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农产品品质与国外的差距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距论文,品质论文,国外论文,我国论文,主要农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市场为导向,从各地实际出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包括种植业结构。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条件下,积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稀,农林果蔬牧副渔多种经营,促进农产品向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丰富多彩的消费需求”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本文就我国农产品品质与国外的差距进行比较,供参考。
一、我国主要农产品品质与国外的差距比较
1.稻、麦、玉米优质品种与国外优质品种的比较。以我国出口优质籼米新品种与国外优质食用米品种比较:米长,国际市场上4 个名牌为7.2毫米,属于特长粒,我国优质精米平均为6.8毫米,除湖南软米、中优晚1号、鉴105米长在7.0毫米以上外,其余都在7.0毫米以下;千粒重,名牌米为17.55克,而我国优质米中除中优晚1号、鉴105为17.1 克外, 其余均在17.0克以下,平均为16.70克,两者间差距较大。 国外消费者喜长粒。垩白、糊化温度及透明度除少数品种外,我国优质稻米已达到乃至超过名牌大米水平。
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煮熟及食味品质的重要因素,主要影响米饭的松散性。4种名牌大米为20.1%,变幅在18.6%~21.8%,处于中、 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临界值附近;我国8个优质米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17.5%,变幅在10.1%~18.8%,都属低直链淀粉含量型。
稻米的品质除了食用的优质化,还有用途的多样化。工业用的稻米要求高直链淀粉含量,饲用稻米要求高蛋白质含量,食用优质稻要求中低直链淀粉含量。我国稻米目前既面临用途的结构性调整,也面临食用稻的优质化问题,后者是主要的。
我国小麦品种与国外代表性品种在主要品质指标方面差异不大,仅在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上较国外品种平均低1个百分点。 但在特质粉、专用粉的专用品种上差距较大,不仅数量稀缺,质量也差。专用粉不仅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且为小麦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发达国家专用粉有上百种,其产量占总面粉量的90%以上,而我国专用粉生产才十几种,其产量不足面粉量的10%。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育种的目标主要是“高产”,以此配套的小麦收购价格以容重定等,以数量为主,而国外小麦价格是以质量即优质蛋白质的含量定等。我国高蛋白质含量小麦不少,但其质量差,都是弱面筋,制成面包体积小、掉渣,面包评分在30~70分,而国外面粉制成的面包评分均在95分以上。
玉米在主要品质指标上,我国品种与国外比差异不大,仅在直链淀粉含量上有较大差距(平均相差3个百分点)。 但国外在玉米品种专用化方面发展极为迅速,并已产业化经营,如美国的“伊利诺斯”高蛋白饲用玉米、“奥帕克”高油工业用玉米、高赖氨酸工业用玉米、食用甜玉米、蔬菜玉米等已在生产上商业化种植,其中高蛋白饲用玉米蛋白质含量较对照高出10%~15%,高油杂交种籽粒含油量高达6.7%, 比普通玉米高50%以上,高赖氨酸和色氨酸的杂交玉米较一般品种含量高出2倍多。我国在玉米的专用化选育和利用上仅仅是刚刚起步。
2.水果、蔬菜类农产品品质与国外的差距。我国水果、蔬菜生产在品种结构、品质、产后加工技术与设备方面,与国外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专家估计在10~15年之间。
首先以果品业为例。1995年全国果园面积809.79万公顷,水果总产量为4214.6万吨,产值750亿元,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和蔬菜, 居第三位,但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果品质量差,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设备落后,在国际果品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果品出口数量少、售价低。
从国内市场价格来看(以北京市场为例), 美国甜杏价格高达340元/公斤,美国油桃300元/公斤,日本“世界”苹果150元/公斤。进口桃、李每公斤200元,梅连176元/公斤,水晶梨156元/公斤。 美国蛇果50元/公斤,比我国的新红星高十几倍,新奇士脐橙56元/公斤,是我国脐橙价格的8~9倍。山东“红富士”和“国光”苹果1996年每公斤价格分别为2.0~2.4元和0.8~1.0元,优质高档果的价格与劣质低档果的差价在3~10倍之间。
从出口量来看,1995年全国水果出口量为51.44万吨, 占当年水果总重量的1.22%,苹果出口量为10.89万吨,仅占当年苹果总量的0.78%,列世界第12位,仅为美国的1/7、法国的1/6、 荷兰与意大利的1/4,与我国水果与苹果的产量第一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1995年, 香港水果市场上,我国苹果占0.7%,而美国苹果占75.2%。
从贮运、加工量来看,国外水果贮藏保鲜量占水果总产量60%以上,是我国的5~6倍。据统计,1995年我国果品贮藏量600万吨, 只占水果总量的19%,其中冷藏库和气调库的贮藏量为70万吨,仅占水果总产量的7%。美国、巴西柑橘加工量占柑橘总产量70%以上, 美国和日本苹果加工量占苹果总产量分别为45%和23%,我国水果1995 年加工量300万吨,仅占水果总产量的7.5%。
从树种、品种来看,1995年四川省甜橙面积和产量分别占柑橘总面积和总产量的60%和50%;陕西、河南省秦冠苹果占苹果总面积50%~60%;山东省苹果占全省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均在70%以上。在苹果品种中,晚熟品种的比率不足50%。而晚熟品种在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也只有新红星、乔纳金和红富士等少数几个品种。耐贮、适合加工的特种品种更是空白。
蔬菜的情况较果树要稍强一些,但大的格局相似。一方面是大路低档产品如大白菜、土豆的积压和滞销,一方面是精细菜种和深加工品种的供不应求。关键在于育种时没有考虑品种结构的多样性和加工原料的特质要求。仅以土豆为例:从外观看,国产土豆表皮不光滑、芽眼深、园形为主、易龟裂、黄皮黄肉,国外品种表皮光滑、芽眼浅、形状长圆形、不易龟裂、薯肉黄或白色;从加工看,国内品种还原糖含量高、干物质含量低、薯心肉与表层肉不一致、油炸后为褐色,国外品种还原糖含量低(〈0.25%)、干物质比率高(比重1.0835)、薯肉质地均匀、油炸品为金黄或白色;从食用途径看,国内土豆以直接食用、切丝切片菜用和加工粉条、粉丝、粉皮为主,国外品种以深加工精细半成品食品为主;从产后加工处理的增值效果看,国内平均价值为1.0 元/公斤左右,国外的半成品、速冻薯条分别为10元/公斤、25元/公斤,法式炸薯条成品为40元/公斤。
3.肉、禽、蛋、奶等畜产品及其加工的差距。我国畜禽个体生产性能、饲料转化率、草地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畜禽死亡等指标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尤其在畜产品加工业上差距更为明显。以牛为例,我国的养牛业的当家品种主要是以役用为主的通用型牛,乳牛产奶量和乳质、肉牛存栏率和产肉量均很低。国外培育的一些大型牛品种,如乳用品种的荷斯坦牛、肉用品的夏洛莱、利木赞牛,乳肉兼用品种西门塔尔牛,这些牛种生长速度快,产乳、产肉量高,饲料转化率也高,已成为世界共用品种。我国牛虽在生长速度和产奶、产肉、饲料转化效率上不如欧美一些大型品种,但在肉、乳的风味和质量上则显著优于其他国外品种。
奶在我国居民食物结构中的比例很低。发达国家由于加工技术和包装材料的发展,超高温灭菌乳的保质期长达6个月以上, 并可保持牛奶的营养和风味。国外牛奶鲜食比例较高,一般达60%~70%。乳制品中以干酪、黄油、婴儿奶粉为主,仅干酪就有上千种之多,而我国加工和鲜食比例约1∶1,在乳制品生产中奶粉的比例高达80%,虽然这对经济不发达,冷藏和交通条件较差的地区是适宜的,但奶粉生产是一种耗能很高的制品。目前我国乳品工业中存在着原料奶质量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机械加工设备落后、科技的投入力度低等问题。
我国蛋制品工业尚未形成现代化的规模生产,在商品质量上无法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抗衡。许多发达国家在蛋制品的开发和研制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科技力量,开发的蛋品种多达60余种。我国蛋制品加工近期一直呈徘徊局面,加工量占商业收购量的13.3%,约9万多吨, 和发达国家比较差距很大。
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已经不再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延伸和继续,也不是一般的农业产业,而是具有制造工业性质。发达国家已将高新技术如挤压成型技术、微电子技术、材料和力学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酶技术、辐射技术和化学保鲜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微波技术、远红外技术等广泛应用在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中。特别是:工厂设计和设备现代化,严格科学管理,工艺规范化,产品多样化,注重产品质量、卫生和营养,强调食用方便,易于保鲜,普遍采用自动化微机监督和控制。随着现代技术和生物工厂在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肉、乳、蛋加工制品比重会不断增加,保证了产品质量和提高资源本身附加值,增值率由原来的50%~60%提高到150%~200%。我国各类肉制品仍以初级加工品或基本以原料进入市场,而且由于质量不稳定、包装规格不标准,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无竞争能力;形成鲜明对照的土地面积不大的丹麦,其肉类制品出口量占到世界第一位,东南亚市场几乎全部被丹麦占领。
4.水产品及其保鲜、加工业的差距。我国水产品与国外比较,突出地表现为品种结构单一、高新技术滞后、保鲜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落后。
我国水产品产量和消费总量均居世界前列,但品种结构单一,仅以淡水鱼为例,大吨位的品种仍以传统的鲤、鲢、草、鲫、鳝为主体,而深受市场欢迎的名、特、稀、优品种远远供不应求,没有形成规模。此外,贝类的净化处理技术和设备,养殖池的环境改造技术和设备,鲜活名特水产品的运输、预冷、冻结技术和设备等,也都比发达国家相差很远。
我国水产品保鲜加工和综合利用与国外差距较大。世界水产品加工比例达75%以上,我国仅占30%左右,而且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尤其是大宗、低值水产品如淡水鱼、海水中上层和贝藻类的加工仍是薄弱环节。国外在应用基础研究、加工机械设备、产品的技术含量方面,与我国水产品的鲜销为主、加工的主要品种是冷冻和小包装产品比较,明显领先。
二、实施我国农产品优质高效与精品战略的可能性
1.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奠定了较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近三年来农业生产连续丰收,粮食总量已稳定在4.9 亿吨这个新台阶上,各种农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以丰补歉、稳定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粮多棉余”为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
2.199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090元;城乡居民粮食、肉类、蛋类等的人均消费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名、特、优、新、稀农产品已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巨大需求是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原动力。
3.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科技人员在系列蔬菜品种、甜质玉米、高蛋白小麦、专用肉鸡、蛋鸡、瘦肉猪、高产山羊、奶牛及产后加工技术等优质高效农产品研究领域已取得一批突破性进展,有的已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农业科技为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流通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经营集约化、企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产业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已初具规模,为优质、高效农产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产业经营途径。
5.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利于我国许多农产品如优质稻米、优质特产玉米、优质油料、水果、蔬菜、鲜花、肉类等的大规模市场准入出口,这对于我们抓住机遇尽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提供了市场动力和机遇。
6.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可以借鉴发达国家丰富的开发优质、高效农产品经验。近年来我国农业部门狠抓“两高一优”农业,均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可直接为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战略所借鉴。
7.中央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优质高效农产品开发。最近,国务院领导同志在谈到农业发展时特别强调优质、高效农产品的开发问题,指出“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和林、果、蔬菜业,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为我们实施优质、精品战略指明了方向。
收稿日期 199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