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吴卫萍

吴卫萍

(海安县中医院急诊科 江苏南通 226600)

【摘要】目的:研究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挑选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患者68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均在2012年2月~2015年1月期间,将68例急诊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4例,其中一组患者在就诊期间接受常规护理,称为常规组,另一组患者接受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护理,称为研究组,记录研究组患者及常规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死亡率,并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明显比常规组患者短,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对急诊内科采用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能有效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急诊内科;护理管理;急救反应时间;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181-02

急诊内科是医院重症患者最集中、疾病种类多、抢救及管理任务较重的科室[1]。由于急诊患者的病情一般较危及,要想挽救患者的生命,急诊的工作人员需要有很强的反应能力及很高的工作效率,所以护理管理极为重要。前瞻性护理是指护理人员通过自身的临床工作经验及心得,对疾病的护理进行预见性的管理[2]。笔者就对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患者68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均在2012年2月~2015年1月期间,将68例急诊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4例,其中一组患者在就诊期间接受常规护理,称为常规组,另一组患者接受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护理,称为研究组。

常规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1:13,最小年龄34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54.35±1.38)岁,其中18例为中风,8例为心梗,8例为急腹症;研究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0:14,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54.67±1.12)岁,其中19例中风,9例心梗,6例急腹症。常规组患者和研究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 常规组患者在就诊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配合医生治疗等。

1.2.2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接受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护理。即医护人员时刻做好急诊接诊的准备,在接到急诊电话后,立即通知相关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出发,途中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询问患者的情况,并口头教授患者家属简单的救治方法;在接到患者后,给予患者一定的急救药物治疗,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为患者止痛等;在患者转入院内后,配合医生做好救治工作;在患者急救结束后,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

1.3 评价指标

记录研究组患者及常规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死亡人数,并调查存活患者及死亡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及不满意,总满意度等于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分析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患者平均年龄、急救反应时间等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百分比表示患者死亡率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P小于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为(71.36±12.31)min,明显短于常规组患者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50.18±17.64)min,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研究组中有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5.88%(2/34),常规组有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3.53%(8/34),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及死亡情况

3.讨论

急诊内科的患者如急性脑血管意外、心梗、急腹症等病情较重,需要尽早接受治疗,否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3]。要降低急诊内科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需要急诊内科的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这也体现了急诊内科的管理水平。

前瞻性护理的原则是以患者为中心,将临床经验及实践作为基础,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避免治疗风险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具有人性化、科学、高效的优点[4],特别适用于急诊内科。前瞻性护理在急诊内科的应用,主要内容如下:

(1)急诊接诊:急诊内科的工作人员在平常就应该做好随时出诊的准备,主要是将出诊所需要的物品准备齐全,在接到通知确定地点后第一时间出发。在途中与患者家属交流,询问患者的基本病情、疾病史、用药史及临床特征[5]。同时口头教授患者家属简单的应对措施,嘱咐患者家属不能随意将患者挪动。

(2)中转护理:在到达患者发病现场后,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患者一定的药物治疗及护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定患者的发病时间、疾病史、用药史等情况。

(3)院内护理: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快速、全面的评估,遵照医嘱给予患者相关的治疗或者通知手术室,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4)后期护理:在患者急救过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询问患者的感受,继续给予患者基础治疗及营养支持,避免并发症发生,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进展。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说明对急诊内科患者进行前瞻性护理能有效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滕遂川.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7(8):73-74,77.

[2]马淑贤,韩明华,刘桂峰等.前瞻性护理在急腹症分诊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2013,41(21):2559-2560.

[3]高咏萱.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865-1866.

[4]杨丽娴,张秀凤.护理风险的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在急诊科病人抢救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142-143.

[5]侯慧芬,凌淑芬.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13):1219-1220.

论文作者:吴卫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3

标签:;  ;  ;  ;  ;  ;  ;  ;  

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吴卫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