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_研究性学习论文

关于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几点思考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明确指出,“所谓‘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工作,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以理解为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具体实施。“研究性学习”和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似乎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强调的是学生对直接经验的获得。其长远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作为一个未来社会的“公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接受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被动接受,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和当前的高考模式是相适应的。如何调和这一对矛盾,结合多年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和研究,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导入“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作用

1.“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

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对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有绝对的垄断地位。那种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师生间已形成了一种定势。习惯势力无形中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限制了学生特殊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限制了教师本身的自我完善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导入打破了这种定势。“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到得出研究结论,全程均由学生自我操作,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关心者和合作者,教师既不包办代替学生的研究,也不放任自流,听其自然。这种角色的转换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主动获取知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有意识地发展和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触动是全方位的,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和内容外,还要重新学习许多新的知识,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生物学知识的更新和递增速度更快。纵观整个高中生物学教学,教师专业知识的肤浅和陈旧无疑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许多教师不学习、不思考、不动手,更不知道怎样进行研究工作,他们长期处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叠试卷”的教学平台。“研究性学习”的导入要求教师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被动地位,这对于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侧重对学生“单向性”和“双向性”认知学习方式的培养。所谓“单向性”是指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和练习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双向性”是指通过教师的传授、提问、答疑,学生的讨论、练习、质疑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这两种方式均可归结到“接受性学习”的范畴。在当前的高中生物学学习中,缘于各种因素(如教学物质相对短缺),“接受性学习”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接受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其最大的不足是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按部就班”,思维呆板,没有创新性。“研究性学习”的导入正是消除上述弊端的一条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其知识的获取源于自身的研究活动。学生在自主的研究活动中必须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生物学技能技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还能满足每个学生特殊发展的需要。“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两个相对应(而不是相对立)的概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就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须的。之所以强调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说“接受性学习”不好,更不是贬低“接受性学习”,而是由于“研究性学习”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就目前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笔者以为高中生物学学习的优化模式应该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并适时适量地贯穿“研究性学习”。

二、关于“研究性学习”走进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教学程序设计

1.“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课程和“讲述法教学”“接受性学习”,教师常常把教学理解为讲解概念、规律、原理和技能,学生常常把学习理解为记忆、模仿和练习,这种习惯势力成了在常规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强大阻力。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许多教师认为,高中生物学内容多难度大而教学课时较少,施行“研究性学习”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可能影响到高考成绩。持这种观念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施行采取“冷眼旁观”的漠然态度。究其原因,一方面缘于教师在长朋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工作定势,另一方面缘于教师本身的惰性及教师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当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关的配套政策、教师教学工作量的统计及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比较现行的高中生物学教材和1998年以前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高中生物学教材特别强调实验教学,教材结构的编排除了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外还特别注重科学探索和科学发现的过程。编者们的良苦用心,许多教师可能并没有用心去领会。现行的高考科目实行“理科综合”和“文科综合”,就“理科综合”而言,知识的综合应用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试题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部分省市的高考试题甚至没有标准答案,其对学生考查的仅仅是研究方案的确立及研究方案实施的可行性问题。笔者接触过许多高中生物学教师,他们常常慨叹这类试题的困难,但他们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为什么学生甚至教师自己对这类试题都会感到束手无策呢?

笔者以为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切实可行的。在常规教学和“接受性学习”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渗入“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最优化模式。“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生物学技能技巧的培养,强调的是科学方法的教育,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要求学生自行探索和求知,少数几个内容的“研究性学习”都可能达到上述目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现行的高中生物学教材的结构编排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某些便利,对高考命题的趋势,我们也有了明确的感知,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导入势在必行。

课题的选择更不应该成为教师排斥“研究性学习”的借口,生物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课题富于感知性和趣味性,对学生应该有很强的亲和力。课时紧的问题关键要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要打破原有的安排模式,如部分实验可和“研究性学习”整合,部分内容可要求学生自学等。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研究性学习”“费时、费力、不讨好”的旧观念自然不攻自破。

2.“研究性学习”教学程序设计的建议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应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程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大大增加背景性、活动性、综合性、创新性、决策性等教学内容。其教学程序为:教师提供一部分现成的知识内容,而学生则必须通过其研究活动从各种途径尽可能获取知识的全部,并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拓宽和深化。其课堂教学流程可归结为:相关知识的导入→背景材料(资料)的列举、分析→知识的延伸和阐述→相关问题的提出→学生研究活动的展开→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研究活动的评价。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可定向反馈,从而使研究流程更为合理,更类似于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的研究活动是开放的,在其活动中不仅能体现出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发展等教学要求,还能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的要求。

以高中生物学《环境污染》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水污染”为例说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

三、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存在的几个问题

“研究性学习”课程自实施以来,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曾参加过一次“全省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会”,走访了部分申报过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校,并且和负责该课题的高中生物学教师有过较为细致的交谈。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并不全面,甚至存在严重的偏差。部分教师还怨声载道,抱怨学校领导一开始“追风逐浪”赶潮,尔后便不闻不问、漠然处之。综合分析我省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下面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可能并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科,应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研究性学习”必须有始有终,切忌“雷声大雨点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普通中学的必修课,“必须切实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指导,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努力开拓、创新,形成有效、可行的经验”。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更高层次的进修学习,以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我。笔者发现许多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立意不错,但总是浅尝辄止,并未深刻地挖掘下去。这和指导教师的能力有十分密切的关系。2.“研究性学习”必须面向全体。“研究性学习”不是“生物兴趣小组”的活动,更不是“精英教育”,它并不把培养科学家视为惟一的或主要的课程目标,它注重的是每一个学生即普通大众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许多学校,“研究性学习”只针对部分“尖子”生,普通学生只能做“观众”。这是对“研究性学习”内涵的一种曲解。3.“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该同实际情况相结合。“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的原则是基于学生本身的兴趣,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由于地域差别和城乡差别,教师对课题的选择应该进行严格的指导,使选择的课题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课题的研究切实可行。在这方面要切忌好高骛远,否则很可能使研究不了了之。“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色彩,应体现学生所在地域的特殊性,不要机械地模仿别人的模式。4.“研究性学习”应该打破学科界限,立足于“整体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研究性学习”如果局限于学科界限,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对知识的延伸、综合、重组与升华产生负面影响。5.“研究性学习”并不能替代传统的学习方法,必须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如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并不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应该立足于“接受性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为辅。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导入高中生物学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积极意义,重要的是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之间的关系。

标签:;  ;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