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战略选择_农业论文

工业化: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战略选择_农业论文

产业化: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自强自立,实现腾飞的必由之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引导千家万户农民进入日益发育的市场,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自强自立的高效益产业,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又一次重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这一变革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发展农业的战略选择上寻求新的突破,这就是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一)解决我国农业两个转化过程中的深层矛盾,非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不可 90年代我国农业面临两大命题: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二是自给半自给的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化。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这两个转化的深入,农村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突出地表现为:

1.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塑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微观基础,农户成了独立的生产经营者,但在走向变化莫测又很不完善的市场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一是主体分散、势单力薄,经济实力脆弱,无力抵御因市场竞争、需求变化带来的巨大市场风险;二是任何农户都难以对市场行情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及对未来变化情况进行科学预测,在生产上往往彼此模仿,造成同上同下,大起大落。三是分散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商品交换、交易方式陈旧落后,流通费用高,在市场上又处于不平等的谈判地位,往往是低价卖出(农产品)高价买进(生产资料),利益大量流失,经济效益低。

2.农民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技术、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结构有一个质的变化,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和商品率大幅度提高,也就是常说的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技术高新化,生产管理企业化,生产组织集团化,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最大化。而目前从全国来看,2亿多个农户,户均耕地仅0.6公顷左右,户均占有生产资料和资金都十分有限。这种“超小型”的生产规模,既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也不利于先进管理机制的培育和组织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最终也就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一句话,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去甚远。

3.农业社会效益高与自身效益低的矛盾。农业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属性的基础产业,又是风险大、比较利益低的弱质产业,同二、三产业相比,它有许多鲜明的弱点:一是农业是依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并在自然环境的协同下进行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二是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品种更新换代也慢,根本无法与日新月异、色彩纷呈的工业产品相匹敌。三是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很容易造成价格的起伏不定,引起市场波动;同时农产品易腐烂,难储藏,一旦满足一定供应范围内人口的需要,就容易发生过剩,过剩就往往腐烂变质,这在农产品深加工滞后的情况下尤为突出。这些矛盾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深入将会进一步加剧。

上述矛盾,实质在于农业产业系列缺乏完整性,产业化水平太低,相关产业不配套,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目前情况下,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

(二)农业产业化是被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实践证明了的成功之路 首先,从国际上看,美欧和亚洲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实际上走的就是产业化道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按照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的集约经营,实现了生产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按其农业的现代化程度和产业化档次可分为三种模式:

1.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度产业化模式。这些国家的农业已形成了一个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紧密相扣系列服务的体系。这种体系,在纵向上,大体有三种形式:一是“垂直式”一体化的农业公司;二是大企业或大公司与农场主契约式的一体化组织;三是大农场主自己建立的加工、销售组织。在横向联合上,有四种形式:一是农业生产合作社;二是农业销售合作社;三是农业供应合作社;四是农业信贷合作社。这些纵向的、横向的联合体支撑着这些国家的高效率商品性现代农业的发展。

2.韩国的农协和产、学、管、研一体化模式。60年代以来,韩国农协在本国发展现代农业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发展农业和农村社区福利,开展包括资金存贷、生产要素购买、农产品仓储、运输、加工、营销、保险,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研究、出版和教育等支持性活动,深受农民的欢迎。韩国第一个民选政府执政以后,针对国民经济和农村的新情况,又提出一项发展农业的新举措——产、学、管、研一体化,即通过农民、学校、政府、科研机构的通力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韩国农业的竞争力,使农业成为自主、自立、持续发展的经济部门。

3.泰国的“农业工业化”战略与“政府+公司+银行+农户”模式。泰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亚洲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70年代后期,泰国政府为摆脱内外债急剧膨胀、财政危机的严重困境,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启动阶段的突破口,制定和实施了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工业化”新战略,并逐步完善和发展成为“政府+公司+银行+农户”的现代农业模式。使农业从单纯的原料供给者上升为制造业的参与者,使产品加工业成为泰国出口业的支柱,使农业和工业的关系进入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新阶段,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

再从国内发达地区看,农业产业化也显现出巨大的成效和广阔前景。在全国率先推行农业产业化的山东省,目前全省已有30%的县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实现产业化经营,全省肉类、粮食、油料、蔬菜、果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0220家,实现产值597亿元,带动农产品基地333.33多万公顷,连结农户600多万户。

(三)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社会、经济基本条件已经成熟,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正得其时 一是十多年的农村改革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了基本的经济社会条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开始向小康迈进;农业打破了单一粮食生产结构,走上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路子,农产品相当丰富;农村经济打破了单一农业结构,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打破了“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入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的新时期;广大农民殷切呼唤对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创新。这就从客观上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了经济社会条件,使其由必然成为可能。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启动的。二是农业产业化不仅在发达地区大有可为,而且在贫困地区也势在必行。山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推行农业产业化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发达地区农业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而且也为广大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农业腾飞指出一条新路子。这是因为,在我国,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多是传统的农业地区,也是全国粮、棉、油、菜、肉类等农副产品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地广山大、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是这些地区最突出的比较优势。这些地区之所以贫穷落后,并不是穷在农业上,而是穷在没有把农业的资源优势变为真正的经济优势。从现实看,农业地区如果把发展的路子拓宽一些,按照农业产业化的思路,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不断延伸农业生产链条,滚动增值,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大有可为、大有发展前途的。三是消费需求的迅速变化,世界发达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以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给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极为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国内看,随着80年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由填饱肚子的温饱型转向多花色、多品种、制成品的营养型。从国际上看,这种变化更为迅速,80年代中期以后,速冻食品成为新明星,保健食品和绿色食品逐步取代了传统食品。进入90年代以来,方便、营养、美味的新型食品加工方式又进一步更新了消费市场,矿泉水、多种蔬菜汁、果汁以及各种植物提取物制成的饮料层出不穷,强烈冲击着包括罐头食品、茶叶在内的传统产品。国内外消费结构的趋新和消费市场的变化,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走向深加工、系列化来说,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机会。再者,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正把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集中到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上,把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再加上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给我们发展农业产业化带来的机遇,可以说是千载难逢,正得其时。

二、产业化是农业经济运行机制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变革和创新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严谨的说法就是“农业产业系列化”。简单地理解,就是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使农业成为包括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接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与我们习惯了的传统农业、自然农业相比,有五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这种农业要加工化;二是这种农业要商品化;三是这种农业的生产要专业化;四是这种农业的利益机制要契约化;五是这种农业的组合要“集团军化”。

(二)农业产业化的三要素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环节很多,就其内涵构成而言,主要有三个要素:

1.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布局合理,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前景看好,在现有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并有继续开发潜力的产业。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应本着统筹规划、突出地方资源特点的原则,在宏观全局上把握三个重点:(1)要立足对现有传统产业的创新和改造。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其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生产能力。(2)要积极发展新的主导产业。集中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对那些眼下虽未成“大器”,但有明显的开发优势,且市场前景广阔的潜在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3)要注重名、优、特、新、稀产品的开发。

2.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的关键。龙头企业是指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企业集团。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延长农产品销售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和成效。在发展龙头企业上,要坚持“大、高、名、特、强”五字原则。谁有能力谁当龙头,谁是龙头扶持谁。同时,要积极扶持发展与龙头企业配套的初加工企业及运销体系,以满足龙头企业的承载能力和吞吐量。

3.商品基地——农业产业化的依托。区域化的种植、养殖基地,有利于宏观管理和指导,有利于主导产品的系列开发,有利于形成销售市场,是龙头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总体思路,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具体建设形式大体有三:(1)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经营的农场式基地,或作为企业的一个“车间”来经营。(2)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紧密型基地,即企业根据自己的加工需要与村或农户签订合同,建立生产基地。(3)建立企业带农户的松散型基地,即由企业向农户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由农民自行决定产销,价格随行就市。

(三)农业产业化的五大效用 一是可以提高千家万户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二是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扭转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局面。三是可以把乡镇企业和农业有机联系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比翼齐飞。四是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五是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三、晋城市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构想和决策思考

(一)由市情特点确定的总体思路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基本处于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交汇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既有中部地区的特征,也有西部地区的特点。从全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来看,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农村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农业和工业结构很不合理。晋城市6县(市、区)总人口201.7万人,农村人口占到85.3%;1994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20亿元,农业和农村工业创造的产值占到84.2%。显然,农村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决定着全市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但同时也存在农业与工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畸形发展问题。1994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145.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1亿元,占9.7%,农村工业产值高达95.2亿元,占65.3%,农业总产值同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7.5∶92.5。

2.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但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目前晋城市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大体是:粮食人均350多公斤,最高的1993年达到392公斤,总量基本能够自给,其中,粗粮自给有余,细粮自给不足;肉、蛋、果自给有余,年人均占有肉16公斤,蛋8.5公斤,果42公斤,特别是肉类和果品都需大量输出,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棉、油、菜处于短缺状况,食用油的自给率仅为13%左右,蔬菜人均占有量仅为123.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1.4公斤。

3.农业产业化初露端倪,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具一定规模,但农产品加工仍是个相当薄弱的环节。目前,晋城市农村初步形成了粮油、生猪、草食畜牧、蚕桑、果品、蔬菜等主导产业和规模生产基地,在农副产品加工上形成了黄梨饮料、渴望果茶、山萸保健饮料、白厂丝、双宫丝、蜂蜜系列产品、桃核健脑乳等重点产品。但是,就总体而言,晋城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程度还很低,特别是缺少有相当规模和档次、产品又畅销的龙头企业。据统计,1993年晋城市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值仅3亿元,仅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5%,在整个乡镇工业产值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仅占2%,在全市现有的61个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仅1个。由于农产品加工滞后,使生产优势不但不能发挥,而且逐渐萎缩,甚至成为包袱。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晋城市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业的基本思路是:围绕1997年全市达小康,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把产业化作为发展市场农业的根本措施,按照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要求,把农副产品加工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快从“一”字型农业向“十”字型农业的转变,加快以原料为主的初级产品输出向深加工、制成品输出转变;加快从定购定销为主的农产品购销体制向培育市场、放开经营、搞活流通的贸易多元化转变,用产业化拉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七龙闹晋城”的战略构想 从现实条件和发展前景来看,晋城近期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构想是:培育和发展七条龙型经济产业链。(1)“黑龙”——就是生猪、牛、羊等肉类生产加工销售龙型经济产业链。(2)“白龙”——蚕丝生产加工销售龙型经济产业链。(3)“红龙”——就是果品生产加工销售龙型经济产业链。(4)“绿龙”——就是蔬菜生产加工销售龙型经济产业链。(5)“飞龙”——即蜂蜜生产加工销售龙型经济产业链。(6)“水龙”——虹鳟鱼、牛娃、甲鱼、黄鳝等特种水产养殖业生产加工销售龙型经济产业链。(7)“杂龙”——豆类、谷子等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龙型经济产业链。

(三)“四个倾斜”的组织领导措施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的一个历史性转折。是一项前景广阔但又艰难的系统工程。要实行这一战略转折,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宏观调控职能,精心组织。从政府行为方面看,应实行“四倾斜”:

1.领导倾斜。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高度出发,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和指导农业生产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要把农工商三大产业拧在一起,把产业化作为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措施。在当前则要把发展农业的重心放在农副产品加工上,抓住不放,一抓几年。党政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实行逆向开发,把领导农业的精力转移到发展龙型企业和开拓市场上。要由政府一把手或分管领导挂帅,组建农业产业化“集团军司令部”,协调和解决实施产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资金倾斜。要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的支农资金分配办法,本着保大项目、大“龙头”的原则,每年从各级财政农业周转金和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中切出一块来,优先并集中用于龙型经济体系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建设。对新建和扩建的龙头企业,要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扶持上马。

3.政策倾斜。要在用好用足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以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出发点,在农副产品加工的立项、技术、能源、信贷、产品销售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上规模大、档次高、有市场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鼓励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一体化专业集团公司。

4.服务倾斜。要把为农业产业化服务作为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重点,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搞好农业产业化大合唱,建立健全三个体系:一是信息体系。通过各种形式和新闻媒介,设立上下贯通,功能齐全的信息预测预报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测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为发展龙型经济提供信息服务。二是科技体系。以食品研究所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依托,吸收有关研究所和有关技术推广部门参加,搞好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新技术推广服务。三是销售体系。从扩展专业化流通载体出发,大力发展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服务的专业市场和外埠窗口,组织流通大军,发展长途贩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农产品流通。

标签:;  ;  ;  ;  ;  ;  ;  ;  ;  

工业化: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战略选择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