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IS与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_数字图书馆论文

CALIS与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_数字图书馆论文

CALIS与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高校论文,数字图书馆论文,CALI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自1998年正式启动以来,已经历了“九五”、“十五”两个发展阶段,即将进入“十一五”。7年来, 一方面各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发展从研究走向实际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CALIS努力致力于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共享环境的建设,致力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保障工作,希望将全国高校数字图书馆融合在一个整体环境里,形成多层次的数字图书馆体系,进而具备多种资源类型、多种服务方式的学术资源保障能力。

这两个方面的发展已经开始形成了彼此的互动,使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从分散走向整合,从以资源为核心走向以服务为导向,从单馆的各自为政走向整体的标准化、规范化。本文将分几个方面综述这些情况。

1 数字图书馆要素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环境,它将收藏、服务和人整合到一起,以支持数据、信息乃至知识的全部相关流程,包括从创造、传播、使用到保存的全过程(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1997年给出的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从这个定义以及多年来的实践出发,可以得出数字图书馆包含五大要素:收藏、服务、人、技术环境和管理,其关系概括起来为:以用户为中心,服务为主导,资源(收藏)为基础,技术为支撑,管理为灵魂。

1.1 收藏

数字图书馆的收藏(digital collection)就是以用户信息需求为依据,以数字图书馆的类型、目标和任务为基础,经过系统化、长期化采集加工而形成的具有不同学科内容、不同类型资源、不同级别收藏、不同媒介的数字信息资源的综合体系。

数字馆藏可以按照数字资源的性质和功能,分为一次文献(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二次文献(如文摘数据库、书目数据库)、三次文献(如元搜索引擎);也可以按照生产途径和发布范围,分为商业化资源(必须有使用许可的正式出版物)、公开资源(可免费获取)和特色资源;还可以按照媒介划分,分为文本资源、图像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多媒体资源等。

在建立数字收藏体系时,同样要建立一套资源管理体系,即对数字资源进行采集、加工、整理、管理、存储、整合、评估的运行维护体系,以保证数字资源的高质量、系统化、可持续发展,为数字化服务奠定基础。

1.2 服务

数字化服务(digital service)是基于网络进行的多样化的用户服务,是数字图书馆中与用户进行交互、充分理解和满足用户需求、使数字收藏得到充分获取与利用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其目标就是为用户营造一个基于网络的虚拟图书馆环境,体现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上存在的价值。

数字化服务主要包括以下两种:①前沿服务。即用户可以直接看到和利用的服务,包括信息检索服务、资源导航服务、虚拟咨询服务、基于网络开展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信息素质教育(含用户培训)、个性化定制服务、教学科研辅助、数字图书馆门户。传统图书馆的借阅服务由于也可以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自动化系统与数字图书馆的衔接),被称为“服务的数字化”,因而也包含在前沿服务中。②其他与前沿服务密不可分的支撑服务。包括用户统一认证、电子商务结算、资源调度。

数字化服务同样需要建立一套管理运行体系,用以支持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其中也包括服务评估机制。

1.3 人

“人”这一要素,被称为是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包括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用户和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数字图书馆员。

用户是其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组成。与传统图书馆不同的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强调的是以收藏为核心,而数字图书馆强调的是“用户主导”(user—oriented),也就是说,用户的需求和信息行为引导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拥有各自不同的用户群,而不同用户群的需求又使得各种数字图书馆之间存在着差异。

数字图书馆员既包括传统的馆藏发展馆员、编目馆员、咨询馆员、系统馆员等,也包括技术专家、公共关系专家和版权问题专家。与传统图书馆中的精英人才大多集中在馆藏整理(如编目)方面不同的是,在数字图书馆中,他们的任务更多的是主动了解用户需求,帮助用户分析、查找、综合、加工用户所需的信息,并向用户推广数字图书馆的收藏和服务,“营销”自己。

1.4 技术环境

早期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如DLI)均以技术研究为主,这就足以说明技术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是多么重要。技术支撑着整个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行。

一个完整的技术环境包括软件和硬件环境,具体为:服务器群及其操作系统、具备一定速率的网络环境、适合于不同应用的软件系统群、存储设备、微机。

1.5 管理

与传统图书馆一样,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是指整体化管理,包括人员管理、行政管理、资金管理、业务与运行管理。管理是数字图书馆的灵魂所在。其目标就是保证数字图书馆科学、有效、顺畅无碍地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高效率的服务。

上述5个方面即数字图书馆的组成要素,我们可以从此出发,分析和综述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以及CALIS的工作和贡献。

2 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早在2000年以前,一些实力雄厚的高校图书馆就开始组织人力开展数字图书馆研究,探索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路。近几年来,这种研究已经逐步向小规模实验发展,继而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当然,由于各校图书馆规模、经费、原有基础和人员情况各不相同,各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2.1 数字资源建设

这方面是各馆共同的出发点。各高校图书馆通过购买各类网络数据库和自建一些具有馆藏特色的数据库,初步建立起一套与本校教学科研相适应的数字资源体系。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分布在几十个不同平台上的中外数据库就多达300多个,当然有的馆只有部分中文数据库。根据CALIS工程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和CALIS文理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提供的资料统计,截止到2005年5月,已有600多个高校图书馆参加了CALIS组织的国外数据库的集团购买,若加上自行购买国内数据库产品的图书馆,估计不低于800个。这个数字说明, 高校对商业化学术资源的整体拥有量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

在以购买商业化资源为主的同时,部分有实力的学校开始积极加工、收藏有本校或本地区特色的数字资源,如扫描学位论文、教学参考资料、古文献、民国图书、本校名人学者的手稿照片资料、收集视音频资料等,进而建设一些特色数据库,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秘籍琳琅——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北大讲座”、“北大文库”,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的“长江资源数据库”等。

数字资源管理体系也是数字资源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数字资源的增加,进一步要考虑的是如何管理庞大的数字资源体系,以提供更为稳定可靠、高效的数字服务。这方面的建设在逐步提上日程。目前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采集:建立了对数字资源进行采购、加工和链接的馆藏发展体系。

●资源整理:建立了对资源进行描述、揭示、组织的数据加工体系,特别是开始应用了大量数据规范,如数字对象的逻辑模型、管理元数据、描述元数据、唯一标识符、数字对象的加工与发布标准、元数据命名规范、资源名称规范等。此外,一个重点研究的对象就是网络知识组织体系,如概念分类体系(ontology)等。

●资源保存:重点解决以下问题:①存档(digital archive),即数字资源的永久使用权;②保存(digital preservation),即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③存储(digital repository),即数字资源的存储系统。这是处在高校图书馆发展最前沿的一些大馆目前最关注的问题。这方面的建设包括足够有效的存储体系和资源管理软件,一些大馆在尝试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如Fedora和DSpace等。

●资源整合:将分散的资源和服务按一定的知识管理规则和服务目的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包括书目级的整合(如资源导航)、内容级的整合(如采用相同的元数据规范体系、跨异构系统平台的统一检索等)、资源与服务的整合(例如从检索结果到文献传递的衔接)等,其目标是使信息顺畅、无碍地流动到用户,不重复,成本低,效率高。这在下面的服务发展中还会谈到。

●资源评估:逐步建立指标体系,对数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估。

2.2 数字服务体系

资源的增加促进了服务的开展,服务则越来越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主导,而且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者近期所追逐的最高目标。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就明确提出要建设“服务主导型”(service-oriented)图书馆,把服务放在最首要的位置上。

●资源检索服务和资源导航服务:这两个方面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已经日渐成熟。目前主要的图书馆——大约有20余所——都建有电子资源导航系统,如数据库导航、电子期刊导航、电子图书导航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甚至把这些导航系统整合在一个系统里。这些都引导用户对图书馆提供的网上资源的利用不断增加,以北京大学为例,一个不完全的统计是,其一年的检索次数已经从最初的百万次增长至突破上千万次(毋庸置疑,点击率更是会高出数倍)。

●虚拟咨询服务:这是随着资源的利用而开展起来的新型服务,目标是在互联网上提供随时随地的远程咨询服务。国内最早开展这类服务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现在已经有10多所大学开展了实时咨询服务。

●用户培训服务:除了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之外,短小精悍、可以由用户定制的培训服务也在不断增加,其中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小时讲座”开展得最早,专题也最为完善,一年的培训人次达到4000以上,全部课件也以“网络培训”的名义放到了网上,供读者查询使用。

●传统服务:如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借阅及其相关的预约、续借等服务,都已经借助自动化系统和其他相关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放到了网上,读者可以远程使用。

●支撑服务:其中优先发展的是资源调度和用户统一认证,但目前尚处在试验和开发中。

上述服务的发展,使得“整合”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没有整合,资源与服务只能处在一种零散的状态,不成其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用户就会“迷失”在其中。到目前为止,数字资源和服务都已经初具规模的图书馆,会利用统一检索和资源调度等工具整合数字资源,这些工具中比较有代表性并得到应用的国产软件有 CALIS组织开发的统一检索和资源调度软件等,国外软件则首推Exlibris公司的Metalib和SFX。在整合资源的同时,还整合了诸如文献传递、虚拟参考咨询等服务,建立了完整的数字化资源与服务体系,例如CALIS组织开发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CVRS)等。目前已有数十家高校馆使用这些软件。

数字资源和服务整合的最终体现是数字图书馆门户,包括用户统一认证、资源检索、学科导航、虚拟咨询、用户培训、文献传递、资源调度等诸多服务在内的数字图书馆门户已经逐步成为主要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目标。此外,各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也给门户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如和校园卡(一卡通)衔接的统一认证系统等。

此外,开放获取(open access)成为数字化服务的新热点。2005年6月22—24日,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在北京召开的“科学信息开放获取战略与政策国际研讨会”,引起了高校图书馆界对OA的热烈关注。

2.3 软硬件支撑环境

数字图书馆依赖于运行良好的软硬件支撑环境。如果从经费来看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话,软硬件支撑环境是仅次于数字资源的投入。

硬件方面,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已经形成了包括Unix和PC服务器在内的50台左右的服务器群;微机的数量庞大,主要高校图书馆都达到300台甚至更多,普通的中型图书馆也具备100—200台的规模。网络环境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主要高校图书馆均已经达到了千兆以太网、桌面计算机出口百兆以上的条件。此外,大容量存储设备、区域存储网(SAN)的建设也都在进行中。

软件方面,传统图书馆以一个自动化集成系统(LIS)“一条龙”管理了图书馆的采、编、服务等诸多环节,而数字图书馆却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系统群”概念。其特点一是重视各软件系统的个性化,以适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和服务的需求,如咨询服务有咨询系统,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又是另外的系统,存储有存储管理系统;二是重视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以达到系统之间的整合和衔接。由于这两方面的因素,各高校在系统建设上都非常慎重,尽管清华同方、北大方正、TRS以及国外如ExLibris、Endeavor等公司推出了大量数字图书馆软件,包括从数字加工、数据加工一直到认证、资源调度、统一检索、虚拟咨询等的多个子系统,但高校普遍都在试用、考察、小规模引进的过程中,尚没有形成真正的完整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群”。

运行体系方面,随着软硬件的快速增加,如何保障其正常运行逐渐成为各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目前普遍的做法,一是加强系统部(自动化部)的人力和环境的建设,强调服务的保障;二是加强制度的建设,例如控制停机时间,加强系统备份,加强数据管理与备份等。

2.4 人文和管理环境

如果说资源、服务、支撑环境都算得上是数字图书馆“硬”环境的话,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的建设就可以说是“软”环境的建设了。

一是强调以用户为核心,重视用户的需求和信息行为,为用户开展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图书馆都开展了设立学科馆员、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设计个性化服务网页等工作,努力为用户营造一个不仅是使用,而且是“享受”的图书馆服务环境。

二是在人力资源的建设上,根据新的发展形势调整岗位设置,将过去多年只说难做的“按需设岗、按岗定津”的聘任原则逐步变为现实,强调岗位和馆员之间的双向选择。

在管理环境上,主要是调整管理思路,尤其强调开放、强调单馆环境与共享大环境的结合,重视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建设,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都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图书馆研究所或研究室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此外,馆内跨部门团队的建立与合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五、六年间,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规模和步伐非常之快,特别是我国“211工程”把“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立为“十五”重点建设项目以来,各“211工程”院校都在各校的“十五”“211工程”中,把数字图书馆建设列为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大推动了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3 CALIS与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建设进入运行之后,还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如何长期生存、发展下去,保持数字图书馆的可靠性和强壮性。因此,数字图书馆的根本所在,不是单馆如何建设,而是多馆联合,使分布的数字图书馆个体与外部数字化大环境紧密结合、共建共享,共同发展壮大。

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在建设中开展合作、避免重复、降低成本、实现互补、提高保障水平外,还要保持数字资源和服务的广泛的可使用性、可互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其中,可使用性(accessibility )指资源或服务能够在广泛的网络环境和复杂的技术条件下为用户方便地使用;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指资源或服务能够在更大系统范围内与其他资源或服务方便、有效地交换、转换、整合,从而为用户提供逻辑上集成的服务;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指资源或服务能够在变化的技术与运行机制下长期保存和使用,能够被集成入未来的资源与服务环境。

一些省市自治区,例如江苏、上海、天津等的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了这一点以及建立联合分布的数字图书馆体系对教育的巨大促进作用,都纷纷投资组织当地高校联合共建,把单个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协同整合起来,增大了各馆建设成功的可能性,也提高了效益,成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大特色。

而在这方面发挥作用最大、在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最有引导力和影响力的当推教育部“十五”“211 工程”建设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项目“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China Academic Digital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DLIS)。

“十五”CADLIS项目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九五”“211工程”开始建设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的二期工程;二是基于“中美百万册图书计划”(简称CADAL)的文献数字化工程。前者是CADLIS的主体工程,后者的主要任务是以扫描加工的方式给CADLIS提供百万册量级的扫描版中外文图书文献,丰富CALIS及其成员馆现有的数字资源体系。

在CADLIS项目中,CALIS主要致力于:

●发展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共享环境:即联合各馆,共同开展资源和服务建设,从而增加资源数量,提高服务水平,这也是CALIS的基本职能。如:①以集团方式引进国外数据库,提高高校对国外文献的拥有率;②合作开展数据库建设,把高校分散的学术资源集中报道和提供服务,如联合书目数据库、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数据库等;③集高校的人力资源和学术资源,联合开展服务,如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合作虚拟参考咨询等。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保障环境建设:致力于使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向着一个合理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政府投资和行业的人力投入,争取达到最高水平的优化,提高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可靠性和强壮性。这方面同样是CALIS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 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①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以及向高校图书馆和合作的公司进行推广;②与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投资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实现跨系统的联合,保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能够与国家的数字图书馆体系融合起来。

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CALIS发挥了积极的率领、引导和组织作用,提高了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水平,保障了其基本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促进了馆际之间的协作,真正达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推动数字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数字图书馆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4 CALIS的建设现状与成就

如上文所述,为了能够提高高校基于网络的数字资源和服务的保障水平,率领、引导和组织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CALIS开展了诸多方面的建设工作,其中包括多个子项目和各类联合、协调工作。到目前为止,这些工作应该说是进展比较顺利,成果颇丰。

4.1 数字资源体系

“九五”期间,在教育部的领导下,CALIS率先以集团形式引进国外数据库,打破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几乎为零的局面,并组织“211 ”院校图书馆建立了以“高校中外文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高校博硕士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等为代表的集中揭示高校丰富馆藏的文献报道体系和以联机编目系统、文献传递系统等为代表的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了由4个全国中心、7个地区中心和“211 ”院校图书馆组成的“三级文献保障体系”,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为“十五”进行CADLIS建设打下了基础。

与“九五”相比,“十五”除了继续扩大原有的集团采购、联合目录、学位论文、期刊篇名数据库外,还加大了全文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主要目标包括3 万种电子期刊(其中有2万种外文刊)、30万篇学位论文(其中有12 万篇西文论文)和包含数千种外文电子书在内的3万种教学参考书以及高校特色专题数据库、 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等。不同于主要负责没有版权约束的文献资源数字化的CADAL, 这部分建设内容重点解决最新的商业资源使用和更加丰富完善的资源报道体系。

在数字资源合理布局方面,实现了从“九五”期间的以“点”的建设为主,向以“面”的建设为主的转移,即不再把有限的资源建设经费集中在“211工程”院校,而转为以购买补贴和联合共建的方式带动大量普通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同时,在资源购置上,尽量给西部地区院校争取优惠政策,并辅以专项经费支持,缩短东西部院校资源获取方面的差距。

在数字资源管理体系方面,取得的成效有:①加强了对资源与服务的整合;②投资解决重点资源的存档、存储问题,例如购买了一部分国外重要学术资源的回溯数据或存档权,在本地建立部分全文资源的存储(如国外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③建立了数据规范体系,保证各校分别加工的元数据、全文数据、图像数据能够达到统一标准,便于CALIS统一收割和提供服务;④设立评估项目,对资源进行全面评估。

4.2 数字化服务建设

服务体系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为各高校馆提供的基础保障服务,即运行服务体系。“十五”期间,CALIS在原有全国中心、地区中心基础上增设了15个省级文献中心、数字图书馆基地、文献传递服务网、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网等,核心服务馆从原有的12个图书馆增加到30多个,一般成员馆则超过了700家,极大地提高了CALIS的文献保障服务能力。

CALIS通过这些中心馆或者核心服务馆,除继续进行原有的集团采购、联合编目、馆际互借、联合建库等工作外,还就这些工作开展了大量针对图书馆员的各类培训工作。这些培训或集中举行,例如每年一度的“引进数据库培训周”,至今已举办三届,最近一届有超过200所高校参加;或分散在各中心、各校举行。

二是通过高校馆,针对最终用户开展的服务。这方面的几个重点是:①开展基于网络的文献传递服务,对用户的需求快速反应和快速提供,目前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主要的图书馆,年文献传递量都可以达到2万篇以上; ②开展合作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目前主要的几个高校图书馆已经建好了本地咨询台,馆际之间的合作咨询即将于2006年开始;③投入最多最重要的,就是在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CADLIS)平台上整合数字化资源和服务,实现“一站式服务”,例如:

●利用统一检索平台,对购买的商用资源实现跨平台检索;通过资源调度,对检索结果实现全文链接,对没有全文的文献提供文献传递服务系统的链接。

●建立“CALIS西文期刊目次库”(CCC),可以检索2万多种国外重要期刊的目次,通过资源调度对目次实现全文链接;没有目次的全文,通过CALIS联合目录和文献传递系统,可以直接发送请求到文献提供的图书馆。

上述例子,都是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在当前版权限制下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平台,扩大读者获取文献的范围,缩短查找和获取文献时间,提升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能力,提高高校读者利用数字资源的积极性,促进各高校图书馆从传统借阅服务向与先进的数字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4.3 软硬件支撑环境

除了升级原有系统外,CALIS构建了全新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主要包括门户构建、统一认证、统一检索、资源调度、电子商务等主要的子系统,将按不同规模分别部署在CALIS运行服务体系的各个层面。其他如虚拟参考咨询系统、教学参考书系统、学位论文管理系统、专题特色数据库系统、导航数据库系统也通过各子项目的建设部署到全国100多家图书馆。CADLIS 软硬件平台建设的一大特色是全部采用“IA+Linux+Oracle”作为基础支撑,这是综合考虑了数字图书馆目前的应用和高校图书馆的特点而确立的。

4.4 基础保障环境

正如一座大厦不仅仅只有矗立在地面上的建筑部分,数字图书馆建设也不仅仅是展现在网络上的那些部分。为了保护国家、地方和图书馆的投资,保证CADLIS和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可持续发展,CALIS在完成上述三大体系外, 还投入大量的力量组织高校图书馆专家,参照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技术标准与规范》(以下简称《标准规范》),作为CADLIS项目的强制标准,同时提供给各地方、各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参考依据。该《标准规范》得到了广大成员馆和9个数字图书馆领域软件开发厂商的支持,上海、江苏等省市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明确规定须遵循《标准规范》,软件厂商为CALIS项目提供的应用软件也陆续通过了CALIS技术中心组织的标准规范认证,从而为高校建立开放式的、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体系奠定了基础,为CADLIS项目的“十五”成功建设和后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CALIS遵循开放原则,除了与高校体系内部各地方建设密切配合外,还与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上海图书馆等数字图书馆项目密切合作,共同建立跨系统的全国数字图书馆体系。同时,也与美国OCLC、日本NII、韩国KERIS、香港JULAC以及Google等商业机构合作,把CADLIS 建设融入到全球的数字图书馆体系中去,为CADLIS后续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真正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该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其成功离不开各行各业的支持。 由于其技术含量很高, 能否争取到 IT 领域技术引领者的支持关系到CADLIS的百年基业。因此,CALIS从“九五”建设起就非常注重和SUN、IBM等公司的合作交流。

继2003年与SUN公司成立“SUN数字图书馆实验室”以后,CALIS于2004年11月与中科红旗、IBM、Intel和Oracle共同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Linux 联合实验室”,通过这种机制,引进各大公司的先进技术,并利用他们在其他相关项目中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力量,围绕CADLIS项目建设开展前期预研、应用软件的优化测试、软硬件平台的稳定性、兼容性测试等工作。比如Intel 公司不仅仅提供引领潮流的CPU,在PC服务器领域还提供了性能优异的芯片组,若利用Intel公司帮助CALIS建立基于Intel技术的IA平台,在其雄厚技术实力的支持下,开展应用平台的优化测试,一方面可以大大缩减研发经费;另一方面可以给各高校馆提供高性价比的软硬件平台方案,省去大量的摸索时间。

以上工作解决了CADLIS发展中的基础和外部环境问题,是CADLIS建设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几年来,国内高校的数字图书馆事业在资源、服务和基础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飞跃式发展,而CALIS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率领、引导和组织作用, 这两方面的互动与促进使得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的“十五”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随着“十五”接近结束,“十一五”即将到来,高校数字图书馆会向着稳定、持续、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在高校教学科研和国家发展建设中都发挥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标签:;  ;  ;  ;  ;  ;  

CALIS与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