,Synthetic 6x的1D、2B、2D、3A、3D、4A、4B、6A、6B、7D和7A染色体上具有调控细胞膜稳定性的基因;1A、2D和3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相对含水量的基因,3A、3B、4B、5B、6B、1D、2D和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离体失水速率的基因;5D和1D染色体上可能有促进脯氨酸积累的基因存在,4A、4B、2D和6D染色体上可能有抑制蛋白质含量下降的基因存在;2B和7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SOD活性增强的有利基因,1A、2A和2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POD活性增强的有利基因;7A和1D、7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抑制MDA含量增高的基因:3A和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叶绿素含量增高、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增高的有利基因,2A和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类胡萝卜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7B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蒸腾速率增强的有利基因;3A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调控Fo的基因,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Fm的基因,3A和7A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Fv/Fm及Fv/Fo的有利基因。3.通过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代换系及其亲本的农艺性状,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株高、穗长、穗下节间、单穗粒重、千粒重和单穗粒数增长。在干旱胁迫下,Synthetic 6x的1A、5A、6A、1D、2D、3D、4D、6D和7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株高的基因;1A、4A、6A、7A、1B、2B、4B、6B、7B、2D、3D、5D、6D和7D这15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穗长的基因;1A、3A、6A、7A、2B和2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穗下节间长度的基因;1A、5A、2B、2D和5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单穗粒重的基因;1A、5A、2B、2D、3B、3D和6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千粒重的基因;5A、7A、7B、2D、3D、5D和7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单穗粒数的基因。4.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小麦代换系及其亲本的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抗旱系数(DRC)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将21个单项生理指标综合成为7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小麦代换系及其亲本划分为3类:2D代换系及其父本Synthetic6x属高度抗旱类型;1A、3A、4A、6A、7A、2B、4B、6B、1D、3D、4D、7D代换系属中度抗旱类型;其余8个代换系(2A、5A、1B、3B、5B、7B、5D、6D)以及中国春属不抗旱类型。5.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代换系旗叶的超微结构,父本Synthetic 6x与2D代换系对水分变化不够敏感,与对照相比结构变化较小,表明二者抗旱性较强。而母本中国春与5D代换系对干早胁迫敏感,与对照相比结构变化较大,表明二者抗旱性较差。

刘素纯[9]2006年在《铅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金属污染是当今污染面积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仅退化土壤肥力,降低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恶化水环境,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重金属污染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本文以黄瓜幼苗为材料,研究了铅污染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内源激素、多胺、水杨酸、抗氧化保护系统及其他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铅对黄瓜种子萌发、早期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铅在黄瓜幼苗中的吸收分布存在差异,所吸收的铅大部分积累在根系,只有少部分向上运输到茎和叶部。黄瓜幼苗叶和根中吸收铅量的随铅质量浓度增强而增加。铅溶液对种子萌发产生抑制作用并且表现为随铅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100~200mg·L~(-1)硝酸铅溶液对黄瓜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300~900mg·L~(-1)硝酸铅溶液对黄瓜幼苗生长产生抑制且抑制作用随铅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高质量浓度铅诱导不定根产生。此外还发现铅处理的黄瓜幼苗其干重与铅质量浓度呈负相关。 100~700mg·L~(-1)硝酸铅溶液可增加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当铅质量浓度增至900mg·L~(-1)时,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铅处理下叶片中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排列变得紧密,尤其是栅栏组织由1层增加为2~3层。 铅处理使得黄瓜幼苗体内的MDA和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其含量增加与铅质量浓度呈正相关。细胞膜的透性增加,与MDA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2.铅对黄瓜幼苗地上部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影响 用100~500mg·L~(-1)硝酸铅溶液处理黄瓜幼苗,其地上部的SOD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到7d呈现出大幅度上升,达到一个高峰值后急剧下降(低于对照),而且随着铅质量浓度的增加SOD活性也相应地增加。900mg·L~(-1)硝酸铅溶液处理黄瓜幼苗地上部的SOD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高于对照)后降低(低于对照)的趋势。SOD同工酶的酶条带数和表达量与铅质量浓度呈负相关,

郭秀璞[10]2005年在《小麦抗旱新品种郑旱1号生长特征及抗旱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明确抗旱新品种郑旱1号生育规律及抗旱机制,对于小麦新品种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及抗旱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以小麦品种郑旱1号、豫麦2号、豫麦42号为材料,综合研究了不同干旱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叶片保水力、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了郑旱1号的抗旱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与豫麦2号相比,郑旱1号根系发生具有前期发根慢,中期发根快的特点。返青前,郑旱1号的出叶速度与豫麦2号基本同步,返青后出叶速度稍快,但旗叶展开较晚;郑旱1号的分蘖力强、单株成穗多,但成穗率较低;穗分化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较晚,但穗分化持续的时间与豫麦2号基本相同;小穗分化期持续时间较短,分化的小花数较少;籽粒灌浆时间长,粒重增加较平稳,千粒重较高。 采用田间完整土柱套袋、小干旱棚控制法,设底墒水和生育期模拟降水两个因素,丰、平、旱叁个水平,研究了不同干旱水平对郑旱1号小麦根系生长及植株生育的影响。结果表明,0—40cm土层中郑旱1号根系分布最多,平均占总根量干重的69.52%,其中以“旱+旱”处理最高占72.0%。40—120cm土层中根系量平均占总根量干重的22.52%,其中以“平+平”处理最高占23.8%。120—200cm土层中仍分布有一定量的根系,平均占总根量干重的7.98%,其中以“平+丰”处理最高占10.2%。根冠比以“旱+旱”处理最高为0.147,“丰+丰”处理最低为0.088,两处理的根冠比有极显着差异。土壤水分生产率以“丰+丰”处理最高为1.28,“旱+旱”处理最低为0.75。不同土壤水分对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是:凡底墒水为“丰”的处理,越冬期和返青期的分蘖数均高于其它处理,单株成穗以“丰+丰”处理最多为4.95个,“旱+旱”处理最低为2.9个;“丰+丰”处理的穗粒数为33个、千粒重为44.4g,“旱+旱”处理的穗粒数为24、千粒重为37.0g。因此,底墒水对小麦的增产效应高于生育期降水。 在旱地条件下对小麦品种郑旱1号、豫麦2号和豫麦41号的旗叶衰老代谢、叶面积系数和产量形成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郑旱1号小麦花后旗叶衰老较迟,后期叶功能强;豫麦41号开花后旗叶表现早衰特征,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解较快,灌浆后期O_2~-产生和MDA积累快,叶功能迅速下降;豫麦2号旗叶衰老居中。郑旱1号群体下降幅度及成穗数减少均较小,而豫麦2号、豫麦41号群体大幅度下降,成穗数大量减少。郑旱1号在各生育期的叶面积系数均显着高于豫麦2号和豫麦41号,且叶面积系数下降较少,尤以生育后期更为突出,这有利于粒重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多胺对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蛋白质与核酸降解及抗旱性的影响[D]. 覃凤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 外源亚精胺缓解黄瓜幼苗高温胁迫伤害的生理调节机制和蛋白质组学研究[D]. 田婧.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3]. 多胺提高玉米幼苗抗渗透胁迫能力的机理研究[D]. 宋维贤. 河南农业大学. 2010

[4]. 高温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 曹云英. 扬州大学. 2009

[5].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不同杉木无性系化感效应及差异蛋白质组分析[D]. 杨梅. 福建农林大学. 2007

[6]. 梨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水杨酸与多胺的互作关系研究[D]. 王晓玲.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7]. 半干旱区典型植物对气候变化与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与适应[D]. 许振柱.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3

[8]. 干旱胁迫下小麦形态与生理生化反应的染色体效应研究[D]. 白志英. 河北农业大学. 2007

[9]. 铅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 刘素纯. 湖南农业大学. 2006

[10]. 小麦抗旱新品种郑旱1号生长特征及抗旱机制的研究[D]. 郭秀璞.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标签:;  ;  ;  ;  ;  ;  

多胺对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蛋白质与核酸降解及抗旱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