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战略中我国体育产业地位与提升路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强国论文,路径论文,地位论文,战略论文,体育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6-02-24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016)02-0009-09 DOI:10.13720/j.cnki.22-1286.2016.02.003 由大到强是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各项事业共同面对的时代主题。随着国力逐步增强,党和政府先后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网络强国”、“文化强国”等奋斗目标。2008年,中国体育承前启后,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国家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新阶段的中国体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1] 按照理想状态,一个产业的发展历程应该是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大变强。体育强国视角下,体育产业在体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既不大也不强的中国体育产业如何提升产业地位?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清晰了解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层次,是正确理解和制定产业政策的前提。这是当前中国体育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回答的两个问题,也是本文将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1 体育强国及体育产业强国解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近代以来的中国梦,中国梦就是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其本质是强国梦,而由“大”到“强”基本上是我国各项事业当前发展的逻辑脉络和基本任务。[2]“体育强国”是体育领域的“中国梦”。从语言学角度看,当我们把“体育强国”作为名词短语来理解时,那么“强”是形容词,当我们把“体育强国”作为主谓宾短语或者完整的判断句来理解的话,那么“强”是动词,即体育事业本身不仅要由大变强进而建设成体育方面强盛的国家,而且承担着使国家富强的任务。同时,国家富强亦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前提和基础。二者应该是互相推动、互为因果的逻辑过程。其实体育产业强国与整体强国事业的关系也是如此,其他领域的强国事业莫不如是。 2 体育产业地位研究简述 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其中,在中国知网以“产业地位”搜索篇名,共查得368条文献,包括硕士博士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报纸资料,从1985年至今,有关产业地位研究文献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涉及产业地位评价指标体系、产业地位分类、各产业(包括三次产业、垄断产业、复合产业、一二三位数产业、发展型产业等)产业地位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等,其中有关“体育产业地位”的文献177条,从1994年至今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说明体育产业地位问题逐渐得到学界关注。 关于产业地位的典型理论有: 张凌云(2000)按照功能差异将产业分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与基础产业四种类型。[3]宋子千(2002)以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指出产业发展潜力、产业规模和产业关联度三方面指标构成产业地位评价体系,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导产业、增长产业、衰退产业和辅助产业则构成产业地位结构体系。[4]徐勤飞(2003)将产业按功能划分为支柱产业、普通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萌芽产业五大类别,同时用产业占GDP的比重、产业关联度、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等四个指标来确定县域旅游产业的地位。[5]苏东水(2005)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理论角度出发,将产业分为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提出划分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主要是按照该产业在全部产业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及其增长速度的变化而进行的。[6] 黄远水、宋子千(2007)认为产业地位是某个产业在国民经济功能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提出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是将所有产业分为三大类:主导产业、关联产业与基础产业,有些学者则采用四分法,将全部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7]其建立了以统一的评价体系为基础的结构体系,该评价体系由产业规模、产业关联度和产业发展潜力等三个方面的指标构成。结构体系由支柱产业(含主导产业)、增长产业、重点产业、衰退产业和辅助产业构成,并认为按照前述结构与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分析国民经济中不同产业的产业地位。 吴青兰(2009)指出,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为主的三分法或以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为主的四分法比较粗略,而涵盖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增长产业、重点产业、先导产业、衰退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划分方法则又过于繁杂,导致认同度较低;提出借鉴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把产业划分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潜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五种类型,并且从产业规模、产业关联度、社会效应与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提出旅游业产业地位的评价体系。[8] 学者对产业地位评价体系标准的不同(单因素标准、双因素标准、三因素标准和四因素标准等)导致产业分类观点各异(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等)。 关于体育产业地位的典型理论有: 张保华(2004)认为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发达的国家,经济越发达,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9]。 徐玮、阮陆宁(2006)指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体育产业早已开始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有些国家已经提出“国民体育总值”(GDSP)的概念。体育产业是一个覆盖面广、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产业,与许多行业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美国经济结构现存的42个部门中,体育产业的产业关联强度被列为第八位。研究同时认为,在我国体育产业拥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有能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10]。 张保华(2007)认为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体育产业性质、发展规模和运行状况,其运用第三产业经济学、体育科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从产业属性、国外体育产业比较、体育产业投入产出关系、体育产业地位和作用、体育产业政策等方面,对中国体育产业地位和作用做了多角度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对体育服务产品需求增加,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提高[11]。该文对体育产业地位分析的结构及产业关联度的计算方法等值得借鉴。 杨正才(2008)提出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2]。 侯光辉(2009)提出,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证明,体育产业潜在需求非常大,而且该产业是纯粹“经营人体”的行业,是“生命产业”。其预计体育产业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13]。 杨越(2010)提出体育经济是应对金融危机的特殊产业经济,因为体育是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活跃产业、金融危机时期扩大内需的重要产业、克服经济衰退的明星产业、扩大就业的新渠道和直接关系民生状态的产业[14]。 谢庆伟、杨贵军(2012)提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体育产业对美国经济贡献率达11%,而我国只占0.7%,仅为美国贡献率的1/16。随着政策性文件出台,中国体育产业地位呈现出与日俱增的趋势[15]。 杨强(2012)认为随着体育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其主导产业将发生更迭,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与体育健身休闲业为代表的体育本体产业将成为今后的主导产业。[16]。 王永祥(2013)认为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规模较小,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非常小,还不足以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17]。 和其他产业的产业地位研究相比,体育产业相关研究中并没有构建体育产业地位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借鉴和使用其他学科研究中已经成熟的产业地位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中国体育产业地位的判断方法上,除张保华等个别学者的研究外,基本缺乏定量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对体育产业地位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是常识性的,如“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大的产业”、“绿色产业”等。中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快速发展,但是总体规模依然不大,活力不强,体育产业地位不高,体育产业研究(包括体育产业地位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这也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3 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体育产业地位问题探究 “地位是人或团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既然是探讨体育强国事业中体育产业的地位问题,那么就不仅要看体育产业在我国体育事业整体中的价值和作用,也需要探讨体育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位置。体育产业地位是指体育产业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领域中所处的位置。体育产业地位的确定,来源于其与体育事业中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在体育事业整体中的基本作用,来源于体育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关联度和产业发展潜力,来源于与第三产业中其他相似产业的比较,来源于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之间的比较。 3.1 体育产业的作用与价值 对体育产业地位的认识离不开体育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与价值。没有独特的作用与价值,一个产业就无法产生和发展壮大,遑论产业地位问题。 3.1.1 为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本身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产条件 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无论是竞技体育的训练和竞赛,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与课外活动,大众体育的健身娱乐休闲活动,还是体育产业中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服务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都需要相关的场地设施、器材设备、运动服装和运动鞋帽等,这些都离不开体育产业中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用品销售业生产和销售的体育实物产品。体育产业通过提供体育实物产品促进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本身的发展。 3.1.2 为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体育服务产品和体育精神产品 除了提供体育实物产品,体育产业中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还为广大体育消费者供给了大量体育服务产品和体育精神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健身、娱乐、休闲、观赏等体育需求,丰富了文化生活,推动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服务于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事业。 3.1.3 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在互相渗透和融合中发展 运动项目的职业化与产业化使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有机地融为一体。体育产业中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本质上是企业,但其投资体育竞赛表演业赚取利润的同时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这些职业运动员在国家、地区需要的时候即可为竞技体育服务,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不断发展大力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当然,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必然会提高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产品质量,不断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二者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体育强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竞技体育要实现新突破,必须加快职业体育发展进程[18]。 同时,职业体育供养了大批职业运动员,节省了国家在竞技体育方面的财政资金,可以使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领域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利于形成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市场服务相结合、体育事业同体育产业相协调的发展局面。 3.1.4 体育产业在体育事业整体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体育产业在体育事业整体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计划经济年代的举国体制下,政府是托举整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石和唯一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体育事业发展主体呈多元结构,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体育产业生产提供着大量体育实物产品、体育服务产品和体育精神产品,在体育事业整体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3.1.5 体育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由生存型阶段迈向发展型阶段、生产大国迈向消费大国的第二次转型期,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够拉动消费,带动社会就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也能部分解决政府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3.2 体育产业规模 研究显示,全世界每年体育产业的总产值约为4000亿美元,并以每年大约20%左右的速度增长。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体育产业年产值超过1万亿美元,在体育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国家排名中,前三位分别是瑞士、美国以及芬兰。其中,美国2010年体育产业产值高达4410亿美元,是汽车产业的2倍、影视产业的7倍,约占当年GDP的3%。据海通证券研报,在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体育产业收入每年都以10%-15%的平均速度增长,高于同期GDP增速[19]。 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及发展速度来看,每年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较低,占GDP比重不到1%,占世界体育产业的份额也是极低的,但是其较快的增长速度与世界体育产业发展速度接近,也远远高于国内经济总体增长速度。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例增速明显。 3.3 体育产业关联度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与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一般利用投入产出表资料计算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感应度系数来反映产业关联度[20]。体育产业关联带动功能很强,不仅能带动实物产品生产部门的发展,同时也能带动服务业迅速发展,如体育可以有效促进旅游业发展,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能有效启动消费品市场,促进商业发展。[21]体育对服务业、通讯业、信息业、金融业等行业发展的联动效应也十分明显。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越来越大。综合考察体育产业的影响力,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其所受到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因此,体育产业适合于采取主动发展模式,即通过主动发展体育产业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等国民经济发展后来拉动体育产业的发展[11]。随着中国体育产业规模的不断增长,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拉动作用会越来越强,进而推动中国体育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 3.4 体育产业发展潜力 据美国一家战略咨询机构的评论,体育产业将同旅游业、影视业和网络业一起,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和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22]。起步不久的中国体育产业之所以一直被认为是“朝阳产业”,源于其尚未完全挖掘出来的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 中国人口基数大,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目前发展速度较快的经济体和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随着国民消费结构的变动,中国对体育产品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国劳动力基数大,劳动者技能和生产效率逐步提高,能为体育产业生产提供雄厚的劳动力基础;体育产业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与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相一致;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体育实物产品、服务产品和精神产品也是响应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基础性重要措施。因此,我国体育产业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正是因为体育产业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和强劲的发展潜力,党和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寄予厚望。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例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但未提出具体数据指标要求)。2011年《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继续保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0.7%,从业人员超过400万。”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3.5 体育产业与第三产业中其他相似产业的比较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进行比较研究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意义,限于篇幅和能力,本研究只进行三者在产业规模、产业定位与产业发展目标方面的比较。与第三产业中相似产业的比较,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体育产业当前所处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产业几乎和文化产业同时起步发展。国家统计局于1985年将体育正式列入第三产业,与卫生、福利业一起,构成卫生、体育与社会福利业,其产业地位首次得到确认;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重新进行调整,将体育、文化和娱乐行业组合,构成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但是,我国体育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内同类产业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3](详见表2)。 与旅游产业比较来看,国家旅游局在制定“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目标;2009年,首次提出将旅游行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4年的“意见”文件除了制订定量目标外,更明确了中国由“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的时间表。 再看文化产业,2011年已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而对体育产业并未提及。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相比较产值较低,体育产业增加值目前仅占GDP的0.63%(2013年),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经达到了GDP的3.77%(2013年)。可喜的是,2014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这是第一次将体育产业提升至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并列的高度,充分表明政府要在国家层面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背景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2010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发展体育产业的基本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但是与国家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等政策相比,无论是政策层次、深度、广度还是力度上仍存在很大差距。2014年提出明确的量化目标。当前体育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还比较低,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在第三产业中处于相对次要位置,但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将激发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的潜力将得到极大释放。 3.6 体育产业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世界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基础雄厚,发展健康,地位较高,不但推动了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甚至成为支柱产业,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美国是世界上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据资料统计,美国的体育产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可以创造大约30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占整个GDP的2%[19]。在英国,体育理事会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两次以“体育在英国经济中作用及意义”为题,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结论是“体育已成为整个国家经济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跻身于意大利国民经济“十大部门”之一。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在体育产业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进入90年代,政府又把体育产业列为21世纪基干产业之一[24]。 发达国家虽然发展体育产业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形成了比例不一的产业结构,但是体育产业总体发展迅速,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比例较高,解决就业的能力较强,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已经形成了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与美国、西欧和日本等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较小,经济贡献力较低,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离体育强国战略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虽然体育产业蕴藏的价值和潜力巨大,但是当前产业地位不高。 4 体育强国事业中提升我国体育产业地位路径研究 4.1 依法治理体育产业,监管、规范和保障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5]。法治化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保障[26]。法规制度是规范、监管和保障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第一要务和重要基础。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依法治理体育产业。 只有依法治理体育产业,才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只有依法治理体育产业,才能使体育行政机关实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才能解决不作为、乱作为、干预过多、监管不到位和权力设租寻租等诸多问题;只有依法治理体育产业,才能保障投资者权益不受侵害,打消产业投资时的顾虑;只有依法治理体育产业,才能打击假球、黑哨等非法行为,保证体育产业产品质量,展现中国体育健康向上的良好风貌;只有依法治理体育产业,才能控制、消除赛场暴力,建设一个安全繁荣的体育消费环境。 依法治理体育产业的前提是健全体育产业法律法规制度,填补体育产业法律空白,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其次,清理和废除不符合改革要求的法规和制度,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释放体育产业发展潜力,激发体育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力。第三,依法治体,加强体育市场法治监管力度,保障体育产业市场秩序。第四,发挥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和体育社会团体章程制度等社会规范在体育产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体育产业领域仲裁公信力。最后,培养体育产业执法人员队伍,加大对体育产业法律法规制度的教育和宣传力度。 4.2 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保障体育产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迈克尔·波特曾经指出:“国家在全球化产业竞争中的角色不减反增,它创造并延续企业的竞争条件。[27]”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在“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作用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纠正市场失灵和弥补市场缺陷,尤其是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处于上升期,体育市场行为尚不成熟的阶段特点下,除了法规制度的约束外,也需要破除行业壁垒、扫清政策障碍,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28],发挥产业政策引导规范作用,保障体育产业顺利发展。 首先,体育产业政策要与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并紧紧围绕当前我国整体产业政策加以制定,要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时代要求;其次,空泛的产业政策无法指导体育产业发展实践,体育产业政策要注重有效性,需要产业目标和措施细化,需要有相应的经济、法律与行政手段配套,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只有这样,体育产业政策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最后,提升体育产业地位,必须首先了解我国体育产业现状,而现状基于产业数据的分析评判,因此完善体育产业统计是提升体育产业地位的基础。作为一个复合产业部门,需要加强对体育产业的统计工作,建立卫星账户,将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整体经济现象”进行充分反映,为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和社会研究决策之用,以做到心中有数,决策具有针对性。 4.3 转变体育行政部门职能,创造体育产业发展新环境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绝非意味着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无所不为”,甚至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而是要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下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改革发展的时代新要求,就必须解决管办分离、政企分开问题,加快从“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政府过多干预的结果,不仅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容易产生腐败和助长行业不正之风,在面对市场时,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29]。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足球领域腐败问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不适应时代和实践要求的管理体制在微观领域的反应。其他体育强国的发展实践证明:体育活动完全是居民个人选择的结果,体育产品与其他公共事业(如文化、医疗)的公共产品属性不同,更加接近于私人用品,只有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才最有效率[14]。 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和防止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体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改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坚决进行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体育产业强国建设必须首先破解的难题。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中提出的“政府与企业、政府与赛事、政府与社团、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四分开”的改革是解决束缚体育生产力的重要举措,该目标能否落实以及何时落实是检验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建设体育强国的必要一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等一系列要求和措施。这是转变政府职能和角色,放权于民的良好开端,转变政府职能将为体育产业松绑,为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助力。 4.4 扩大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创造有利于民营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的条件 源自政府财政和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可以使我国体育产业获得较快速度发展。融资难是阻碍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之一。无论是开拓新的体育产业市场,还是实施品牌战略、创新战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扩大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为民营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创造条件。 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解决体育产业投融资问题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条:(1)通过政府设立补助资金和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进行。例如浙江省体育局出台的《浙江省体育强市创建标准》中要求各地政府设有体育产业专项引导或补助资金每年超过500万以上。(2)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等,支持金融机构对中小微型体育企业开展信贷业务。(3)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兴建体育设施。比如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中国足球领域,冠名中超联赛,为国内职业联赛提供资金保证,在大力支持中国足球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赢得了声誉和品牌。 4.5 强化体育企业质量意识,提高效益,使品牌和规模上一个层次 进入21世纪,品牌在国家发展、区域竞争和企业经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组织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品牌的竞争。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中国必须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的体育品牌。当前我国无论是职业体育、大众体育还是体育产业领域都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品牌[30]。 品牌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产品的实用价值,无论是体育实物产品还是服务产品,必须具备优良的品质,这是实施体育产业品牌战略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企业强化质量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的制造和生产过程中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流程、新方法,需要企业不断进行材料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其次,品牌的价值体现在其附加价值,可以在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可以有效地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所以,品牌营销是体育产业品牌战略必须重视的环节。 质量、广告、规模、人才是培育品牌产品这一系统工程的四项战略要素,也是打造品牌竞争力的必要条件[31]。无论是体育实物用品品牌、体育服务产品品牌,还是体育企业品牌、体育赛事品牌、体育用品博览会品牌,都必须在质量、广告、规模和人才四个方面有所作为,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体育强国建设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5 结语 体育具有独特作用和价值,是形成一个独立产业的基础。作为一个独立产业,它是当前我国体育强国事业的基础,同时也是体育强国建设事业的薄弱环节之一。当前中国体育产业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较快,产业关联度一般,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与我国第三产业中其他相似产业的比较中产业地位处于劣势,产业地位不高就很难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分配,产业发展需要依靠自身,但同时来自顶层设计的产业政策也必不可少。在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比较中,我们清醒地看到了差距与不足,展望未来,课题组认为,在破除发展障碍,创新发展环境的条件下中国体育产业也能成长为重要的产业部门。 中国体育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当然,从体育产业的实然状态到应然状态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人为推动的漫长过程。因此,提高体育产业地位还需要在几方面努力:依法治理体育产业,监管、规范和保障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完善体育产业政策,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转变体育行政部门职能,改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扩大投融资渠道,为民营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创造条件;强化体育企业质量意识,提高效益,打造品牌效应。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体育不能成长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方式,体育消费不能够成为国民的基本消费内容,那么体育产业的发展就缺乏坚实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提高体育产业地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体育产业强国建设需要顶层设计,需要体育产业自身努力,也需要国民体育健身休闲消费意识的引导和体育消费能力的提高。建设体育强国,依赖于体育内部的努力,也需要体育外部的支持。强国事业、体育强国事业和体育产业强国建设事业一脉相承。我国体育产业在增强体育实力战略中的地位与提升路径研究_体育论文
我国体育产业在增强体育实力战略中的地位与提升路径研究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