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兵学著作考述论文

王阳明兵学著作考述论文

王阳明兵学著作考述

钱 明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所,浙江 杭州 310007)

摘要 :王阳明之所以能在兵学思想上有大建树、在军事实践上有大成就,与其从小喜好兵学、爱读兵书,青年时即编纂《武经七书评》等多种兵学著述,中晚年又有机会在南赣、两广等地演练各种兵法以完善和充实自己的兵学思想有密切关系。阳明真正的兵学著作有《兵志》《阳明兵筴》《武经七书评》《历朝武机捷录》四种,但对这些兵学著作,除了日本学者,国内从未有人做过系统的研究。胡宗宪及参加过抗倭的阳明后学,都曾熟读过阳明的《武经七书评》等兵学著作。从军事学及用兵实践的角度看,阳明的兵学著作及其相关的军事文选,可以弥补《传习录》等著述之不足。

关键词 :王阳明;兵学;著作

“儒”本来是指以教书相礼为职业者,故而一说到儒者,往往会联想到拱手、作揖、行礼之类的繁文缛礼。《说文解字》释“儒,柔也,术士之称”,由此人们又往往将“儒”与“柔弱”相联系,好像儒者都是群文弱书生。其实,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乃是古代儒者人人必修之课程。孔门弟子希望“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1](卷2《致思》,p39)但战争总是与人类形影不离,故而孔子又强调:“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注]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按:王阳明及其弟子都很推崇孔子的这一思想,参见林应麒:《介山稿略》卷16《书备倭考略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少滨书屋何维柏、利宝序刊本。 虽说孔子“不肯以力闻”,[2](卷15《慎大览》第三,p852)但世人皆称其为“大圣”,是“文武并用兼通”之全才,其弟子冉有也称自己的军旅知识“学之于孔子”。而王阳明则是被认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文武全才,[3](卷53,嘉靖四年七月乙卯,p1322)是明代文臣统兵制胜的第一人,[注] 按:王阳明一直被朝廷作为武官使用,正德十二年(1517),朝廷任命他为“提督”(总督),即为武官,并以提督平宸濠之武功“封新建伯、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其中“宣力”“柱国”皆指武官。《明史》卷76《职官五》云:“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阳明被封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显然是就文臣兼武臣而言(参见束景南:《王阳明年谱长编》(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4册,第1688页)。 其“三不朽”之“立功”,驰骋沙场的“军功”和治理社会的“政绩”实乃两大组成部分,而他的忠勇节烈,则足以“犯人主之怒”、“夺三军之气”。[4](《王文成公文集原序》,p2136)故隆庆二年(1568),朝廷为其恢复名誉遂褒奖道:“闽粤之箐巢尽扫,而擒纵如神;东南之黎庶举安,而文武足宪。爰及逆藩称乱,尤资杖钺渊谋,旋凯奏功,速于吴楚之三月;出奇决胜,迈彼淮蔡之中宵。是嘉社稷之伟勋,申盟带砺之异数。”[4](p2027)万历十二年(1584),他又“以战功封爵而从祀孔庙”,并被王世贞誉为“文武互用之极”,[5](卷17,p321)被赵维新视为“天生豪杰”、“千世之一人也”。[6](p765)因此可以说,文武兼备、足智多谋是王阳明传递给后人乃至域外国家关于传统儒者的崭新形象。诚如康有为所言:“言心学者必能任事,阳明辈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阳明一人而已。”[7](《南海师承记》卷2,p248)而阳明之所以能在兵学思想上有大建树、在军事实践上有大成就,与其从小喜好兵学、爱读兵书,青年时即编纂《武经七书评》等多种兵学著述,中晚年又有机会在南赣、两广等地演练各种兵法以完善和充实自己的兵学思想有密切关系。

据笔者所知,王阳明真正的兵学著作共有四种,即《兵志》《阳明兵筴》《武经七书评》《历朝武机捷录》,束景南编著的《王阳明年谱长编》对这四种著作的内容及成书时间作过如下推测:王阳明从弘治十年(1497)26岁开始“留情武事,学兵法,凡兵家秘籍,莫不精究”,28岁上《陈言边务疏》,“其中所陈兵法盖已在弘治十年究读兵书时形成,可见其《武经七书评》(实为读兵书之批语)《历朝武机捷录》(实为读兵书之历史资料摘录)等,皆是在弘治十年以来读兵书、习兵法中写成”。[8](p137)“《武经七书评》实为阳明早年学兵法、读兵书所作笔记批语,即兴评批而成……大致可见阳明学兵法、读兵书主要在弘治十年至十二年之间,其《武经七书评》《兵志》《阳明兵筴》等书皆作在其时……《武经七书评》当时经王正宪存之余姚王守信家中,王正思将此书赠胡宗宪,[9](pp122-125,p103,pp65-75)后为鹿门茅坤所得,至天启年间刊刻,遂传于世”。[注] 束景南:《王阳明年谱长编》(第1册),第180页。按:可是在《长编》出版之前,束景南先生却在其所编的《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中认为:“阳明学兵法、读兵书主要在弘治十年至十二年之间,其《兵志》《阳明兵筴》《历朝武机捷录》《武经七书评》大致皆作在其时。”(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94页)即明确将阳明的四种兵学著作视为同一时期的作品,只是《编年》用的是推测语气,而《长编》用的是肯定语气,而且并未将《历朝武机捷录》放进里面。 也就是说,胡宗宪抗倭时可能熟读过阳明的《武经七书评》等兵学著述,而且不惟胡宗宪,其他参与过抗倭的阳明后学者也可能读过这些兵学著述。至少从军事学及用兵实践的角度看,读阳明的兵学著述及其相关的军事文选,是可以弥补《传习录》等著述之不足的。然而,关于阳明的兵学著述,以往从未有人做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学者永冨青地和水野实才对此作了系统考察,从而弥补了阳明学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下面便参照永冨青地、水野实的研究成果,再结合笔者本人的调研挖掘,对王阳明的兵学著作做一细致梳理和介绍。

一、《兵志》

该书不分卷,五册,明抄本,王守仁辑;藏印:御史之章,季振宜藏书,宗伯学士谢林邨氏珍藏书画。现藏上海图书馆善本室。[注] 据永冨青地说:“该书著录于《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上海图书馆1957年刊)卷三、第三丁表,以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21页)。”(氏著:《王守仁著作の文献学的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07年,第412页)然笔者查阅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第121页,惟见有“《历朝武机捷录》十四卷,《国朝武机捷录》三卷,明王守仁撰,明郭子章注,明商周祚评,明末刻本,存四卷(一至四)”之记载,而并无《兵志》之记载,故永冨先生的资料来源恐有误。 据笔者查阅,该书内容辑录于《左传》《国语》《战国策》《吴越春秋》《越绝书》(第1—288页)和《史记》(第289—485页)。其中第288页末尾记有“此书为王阳明先生纂录,未有刊本,予从清臣处借阅录之,其昌”两行题识。该题识从笔迹和末尾的“其昌”署名及押印看,大概出于董其昌之手。因为该书仅仅是古代兵志之辑录,没有王阳明本人的评论或注释,且属抄本,极少流传,故不为阳明弟子及后人提及,当属正常。

二、《阳明兵筴》

据日本《尊经阁文库汉籍分类目录》[注] 侯爵前田家尊经阁文库1937年刊,第306页。 载:该书共五卷,明王守仁撰,樊良枢评,明崇祯版,二册,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卷首有杨鹤、何吾驺、樊良枢的序文三篇,何文作于崇祯四年,樊文作于崇祯三年。卷末有零陵门人蒋向荣撰于崇祯四年的《刻阳明兵筴跋》。跋曰:

吾师密庵先生……独于文成集中撮其为兵筴者奏疏十三篇、檄谕二十五通,又摘兵学、兵谋、兵机、兵量二十四则,自为评注授之,剖劂以行世。……

机构改革政策性强,要认真学习中央、省委精神,联系本单位的实际,对改革涉及的问题深入研究,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紧扣职责,贯彻“统筹、底线、保障、创新”的要求,高质量开展“三定”规定编制工作。“三定”规定确定以后,更要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明晰责权利,奖惩有据,对象明确,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卷一至卷三是《奏疏》,冒头记有“樊良枢批评”与“樊尚燝校阅”的字样;卷四是《檄谕》;卷五为《杂录》和《附录》,冒头均记有“樊良枢批评”与“姚继崇校订”的字样,其中《附录》收录的是陆澄与霍韬的两篇奏疏。由此推断,该书当属密庵先生从《王文成公全书》中辑录的阳明有关军事方面的文章与言行录,其成书年代应在崇祯三年,刊行于崇祯四年。又因书的评注者是樊良枢,故据跋文可知,密庵先生亦即樊良枢。[注] 樊良枢,字南植,号致虚,江西进贤人,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任仁和知县,累迁刑部郎中,官至浙江提学副使,崇信阳明学说,以兵学见知,有《樊致虚诗集》(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79,《明诗纪事》庚签卷)。樊良枢是王畿弟子查铎的门人,万历三十七年曾为《毅斋查先生阐道集》作过序,故而亦属阳明后学。 若从本书内容看,卷一至卷四所收文字皆见于《王文成公全书》,而卷五的内容则有不少是《传习录》或其它文献未收的阳明有关兵事方面的语录,故属佚文的可能性极大。关于本书的考察,永冨青地和水野实已撰成《〈陽明兵筴〉の基礎的研究》之系列论文。[注] 连载于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复合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会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其中论文(一)刊于2001年第41号,论文(二)刊于2002年第42号。 因本书系由后人从王阳明的著作中辑录编纂而成,故无真伪问题存在。

三、《武经七书评》[注] 宋神宗于元丰年间(1078-1085),以《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蔚缭子》《三略》《六韬》为《武经七书》,颁行武学,令士子习读,凡武举,皆以七书试士。“七书”之名盖始于此时。明初颁刻《武经七书》,刘寅集诸家之说而作直解,随文解义,时称善本。

《武经七书》是宋代武举考试的标准教材,包括《孙子兵法》《吴子》等七书。王阳明对其中的《孙子兵法》点评最详,并将该书的《始计》第一(诡道论)、《虚实》第六(避实击虚)、《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等兵法原则,实用于其亲自指挥的南赣征剿顽匪、鄱阳湖大败朱宸濠、断藤峡讨伐割据势力等大小十数次战役中。其间,阳明所采用过的疑兵计、离间计、调虎离山计、苦肉计、火攻计、反间计、攻心计、诱敌计、火攻计等,都无不透露出他对《孙子兵法》等古代兵书的精究驾驭之程度,同时也彰显了《孙子兵法》等兵书的魅力和张力。日本江户时期的儒教领袖林罗山(1583—1657)在其晚年的一则随笔中曾写到:“虽王阳明之才智强记,称军旅之事则取孙武之法耳。其所云‘法曰’者,皆十三篇(指《孙子》十三篇)中之说也,《阳明全集》可考以知矣。然其言多奇计谲诡则有害于心术者,是亦不可不察也。”[10](卷70《随笔六》,p878)章太炎在其名著《訄书·王学第十》中亦认为:“王守仁南昌、桶冈之功,职其才气过人,而不本于学术”;“其学在方策矣,数传而后,用者徒以济诈,其言则只益缦简粗粗”;“近世王守仁之名其学,亦席功伐已”。[11](p125)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不仅是王阳明克敌制胜、常胜不败的法宝,也是后人斥责其狡诈、批评其行为背离良知本体的根据之一。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新镌武经七书》,七卷,王守仁评,胡宗宪参评,明天启元年茅震东刻套印本。”[12](p106)东北图书馆藏有明朱墨印本《武经七书评》。江户中期的著名阳明学者佐藤一斋(1772—1859)有藏《新镌武经七书》[注]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市文物局、辽宁省图书馆、哈尔滨市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皆藏有《新镌武经七书》一书。 ,后刊载于大正十四年(1926)发行的《阳明学》第170号。[注] 吴光等编校的《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即据此录入,但未录书眉上的王阳明和胡宗宪的批语。束景南编著的《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据天启刻本《新镌硃批武经七书》补录,于《孙子》之书眉批语全录,而《吴子》以后六部武书中的批语大多遗漏,而且所录之批语,今对照七部武书之原文,发现有不少文字纰误和断句不当者。参见张旭辉:《“神武由来不杀难”——〈阳明先生评武经七书〉整理说明》,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年,第3页。 另日本尊经阁文库亦藏有《新镌武经七书》,七卷,八册,孙武等撰,王守仁等评,明天启朱墨版。据明治时期著名阳明学者东正堂(1860—1935)的《阳明先生批评武经序》曰:

蚊子依然没有想离开的意思,它们成群结队抱成团,嗡嗡嗡地开民主生活会讨论着,她手舞足蹈,不停地用手去赶,用脚去跺,可是它们越聚越多,从草丛中,树荫里,岩缝隙间,青烟一样冒出来,朝她发起冲锋,群起而攻之,它们能钻到人的头发根里、耳朵里、眼皮里、脖颈里、腋窝里、裤裆里……简直是无孔不入。她几乎要疯了!

他甚至违心地采纳了辛娜对于某件事的处理建议,以改善彼此的冷战,从而成就一次水乳交融男欢女爱的感情大戏。

阳明先生尝读《武经七书》而笔其所感,此书即珍本之一也。予往年于横滨上郎氏处得一见时,其(指阳明)所写批评仅有部分,且在批评中还有胡宗宪附评。而在评武经中,《孙子》殆在其每篇末皆有总评,而《吴子》仅一处,其他亦至少许矣。从来未有闻阳明先生此书,上郎氏之所传其本,乃系佐藤一斋之珍藏矣。(此书)有二本,一为写本,一为唐本。卷中有所谓政伦之押印,而写本亦模写其印章矣。政伦者,诸如池田芳烈公之末子尝让其禄,以作为熊泽蕃山先生之养嗣子者之类也。一斋开始抄写时,亦一并抄留其印章,则知一斋爱读此书矣。而其唐本,后又归其(指一斋)手,即写本之原本也。予据其政伦之印,而疑此书又为蕃山先生所爱读者。而今值此关东大地震之际,横滨上郎氏不可思议地独免于罹难,然此珍籍则必焚失于大火中矣。[注] 转引自永冨青地:《尊经阁文库藏〈新镌武经七书〉につい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第46号,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复合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会,2006年,第89-90页。

余诸生时,辄艳慕阳明先生理学勋名,前无古,后无今,恨不得生先生之乡,游先生之门,执鞭弭以相从也。通籍来,幸承乏姚邑,邑故先生桑梓地,因得先生之遗像,与其门下士及子若侄辈游,而夙念少偿,可知也。一日购求先生遗书,犹子二千石龙川公[注] 龙川公即王正思,为王衮次子王守信之长子,王正宪之兄,阳明之侄,尝知建宁府,故称其“犹子二千石”。原来阳明的《武经七书评》被存于余姚王正思家,正思将此书赠与胡宗宪,即茅震东《武经评小引》所云:“携一《武经评》归,又梅林公所得于阳明先生之门者也。”此书遂传于世。由此可信《武经七书评》确为阳明手批之书。 出《武经》一编相示,以为此先生手泽存焉。启而视之,丹铅若新,在先生不过一时涉猎以为游艺之资,在我辈可想见先生矣。退食,丙夜读之,觉先生之教我者,不啻面命而耳提也。敬为什袭,以识不忘。[4](p1608)

据日本《内阁文库汉籍分类目录》载:《历朝武机捷录》十五卷,附《国朝武机捷录》三卷;明王守仁撰,郭子章注,商周祚评,王守仁、茅元仪序;(附)明商周祚撰;明刊。[注] 日本内阁文库1956年刊,第180页。 除内阁文库藏本外,河南开封市图书馆还藏有残本卷一至卷四。[13](p138)此外,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所藏的“生田家资料”中,亦有卷一至卷四的残缺本一册,封面上印有“王文成先生著,历朝武机捷录,书林敦古斋梓”的字样,表明该书是由晚明的苏州书坊敦古斋刊印的。[注] 承蒙九州大学文学部柴田笃教授及文学部图书馆诸位同仁的帮助,笔者有幸查阅了该残缺本,特此致谢。另据永冨青地说:“根据杜信孚的《明代版刻综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作为敦古斋的出版物,现尚存有《医学入门》、《群书典汇》等书,而且可以确信,这些书籍皆出版刊行于明万历四年至崇祯年间。”(氏撰:《王守仁の佚存書〈歷朝武機捷錄〉について》,载《九州中国学会报》,2001年第39期,第119页)

《叙》,天启元年(1621),孙元化。

对于《历朝武机捷录》是否系王阳明所辑的问题,历来存有争议,否定论者如佐藤一斋,其曰:

本研究以离子液体为反应介质,通过在溶解的纤维素溶液中加入氯乙酰胺和四氧化三铁,制备磁性纤维素。红外、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表征结果表明,氯乙酰胺及Fe3O4均成功负载于纤维素上。所制得的磁性纤维素具备鲜明的层状结构和磁性性能,这有利与提高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

分析和控制传染源是预防动物疫病的关键方式,传染源是指疫病传播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被传染动物的消化道、呼吸道、血液等组织中,并且可通过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或者生物媒介传染给其他健康的动物,使其感染疫病。分析和控制传播途径是预防动物疫病的主要方式,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本体向其他动物身上繁殖和转移的方式,常见的动物疫病传播途径有空气、水、饮食、接触、生物媒介等。其中,易感动物群是传染源最为容易通过传播途径感染的动物类型,易感动物群是指由于缺少某种免疫力而比较容易感染特定疫病的动物[2]。

《小引》,无纪年,茅震东。

根据上述“姓氏”及胡宗宪等人写的序文可以推知,王阳明早年研读兵家最重要的七部经典,做过许多批注。其批注过的《武经七书》起初藏于余姚老家。阳明身后十余年,对他极为仰慕、后来成为一代名将的绩溪人胡宗宪到余姚做官,瞻仰遗像,从阳明侄子王正思处求得此书,“丹铅若新”,且“语多妙悟”,归而细细拜阅,觉得对自己“不啻耳提面命”。又十余年后,胡带兵在浙江沿海抗击倭寇,将当年阅读过的阳明《武经七书评》获得,小加研寻,施诸实用,“往往奇中”。再过60年后,同样正在训练军队以对付北方满洲人威胁的徐光启,叹美此事道破时空束缚,认为王阳明之于胡宗宪,犹如秦汉之际的张良得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之秘传。《武经七书评》后经胡宗宪再加批注,原书被胡氏的军事幕僚吴兴人茅坤收藏,传之四世孙茅震东时,被通家好友孙元化发现,时值天下鼎沸,内忧外患,兵革不息,孙元化认为此书正当重出世间,以克时艰,遂将此书带给正在受命练兵的其师徐光启看,并请徐作序后,颜曰《新镌硃批武经七书》,交由吴兴闵昭明的闵氏工坊印刷,于天启元年(1621)刊行于世。这部闵氏套印本在明代末年曾广为流传,所以中国各地现存较多。而同样对军事学颇有研究并著有多种兵学论著的徐光启,则“视阳明先生之手泽宛然……第窃喜诸书实用”,于是便有意隔代发扬阳明之余烈,以为抗击满人之一助。明清鼎革,天启刻本之武书珍籍《新镌硃批武经七书》亦随烟云,默默无闻于世垂两百余年。[注] 参见张旭辉:《“神武由来不杀难”——〈阳明先生评武经七书〉整理说明》,第3页;永冨青地:《尊经阁文库藏〈新镌武经七书〉につい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第46号,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复合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会,2006年,第94页。

姓氏:批评:王守仁,伯安,余姚人;参评:胡宗宪,汝钦,绩溪人;标题:孙元化,初阳,嘉定人;校订:茅震东,生生,武康人;参阅:王承锦,綗父,余姚人;闵昭明,伯弢,乌程人;潘荣铨,子仪,归安人;施元雄,尚父,归安人。

目录:卷之一《孙武子》;卷之二《吴子》;卷之三《司马法》;卷之四《李卫公》;卷之五《尉缭子》;卷之六《三略》;卷之七《六韬》。[注] 同上,第90-94页。

胡宗宪曾在序文中详细说明了嘉靖二十二年(1543)从余姚阳明后人手中购得该书阳明手抄本的经过:

据永冨青地先生介绍,《新镌武经七书》的内容目次如下:

首先,重点发展传统专业。传统专业是高职学校从建校以来在此方面就一直很有建树的专业,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但有专业师资队伍,还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对此,高职学校就应该在自己优势专业的基础上,迎合时代发展潮流,继续增强优势专业的社会地位,让优势专业成为学校的名片,在此基础上广泛吸收社会各种资源,从而进行其他专业的开设。

《新镌硃批武经七书凡例》:“是书悉遵阳明先生手批原本,不同坊刻。原评有在上,有在旁,杂出无定。今悉移置于上。其一篇总评向在题下者,今移置于篇尾。其系梅林先生者,则特加梅林曰三字,以别之。”

比对两组患者的胃动力学指标,实施联合治疗的研究组更优,与参照组比对后差异呈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表1为详细数据,展开如下。

四、《历朝武机捷录》

《阳明先生批武经序》,天启元年(1621),徐光启。

《历朝武机捷录》以王阳明对古代军事家的评论为中心,前十四卷是按照时代顺序,网罗了从上古黄帝至元代的160位(东正堂说是150余人)著名将领;最后一卷为《武机图说》,是关于兵阵、兵器等的图解说明。除王阳明的评论外,还附录了郭子章、商周祚二人的注释和评语。但王阳明的评论用的是大字,郭子章的注释用的是小字,而商周祚的评语则记录在栏上。该书卷首是分别由王阳明和茅元仪[注] 茅元仪(1594-1644),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自幼“喜读兵农之道”,三十八岁时已披览古今,通晓二十一史。著有《武备志》等兵学论著,另有《石民四十集》等著述。 撰写的序文。不过,阳明此序文并未说明本书撰纂之经过,茅元仪序亦未叙述本书之来历及刊刻之情况。假定该书及王、茅之序文都是真的,那么因茅元仪愤死于崇祯十三年(1640),故可推知该书的刊行年代不会迟于崇祯十三年。至于该书卷末所附的《国朝武机捷录》,出于明末绍兴人商周祚之手,辑录的是清代之武机,故而与王阳明无直接关系。[14]

《胡宗宪序》(日文假名题),嘉靖二十二年(1543),胡宗宪。

自然功率因数是供配电系统未输入无功补偿装置时的有效功率与无功补偿装置输入配电系统后的功率之比。自然功率因数的选择可以有效改善整个动力系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减少线路损耗并减少无功功率和恒定有功功率下的负载电流负载,可以使用改进的自然功率因数无功功率补偿器实现就地补偿。该补偿器可以减少无功功率传输线损耗并实现电气工程中的节能目标,达到电气工程节能的目的[9]。

此编明志所不载,文成年谱行状亦未尝一言之。余从平山隆维借读,乃疑其为赝鼎,不则为少作矣,然自序明言宸濠事,则为出于晚年者,而其文决非文成晚年之笔,岂商等轩辈,假托名号,以欺世者欤?但以其论兵,间有可取,故誊写一部,以存之耳云云。

然到了明治时期,东正堂却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其序是赝鼎,然其全体本文则未必为赝,一斋恐怕是矫枉过正了”。他还从该书中举出战国的鲁仲连和宋朝的韩世忠为例,指出:

《武机捷录》中象这样有真知灼见的内容还可举出许多。这些内容,归根结底都是非世间腐儒所知的,假定本书不是直接出自阳明先生亲笔,那也大都出于接近先生的人之手。予爱读此书,故特书以告知吾党同志。而且据说此书春日潜庵(1811—1878,江户时期著名阳明学者)亦珍藏一本,说明潜庵先生也是颇信赖此书的。[15]

永冨青地先生亦持同样立场。对此,我的看法是,是否属阳明亲撰,恐怕不能以“有真知灼见”、“非世间腐儒所知”等作为推定的依据。笔者十五年前对此书也作过考证,当时基本上同意佐藤一斋的观点,认为《历朝武机捷录》不是阳明所著。[16]现仍坚持这一立场。

近年,束景南先生撰《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却将此书视为阳明的早年作品,指出:

此书为(阳明)早年泛览兵家秘书、辑录古名将事迹而成……至嘉靖七年乃出以示人习读,并未作序。……又阳明《陈言边务疏》中有专论培养韬略统驭兵才一策云:“今之武举,仅可以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足以收韬略统驭之才……诚使公侯之子皆聚之一所,择文武兼济之才,如今之提学之职者一人以教育之,习之以书史骑射,授之以韬略谋猷;又于武学生之内岁升其超异者于此,使之相与磨砻砥砺,日稽月考,别其才否,比年而校试,三年而选举……”此疏作在弘治十二年,所论亦与此《历朝武机捷录》相同。若然,则阳明编《历朝武机捷录》当在弘治十年至十二年之间。[17](p987-988)

此又为一说,可作备考。但这一立场在后来束先生所著的《王阳明年谱长编》中似乎有了松动(详见前述),说明对此文的真实性,束先生也未必拿捏得十分准确。

总之,王阳明的兵学思想和兵法实践,不仅如同学术界以往所认知的那样,表现在《王阳明全集》已收录的部分奏疏、公移等文献之中,[18]而且主要集中在由阳明本人及其后人编纂的各类兵学著述中。由于阳明后来主要是以思想家的形象著称于世,故而其兵学著作乃至兵学智慧遂被后人逐渐淡忘,甚至被漠视,而这显然很不利于对王阳明整体形象的把握。

参考文献 :

[1]王国轩,等译注.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吕不韦.吕氏春秋新校释[M].陈奇猷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黄彰健校勘.明世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钱 明.王阳明全集(新编本)[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5]王世贞.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邹建锋,李 旭,等.北方王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7]姜义华,张荣华.康有为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束景南.王阳明年谱长编(第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9]钱 明.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林鹅峰.林罗山文集[M].东京:弘文社,1930.

[11]朱维铮校.章大炎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2]《中国古籍善本》编委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许保林.中国兵书知见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14]〔日〕永冨青地.王守仁の佚存書〈歷朝武機捷錄〉について[J].九州中国学会报,2001,(39):119.

[15]〔日〕东正堂.陽明先生の著書と武機捷錄[J].阳明学(第104号),明治四十四年.

[16]钱 明.王阳明《历朝武机捷录》辨析——兼与永冨青池先生商榷[J].浙江社会科学,2003,(15):157-161.

[17]束景南.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8]张学智.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J].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6):36-39.

A Study of WANG Yangming ’s Military Writings

QIAN Ming

(Institute of Philosophy,Zhejia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angzhou,Zhejiang 310007,China)

Abstract :WANG Yangming’s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military thought and military practic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acts that when he was a child,he liked military science and read many military works;in his youth period,he compiled a variety of military writings,such as Wu Jing Qi Shu Ping ;in his middle and late years,h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various tactics,perfect and enrich his military thoughts,in southern Jiangxi,Guangdong,Guangxi and other places.WANG Yangming’s real military works were Bing Zhi ,Yangming Bing Jia ,Wu Jing Qi Shu Ping ,andLi Chao Wu Ji Jie Lu .Besides the Japanese scholars,no one in China had ever done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hese military works.HU Zongxian and those readers of WANG’s military work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anti-Japanese pirates war were familiar with WANG’s Wu Jing Qi Shu Ping and his other military writing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litary science and military practice,the works of Yangming’s military science and the related literary essays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Instructions for Military Practice and other writings.

Key words :WANG Yangming;military science;writings

收稿日期 :2018-11-2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阳明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编号:15ZDB009);贵州省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编号:17GZGX05);获浙江省社科院“中国哲学史”学科支持。

作者简介 :钱 明(1956-),男,浙江杭州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阳明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阳明学、明清学术史、东亚关系史。

中图分类号 :K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79(2019)02-0074-06

(责任编辑 :方 兴 )

标签:;  ;  ;  ;  

王阳明兵学著作考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