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格助词“易”的多义认知_日语论文

日语格助词「へ」的多义认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助词论文,日语论文,认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关日语格助词「へ」,先前的研究多在形式与功能层面做考察。

森田良行(1977)研究证明「へ」表示以时间、空间、距离或人作为远离的目标的移动方向,因此,「へ」的前项名词必定是具有动作作用的指标性或方向性,「へ」的后项动词(或动作概念)必定具有移动性或方向性,据此归纳「へ」的用法有如下4种①。

(1)表示移动行为、作用的开始(出发)。例:あわてて、火を消すのを忘れて外へ飛び出す。

(2)表示移动行为、作用的方向(进行方向)。例:幕府も西日本の交换経済を東へ伸ばそラとし て交通の整備に努めたが……

(3)表示状态的方向(指向)。例:班長の机へ向つて、一人一人位置させゐ。

(4)表示移动行为的终止点(人,场所)。例:闇に浮かぶ満月が、黄金の光を地上へ落とす。

山口明穗(1990)指出古典「へ」有三个语法意义,它们分别表示动作、作用的目标和方向(例:大君の命かしこみ於保の浦を背向に見つつ都へのばゐ)、着落点(例:(畠山は)…水の底をくぐつて向かへの岸へぞ着きにけゐ。(『平家物語』巻九)),以及动作、作用的进行场所(例:太郎等がぉ庭へ祇候仕つたことも『平家物語』巻一)。山口明穗还考察了现代的「へ」与格助词「に」的差异,指出前者重点在于主体移动的目标,后者重点则在移动动作完成后的结果上。安达隆一②也认为前者为主体移动的目标,后者是主体移动的结果导致的留置。

杉村泰(2002:67-75)考察了「へ」的原型义,认为相对于「に」着重于行为结果的所及着落点,「へ」重视路径、行为所及的方向。其意象图式如图1、2。

森山新(2008)参考了认知语义学的观点,对「へ」的意义用法作了考察,指出相对于格助词「に」具有过程性事态及存在义两个特征,「へ」强调移动最终局面的着落点,只有过程性事态一个特征,表示的是移动的“方向”或“目标”,并指出「へ」的原型义为伴随具体的空间性移动所产生的整个过程。

纵观而言,前期研究基本上梳理清了格助词「へ」的语法意义与用法,都认为「へ」不仅表示具体或抽象的空间或时间移动的方向,还表示动作作用的对象。但是,为什么「へ」会有多义?多义是何以产生的?对于这些问题,先前的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缺乏对多义产生的认知机制的探究和解释。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考察「へ」的起源及演变、原型义和派生义、多义产生的认知心理机制、多义的意象图式以及放射网络,以探寻「へ」的真谛。

1「へ」的原型义假设与认知心理机制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我们解释一词多义产生的基础、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认知主体的心理认知机制、多义认知的可行性等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1.1初始义「

据《广辞苑》(2008)、《日本国语大辞典》(1989)记载,格助词「へ」源于名词「辺(へ)」,「辺」为远离中心的遥远的末端之意③。因为词义的作用,上代(592年—794年)及中古期(794年—1192年)「へ」不仅具有朝着遥远的方向(移动)的词汇意义,还开始带有以其实词义为基础的语法含义,由实词「辺」演变为语法词「へ」(现代语的发音为「工」)④。

这个时期,「へ」的后项动词只限于移动义⑤,其移动方向的单向性极其明确,它只指由此至彼、由近至远地移动的方向。因此,没有「こなたへ」「…へ来」等移动主体从说话人立场的远处朝向近处移动的用法⑥。

例1東国の方へ落ちぞ行く。(東国の方へ落ちて行つた)(宇治物語·木曽最期)『古典文法』P73清水文雄等,1984)

如图所示,「」意味着说话人的立场站在主体移动方,表示主体移动的方向(朝向);移动主体还只在途中,即尚未达到移动终点;其语法特征在于凸显移动(过程)的方向性。

2 从「」到多义派生与动因

一个词,其语义之所以得以扩展、成为多义词,无外乎是人类认知能力所致。人的认知能力即是人的比喻能力——将一事物映射为另一事物,使两者具有隐喻、转喻等关系的能力。

隐喻即是用一个相似概念来看待另一个概念,是一种以一事物理解(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思维方式、一种心理影射。对两个相似事物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相似性的感悟性认知是隐喻产生的前提。有了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认知,才可能把对事物的原型义的认知映射到另一个相似的事物上,把后者隐喻为前者,形成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跨越⑦,从而衍生出派生义。

「へ」的多义也正像是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它们相互之间虽然不完全相同,却也具备同一父母遗传的家庭成员共有的某些特征,而发现、认知到「へ」的不同义之间的相似性,是将它理解成同一家庭「へ」的成员,也是看作一词多义的前提。

多义词的多义有多种结构,其中之一是围绕一个原型义构成⑧,「へ」正属于这种类型结构。

院政期(1186年—1129年)后,「へ」表示移动主体由此至彼、由近至远的单一的移动方向性的色彩开始淡化,用法也开始模糊起来。「へ」的前项名词出现了过去不曾出现过的表示说话人视角所处之地的「こなた(此地)」等词;后项动词也开始出现了表示朝着说话人视角所处之地移动之意的「来ゐ(来)」等词。(清水文雄等,1984)

例2「こなたへ参れ」と言へば、庭中に参りてゐたゐに(宇治·110)

例3一年に三度必ず我が許へ来れ(今昔物語集·1·15)

平安时期(794年—1192年)前,表示移动最终的着落点是格助词「に」的任务,「へ」还没有此义和用法。镰仓时代(1183年—1333年)后,出现了「へ」后续「着く」等表示到达、着落义动词的现象⑨。

例4(畠山は)岩波甲の手さきへざつと押しあげけれども、事ともせず、水の底をくぐつて、向かへの岸へぞ着きにけゐ。(『平家物語』巻九)

例5生れた時から震災まで東京で過した歲月よりも、この大阪へ住みついてからの方が長いんだから、此処が私の死場所と決めてゐんだよ。(宫本研「明治の棺」)

2.3从空间移动方向到时间移动方向

从表示空间移动的方向扩展为表示时间移动的方向,这中间发生了质的变化,即「へ」发生了概念的抽象化。人感悟到时间是一种流逝(移动性的抽象存在)不息的东西,意识到它必定抽象地占据着一定的空间,看出实际空间与抽象空间之间的相似性,由此将时间隐喻为空间。且看Keshavmurti(1991)对时间和空间的定义(11):

“一般认为空间就是在我们周围和上方的东西,而时间是某种一直流逝的东西。时间这个概念必须借助空间隐喻这一载体才能下定义,否则是很难触及到的,因为时间概念是抽象的。”虽然空间和时间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和概念,但是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它们均具有一个事物的两个端点,并由此构成距离的“间(空间、时间)”。凭着对空间具有的两端之间形成的距离与时间也具有的两端之间形成的距离(部分相同、并非完全相同)——“间”这一相似性的隐喻认知,将时间隐喻为空间。有距离就会有移动,空间距离如此,时间距离也同样,「へ」的语义正是在这样的隐喻认知作用下从空间移动方向扩展至时间移动方向的。

如果说空间距离的移动是双向性的话,那么,时间距离的移动则不同,它只有由近至远(由此至彼)一种,而由近至远本身则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从说话的现在移动至过去;一是从说话的现在移动至将来。

说它是单向的,这倒并非因为时间的流逝永远是单向性的缘故,而只是从起点而言的结果。尽管理论上说起来,时间移动的视角既有可能是从现在到过去的,也有可能是从过去到现在的,既有可能是从现在到将来的,也有可能是从将来到现在的,但实际上,只有说话人站在说话时的绝对现在看待事物的视角,却没有其他任何以现在为移动目标终点的视角。戴宝玉等(2010:10-15)的1000个语料库例句中没有找到一个非现在时间为移动起点的用例。为何如此呢?这或许是因为任何移动只可能在两端之间进行,如果认为确实存在从过去到现在以及从将来到现在的时间移动视点的话,那就意味着此时说话人的视点是把过去或将来作为时间移动的起点,相应地,把绝对的现在作为移动的终点。事实上,时间移动方向的情况十分简单,只需要顾及移动的起点和终点,而因为说话人视角点总归必然地以说话的绝对现在为起点,因此,时间的移动方向也就只可能是从现在到过去,或者从现在到将来的。

例6時に、傍に立つた家内の姿が、其に髣髴た、と思ふと、想像が遠く昔へ返つて、不思議なもので、袖を並べたお浦の姿が、づ と離れて遥かな向ふへ… …(神鑿泉鏡太郎)

例7歴史はそこで中断され、未来へ向つても過去へ向つても、何一つ語りかけない顏。(三島由紀夫「金閣寺」新潮社)

在表示过去时间概念的「昔」、「過去」等语境中的「へ」都是由此至彼,即从现在到过去的「」的用法。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抽象空间距离是产生移动、移动方向的前提,也是时间隐喻为空间的前提。见图8。

空间场所的移动方向用实线表示,通过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相似性,空间概念派生出的时间的移动用虚线表示。上图箭头虚线表示主体的时间移动方向或目标。

例8問題は未解のまま、未来へ持越されただけだつたが、織部はそれで満足だつた。(大岡昇平「愛について」新潮社1970)

例9歴史はそこで中断され、未来へ向つても過去へ向つても、何一つ語りかけない顏。(三島由紀夫「金閣寺」新潮社1956)

「へ」的移动方向义意味着移动主体所处位置和所要移动的方向目标之间存有空间或时间的距离,这样的距离由移动主体的移动填补。「へ」之所以也能派生转用于表示动作作用的对象之义,首先就是由于动作作用主体与被作用对象之间存有距离的缘故(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距离与空间的远近没有关系)。动作作用从主体方移动到被作用对象方相似于空间性移动。潜意识中,人们把主体的动作作用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的现象隐喻为移动主体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

另外,从词汇语法学的角度看,「へ」的移动方向义受制于后项动词的语义,因为「へ」语境的后项动词本身都具有动作主体向对象施动之义,两方之间存有距离,动作作用发生移动,「へ」正是源于这样的动词语义,才可以取代表示动作作用对象的「に」的。下面例句中「へ」的后项动词因为「へ」的移动性作用,都带上了“动作+移动”之义,导致动词语义跟着发生变化,变原本无移动义为有移动义。而这一点取决于主体与被作用对象之间存有的抽象空间(包括地位、立场、身份高低等)的距离。据此,动词从典型义衍生出派生义(移动义)才成为可能。

例10そこを出てしまラと、彼は突然思い出したことがあゐかのよラ に、親友へ別れを告げた。(あめんらあ富ノ沢麟太郎)

例11石子は口早に十万円云々で腹立まぎれに留守宅へはがきを出した事を話した。(支倉事件甲賀三郎)

在此,「へ」的前项名词「親友」 「留守宅」表示动作作用的对象。狭义而言,「別れを告げゐ」「はがきを出す」本身并不具移动义,但是,正是因为动作主体方与被作用方分处两地,两地之间存有空间距离,两方的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相似于移动的此方与彼方,通过这样的隐喻认知作用,两者之间可以理解为有动作作用的移动,也就有了「」的用武之地。

下面例句也都属于这种意义用法。

·弱者へ同情を寄せゐ

·アメリカへ憧れゐ

·先生へ質問すゐ

·終止形が連体形へ同化すゐ

·他人へ配慮すゐ

·養殖再生へ「種まき」

这些「へ」的用法都可以理解为动作的对象。「弱者への同情」意思是「弱い者に注ぐ同情」、「弱者に対すゐ同情」之意;「先生へ質問すゐ」就是「先生に質問すゐ」之意;「養殖再生へ『種まき』」是报刊标题,「へ」的后项词是动作概念的名词,它完全可以理解成同义的动词「種まきすゐ」「種まく」。事实上,在该标题的文章里,同义的表达不再使用「へ」,而是使用了「に」。试看例句。

例12東日本大震災で津波に襲われた東北地方の三陸海岸で、名產のカキやワカメの養殖の再生に向けて漁業関係者が動き始めた。(日本経済新聞2012.3.1)

不难发现,这里的「へ」和「に」都表示作用的对象,而「へ」更倾向于作用的移动性方向;「に」则仅仅表示作用的对象,无意突出从主体向对象的移动。

渡边友左(1983)把「へ」的后项动词分成11种,其中的5种是“附着动词(「立つ、置く」)”、“不具移动语感的动词(「向けゐ、傾けゐ」)”、“授受动词(「払ラ、納めゐ、献上すゐ、差し上げゐ」)”、“语言活动动词(「言ラ、求めゐ、断ゐ、命じゐ」)”、“态度动词(「熱中すゐ、運動すゐ、奉公すゐ、参加すゐ、希望すゐ、出席すゐ、ならラ、対すゐ」)”;“近似存在动词(「すむ、とまゐ、宿泊すゐ、滞在すゐ、駐在すゐ」)”,“拥有动词(「もつ」);出现动词、生产动词(「現す、築く、開けゐ」)”、“变化动词(「变えゐ」)”究其本质,它们也同样都具有动作作用由主体方移动至作用的对象方的抽象的空间性移动义。

3 「へ」语义隐喻派生网状图

许多学者(王文斌,2007等)认为词义变化的过程主要有两种:一是辐射型,二是连锁型。所谓辐射型,指各种派生义是从同一个中心辐射而来,而这个中心往往就是一个词的基本义(即原型义,下同)。所谓连锁型,指各种派生义从一个词的基本义出发,一个接着一个地发生变化。辐射型与连锁型的具体差别在于属于辐射型的各种派生义是彼此独立的,但可分别直接回溯到同一个中心;而属于连锁型的各种派生义是一环扣一环地发生变化,处于最终一环的变化就往往难以回溯到一个词的基本义。

「へ」的语义发展、嬗变产生了多义现象,这和人的认知隐喻作用密不可分,且是它唯一的前提和结果。「へ」的多义从类别上来说属于辐射型,从「へ1」这个初始的原型义出发,其他派生义无一例外地通过隐喻得到引申,它们均质地分别与原型义之间具有存在距离、动作作用由一方移动至另一方等相似性,从而隐喻派生出移动方向的概念。试看图11。

4 结语

距离产生空间,有距离才产生移动,产生移动方向,产生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作用。格助词「へ」的本质义和派生义都源于此。

我们发现「へ」由始至终表示移动方向(或具体、或抽象),并包含移动的过程,移动目标尚未到达、尚处于途中,是“移动未达的方向”。因此,动词用现在时表示将来的场合自不必说,即便是在用过去式「た」的场合,「へ」的移动也只意味着处在中途。这是格助词「へ」的移动方向这一语义所决定的。

而「へ」之所以能从原先的一个原型义派生为多义(共6个义),归根结底是人的隐喻认知能力的结果。而这样的隐喻认知能力是潜意识无时不在地进行着的。语言中包含着深深扎下根来的隐喻结构,它悄悄影响着表露出来的意义(季广茂1998、孙毅2010)。如果说「へ」从表示空间义的实质义名词嬗变为表示移动方向的格助词是语法化的结果的话,那么,语法化了的格助词「へ」的多义形成则意味着它的隐喻化。人的隐喻作用成功地把朝向时间、抽象空间事物等移动隐喻为空间的移动,「へ」的语法意义也随之虚化,并最终固化为表示移动方向性的语法构式。

①以下四例均引自森田良行(1977:420-421)。

②引自山口明穗(1990)。

③详见坂仓笃义、堀口和吉(1981:36~40)。

④「へ」作为格助词,理论上虽然只可能有语法意义而没有词汇意义,但是实际上因为它源于实词,多多少少残留有原本作为实词的词汇意义。其实,这也是成就其为表示朝着远处方向移动的语法格意义的动因所在,实现了实词的虚化,即语法化。

⑤详见青木伶子(1956:24)。

⑥引自坂仓笃义、堀口和吉(1981:42)。

⑦引自束定芳(2008:25~28)。

⑧参照束定芳(2008:46)、陈建生(2008:57)。

⑨详见山口明穗(1990:67~72)。

⑩详见山口明穗、安達隆一(1985:82)

(11)引自蓝纯(2005:101)。

标签:;  

日语格助词“易”的多义认知_日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