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县人民医院 402660
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对临床使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性的细菌。多重耐药菌感染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以接触传染为主,以医务人员的手为主要传播媒介,其次为各种侵入性操作[1]。我院儿科自2014年6月-2015年5月,共监测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45例,其中医院感染3例,社区感染42例。通过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了耐药菌传播,保障了患儿安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4年6月-2015年5月,我院儿科共监测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45例。年龄最小一天,最大三岁。年龄分布情况见表格:
儿科多重耐药菌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段新生儿1-6个月6个月-1岁1-3岁 合计
例数 12 19 5 9 45
2 护理
2.1 隔离患儿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儿应实施接触隔离。临床医生接到多重耐药菌报告后要立即开出“接触隔离”医嘱,护士执行医嘱在患儿床头卡上挂“接触隔离”警示标识,全体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消毒隔离措施,患儿相应部位的标本“接触隔离”检测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对于确诊/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的患儿首选单间隔离,特别要优先单间隔离那些不能自行控制分泌物或排泄物的患儿,因其更容易造成感染的传播。没有单间隔离条件时,对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可采用同室或同区域隔离。当同室/同区域隔离条件条件也不具备时,可将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与感染风险较小、住院时间短的患儿相邻安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文收集的45例多重耐药患儿,大多是由患儿入院时带入的,特别是由其他医院转入的危重患儿,属于多重耐药高发患者,宜先期采取预防性隔离并及时送检标本,视检测结果再进行预防性隔离措施的调整,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2.2 做好患儿周边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清洁及消毒可能被耐药菌污染的环境及设备表面,包括靠近患儿的物品(如床档、小餐桌、床头柜、床旁各种仪器的按钮、旋钮、键盘、鼠标)及被频繁触摸的物品(如门把手、病房内卫生间内外的表面)表面,且清洁及消毒频率要高于其他触摸机会小的物品。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的一般性诊查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叩诊锤、手电筒等)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不能专人专用的设备、器具及用品,应在每次使用后即刻擦拭消毒或采用屏障保护。患儿转出/出院/死亡后床单位及其周边环境以及专用器具应进行较为彻底的消毒,消除耐药菌被传给下一位患儿的隐患。
2.3 做好手卫生及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 因多重耐药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因此做好手卫生对于预防控制耐药菌感染至关重要。医院应配备必要的实施手卫生的硬件设施及用品,如流动水、感应式水龙头、一次性包装皂液、干手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全体医护人员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含有多重耐药菌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应戴手套,操作完毕立即摘掉手套并洗手。及时密闭沾染多重耐药菌的医疗废物。医院应对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技术制定严格的培训及考核制度,定期培训及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要减少细菌耐药性,一是要限制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二是要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其最重要的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要提倡临床用药的多元化,使用选择压力较小的抗菌药物,同时要加强病原学检查并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调整用药
2.5 教育培训 对员工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或负责治疗的医护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包括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危险及预防措施的教育和训练。通过表格可见,儿科多重耐药感染趋势以低龄儿童多见,感染以社区感染为主,应加强健康宣教。通过工休座谈会的方式,培训家长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知识,一旦感染多重耐药菌,则应配合医院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3 讨论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重点在于改进手卫生、应用接触隔离、强化环境清洁卫生、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与妇幼保健机构沟通信息、对疑似感染患儿进行主动筛查。同时,应针对儿科患儿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隔离措施,并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参考文献:
[1]李六亿,刘玉树.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6-137.
[2]王力红,朱士俊.医院感染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52-953.
论文作者:王晓荣,潘登,王一宇,李海君通讯作者)汤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患儿论文; 儿科论文; 患者论文; 医院论文; 药物论文; 措施论文; 卫生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