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勃拉姆斯两首序曲看其平衡矛盾冲突的取向论文_陈昆翔

从勃拉姆斯两首序曲看其平衡矛盾冲突的取向论文_陈昆翔

(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广东省 佛山市 510006)

摘要:作曲家的创作心理对其音乐创作有着直接且具体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来自于他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重点阐述勃拉姆斯通过《学院节庆序曲》与《悲剧序曲》的创作,凸显了他以平衡化解矛盾冲突的特点,这种特点不仅在他作品的情感表现上,也在其写作目的、审美趣味上反映出来他以平衡策略应对矛盾冲突的取向。

关键词:勃拉姆斯;平衡;《学院节庆序曲》;《悲剧序曲》

本文以勃拉姆斯晚期两首重要管弦乐作品《学院节庆序曲》以及《悲剧序曲》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两首序曲的情感表现、写作目的与审美趣味,探讨勃拉姆斯创作中“平衡”的种种表现。试图从这一现象看作曲家对矛盾冲突是采取怎样的方式去应对。同时使自己对这一位浪漫主义时期重要作曲家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两首序曲创作中“平衡”的表现及其成因

《学院节庆序曲》与《悲剧序曲》是勃拉姆斯在1880年先后写出的两部重要作品。前者为答谢性质的作品,而后者的创作并没有受到外界委托,完全是作曲家自己的意愿,其首演也早于《学院节庆序曲》。勃拉姆斯本人曾称这两部作品“一悲一喜”。从总体风格把握上两部作品的音乐情绪是对立的,通过接下来两首作品的进一步对比分析则能够明白他们如何做到一种“悲喜平衡”,不仅如此,除了两首作品对比看出平衡外,其实作品自身亦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因为它们都不是一部过分的展现自己风格的作品,接下来将对这两部作品自身分别作进一步的分析,同时对两者进行比较。

(一)情感表现:悲哀与喜乐的平衡

由题目到听后都会清楚地认识到,两首序曲的情感表现有巨大差异,在此进一步探讨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情感不同的另一方面可以从对曲目本身所采用的调性、和声、配器、旋律形态、力度等作曲技术手法上进行探寻。

从创作手法上,可以发现两者之间(以下分别运用《学院》、《悲剧》简称)有如下差别:主导调性方面,《学院》是明朗的大调,《悲剧》是阴暗的小调;调性布局运用上,《学院》较清晰明了,《悲剧》有多种调性的运用,且因大量的模进调性变得更加模糊;旋律以及乐句方面,《学院》的旋律节奏是活跃的,向上的,乐句划分清晰,而《悲剧》则是因为不同节奏的运用,以及展开的手法,乐句与段落之间界限模糊。

(二)写作目的:有感而发与应时之作的平衡

《学院节庆序曲》与《悲剧序曲》的创作目的亦是不一样。笔者认为,《学院节庆序曲》的创作似乎带有一种被动的情感。1879年得知要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勃拉姆斯的态度并没有为此感到欢乐,“以潦草地书写在明信片上的短言,宣称接受了”。写作时作曲家不得不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他早已得知需要奉上新的歌曲聊表心意 ,却不得不暂时把作曲一事耽搁。次年,在伊舍尔庄园度假之时,利用闲暇时间,才写成此曲。

《悲剧序曲》的创作是紧接于《学院节庆序曲》之后,它的创作,却只有“《学院节庆序曲》驱使我又写了一首序曲” ,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此外卡尔贝克认为,这首序曲有可能是为原本于1876年《浮士德》创作的戏剧配乐, 但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观点。但从这一句话里面至少可以得知,《悲剧序曲》是他本人本着主动的态度创作的,综合《学院节庆序曲》的创作思想来源以及它的情感宣泄,就有理由去推测,《悲剧序曲》相对于《学院节庆序曲》,有可能是对作曲家本人是一种下意识的克制。

(三)审美趣味:古典与浪漫的平衡

古典主义对勃拉姆斯影响之深,使他终身以之为自己重要的创作理想。节制与均衡是古典主义成熟的标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能与法规达成和解,形式战胜质料,秩序控制混乱”。这一句符合情感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一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美学观念。

在《学院》一曲中,奏鸣曲式为古典主义最为常用的曲式并在浪漫主义得到了继承。作曲家以其牢牢控制整个乐章的结构,使得整个乐章欢快然不失秩序。另外,明晰的主调织体,乐器伴奏突出愉悦的主旋律,基本采用大小调传统功能和声体系,而不是居于浪漫主义的另一潮流,即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

让人难以理解的《悲剧序曲》虽然以奏鸣——回旋曲式,虽加剧了整一个乐章的复杂性,但里面并非没有古典风格的影子,主题素材展开是古典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手法,不过勃拉姆斯将这种手法直接升级为“述展互融”。其配器手法,演奏方式体现多样,与主部激烈情绪形成反差。

生于浪漫主义中的勃拉姆斯,必然受到浪漫主义的一些美学观念影响。强调个体情感的主观表达,将音乐视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手段是浪漫主义美学观点。在浪漫主义中,“作曲家们只在一定程度内尊重曲式和调性关系的常规,但他们的想象力却驱使他们越过曾经一度是合理的限制,去探讨音响的新王国” 。

《学院节庆序曲》的浪漫倾向主要体现在四首大学生歌曲皆为表意性很强的歌曲与丰富的配器手法。而《悲剧序曲》所具有的则是调性的转换非常丰富,音乐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曲式结构较古典主义的复杂。所有这些符合浪漫主义管弦乐的特征。

因此,通过深入挖掘这两首序曲的内部并且结合古典跟浪漫的特征,会发现勃拉姆斯本人在两首作品中都使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审美特征得到较好的平衡。

结语

对浪漫主义时期德奥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在音乐创作中“平衡”取向的分析及对其深层原因的探讨,使我们对这位作曲家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本文从勃拉姆斯著名的姊妹篇《学院节庆序曲》与《悲剧序曲》谈起,对两首作品分别进行了艺术特征和音乐形态分析,比较了造成作品风格对立的诸种作曲手法,指出两首序曲情感表现、写作目的和审美趣味各异。而勃拉姆斯并不认为需要将这些对立矛盾“解决”,只是让他们“并存”。作曲家身受浪漫潮流冲击,但古典并非守旧,他让激情迸发;浪漫不应过度,他以形式节制。这位西方浪漫时期的“反潮流”作曲家,想要以“平衡”使传统与当代达成妥协。

本文还可以对勃拉姆斯的平衡取向还可以从作曲家的人生经历,内在需求与对浪漫主义大潮下的音乐看法等更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但限于篇幅,在此先不叙述。笔者认为,似乎世间上所存在的矛盾,有些矛盾他是能清晰地明白并不是一定彻底得到解决。两者并存亦不失为一种新方法。古典主义音乐在勃拉姆斯手中得到不一样的继承与运用,并在音乐史上永恒发亮。

参考文献

[1][英] 保罗·霍尔姆斯:《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勃拉姆斯》,王婉容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71页。

[2]奥托·哥特里勃—比尔罗特《比尔罗特与勃拉姆斯的书信集》(柏林和维也纳,1935年)。另见《约翰奈斯·勃拉姆斯与特奥多尔·比尔罗特:记录着一份音乐友情的书信集》,汉斯·巴尔坎翻译并编辑(诺尔曼,奥拉克荷马,1957年),第96页。

[3][德] 马克斯·卡尔贝克《约翰奈斯·勃拉姆斯》,4卷,第二版,第258页

[4][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620页

[5][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 《西方音乐史(第六版)》,余志刚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第461页

作者简介:陈昆翔(1993.03-),男,广东省佛山市人,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论文作者:陈昆翔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  ;  ;  ;  ;  ;  ;  ;  

从勃拉姆斯两首序曲看其平衡矛盾冲突的取向论文_陈昆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