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效途径论文,自我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有三个途径:学历提高、培训学习和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因为它是教师内源的自觉的行动。西方教育界有一句口号:让教师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什么是教学反思?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洛克说:“反思是指对自身心灵状态的知觉或者对心灵运作(思维活动)的注意,是以思维活动为思维的对象,是对思维的思维。”这是一种元认知观点,强调反思的指向。
伯莱克说:“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他从局外人的角度来思考,强调反思的角度。
杜威说:“反思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地沉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的结论,进行主动、持久和周密的思考。”他强调反思的过程。这句话从上世纪30年代提出后,一直影响到现在。
思科恩说:“反思是指专业者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建构或重新建构遇到的问题,并在问题背景下进一步探究问题。”他强调反思的性质。
北京师范大学申继亮先生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作了浅显明确的概括:“反思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地实现教育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他认为,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智力加工,还有情感等动力系统的支持;不只有能力,还有意识。[1]
什么样的教师善于教学反思呢?
第一,开放型的教师。这种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接纳不同的观点。
第二,有责任心的教师。这种教师能对自己活动的结果负责。
第三,专注型的教师。这种教师对自己的工作高度投入。
第四,喜欢质疑的教师。这种教师喜欢找问题。
第五,严谨的教师。这种教师做事力求精确,精益求精。
教学反思的主要方式是自我对话。
自我对话分为内隐性的自我对话和外显性的自我对话。前者比较方便,但也比较随意;后者则要通过写教后感、教学日志等途径进行,比较严谨,既要反思教学得意之处,又要反思教学遗憾之处。
这里笔者介绍在尝试“非指示性”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笔者每次教学后做两件事:一是补充记录学生典型的课堂活动,二是认真反思教师的教学得失。
1.补充记录学生典型的课堂活动
首先要讲求真实。
一是学生的话语真实。不想当然地臆造,更不根据教师的功利性需要,编出一段段话当作学生的课堂发言。为此,事先要做好录音(或录像)准备,有了声音甚至图像的“实录”,才能做到文字的“实录”。笔者比较习惯于使用MP3类型的录音设备,它小巧精致,携带方便,使用灵活,录音效果好。录完后插入电脑,声音就能清晰地再现出来,自己就可边听边整理。由于是自己经历过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活动本来就很熟悉,因此整理起来会比较快。另外,笔者和课题组的几位同事还让学生养成了使用课堂备用纸的习惯,因此还可借助学生备用纸上的笔录进行辅助性的整理和校对。
学生的发言如果不够通顺或表意不够清晰,教师可在学生原话中加入一些字词,这些字词应该用括号标示出来。
二是学生姓名真实,不模糊地称作“学生一”“学生二”或“学生A”“学生B”之类。
三是上课时间、上课班级真实。某篇课文哪一天上、在哪个班级上,也一一如实注明。
其次,真实之外,还要讲求典型。
典型包括正面的,也包括反面的。只要能给教育工作者及研究专家带来思考和启发,都是典型的。
在笔者教学《故都的秋》时,高二(5)班“讨声阵阵”,对课文作者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下面是部分实录——
黄峰峰:我不喜欢这篇文章。从开头到倒数第三段,作者似乎都在贬低南方的秋色,赞美北方的秋色,读完后憋着一肚子的气。我就搞不懂了,你要赞美北方的秋色就赞美呗,干吗拿南方的作比较。说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让人感觉他是踩着人家头顶上去的,有一种高人一等的味道。要不是倒数第二段简述了南国之秋也有它特异的地方,我还真怀疑作者的思维存在问题。
徐鹏:这篇文章我也不是很喜欢。因为我喜欢那种气势磅礴的文章。这篇文章说的秋天我也不喜欢,因为每到秋天,嗓子便会疼痛。再就是最后一段写得不对,没有几个傻子愿意折寿,谁不想多活几年,长寿些呢?
……
笔者的课后实录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反面”镜头:有的是学生的“非积极情感”,有的是学生的“非积极价值观”。
整理补记要及时,一旦拖延就可能丢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补充记录学生典型的课堂活动,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学反思的必要准备。
2.课后的教学反思
既然是反思,当然是优缺点都要面对,而不是专讲优点,甚至放大优点,回避缺点,粉饰自己,美化自己;作为反思,不仅不能回避缺点,还应剖析得深刻,要坚持学术的态度。
在《琵琶行》一课的教学反思中,笔者有这样两段话——
静心想想,发现学生的发言面还不够广,虽然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外显的。归纳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班级中的十四五位同学太踊跃了,一有发言机会他们就抢着说;二是学生与我这位临时教师不熟悉,内向的同学不愿发言;三是教师提供的自由发言机会高于随机指定的机会,以后要使随机指定发言的比例与自由发言的比例基本对等。
学生的研读欣赏大多粗糙浅短,不细腻,不深刻。……要真正提高,还需要课外阅读,需要文化积淀。所以“非指示性”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学生需要课外阅读,需要文化积淀,教师则更加需要。这次公开教学,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在学生面前,是多么的浅薄,多么的力不从心!
在《守财奴》教例的后面,笔者反思到了三个需要面对的问题:1.对于提幼稚问题的学生怎么办?2.对于感情容易冲动的学生怎么办?3.对于鉴赏能力弱的学生怎么办?“非指示性”教学是力图面向全体学生的平民化教学,但对一些特殊的学生,还需要寻求一些特殊的方法。这几类学生数量都极少,尤其是后两种,但既然存在,就需要解决。
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语文(语言)意识不强,再加上教师的语文(语言)意识也不强,那就完全可能上成缺少语文味的语文课。下面是笔者在教学《陈奂生上城》后写下的反思: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值得学生认真揣摩、体悟,但学生对此还关注得不够,教师也引导得不够,这是本次教学的一个严重缺陷。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样重要,轻前者重后者,会导致“泛语文”乃至“非语文”倾向。这次失误,课堂上已难以弥补,只好在课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聚焦语言,涵泳欣赏,揣摩体悟。
在《我与地坛》教例的后面,笔者曾这样反思:
学生先后两次描写“校园一角”,语言创新方面能进步多少,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可惜自己没有在课前拿出方案,错失了研究的机会,说明自己的教学研究意识还不够强。
教师还应反思学生的课堂学习有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课后如何补救等问题。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教学后都可能留下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师如果能积极反思、认真面对,那么他一定会在教学与反思中逐渐调整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智慧,让自己获得更快的发展和成长。
2003年底,《人民教育》编辑部在收到笔者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非指示性”教学案例后,给笔者回复说:“您写的案例经编辑部同志审阅,一致觉得很有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各种教育教学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赞可的事情。在教学中,不仅教师的引导适时适度,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这是我们今天的教学中十分匮乏的。更值得肯定的是,教师还能如此坦然和有深度地自我反思成功中的不足。”案例刊出后,编辑又特意加了按语,其中说:“我们看到,郑老师的反思中肯而且实事求是,这就是一种真正做研究的态度;反思中还提供了诸多细节,这些细节是需要有研究意识的人才能够观察到的。因此,郑老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态度是值得褒扬的。如果教师能经常这样对待自己上的课,进步将不期而至。”
笔者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研究意识和研究态度,不过,教学反思确实是一种很自然的研究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不要一提研究就感到害怕。”[2] 马克思则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的时候,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3] 教学反思,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研究和创造。
标签:教学反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