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教学;文化教育;教育方法
一、引言
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通常人们习惯的把文化分成两类。一类是知识文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另一类是交际文化,包括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交际文化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生活中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等。换句话说,我们只要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
二、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中国, 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龙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的“龙”是吉祥尊贵的,而英文中dragon 是邪恶凶残的,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封建社会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龙在人们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中国人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可以看成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三、文化教育的内容
1.赞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 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你的英文很好),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 have done a very good job (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在英语国家,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2.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3.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 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 “Thank you “(谢谢)。
4.称呼语
学生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 大爷、 大娘、 大叔、 大婶、 大哥、 大姐等” 。英语中的称谓却为数不多,除“ dad, mum, grandpa,aunt, uncle” 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他的几乎都不用。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5.打招呼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 如: 您去哪儿?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等。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探究他们的隐私或想请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如Good morning/afternoon /evening! (早上/下午/晚上好!)lovely day,isn’t it?(天气不错,是吗?)
6.介绍
“What's your name?”在中国学生口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2.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上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王守仁.新编英语口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汪 颖.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0(1).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 730600)
论文作者:党玉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4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5
标签:英语论文; 语言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教育论文; 文化差异论文; 自己的论文; 国家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4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