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与国际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154(2000)02-0009-04
一、国民经济的增长态势分析
改革以来,中国工业化过程的迅速演进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则带来了经济增长效果的上升,这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阶段性数字可以表现出来。
在表1中,前两个指标主要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第5 和第6个指标则相对反映了增长效果。改革以来各项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基本上(除货物周转量外)都高于改革前,而进出口总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所高出的幅度又明显大于其他指标,这说明相对于平均增长速度的上升来说,平均增长效果提高得更多。这是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更为重要的成就。
从20年来的阶段性数字看,第一阶段(1979—1983)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较高,各项指标的增长关系协调,因而相对于增长速度来说,增长效果较好。第二阶段(1984—1988)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太快,各项指标的增长关系出现失衡状态,货物周转量与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不协调,这就使经济增长效果明显下降,增长效果大大低于增长速度,居民消费水平比国内生产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低3.5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1989—1990)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降低,各项指标的增长关系也很不协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居民消费水平出现了负增长,增长效果比增长速度下降得更快。第四阶段(1991—1995)又出现了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所有指标都远远超过了上一阶段,有些指标甚至还超过了1984—1988年的数字,货物周转量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也不协调,使经济增长效果大大低于增长速度。第五阶段(1995—1998)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而居民消费水平则比上阶段提高了2.6个百分点, 表明经济增长效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各项指标比例较协调。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粗略看到,增长速度是否适当关系到增长关系是否协调从而影响增长效果的高低,即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引起了各项指标增长关系的失衡,从而导致增长效果的降低,并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波动。
从国际比较看(表2),中国改革前(1965—1980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大多数国家,但低于日本、新加坡、韩国、巴西、墨西哥、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也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数;改革以来(1980—1990年),我国的平均增长速度仅略低于韩国,1991—1997年,我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均明显高于其他所有国家。这说明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相对经济增长实绩。在增长效果提高的条件下,这样的高速度无疑是有益的和重要的。
表1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增长速度的阶段性比较
项目年平均增长率%
1953-1978 1979-1983 1984-1988 1989-1990
1国内生 6.0 7.5
11.64.2
2工业生 11.4 8.2
17.58.1
3货物周 10.3 7.4
11.14.9
4社会商 6.1 9.8
11.6
-0.4
5进出口 9.516.1
18.76.0
6居民消 2.2 7.08.1 -0.01
项目年平均增长率%
1991-1995 1995-1998 1979-1998
1国内生
12.0 10.7 16.9
2工业生
22.2 9.01 15.5
3货物周6.3 1.93 6.97
4社会商
11.4 15.2 9.52
5进出口
19.9 15.3 24.1
6居民消7.8 10.4 14.7
注:本表以可比价格计算。其中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用零售物价总指数,扣除了价格因素。货物周转量指标为吨公里增长速度;进出口总额以美元计算。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54—1999》
表2 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的国际比较(%)
国家1965-1980年 1980-1990年 1991-1997年
中国6.2①8.7
11.5
美国2.7 3.1
2.87
日本6.5 4.1
1.35
联邦德国3.3 2.2
1.4③
法国4.0 2.0
0.7④
英国2.4 2.4
0.8④
意大利 4.3 2.3
0.6④
加拿大 5.1 3.02.4
新加坡 10.1 6.28.4
韩国9.6 9.4
6.83
阿根廷 3.5 -0.8② 3.0④
巴西8.8 3.0② 1.5④
墨西哥 6.5 0.7② 2.67
泰国7.2 6.8
6.48
印度3.6 5.1
3.6④
印度尼西亚 8.0 5.3
4.6④
工业国家3.7 2.8
5.1③
中上收入国家5.6 3.3
8.9③
中下收入国家6.5 2.6
3.1③
低收入国家 5.4 6.4
10.6③
资料来源:《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1992》、《中国统计年鉴·1999》、《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1998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展望报告》《国际统计年鉴·98》
注:①为1966 —1980 年数字; ②为1980 —1989 年数字; ③为1991—1996年数字;④为1990—1996年数字
二、经济增长的波动程度分析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影响增长效果的另一个方面。在平均增长水平相同的条件下,较低的波动程度能够带来较高的增长效果。因此,在对增长速度作了比较分析之后,还必须对增长的稳定性即波动性问题作进一步考察。衡量经济增长的波动程度一般可采用两个指标:一个是波动幅度,即考察期内年度增长率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差距(用全距或极差来表示);另一个是波动系数,即考察期内各年的增长率与增长率平均数的平均差距(用标准差或均方根差来计算)。从一个较长的增长时期看,后一个衡量指标能够更确切地表明经济增长的波动程度。下面选几个主要的国民经济增长指标来进行比较分析。
表3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增长率波动程度的阶段性比较
1953-1965 1966-1978 1979-1984 1995-1990 1991-1998
绝对波动
22.811.13.64 5.574.87
系数(%)
相对波动
1.511.610.38 0.380.26
绝对波动
93.048.112.0
3.616.6
幅度(%)
相对波动
6.244.261.25 0.930.87
绝对波动
11.34
3.723.05
7.81
7.59
系数(%)
相对波动1.83
0.550.281.3
0.97
系数(%)
绝对波动46.6
14.7 8.1
24.8
24.3
幅度(%)
相对波动7.52
2.200.75
4.14
3.12
幅度(%)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54—1999》有关数据计算
注:本表增长率以可比价计算,其中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为零售物价总指数
为了取长度大体相同的时期来加以比较,表3 将改革前分为两段(各13年)来与改革以来相比,把改革以来的20年也划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比较,我们将国民经济指标的标准差与相应的平均数对比,计算标准差系数(也称离散系数),即采用相对数来进行比较,对其波动程度作出恰当的分析。我们主要采用绝对波动系数、相对波动系数、绝对波动幅度、相对波动幅度等四种指标来考察和比较各个阶段经济增长的波动程度。其计算公式是:
为x的平均数,即
为相对波动系数(标准差系数)。绝对波动系数和绝对波动幅度分别用年度增长率的标准差和全距计算;相对波动系数和相对波动幅度为所得结果除以相应增长率的平均数(即标准差系数和全距系数)。相对系数和相对幅度的作用在于消除平均增长水平的不同对于波动程度的不同影响,从而使不同阶段和不同指标的计算结果可直接进行比较。从表3可看出, 绝对波动系数的比较与相对波动系数的比较是明显不同的。绝对波动幅度与相对波动幅度的比较也是如此。改革以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的波动度都大大低于改革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波动度略高于改革前,这是由于1984年以来的需求膨胀和需求疲软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发生了强烈波动,同时,文革期间消费品配给制的加强和对个体商贩的消灭政策也使社会商品的零售额比较稳定。并且由于平均增长水平的提高,相对波动系数和相对波动幅度下降得更快。从时间序列考察,虽然改革前第二阶段的波动程度也比第一阶段明显降低,但改革以来的降低幅度要大得多。这说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从改革期间的阶段性比较看,1985年以后各项指标增长率的波动系数又明显高于1979—1984年。这表明在市场机制不完善和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市场需求的剧烈波动(膨胀—疲软)会引起经济增长的较大波动。
下面我们采用标准差与标准差系数把中国改革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增长率的波动系数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力图比较准确地反映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波动程度的差别。表4列出了9个发达国家和8个发展中国家4个指标的计算结果。
表4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波动程度的国际比较 (1979—1996年)
国家绝对波动系数% 相对波动系数 绝对波动
相对波动幅度
幅度%
79-90 91-96 79-90 91-96
79-90 91-96 79-90 91-96
中国
3.27 1.93
0.38 0.17
11.0 5.0
1.27 0.43
美国
2.33 1.44
0.87 0.969.5 4.3
3.54 2.87
日本
1.02 1.73
0.23 1.353.2 4.4
0.73 3.44
联邦德国
1.20 1.39
0.48 0.814.0 4.3
1.60
2.5
英国
2.08 2.03
1.18 1.566.5 6.0
3.68
4.6
法国
0.95 1.29
0.45 1.06 3 4.1
1.41 3.36
意大利 1.66 1.29
0.69 1.205.4 4.4
2.25
4.1
加拿大 2.30 1.38
0.82 0.869.4 5.2
3.34 3.25
澳大利亚
1.46 1.14
0.41 0.424.4 6.9
1.23 2.56
新加坡 3.60 1.56
0.48 0.19
12.8 4.4
1.72 0.53
韩国
3.97 1.22
0.51 0.17
15.4 3.9
1.98 0.53
巴西
3.49 2.25① 0.91 0.87① 11.6 6.5① 3.02 2.5①
泰国
2.56 0.16
0.38 0.027.8 0.9
1.17 0.11
阿根廷 4.66
4.1 10.06 0.98
13.6 13.1 29.33 3.12
墨西哥 5.42 3.98
3.27 2.21
14.5
12
8.76 6.67
印度
3.54 1.65
0.74 0.34
15.6 4.8
3.26 1.42
印度尼西亚 2.18 2.33
0.40 0.377.7 7.0
1.42 1.11
资料来源:《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外国国民核算统计资料汇编》、《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1997》、《中国统计年鉴·1997》
※本表增长率以可比价计算。计算方法同表3。
①为1992—1996年数字
从收入水平看,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新加坡和几个发达国家属高收入国家,韩国和巴西属中上等收入国家,泰国、阿根廷和墨西哥属中下等收入国家,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为低收入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年度增长率的绝对波动系数和绝对波动幅度虽大大高于所列国家,但这主要是由比它们高得多的平均增长水平引起的,因为中国的相对波动系数和相对波动幅度只高于日本,而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这就表明了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程度明显低于除日本以外的其他发达国家。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度与泰国大体相同,而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包括收入水平不同的各国。从上述国家比较可以发现,虽然改革以来中国的年度经济增长率还存在一定波动,尤其1988—1989之间的波动幅度较大,但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程度已超过了其他的绝大多数国家。这说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在国际上的相对稳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