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低聚肽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白海军[1](2021)在《富硒大豆低聚肽的制备及其抗疲劳功能的研究》文中提出为探究富硒大豆低聚肽对抗运动性疲劳的影响,实验以富硒大豆为原料制备大豆蛋白,并以超滤萃取辅助中性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双酶酶解法制取富硒大豆低聚肽,并通过ICP-MS对硒含量进行鉴定,最后通过小鼠运动性疲劳实验综合评估富硒大豆低聚肽的抗疲劳活性。结果显示:富硒大豆低聚肽的总硒含量为(90.03±3.23)μg/kg,主要形态为硒代蛋氨酸、硒代半胱氨酸。在运动性疲劳小鼠模型下,四组剂量组均能够延长小鼠负重力竭游泳时长,其中富硒大豆低聚肽高剂量组时间最长约为(37.47±1.33)min,同时,血清生化指标显示小鼠的SOD酶、GSH-Px酶活性相较于模型组显着提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肌糖原与肝糖原含量提高。富硒大豆低聚肽对小鼠抗运动性疲劳具有积极作用,在100 mg/(kgbw·d)剂量组下抗疲劳效果显着。
王露露,史茜茜,王雨桐,谷鑫,姜雨彤,韩齐[2](2021)在《大豆肽的功能活性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大豆活性肽是大豆蛋白的水解产物,因具有多种功能活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并且大豆活性肽的稳定性更好,加工性能也优于大豆蛋白。综述了大豆肽的活性功能,如降血压、降血脂、抗疲劳和抗氧化等,并对其在不同种类食品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为大豆活性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应欣[3](2020)在《大豆低聚肽降压功能、结构解析及其双重乳液苦味掩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豆肽是以大豆蛋白为原料,经酶法分解得到的低聚肽的混合物,具有高溶解性、热稳定性、吸收效果好等优势,而且一些低聚肽还具有生理保健功能,因此开发大豆肽产品对促进我国大豆深加工发展、提高大豆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和经济价值。尽管大豆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酶解大豆肽存在明显苦味,严重影响其应用。工业生产中主要通过分离或进一步酶解进行脱苦,然而大豆苦味肽不仅具有营养功能,还可能具有某些功能活性,在不明确其具体功能的情况下将其降解或分离除去,不仅浪费了宝贵资源,也不利于产品的综合利用。本研究采用蛋白肽工业化已应用的多种商品蛋白酶水解大豆蛋白,选择苦味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水解特征、苦味肽的结构序列与功能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针对功能性强、风味较差的含苦味肽的大豆低聚肽,构建双重乳液体系实现风味的改良和活性物质的保护及缓释。具体结论如下:大豆肽水解酶的筛选及苦味评价标准建立:选择6种不同来源的商品蛋白酶进行大豆蛋白酶解物的制备,研究酶解过程水解度、分子量、氨基酸组成的变化规律,并运用感官评价和电子舌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其苦味特性。商品酶种类是决定大豆蛋白酶解物苦味值的最主要因素,而且碱性蛋白酶酶解物的苦味值显着高于中性蛋白酶酶解物。电子舌作为感官评价的辅助手段能够有效区分6种不同商品酶酶解物的差异,但苦味强度的定量检测方面,电子舌与感官评价结果一致性较低,针对复杂的混合肽体系,感官评价苦味依然是“黄金标准”。综合考虑得率、水解度、分子量分布与苦味强度,确定碱性蛋白酶Food Pro Alkaline,中性蛋白酶Protin SD-NY10酶水解体系为基本框架,开展后续工作。大豆低聚肽的制备及降压功能评价:将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配合专一性较强的胰蛋白酶组合对大豆蛋白进行酶解,通过体外ACE活性抑制实验确定最佳酶解组合为复合酶(Food Pro Alkaline和Protin SD-NY10)55℃酶解4 h,酶解物小于1000 Da的部分占大豆低聚肽比例为76.87%。选取此大豆低聚肽进行SHR体内实验,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SHR的收缩压、平均压、舒张压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到第4周时显着降低,推测大豆低聚肽是通过抑制ACE活性的方式来发挥降压功效。大豆低聚肽中苦味肽的分离与结构解析及其降压活性预测:以此大豆低聚肽为原料依次通过超滤和反相色谱分离和纯化,其中超滤分离<1000 Da的组分苦味最强,进一步反相色谱分离筛选最苦的三个组分通过LC-MS/MS技术对肽段氨基酸序列进行鉴定,17条肽段具有呈现苦味的特征,主要来源于大豆7S和11S蛋白,以四肽和五肽为主,分子量在400-1800 Da。通过AHTpin和Peptide Ranker在线预测,17条苦味肽段中14条有潜在生物活性,12条有潜在ACE抑制活性。基于大豆低聚肽的双重乳液体系构建:采用两步法制备双重乳液包埋大豆低聚肽,以稳定性、粒径、流变特性、微观结构和包埋率为指标考察不同亲脂性乳化剂、乳化剂浓度、不同内水相和油相比例、内水相大豆低聚肽浓度以及不同加工条件对W1/O和W1/O/W2乳液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PGPR浓度8%(占MCT油),内水相低聚肽浓度40%,W1:O比例3:7,第一步乳化采用高速剪切12500 rpm 2 min和高压均质250 bar,第二步乳化采用高速剪切10000 rpm 3 min,制备得到大豆低聚肽双重乳液的包埋率>80%,乳液中大豆低聚肽的载量为2.2%。双重乳液及其微胶囊苦味掩蔽效果及缓释特性评价:进一步对双重乳液进行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处理制备微胶囊,经过双重乳液处理并干燥的微胶囊能够显着掩蔽大豆低聚肽的苦味,而且冷冻干燥微胶囊的包埋率>78%。研究微胶囊复溶乳液与新鲜双重乳液的体外模拟消化特性,采用激光粒度仪和CLSM测定乳液粒径和微观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分析消化过程中乳液结构对大豆低聚肽释放和游离脂肪酸释放的影响。两种乳液均能够抵抗胃阶段的消化,双重乳液的消化主要发生在模拟肠道阶段,在肠道可以实现大豆低聚肽的缓释。
纪蕾,孙元芹,姜晓东,王颖,李晓,刘天红,李红艳,唐欢欢[4](2020)在《老年营养粉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海藻粉、大麦苗粉、谷薯粉等为原料,经粉碎、混料、灭菌等工艺研制一款老年营养粉,丰富老年营养品市场。通过营养组分配比、感官评价、冲调性(冲调稳定性、分散时间)分析、配方优化等确定产品配方,最佳配方为谷薯粉27%、大麦苗粉20%、脂肪粉12%、麦芽糊精10%、麦芽糖醇9%、大豆低聚肽8%、乳清蛋白8%、海藻粉5%、低聚果糖1%。研制的老年营养粉功能全面、营养丰富、冲调方便,有较强市场潜力。
马文领,谢良民,刘建,秦铁军,孙永华[5](2020)在《低聚肽调节免疫功能及其对冠状病毒感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聚肽是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其不仅具有蛋白质的营养支撑作用,还具有强大的调节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作用。本文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来源的低聚肽对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进行了论述,对其提高免疫系统功能及对冠状病毒感染的防御作用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更合理地利用不同来源和性质的低聚肽制备而成的复合肽类产品,更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为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提供营养支撑。
王祖哲,马普,王军琦,左爱华,彭聪,詹龙全,孙天利,包卫洋[6](2019)在《刺参低聚肽的质量评价和抗疲劳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刺参低聚肽的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分布、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农兽药残留及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比较刺参低聚肽、大豆低聚肽和海参粉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分别灌胃不同剂量(0.085、0.17、0.50 g/kg)的刺参低聚肽、大豆低聚肽、海参粉,30 d后测定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血清尿素氮和肝糖原含量。结果表明,刺参低聚肽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分子量低于1 000 Da低聚肽含量大于98%,主要分布在180 Da~500 Da,含有众多的微量元素,且牛磺酸含量较高,无兽药及农药残留,无重金属超标,样品经口服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大于10 000 mg/kg,无毒性,口服安全。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刺参低聚肽、大豆低聚肽和海参粉都具有抗疲劳的作用,其抗疲劳能力强弱顺序为:刺参低聚肽>大豆低聚肽>海参粉,刺参低聚肽各剂量组均使得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明显延长,血清尿素氮含量明显降低,肝糖原含量明显增加,但并非剂量越高效果越好,最佳给药剂量为0.17 g/kg。
肖岚,李诚,程小平,杜昕[7](2019)在《牦牛血抗氧化低聚肽的稳定性及与其他食源性低聚肽抗氧化互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菌酶联合法发酵制备牦牛血低聚肽(分子量<1 ku),研究其氨基酸组成、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金属离子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及对食品辅料的稳定性;同时,运用等辐射分析法评价3种食源性低聚肽按不同比例组合后组合肽的抗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牦牛血低聚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100℃水浴热处理5 h后的·OH清除活性仍有84.32%。牦牛血低聚肽在pH值为6~10,即高pH值下·OH清除活性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而低pH值条件下的·OH清除能力较差。Zn2+、Cu2+对牦牛血低聚肽的·OH清除活性影响较大,当二者浓度达到500 mg/L时,其·OH清除活性保持率仅为49.35%、46.15%;K+、Mg2+对其·OH清除活性影响较小。牦牛血低聚肽对·OH清除活性保持率随冻融次数增多而降低。食品辅料NaCl对其·OH自由基清除活性有增效作用,特别是NaCl添加量为0.5%~1.5%时,而当NaCl添加量为1.5%~2.5%时,增效作用不明显;葡萄糖浓度为8%~10%时,对其·OH清除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柠檬酸对其·OH清除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柠檬酸浓度变化对其·OH清除活性影响不大。牦牛血低聚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优于商品化的大豆低聚肽以及鱼胶原低聚肽,将3种食源性低聚肽按比例组合后,在DPPH模型和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模型中,大部分组合低聚肽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作用,组合低聚肽中的牦牛血低聚肽比例超过50%时表现出拮抗作用;在ABTS模型中组合低聚肽中的牦牛血低聚肽比例越高协同作用越低。
李雯晖,张健,应欣,王勇,张连慧,李赫,刘新旗[8](2019)在《大豆低聚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浆血管紧张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大豆低聚肽对于大鼠血压及血浆血管紧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法制备大豆低聚肽,随后进行体外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ngiotensin Ⅰ converting enzyme,ACE)活性抑制实验及体内实验,实验设正常对照组(正常血压大鼠(WKY大鼠)饲喂高剂量大豆低聚肽)、阴性对照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大鼠))、阳性对照组(SHR大鼠饲喂卡托普利)和低、中、高剂量组(SHR大鼠饲喂0.90、1.80、4.50 g/kg大豆低聚肽),喂养30d后,观察大鼠血压、心率、尿蛋白质量、血管紧张素Ⅱ质量浓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大豆蛋白最佳酶解条件为: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质量分数各0.1%、50℃酶解4 h,此条件下10 mg/mL大豆低聚肽ACE活性抑制率达到71.2%。经饲喂不同剂量大豆低聚肽30 d后,WKY大鼠血压变化不显着(P>0.05),SHR大鼠血压有下降趋势;饲喂高剂量大豆低聚肽在第4周时可以显着降低SHR大鼠血压和血管紧张素Ⅱ质量浓度(P<0.05),但对于大鼠心率和尿蛋白质量无显着影响(P>0.05)。结论:体外实验证明,与大豆蛋白相比,大豆低聚肽对于ACE活性的抑制效果更好;体内实验证明大豆低聚肽可以降低SHR大鼠的血压和血管紧张素Ⅱ质量浓度,且对正常大鼠血压无明显影响,推测大豆低聚肽通过抑制ACE活性的方式发挥降压功效。
马文领,秦铁军,孙永华[9](2019)在《生物活性肽功能分类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低聚肽与蛋白质和氨基酸相比具有其独特的功能特性,本文从功能应用角度首先讨论了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功能性低聚肽的富集方法,并按功能将生物活性肽分为免疫调节肽、抗氧化肽、美容美肤肽、血压调节肽、护肝肽、血脂调节肽、抗血栓肽等,而不同来源和不同功能的生物活性肽之间协同作用的研究,必将推动更高品质、更高功效和作用范围更广泛的复合肽制剂的开发和利用,以造福于社会。
张健,李雯晖,赵博雅,李赫,刘新旗,肖林[10](2018)在《大豆蛋白与大豆低聚肽对负氮平衡老年小鼠表皮创伤感染下的免疫调节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大豆蛋白与大豆低聚肽对负氮平衡老年小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创伤感染下的免疫调节及炎症抑制的影响。方法:实验设空白组(正氮平衡)、模型组(负氮平衡)、蛋白组(负氮平衡灌胃大豆蛋白)、低聚肽组(负氮平衡灌胃大豆低聚肽),其中,蛋白组与低聚肽组灌胃液体总含氮量相等,以体质量计为650 mg/kg。经过背部表皮创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灌胃,观察大豆蛋白与大豆低聚肽对小鼠体液免疫水平、炎症抑制水平、股直肌质量等的影响。结果:低蛋白饲料喂养能显着降低小鼠体质量、氮摄入量及血清总蛋白质量浓度(P<0.05),大豆蛋白与大豆低聚肽能显着提高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M、Ig G及Ig A质量浓度(P<0.05),显着降低巨噬细胞炎性、RANTES质量浓度(P<0.05),可降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和TNF-α质量浓度,差异不显着,能显着提高股直肌湿质量与体质量比(P<0.05),大豆低聚肽与大豆蛋白相比,可显着提高Ig G质量浓度,显着降低蛋白-2质量浓度。结论:大豆蛋白与大豆低聚肽对体液免疫功能有显着的提高作用,对炎症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对肌肉萎缩有一定恢复作用,大豆低聚肽较大豆蛋白对体液免疫功能的提高以及早期炎症抑制作用更加显着。
二、大豆低聚肽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低聚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富硒大豆低聚肽的制备及其抗疲劳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富硒大豆低聚肽的制备 |
1.4.1 富硒大豆蛋白的制备 |
1.4.2 富硒大豆低聚肽的制备 |
1.5 硒含量的测定 |
1.6 动物实验 |
1.6.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1.6.2 负重力竭游泳实验 |
1.7 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
1.8 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硒元素分析 |
2.2 负重力竭游泳实验 |
2.3 小鼠体内生化指标 |
2.3.1 超氧化物歧化酶 |
2.3.2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
2.3.3 丙二醛 |
2.3.4 肌糖原与肝糖原的变化 |
3 结论 |
(2)大豆肽的功能活性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大豆活性肽的功能作用 |
1.1 降血压、降血脂 |
1.2 抗疲劳 |
1.3 抗氧化 |
1.4 其他功能活性 |
2 大豆活性肽在食品中的应用 |
2.1 大豆活性肽在运动性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
2.2 大豆活性肽在饮料中的应用 |
2.3 大豆活性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 |
2.4 大豆活性肽在其他食品中的应用 |
3 结语 |
(3)大豆低聚肽降压功能、结构解析及其双重乳液苦味掩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蛋白肽苦味的形成机理 |
1.3 蛋白水解物的苦味评价技术 |
1.4 苦味肽的生物活性 |
1.5 肽数据库在蛋白多肽苦味研究中的应用 |
1.6 缓释型双重乳液的制备技术 |
1.7 双重乳液失稳机理及提升稳定性的方法 |
1.7.1 双重乳液失稳机理的研究进展 |
1.7.2 双重乳液提升稳定性的方法 |
1.8 双重乳液在蛋白和多肽缓释体系中的应用 |
1.9 双重乳液体外模拟消化特性 |
1.10 本课题立题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1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0.2 研究内容 |
1.10.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豆蛋白肽水解酶筛选和苦味评价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蛋白酶和水解时间对大豆蛋白酶解物水解度的影响 |
2.3.2 不同蛋白酶和水解时间对大豆蛋白酶解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2.3.3 大豆蛋白酶解物的感官评价 |
2.3.4 大豆蛋白酶解物的电子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酶组合水解制备大豆低聚肽的ACE抑制活性及对SHR降血压效果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设备 |
3.2.4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大豆蛋白与不同大豆蛋白酶解物的SDS-PAGE分析 |
3.3.2 不同种类酶促分解大豆蛋白肽ACE抑制效果 |
3.3.3 大豆低聚肽的分子量分布 |
3.3.4 大豆低聚肽在SHR体内的降血压活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豆苦味肽的色谱分离与结构表征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超滤分离苦味肽 |
4.3.2 反相色谱分离苦味肽 |
4.3.3 反相色谱分离组分的LC-MS/MS鉴定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大豆低聚肽双重乳液体系构建及其稳定特性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主要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乳化剂和加工条件对W_1/O乳液形成的影响 |
5.3.2 不同制备参数对W_1/O/W_2乳液形成的影响 |
5.3.3 冷冻干燥微胶囊粉末性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大豆低聚肽的双重乳液及其微胶囊体外模拟消化特性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主要设备 |
6.2.3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基于双重乳液的微胶囊构建及表征 |
6.3.2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
6.3.3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对乳液微观结构的影响 |
6.3.4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乳液脂肪酸释放动力学 |
6.3.5 乳液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的稳定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反相色谱分离组分UF1-7、UF1-8和UF1-9鉴定的特征肽段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老年营养粉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1.1 材料 |
1.1.2 设备 |
1.2 方法 |
1.2.1 基础配方 |
1.2.2 制备工艺流程 |
1.2.3 试验方案设计 |
1.2.3. 1 营养组分筛选实验 |
1.2.3. 2 感官分析实验 |
1.2.3. 3 冲调性影响实验 |
1.2.3. 4 配方优化实验 |
1.2.4 检验方法 |
1.2.4. 1 感官指标评定 |
1.2.4. 2 冲调稳定性 |
1.2.4. 3 分散时间测定 |
1.2.4. 4 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 |
1.2.4. 5 基本理化成分测定方法 |
1.2.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营养组分配比实验 |
2.1.1 膳食纤维源(海藻粉、大麦苗粉)质量比对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 |
2.1.2 蛋白源(大豆低聚肽、乳清蛋白)氨基酸评分及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1.2. 1 大豆低聚肽、乳清蛋白氨基酸评分 |
2.1.2. 2 大豆低聚肽、乳清蛋白质量比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1.3 甜味剂(麦芽糖醇、低聚果糖)的选择 |
2.2 感官分析实验 |
2.2.1 膳食纤维源(海藻粉、大麦苗粉)质量比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
2.2.2 麦芽糊精添加量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
2.2.3 蛋白源(大豆低聚肽、乳清蛋白)质量比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
2.3 冲调性(冲调稳定性、分散时间)影响实验 |
2.3.1 膳食纤维源(海藻粉、大麦苗粉)质量比对冲调性的影响 |
2.3.2 麦芽糊精添加量对冲调性的影响 |
2.3.3 蛋白源(大豆低聚肽、乳清蛋白)质量比对冲调性的影响 |
2.4 配方优化实验 |
3 讨论 |
3.1 营养组分的筛选 |
3.2 原料对感官指标的影响 |
3.3 原料对冲调性(冲调稳定性、分散时间)的影响 |
4 结论 |
(5)低聚肽调节免疫功能及其对冠状病毒感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肽的概述 |
二、不同来源低聚肽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一)动物来源的低聚肽 |
1.乳类来源的低聚肽: |
2.骨来源低聚肽: |
3.蛋类来源低聚肽: |
4.水产动物来源低聚肽: |
(二)植物来源的低聚肽 |
1.豆类来源低聚肽: |
2.谷类来源低聚肽: |
3.其他植物来源的低聚肽: |
(三)微生物来源的低聚肽 |
三、复合低聚肽对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 |
四、展望 |
(6)刺参低聚肽的质量评价和抗疲劳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 |
1.2 实验动物与主要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方法 |
1.4.1 刺参低聚肽的制备 |
1.4.2 质量指标检测 |
1.4.3 氨基酸组成及分子量分布测定 |
1.4.4 试验分组及灌胃剂量选择 |
1.4.5 小鼠体重的测定 |
1.4.6 负重游泳实验 |
1.4.7 血清尿素氮的测定 |
1.4.8 肝糖原的测定 |
1.4.7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刺参低聚肽的质量评价 |
2.2 刺参低聚肽的氨基酸组成和分子量分布 |
2.3 对小鼠状态及体重的影响 |
2.4 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
2.5 对运动后小鼠血清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
2.6 对小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 |
(7)牦牛血抗氧化低聚肽的稳定性及与其他食源性低聚肽抗氧化互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菌酶联合法制备牦牛血抗氧化低聚肽 |
1.2.2 牦牛血低聚肽氨基酸组分分析 |
1.2.3 牦牛血低聚肽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1.2.4 牦牛血低聚肽稳定性研究 |
1.2.5 牦牛血低聚肽与其他食源性低聚肽抗氧化相互作用的研究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牦牛血低聚肽的氨基酸组成 |
2.2 牦牛血低聚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与其他低聚肽的相互作用 |
2.2.1 牦牛血低聚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2.2.2 牦牛血低聚肽与其他低聚肽的相互作用 |
2.3 牦牛血低聚肽稳定性 |
2.3.1 处理环境对牦牛血低聚肽稳定性影响 |
2.3.2 食品配制 |
3 讨论与结论 |
3.1 牦牛血低聚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3.2 牦牛血低聚肽与其他食源性低聚肽的相互作用 |
3.3 牦牛血低聚肽的稳定性 |
3.4 结论 |
(8)大豆低聚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浆血管紧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大豆蛋白的酶解 |
1.3.2 大豆蛋白与不同大豆蛋白酶解物的SDS-PAGE分析 |
1.3.3 大豆蛋白与不同大豆蛋白酶解物ACE活性抑制率的测定 |
1.3.4 大豆低聚肽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 |
1.3.5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3.6 大鼠血压和心率的测定 |
1.3.7 大鼠24 h尿中总蛋白质量的测定 |
1.3.8 大鼠血清的制备 |
1.3.9 大鼠血管紧张素II质量浓度的测定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豆蛋白与不同大豆蛋白酶解物的SDS-PAGE分析结果 |
2.2 大豆蛋白与不同大豆蛋白酶解物的ACE活性抑制效果分析结果 |
2.3 大豆低聚肽的分子质量分布分析结果 |
2.4 大豆低聚肽对大鼠体质量的影响 |
2.5 大豆低聚肽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
2.6 大豆低聚肽对大鼠心率的影响 |
2.7 大豆低聚肽对大鼠24 h尿蛋白质量的影响 |
2.8 大豆低聚肽对大鼠血管紧张素II质量浓度的影响 |
3 结论 |
(9)生物活性肽功能分类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物活性肽的富集方法 |
二、生物活性肽的功能分类 |
(一) 免疫调节肽 |
(二) 抗氧化肽 |
(三) 美容美肤肽 |
(四) 血压调节肽 |
(五) 护肝肽 |
(六) 血脂调节肽 |
(七) 抗血栓肽 |
三、不同生物活性肽的协同作用 |
(10)大豆蛋白与大豆低聚肽对负氮平衡老年小鼠表皮创伤感染下的免疫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大豆低聚肽的制备 |
1.3.2 大豆蛋白及大豆低聚肽的SDS-PAGE分析 |
1.3.3 大豆低聚肽的分子质量分布 |
1.3.4 负氮平衡老年小鼠模型制备 |
1.3.5 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 |
1.3.6 小鼠的分组及处理 |
1.3.7 小鼠的处死及血清的制备 |
1.3.8 小鼠血清免疫因子的测定 |
1.3.9 小鼠股直肌湿质量与体质量比的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豆低聚肽的SDS-PAGE分析 |
2.2 负氮平衡制备期老年小鼠体质量的变化 |
2.3 负氮平衡制备期小鼠氮代谢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 |
2.4 负氮平衡制备期小鼠血清蛋白质量浓度的测定结果 |
2.5 大豆蛋白与大豆低聚肽对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2.6 大豆蛋白与大豆低聚肽对小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
2.7 大豆蛋白与大豆低聚肽对小鼠血清趋化因子的影响 |
2.8 大豆蛋白与大豆低聚肽对小鼠股直肌质量的影响 |
3 结论 |
四、大豆低聚肽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富硒大豆低聚肽的制备及其抗疲劳功能的研究[J]. 白海军. 中国粮油学报, 2021(03)
- [2]大豆肽的功能活性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J]. 王露露,史茜茜,王雨桐,谷鑫,姜雨彤,韩齐. 农产品加工, 2021(02)
- [3]大豆低聚肽降压功能、结构解析及其双重乳液苦味掩蔽技术研究[D]. 应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老年营养粉制备工艺研究[J]. 纪蕾,孙元芹,姜晓东,王颖,李晓,刘天红,李红艳,唐欢欢.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20(03)
- [5]低聚肽调节免疫功能及其对冠状病毒感染的影响[J]. 马文领,谢良民,刘建,秦铁军,孙永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0(03)
- [6]刺参低聚肽的质量评价和抗疲劳作用研究[J]. 王祖哲,马普,王军琦,左爱华,彭聪,詹龙全,孙天利,包卫洋.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18)
- [7]牦牛血抗氧化低聚肽的稳定性及与其他食源性低聚肽抗氧化互作分析[J]. 肖岚,李诚,程小平,杜昕.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5)
- [8]大豆低聚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浆血管紧张素的影响[J]. 李雯晖,张健,应欣,王勇,张连慧,李赫,刘新旗. 食品科学, 2019(11)
- [9]生物活性肽功能分类及研究进展[J]. 马文领,秦铁军,孙永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9(02)
- [10]大豆蛋白与大豆低聚肽对负氮平衡老年小鼠表皮创伤感染下的免疫调节作用[J]. 张健,李雯晖,赵博雅,李赫,刘新旗,肖林. 食品科学, 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