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变的三个视角_独立学院论文

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变的三个视角_独立学院论文

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三个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独立学院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多元化的双重背景下,独立学院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紧跟时代步伐。多数独立学院倾向于培养高素质实践型或应用型人才,但缺乏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鲜明特色,无法彰显其核心竞争力。现实中没有哪所独立学院愿意“降格”到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这个层面,事实上,在国内本科教育的领域里谈论职业教育一直比较敏感,职业教育仿佛永远只能与专科联系在一起,然而对于现实中走入重重困境的独立学院来说,教育模式的转型早已迫在眉睫,有差别的、针对性地向职业教育转型将来也许会是一剂救命良药。

一、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生态视角

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呼唤独立学院教育的职业化

从外部生态环境来看,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困境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招生形势,据2011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近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长,2011年在高招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平均录取比例必然突破70%,有的省份将超过80%,部分民办高校将面临生源短缺而危及存亡。此外,从2012年起,有条件的独立学院将逐步独立颁发自己的学历证和学位证,从“两证”上彻底脱离母体院校光环的独立学院,其社会吸引力也将大打折扣。新形势下,重新审视和评估独立学院传统本科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每年上百万独立学院毕业生能否顺利被社会所接纳,而且影响着国家的和谐稳定。为此,独立学院必然要与时俱进,放下架子,通过引入职业教育,培养“特色鲜明、基础扎实、适销对路”的职业化人才,才能在未来的生源大战中突出特色、打响品牌、求得发展。

2.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呼唤独立学院教育的职业化

从内部生态环境来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长年缺乏创新,没有突破性进展。从举办开始,独立学院便长期过度倚重于母体高校的办学资源,难以真正“独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绝大多数学校采用“拿来主义”,进行简单复制,导致“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独立学院继承了母体高校比较成熟的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经验,而实践型、运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却成为“软肋”;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短线、热门、低成本专业受到独立学院的追捧,与母体高校同专业同课程的现象十分常见。“同质化”的最终结果是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在理论上竞争不过母体高校的学生,在实践能力上竞争不过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夹缝当中的他们将来面对市场一脸尴尬,最终沦为传统本科培养模式的“牺牲品”。为此,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进一步延伸到本科甚至以上层次,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是破解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困境的关键举措之一。

3.人才市场需求的实用化呼唤独立学院教育的职业化

生产企业和各类公司从运营的现实出发,用人标准明确而具体,一般来说,要求本科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越短越好,不愿意承担过多的后续培养成本。具有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因而备受青睐,并能获得较高的薪金待遇和社会地位。遗憾的是,面对每年滚滚而来的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却感叹“无人可用”!分析发现,大多数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都存在严重的职业技能缺陷,远未为自己在目标岗位上实践做好充分准备,他们行业知识和经验不足,职业技能匮乏,操作能力不强,在职业意识、职业观念、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问题显著,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在面对面试官所提出的“你干过什么?”、“想干什么?”和“你能干什么?”之类的问题时,习惯了理论学习和死记硬背的大学生们几乎哑口无言,实在让用人单位失望。我们的本科毕业生特别是处于就业竞争弱势的独立学院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引以为荣的职场实践经验和过硬的职业技能。严峻的现实倒逼独立学院重新考察培养方案当中基础理论、通识教育、实践实训之间的比例关系,加大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倾斜力度,为学生们将来从事一线管理和技术工作做好充分和扎实的准备。

4.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与西方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呼唤独立学院教育的职业化

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通过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劳动者群体将为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夯实基础;培养出大量第三产业管理和服务人员、社会民事和公益部门从业人员、“三农”技术和管理人员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力保障。在新型工业化和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以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和瑞士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社会对实用人才的迫切需求,曾经努力转变其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逐步实现从纯学术型人才培养向实用型职业人才培养转变。如法国的短期职业大学(IUT)和大学职业学院(IUD),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双向参与机制”和美国的社区学院等等,[2]这些制度充分挖掘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使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偏低、发展不均衡、转型难度大等复杂问题,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需要大胆试行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独立学院千万不能错过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勇敢的从母体院校的庇护下走出来,大力引入职业教育,努力为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育人视角

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会不会降低本科教育的培养层次,影响本科教育的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这恐怕是大多数独立学院管理者在考虑引入高等职业教育时难以释怀的一块心病。为此,可以从“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涉及育人的重大问题着手进行研究。

1.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人”事关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则应是“保本增职”。这一原则是指保证本科教育的水平和培养规格的同时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内涵,把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起来,培养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能)人才。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本”和“职”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深刻把握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使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们集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身,培养目标可确定为“本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高素质体现出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说明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本科生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工作中能够表现出更强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合作能力以及承受力、自控力和应变力。技能型则体现出独立学院未来主攻的办学方向,说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素质提高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竭尽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力和竞争力,以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独立学院从传统的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转变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但使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科学合理,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坚定了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决心和勇气,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新的生存发展道路。

2.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人才培养误区

“怎样培养人”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研究总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归纳的问题。独立学院引入职业教育如果仅向高职院校照搬照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简单拼凑,势必出现水土不服,导致改革失败。故此,了解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误区和不足,结合独立学院的特点、研究对策和方法,能使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之前做到有备无患。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忽略智力和情商的培养,关注学生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忽略理论知识的系统储备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充斥着高职教育,在其失去人本主义的同时,也彻底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其发展质量如何。所以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活动沦为简单的“职业培训”,成为塑造“空心人”(有些科技知识而缺乏人文素质者)、“边缘人”(有些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者)的工艺流程。独立学院搞职业教育依托本科教学优势,有能力防止和克服上述弊病。一方面,独立学院脱胎于较为优秀的高等院校,其学术文化氛围、教学师资水准、人文素质教育水平高于高职院校;另一方面,相比高职院校,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偏高,生源结构均衡。然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浮躁和喧哗早已渗透进入大学校园,独立学院的学生与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样自控能力较差,学习工作的恒心毅力和抗击挫败的战斗力偏弱,一旦从早已熟悉的课堂理论学习中抽身投入到一线实践实训当中必然存在一个适应过程,如何避免成为“空心人”或“边缘人”,重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误区,需要教育从业人员更新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原则。

3.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人才培养原则

基于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误区的分析,我们认为,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人才培养原则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独立学院在引入职业教育之后所提的“以人为本”将有更新更深的内涵:首先,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知识为载体,塑造人格,培养创造性才能的过程。引入高等职业教育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既要吻合社会需求的功利性目标,指向职业性就业;又要实现个性需求的人本性目标,指向教育性发展。独立学院需要将学生的“成才”与“成人”统一起来,摒弃纯功利性价值观,把“以人为本”融进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以人为本”强调教育以人为出发点,独立学院引入职业教育后固然要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人才需求,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关注不同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和适应民主社会生活的需要,以此作为学校职业教育设计的基础。最后独立学院应以更为人性化的视野关怀学生的持续发展,在实现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同时,利用本科教育优势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创新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们在实现职业成长的同时体会到人和谐发展后的成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是专家,而应是“和谐人”。独立学院将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整合应更有利于“和谐人”的培养。一是相比专科高职教育,本科教育会更广更深,现行的专科职业教育由于过于“专”而使毕业生缺乏思维弹性、能力弹性和职业弹性,本科职业教育的“广”和“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单纯面向个别岗位,而至少是某个“职业群”,从而大大增强学生们的“职业迁移能力”。二是近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备受关注,但现行的专科职业教育突出格式化教育、适应性教育、完成性教育,虽说学生通过学习确实有了一技之长,但却丧失了自我。独立学院的本科教学可以更多地通过引导性教育、超越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覆盖上述不足,使学生最终以创新的方式跟着自己走。三是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教育当中的一块软肋,人们将之称为“隐形素质”,在人的职业生涯中起着关键作用。独立学院应充分发挥自己强有力的人文素质底蕴,在育人过程中努力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与自我成长统一的职业精神。

三、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政策机制视角

从当前独立学院的办学实际来看,绝大多数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仍是空白,向职业教育转型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在这一原本并不擅长的领域要开创一番天地、做出一番成就,除了独立学院进行自身管理创新外,也离不开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发展成熟的高职院校的鼎力支持,通过政策体制创新,努力搭建双赢、多赢的合作桥梁。

1.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

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与社会保障部门应认真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数量和质量,充分认识到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积极鼓励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有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意愿的独立学院,可以作为试点,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一是建立独立学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家组,组成人员来自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部门,定期对独立学院发展职业教育情况进行评估检查,破解难题、总结经验、培育典型。二是给予发展职业教育的独立学院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创新发展空间,比如独立学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要更为灵活的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再如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成功且条件成熟的独立学院鼓励申报实践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等等。三是构建积极财政政策,对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给予财政扶持: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和投资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政府补贴和奖励基金帮助独立学院完善硬软件条件;积极引入国际职业教育培养与资助体系。四是政策推动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建立开放式的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师准入制度;其次,对独立学院面向行业、企业招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给予人事和劳资政策支持,同时建立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实践基地;最后,对于独立学院教师在提高职业技能、申请教学实践型科研项目、专业职称评聘、进入企事业单位实践或出国学习考察方面给予政策帮扶。

2.独立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与机制建设

独立学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方面需要调整和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重中之重在于产学研合作平台与机制建设。独立学院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部门有着内在的、必然的、紧密的联系,具有鲜明的产学研合作特性。转型之初,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独立学院应该做好调研工作,一是充分认识已有教育资源开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劣势,与原独立学院投资方共同研究产学研合作前景,依托投资方的企业资源,努力开拓新的更多的合作渠道;二是结合学院自身特色,研究市场对有关人才的需求程度,研究行业内部企业有无合作的需求、有无注入教育资金的实力、景气程度和经济实力、岗位类别与数量、教育资源状况等等,在政府主管部门帮助下,有针对性的与目标企业洽谈产学研合作的可能,确定合作意向,签订合作意向书,明确企业教育资金投入、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科研成果转化方案等关键内容。企业投入不仅为了获得持久人力支持,关键要参与人才的“铸造”过程,比如与学校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共同开展产业课题研究,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开展教学交流与实训合作等等。此外,建立由政府、企业、学校组成的产学研教育管理机构,从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教学和实训质量控制、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与流向监管等方面协调合作双方的关系及工作。最后,要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方面,学生可以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训,熟悉职场环境,增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签订“定向委培”协议,保证每年招录一定数量的优秀的本科层次管理技术人才,直接解决学生就业。

3.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合作机制建设

独立学院引入高等职业教育表面上看是与高职院校竞争,实则不然。一则两者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的结构层次不一样,二则两者未来的合作空间还十分广阔。从办学实情来看,一方面是独立学院将来面临生源瓶颈,另一方面是高职类院校因为专科学历而严重缺乏社会吸引力。一方面是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另一方面是市场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现实困境完全有可能促成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合作机制的形成:一是两者合作承办自考、成教、职业培训、出国留学培训等各类教育形式,充分挖掘和发挥各自的教育资源,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二是争取条件,探讨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升入独立学院就读本科的比例,条件优秀的高职毕业生毕业两年后可以优先录取为独立学院的实践型硕士研究生,在增强高职院校社会吸引力的同时缓解独立学院的生存困境。据报道,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联合开办了部分专业应用本科教育,学生毕业后,颁发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证书,以此来吸引考生。三是可以大胆的设想,在不久的将来,条件成熟的独立学院与发展完善的高职院校合并,创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类本科院校,上述两种不同类别高校的资源合作有待在未来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创新。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条件成熟的独立学院站在本科教育的起点上逐步向职业教育转型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研究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另一方面为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开辟新的方向。以上从生态、育人、政策机制三个视角分析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可行性,目标旨在为独立学院实现教育模式转型探路,然而这种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标签:;  ;  ;  ;  ;  ;  

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变的三个视角_独立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