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的发展方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报纸出版业_媒体行业论文

中国报业的发展方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报纸出版业_媒体行业论文

中国报业的发展方位——改革发展中的报纸出版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中国论文,改革发展论文,报业论文,方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制定实施,我国的报纸出版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统领全局,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得到了社会和公众的好评,提升了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2004年,我国报业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逐步确立,进一步深化改革,加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报纸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探索市场机制在报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报纸出版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使我国报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第一部分:报纸出版业的基本格局

我国现有报纸的总量、结构和布局,反映着我国报纸出版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国家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原则对报纸出版业进行宏观调控,逐步形成了报纸总量适度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布局日趋合理的基本格局,为我国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止到2005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6种。其中,中央级报纸218种,占我国报纸总量的11.3%;省级报纸806种,占总量的41.8%;地市级报纸848种,占总量的44%;县市级报纸54种,占总量的2.8%。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出版报纸最多的省份为广东省,共出版100种报纸;出版报纸最少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共出版15种报纸。

我国报纸的结构经过历次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各门类报纸共同发展的局面。2005年,全国出版各级党报438种,党报成为我国为数最多的单一品种报纸;出版晚报都市类报纸285种(其中晚报153种,都市报132种),在全国报纸结构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党报;出版生活服务类报纸245种,其中广播电视报仍占有51%的比重;出版行业、专业及其他各类报纸958种,在20个细分子类别中,数量最多的是企业报,占这类报纸总量的16.9%。在不同刊期的报纸中,日报和周一刊报纸是我国报纸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报纸总量的49.7%和29.8%。我国72%的日报是党报和晚报都市类报纸。

2004年,全国共出版90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使用13种少数民族文字。我国目前使用本民族文字的主要少数民族,都拥有以本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此外,我国还出版外国文字报纸13种,主要是英文和俄文报纸。

我国报纸的布局在充分保障各地宣传舆论工作需要的同时,与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日益协调。不同类别报纸在各级行政区划的布局,体现了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在报纸的地区布局上,2005年,全国报纸布局呈现纺锤形结构,但基本保持均衡。但六大经济区域报纸出版资源呈非均衡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带动下,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出版报纸的数量占全国总量的42%。各省区布局基本均衡,报纸出版资源最多的省份仅占全国份额的5%左右。但各城市布局呈非均衡布局,占全国城市比例5.5%的36 个中心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集中了全国62.2%的报纸出版资源,其中4 个直辖市拥有全国五分之一的报纸。

在报纸的品种布局上,三级党报结构实现了党报对中央、省、地市的全面、均衡覆盖;晚报都市类报纸的集中度明显提高,在36个中心城市出版的晚报和都市类报纸,占全国同类报纸总量的49%;受城镇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多样化的生活服务类报纸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而功能单一的广播电视节目报依然在地市级生活服务类报纸中占据主导地位(占77%);全国性行业报纸主要集中在中央,而企业报的分布则直接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特大型、大型国有骨干企业的布局现状。2003年报刊治理后,报纸在县市一级的分布为数极少,现存54种报纸主要是民族自治县党报、晚报及县域专业类报纸,县级生活服务类报纸目前为空白。

日报的出版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周报的出版状况则与多样化的报纸阅读需求有关。我国出版日报最多的省份为江苏省,共计59种;出版周报最多的为新疆自治区,共计69种,多为民族文字周报。出版日报和周报最少的为青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日报比重超过50%的省(区、市)有22个,13个地区的周报超过半数。22个省(区、市)的日报和周报比重介于40—60%之间。总体看,我国周报的发展弱于日报,表明适应细分阅读市场需求的周报在多数地区还未充分发育。

第二部分:报纸出版业的发展态势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为中国报纸出版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党的“十六大”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为中国报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推进报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环境。

一、报业发展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势头

从报纸主要出版指标的统计情况看,我国报纸出版业在国家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2004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多项指标增势强劲,报纸出版能力不断提高,世界报纸出版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数据表明,中国报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1、全国报纸主要出版指标持续增长

从历年增幅情况看,我国报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增长的规律,1990年以来出现了三次增长周期,分别是1990—1993年,1994—1999年,2000—2004年。其中,2000年来的这一波增长势头最为强劲。

2004年,在报纸总量减少9.3%的情况下,全国报纸平均期印数增长2.31%; 总印数增长5.17%;总印张增长23.55%,折合用纸量351.1万吨。各项增幅均超过2003年的增长水平。省级报纸对增长率的贡献最为突出,平均期印数增幅达8.98%。

2000年以来的“厚报”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到2004年,全国平均每份报纸的印张数达到3.79印张,折合对开报纸平均每份15.16版(或四开报纸30.32版)。

2、日报出版能力大幅增强

在1990年以来的三次周期性增长中,报纸日报化的趋势十分明显。2004年,我国共出版日报955种,日报占报纸总量的比例由1990年的20%上升到49.7%。 据世界报业协会统计,2004年,全球日报出版总量为6580种,我国出版的日报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日报出版总量的14.5%。

全国日报平均期印数达9860.39万份,比上年增长6.6%。日报出版规模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日报出版大国。

日报总印数比上年增长7.4%,其中省市两级周七刊日报是主要拉动因素。 总印张增长24.95%,其中,占我国报纸总数50%的日报消耗了全国90%的新闻纸。

3、千人日报拥有量增幅显著

千人日报拥有量是联合国衡量一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国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我国日报的千人拥有量继2003年首次突破70份后,2004年继续上升,达到75.86份,较上年增长6%。10个省(区、市)的千人日报拥有量增幅超过20%。6个省市的千人日报拥有量超过了100份。其中,北京、上海两地的千人日报拥有量分别增至274.2份和268.1份,已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4、报纸普及率稳步提高

日报普及率是另一个衡量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04年,我国报纸普及率由2003年的户均0.25份上升到0.26份,增幅为6.6%。9个省(区、市)的日报普及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日报普及率超过0.5份的省市有四个,其中北京(0.85份)和上海(0.83份),已接近每户居民每天1份日报的发达国家水平。

5、报纸定价总金额同步增长

2004年,全国报纸销售定价总金额达252.9亿元,比上年增长约5个百分点,占当年全国GDP总值的0.19%。其中日报198.8亿元,占78.6%,周报52.32亿元,占20.7%。广东以40亿元高居榜首,其中日报定价总金额达37.5亿元。以教学辅导类报纸为出版特色的山西省,周报定价总金额达8.1亿元,位居全国周报首位。

二、报业发展不断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

我国报纸出版业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持续不断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我国报业以党报为龙头、各类报纸共同发展的局面已基本形成,报业竞争力日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坚持导向,服务大局,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报纸出版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紧密围绕中心,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深入开展新闻改革,努力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促进了改革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我国报纸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不断增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加强了党的新闻舆论阵地。同时,也迅速扩大了报纸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为报业自身的发展赢得了广阔空间。

2、报刊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过2003年的党政部门报刊治理,全国共停办报纸282种,发行量减少近12亿份,减少报刊征订费用近5亿元。报刊治理取得了预期的阶段性成果,赢得了广大基层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有效减轻农民和基层负担的同时,2003年报刊治理也是建国以来我国报业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结构性调整。这次治理让党政部门权力退出了报纸发行及其它经营活动,切断了党政部门权力与报纸经营之间的利益纽带,使我国报纸出版资源朝着有利于报业发展的方向重新配置,为深化报纸出版体制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

盘活出版资源存量,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报纸出版资源的增量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盘活现有出版资源存量,成为近年来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重要调控方式。变更现有报纸的名称、业务范围、内容定位、主管主办单位是盘活资源存量的主要手段。2003—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了89种中央和地方报纸变更报纸名称、业务范围或主管主办单位,占我国报纸总量的5%。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成为两年来报纸调控的一大特色。一批在盘活存量过程中焕发活力的报纸,很快在报业市场崭露头角,受到群众欢迎。

3、以党报为龙头、各类报纸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逐步朝着以党报为龙头、各类报纸共同繁荣的格局发展,至2004年,我国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党报的主导地位继续巩固

2004年,占党报总量10%左右的中央和省级党报,占各项主要出版指标的比重均在36%至45%之间,显示了中央、省两级党报在党报群体中的核心地位。报刊治理后,党报的平均期印数比2004年增长8.5%,实现了稳中有升。

2000年以来,中央和省级党报已稳定在对开12版,平均期印数40—45万份的水平,这一态势表明,党报地位的巩固和影响力的提升,已不再取决于党报版数和发行量的进一步扩大,以质量取代数量作为巩固党报龙头地位、加强党的宣传舆论阵地成为各级党报的普遍共识。2002年以来,党报改版的频率和力度明显加大。通过新闻改革,党报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党报得到巩固和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党报建立了强大的系列子报体系。2004年,全国各级党报连同所属系列报总数达1017种,占全国报纸总量的53%,平均期印数占全国总量的47.71%,总印数占67.86%,总印张占76.67%。

晚报都市类报纸快速发展

在我国报业的三次周期性增长中,晚报都市类报纸都是重要的拉动性力量。 至2004年,全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晚报都市报方阵,尽管数量仅占全国报纸总数量的14.8%,但其他出版指标明显高于其他类报纸。中心城市晚报都市类报纸已成为拉动全国报纸出版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自费市场和广告市场的主力。

进入第三次增长周期之后,都市报迅速崛起,先后出现的一大批都市报在各大中心城市建立起竞争优势。与此同时,老牌晚报也加快了改革步伐,得到了新的发展。在众多中等城市,晚报仍然是唯一面向市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

生活服务类报纸日趋丰富

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为生活服务类报纸提供了发展空间。《精品购物指南》在北京的成功,为后继者树立了样板和赶超的目标。一些大城市相继拥有了自己的品牌生活服务类报纸,如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天津的《假日100天》,广州的《周末画报》,重庆的《新女报》等,为满足市民的生活和文化需求服务。

行业专业类报纸努力适应市场变化

2004年,行业专业类报纸总体保持良好出版势头。总的发展态势是:工青妇农等对象类报纸改变模糊定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新型财经报纸脱颖而出,北京、上海、广州成为全国性综合财经报纸的中心,地方性综合经济类报纸日渐式微,纷纷向细分的专业经济领域转移;计算机类报纸率先由“媒体中心观”的传统发展思路向“资源中心观”转变;行业产业类报纸努力挣脱传统机关报的办报模式,向市场化的行业媒体转型;在行业专业类报纸的其他细分领域,市场定位更加准确,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化步伐日益加快,成为普遍趋势。

4、报纸出版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两年来,列入中央试点单位的8家报纸出版单位,按照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改革方案要求,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完善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的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不断创新运行机制,调整系列报刊结构,整合出版资源,尝试资本运作,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试点单位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有:

(1)、继续完善报业集团(报社)管理体制。 试点单位基本形成了集团党委会领导下的社委会(或董事会),社委会领导下的编辑委员会和经营管理委员会,在以党委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的管理体制下,实现了采编系统与经营系统的“两分开”。

(2)、大力深化运行机制改革。一是继续推进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财务制度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增强了活力和运行效率;二是积极探索集团与下属二级单位实现“统分结合”的有效途径。三是探索解决采编与经营两分开的制度要求与实际运行中的互动整合难题。

(3)、积极培育和重塑新型市场主体。试点单位普遍剥离经营性资产,开办、整合、重组了一系列报业经营公司,广泛涉及报社的广告、印刷、发行、物资、物流等主营业务,以及房地产、体育、演出、旅游、咨询顾问、生活服务等非主营业务。各试点单位在培育和重塑新型市场主体的过程中,普遍重视明晰产权、以资产为纽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开辟安全的融资渠道取得新突破。2004年12月,北京青年报社控股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首家境外直接上市的中国内地传媒企业,为我国报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开辟了新路。深圳报业集团、今晚报社、中国证券报社、电脑报社等单位也都制定了上市融资计划,争取在政策时机成熟时进军资本市场。

(5)、整体转制进行了初步探索。2004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华社所属中国证券报社整体转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批准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所属中国保险报社进行股份制改造。此外,中国计算机报社、机电商报社等科技类报纸出版单位的整体转制方案正在审核中。

报业集团改革进入新阶段

我国建立的39家报业集团已成为中国报业的主导力量。2004年,39家报业集团拥有的报纸数量占全国报纸总量的17%,平均期印数占30%,总印数占41%,总印张占56%。无论是报业集团所属报纸的影响力,还是规模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都代表着我国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进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阶段后,我国的集团化建设有了新的发展。以市场而非行政的手段推进集团化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成为集团化建设新阶段的主要特点。具有品牌竞争力的行业专业报纸也在积极探索专业化媒体集团的发展道路,地方报社自发的集团化建设正方兴未艾。

跨地区、跨媒体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2003年以来,新闻出版总署通过宏观调控、盘活存量出版资源,采取报业集团之间联合办报的方式,先后批准4种报纸进行跨地区联合办报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跨地区、跨媒体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报业市场体系初现雏形

大力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破除行业和地区壁垒,吸收社会资本,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出版物总发行和批发领域,促进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发行渠道共同发展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全国性报业市场的整合。到2005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共批准成立了17家具有出版物总发行权的股份制公司,其中包括北京青年报社控股的小红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另一方面,报纸出版单位积极探索在广告、发行、印刷等报业经营领域的多种形式的联合,特别是报业发达地区报社与欠发达地区报社间的合作经营,为建立现代报业市场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5、报业先进适用技术的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在信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的20年间,我国报业在积极应用新技术、转变传统报业生产方式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大报社和报业集团,在经营管理的数字化、排版系统的升级换代、网站建设、印刷机械工艺革新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绩。众多报社推出自己的新闻门户网站或报纸网站、电子版,通过向技术服务商、基础电信运营商等提供内容,积极尝试向新媒体发展,使平面媒体业已形成的影响力延伸到新兴媒体。

第三部分:迎接发展的挑战

我国已成为世界报纸出版大国,但还远未成为报纸出版强国。2005年,中国报业的发展面临着六大挑战。

挑战一:报业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远未得到充分满足。

挑战二:束缚报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弊端仍未根本革除,报业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挑战三:出版资源紧缺与闲置矛盾日益突出,报业发展模式尚未完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挑战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业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挑战五:中心城市报业市场趋于饱和,新的增长空间尚待挖掘。

挑战六:新媒体咄咄逼人,报业面临深刻的战略转型变革。

中国报业的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本报告基于当前我国报业的改革形势和发展态势,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传播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提出未来10年中国报业的八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报纸出版业的集约化水平将大幅提高

未来10年,以党报集团为扩张基础的8—10家大型骨干综合性报业集团,将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报业市场的战略投资者;以10—20家品牌行业专业报为发展基础的专业性媒体集团,将在所属行业确立领先的专业资讯提供商和增值业务服务商地位。报纸出版资源将进一步向以党报为龙头的综合性报业集团集中,向以具备优质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行业专业报纸为核心的专业性媒体集团集中。跨地区、跨媒体发展将适时进入实质性阶段,为报业集约化发展创造条件。

趋势二:我国报业的第四个增长周期即将到来

在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周期性增长中,以数量扩张为主要增长方式的中心城市都市报,将难以成为第四增长周期的驱动力量。预计2006年起,深化报纸出版体制改革所引发的竞争活力,以及转变增长方式所导致的新的增长空间的大力开发,将成为第四增长周期的两个主要驱动力量。新的增量空间将出现在尚未充分开发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及一般城市,以及尚未深度发掘的、细分的内容服务领域。面向细分读者市场的定位精准的生活服务和其他资讯类周报,将成为中心城市新的报业增长点。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增长空间将转向区域次中心城市及一般城市。

趋势三:中央级和省级党报将确立高端主流大报的领导地位

未来10年,党报的新闻改革将取得丰硕成果,党报的内容和读者定位将不断趋于精准。中央和省级党报将不断巩固和发展主流大报的舆论领袖权威地位。除中心城市党报外,区域次中心城市和一般地市级党报在未来10年可能面临转型的挑战。

趋势四:都市报的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型

未来10年中,都市报的“碎片化”将成为趋势。在遭遇阅读更便捷、资讯更丰富的新型媒体的竞争之后,在更多的市场调查机构有能力为越来越精明的广告主提供精确的广告投放效益报告之后,目前都市报普遍采用的一应俱全的百货商场式的经营模式,将被内容定位更加精确、更加细分的专卖店式的经营模式所取代。新的技术手段将有助于强势都市报品牌向目标社区或目标人群提供更为细分的、适应窄众人群需要的综合新闻+定制化资讯的内容产品,并由此恢复广告主的投放信心。

趋势五:行业专业报纸将普遍树立资源中心观

未来10年,行业专业类报纸将放弃传统的媒体中心观,树立资源中心观,通过建构和整合细分行业或专业领域的资源平台,在资源平台上部署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内容产品,成长为行业或专业领域价值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报纸直接收入所占报社收入的比重将逐年下降,而依托信息资源平台的内容增值服务收入将取代传统收入成为这类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具有广阔前景的内容增值服务可能包括:数据库服务,顾问咨询服务,会展服务,商务代理服务,定制化内容产品服务,人力资源培训服务,等等。

趋势六:“数字报业”战略将改变传统报业形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将重塑报纸出版业形态。数字时代将消除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信息产业、家电制造业的传统行业壁垒,使众多关联产业共同整合在内容产业的旗帜之下。未来三五年内,加快战略转型、向“数字报业”发展将在报纸出版业形成共识。报纸出版单位将顺应发展潮流,树立“数字报业”战略,加快向数字内容提供商转型,发挥新闻和原创内容优势,占据新兴的内容产业的制高点。

趋势七:职业报人和职业报业经理人群体将加速形成

随着我国报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办报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程度也将随之提高,职业报人和职业报业经理人群体将在未来几年内迅速成长,合规的、制度化的激励机制将对他们的职业贡献给予合理回报。有别于其他经济领域,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肩负起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将是我国新一代报人和报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

趋势八:海外报业市场将成为新的发展空间

未来10年,海外市场,特别是海外华文市场,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内地报纸出版单位前往开发。海外华文报纸出版市场将出现居领先地位的中国资本背景的报纸出版商,出现在海外华人世界具备一流影响力的报纸,从而改变台湾报纸在海外华文市场占据优势的局面。

2005:中国报业的调整之年

调整是2005年我国报业发展的基本主题,是改革进程的必经阶段。调整是为了更好地投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报业即将迎来1990年以来的第四个增长周期,粗放型发展模式日益显现的深刻危机,表明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已无法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驱动力量。

未来3—5年,是传统报业朝着面向未来的新型报业变革的过渡阶段,是中国报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报业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着力解决在发展过程中业已出现的种种制约报业快速发展、妨碍报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国报业应紧紧抓住2005年这一关键的调整期,努力实现六大转变:

●由依靠投资驱动的资源消耗型增长,向依靠技术驱动的内容创新型增长转变;

●由不切实际的外部制度模仿,向实事求是、精耕细作的内部制度创新转变;

●由传统的媒体中心观,向以高度整合的资源平台为核心价值的资源中心观转变;

●由百货商场式的大而全的传统内容定位策略,向更加精准的、适应不断细分的市场需求的现代定位策略转变;

●由危及报业增长基础的愈演愈烈的低价竞争,向高水平的内容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变;

●由以新闻纸为本位的传统纸媒体,向以原创内容和信息增值服务为本位的“数字报业”转变。

经过积极调整实现上述转变,才能有效地消除威胁报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危机,才能奠定中国报业面向未来的坚实的发展基础。

2005年,中国报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标签:;  ;  ;  

中国报业的发展方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报纸出版业_媒体行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