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想象:亟需澄清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亟需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是真实的,但又是可以想象的,历史因想象而变得鲜活。学界有许多关于历史想象的论述,在给我们以很大启迪的同时,也留下了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本文拟就历史想象的几个问题谈一些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问题一:历史想象何以可能?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一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一是指我们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和叙述[1]。历史不可能重演,这就为历史想象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历史想象应是以历史真实为前提的。 1.历史的真实是一种残缺的真实 一般认为,历史具有连续性,即历史处于因果关系之中,历史事件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因必有其果,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绝对的连续关系。当然,也有人提出历史非连续性与间断性的观点。福柯在《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一书中就描绘了断裂的历史。福柯认为,西方文化对疯癫的态度不是连续不变的,而是断裂的。其实,福柯也并非完全否定历史的连续性,他只是批判传统史学家对历史断裂性的忽视,“在福柯看来,真实的历史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2]。因此,历史的连续性是绝对的,而间断性是相对的。历史的连续性为历史想象提供了可能。因为,客观历史总表现为一种残缺的真实,人永远无法完整地记录客观的历史。换言之,历史发展的点与点之间会存在或短或长的间隙(或缺失),如何还原这些由于历史记录不完整而出现的间隙(或缺失),需要历史的想象。而历史的连续性所提供的历史发展的某种态势为历史想象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循着历史发展的态势去还原真实的历史。 2.历史的真实是一种水形的真实 历史表现为具有思想和意识的人在立体空间中的一种矢量运动,由此构成了历史的四维空间。从时间上讲,历史是有始无终的;从空间上讲,历史是无边无际的;从深度上讲,历史是深不可测的;从结构上讲,历史是变幻莫测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的真实是一种水形的真实。换言之,历史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状,不同的人因为知晓多少不同、认识深浅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和视野不同等,可以书写出千差万别的历史,即书写的历史表现为一种柔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可以随意捏造)。这种水一般的柔性,为历史想象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使历史想象成为可能。 3.历史的真实是一种符号的真实 卡西尔说:“(人)不再生活在一个仅仅的物质宇宙中,人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之内。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是这一个世界的部分。它们是不同的丝线,编织了一幅符号之网,人类经验的纠结之网。人类在思想和经验方面的一切进步,改良和加强了这一个网。”[3]36因此,他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由于人是“符号的动物”,从这个角度讲历史也由符号构成,认识和建构历史首先是解读历史符号的过程。他说:“历史学家,像物理学家一样,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中,但他在他的研究的刚开始所发现的东西,不是一个物质对象的世界,而是一个符号宇宙,一个充满了符号的世界。首先,他必须学习去读这些符号。任何历史事实,不论它显得多简单,只能由这样一个先行的符号分析来决定和了解。不是事物或者事件,而是文件或记录才是我们历史知识的第一个和当下的对象。只有通过这些符号资料的介入和插进,我们才能够把握真正的历史资料——那些过去的人物和过去的事件。”[3]248他还说:“如果历史学家失败于读出他的记录的符号语言,历史对他而言,还是一部秘密的书本……他不只在书本、年鉴或回忆录中找到他的文字,他还必须读象形文字或楔形刻字,看一幅画布上的色彩,大理石或青铜的雕像,教堂或庙宇,钱币或宝石。”“历史是尝试要将这些过去的一鳞一爪融合在一起,并将它们综合模铸成为新的形状。”[3]251由此可见,历史的真实是一种符号的真实,释读和建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凭借历史学家的想象。 总之,历史想象是以历史真实为前提的,历史的真实为历史想象提供了原形。正是因为历史的真实具有残缺性、水形性和符号性,历史想象才成为一种可能。 问题二:历史想象有何价值? 历史想象不仅可能,而且也为历史研究或解读历史所需要。历史想象为历史的求真开辟道路,并将丰富历史的真实。那么,历史想象在重构历史中有哪些价值呢? 1.历史想象可以弥合历史的断裂 本质上讲,历史是连续性的。但是,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历史的连续常常被中断,表现为历史的间隙。历史想象可以依据历史连续性提供的历史发展态势,弥合历史的断裂。例如,弥合历史事件缺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想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孟子率众弟子游学齐国实有其事,但缺乏记述详情的直接史料。游学主要在齐宣王时期,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即当时的稷下学宫是规模巨大的讲学、教育、研究、论辩、交流的著名场所。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孟子在稷下学宫讲学,他的弟子与其他学派的学者及其弟子争鸣与交流的情景。二是想象历史事件的历史细节,如司马迁写鸿门宴就运用了历史想象对历史事件的细节进行了刻画。“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但是他笔下的鸿门宴,犹如他本人在场亲眼所见一样,他笔下的许多细节都是合理的想象”[4]。三是想象历史事件的演进,这就是柯林武德所说的:“我们的权威们告诉我们说,有一天恺撒在罗马,后来又有一天在高卢,而关于他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旅行,他们却什么也没告诉我们;但是我们却以完美的良知而插入了这一点。”[5]237 2.历史想象可以丰富历史的形象 历史以求真为宗旨,以表述理性、严谨为特征,往往使鲜活的历史变得不够丰富,缺乏生机。而历史想象可以丰富历史的形象。例如,历史想象可以活化历史人物的形象。司马迁写《屈原列传》时留下了屈原身世、经历、形象、创作等方面的许多空白和间隙。好在有屈原的《离骚》《天问》和《渔父》等作品传世,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依据。从《庄子》一书散发的山泽林野的气息中想象庄子少年时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情景;从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遭李陵之祸……”的叙述中想象司马迁的心路历程。一般而言,关于历史人物的记载大多比较简练,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作品和人物的相关活动,想象历史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习惯、性格、生活等,从而活化人物、丰满人物的形象。 3.历史想象可以重构历史的画卷 由于人们已知的历史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历史才具有足够的柔性,即笔者所谓的“水形的真实”。许多历史空白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假如我们在空白的历史上发现一个点,或两个、三个点,甚至更多的点,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凭借人类的“先验”想象勾勒起曾经空白的历史轮廓,进而重构历史的画卷。例如,由于缺乏文字记载,过去我们对原始社会的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是随着考古学、人类学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原始社会的面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今人的眼前。需要强调的是,笔者所说的“重构历史画卷”并非颠覆历史,主要强调三重意思:从宏观上讲,对于一块尚未开发的历史处女地(一个新的史学空间或史学领域),历史想象有整体建构功能。如对于古巴蜀文明,过去或许人们不知或者知之甚少,随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我们对古巴蜀文明有了越来越清晰的了解(当然依然有未解之谜,相信以后还会出现新的未解之谜);从中观上讲,是对原有历史空白的修补或丰富。如我们对秦朝的历史已有所了解,但是秦兵马俑的发现与发掘,丰富了我们对秦朝社会的了解;从微观上讲,是对普通人个体生活的复原。如关于某个时代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如何根据零星的记载复原其一生的生活。的确,历史想象可以重构历史的画卷,让水形的历史变得有形。可以说,历史探索中的许多领地都是以历史想象的“犁”来开拓的。 问题三:历史想象如何分类? 张耕华先生将柯林武德的历史想象称为“历史想象Ⅰ”,将海登·怀特的历史想象称为“历史想象Ⅱ”[6]114;与此同时,张耕华先生认为,历史想象有五种形式:为叙事生动而加入的想象;借用文学虚构来补正史实的想象;联接史实节点、保持叙事完整的想象;运用反事实而进行的想象;为架构历史情节的想象[7]。冯一下先生阐述了历史想象的八种途径和方法:借助相关史料进行想象;根据历史人物的作品(言论)想象;依据历史人物的身份性格想象;依据常识想象;参照类似情景想象;转换角度想象;在历史推断的基础上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8]。笔者认为,张耕华先生讨论的“历史想象Ⅰ”和“历史想象Ⅱ”并非是对历史类型的划分,而是对柯林武德和海登·怀特两种历史想象的区分;而他的五种历史想象形式,又有重叠交叉之嫌。冯一下先生阐述的是历史想象的八种途径和方法,亦非分类。从类型学的角度讲,历史想象的分类应选择某种标准,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混乱。笔者从历史复原的视角进行梳理,认为历史想象有以下三种类型。 类型一:为丰满历史形象、增添叙事生动而进行的历史想象 此类想象有两种情形:一是人们根据史料记载,依据自身经验或常识,将文字描述转为有形的想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9]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想象将有关秦始皇的文字记述在脑海中转换成生动的人物形象。二是凭借史料和经验,运用合理推论,得出生动的历史形象。例如,冯一下先生从张骞出使西域两次出逃中推论出张骞之“胡妻”是个美丽善良的姑娘。他说:在记述张骞和“胡妻”的婚姻史时,班固留下了太多的空白,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张骞之妻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匈奴姑娘,她深爱张骞,理解和支持丈夫的事业,她心甘情愿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试想,夫妻长期朝夕相处,张骞想干什么,她能不知道?如她向匈奴当局告密,不要说两次,张骞恐怕一次也逃不出匈奴的控制[8]。 类型二:为联接史实节点、保持叙事完整而进行的历史想象 此类历史想象即柯林武德的“历史想象Ⅰ”。历史因自然或人为的种种原因存在着许多空白与间隙,人们可以凭借先验的想象,弥合历史的空白与间隙,从而使历史完整而丰满。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述孙膑和庞涓的同学关系时说:“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此处,司马迁的记述留下了一串空白和间隙,即庞涓以什么名义和方式“召”孙膑、孙膑又何以一“召”即去呢?凭借先验的想象可以作以下历史想象:一天,孙膑家来了一位远客,自称来自魏国,带有将军庞涓的亲笔信。孙膑展信一看,的确是老同学的笔迹。信中说,多年不见,十分想念,当年一起学习切磋兵法的情景不时浮现在脑海中。如今弟在魏国过得还可以,如有空闲,欢迎老同学来魏国看看,把酒话旧,切磋兵法,岂不快哉!读完,孙膑脸上露出笑容,愉快地向来客介绍当年和庞涓共同学习兵法的情景。来人诚挚而热情地再次转达庞涓的邀请。盛情难却,孙膑当即表示,让他把家中的事情安排一下,过两天即去魏国。应该说,这样的想象有合理性和可信性[8]。 类型三:为拓展历史空间、建构历史图像而进行的历史想象 此类历史想象有点类似海登·怀特的“历史想象Ⅱ”,但我们不应抹杀历史想象与文学虚构的界限。历史想象需以史料为支撑,同时,还必须与客观历史相一致。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那么,历史想象有可能滑向文学虚构。笔者所谓的“为拓展历史空间、建构历史图像而进行的历史想象”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客观历史因大部分如淹没在海洋中的“冰山”而不为人们所知,这些不为人们所知的客观历史通过新史料的发掘显露出一些零星的线索,史学家凭借这些线索有可能拓展历史研究的空间,从而在这个新的空间建构一幅历史图卷,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对古巴蜀文明的探索即属于这一种情形。另一种情形是,客观历史有许多材料,但尚未构成历史画卷,就像一张画被撕碎了,需要将碎片化的画,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图像,史学家需要将碎片化的历史材料拼接成一幅历史画卷。相同内容的历史,由于史学家掌握的材料不同,撰写的视角不同,建构的历史图像可能不会完全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可以随意编造或任意虚构。 问题四:历史想象的边界是什么? 历史不是文学,不能虚构,但历史可以想象。历史想象往往因越雷池一步而变为文学虚构。那么,历史想象的边界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历史想象的边界是以下四个条件的交集。 1.以历史材料为依据 历史想象必须以史料为依据,否则,就是文学的虚构臆想,即所谓“史必征实,诗可凿空”[10]。在史学史上不乏因为过度想象而牺牲历史真实性者,如19世纪英国的麦考莱等。麦考莱强调历史著作必须首先能吸引读者,为了收到艺术效果,可以牺牲历史的真实性。也有因为以史实为基础、通过历史想象构建历史的成功者,如史景迁的系列史著、黄宇仁的《万历十五年》等。汪荣祖先生曾说:“史实若以征实为心,虽纵笔亟写,惟妙惟肖,未必虚拟,因由征实而虚拟的‘历史现场’,绝非凭空杜撰,实根据可靠的史实来建构,虽具文学兴味而不失实,岂非嘉甚?”[11] 2.以客观历史为底板 历史想象必须以客观历史为底板,亦即历史想象需要符合历史之真;如果想象的历史不是发生的客观历史(历史上没有存在过的人或事),那么,这种历史想象只能是一种文学虚构。因此,柯林武德强调历史想象应服从“一切历史都必须与它自己相一致”的原则[5]243。 3.以人类理性为逻辑 历史想象之所以得以实现,在于人类具有理性,以理性的力量为历史想象开拓历史研究的空间。所谓理性是基于人类的先验、常识、经验、知识等对事物所作思维缜密的判断。故冯一下先生在论述历史想象时说,可以“依据常识想象”“参照类似情景想象”“在历史推断的基础上想象”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等等。历史想象本质上是一种以史料为基点的逻辑推演。 4.以史家修养为关键 历史想象有赖于史家的修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外的知识和(具有广泛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一般而言,史家的修养越高,其历史想象的空间也就越宽阔,因为他可以纵横驰骋,左右逢源。由此可见,历史想象不是天马行空式的虚构臆想,而是有其自身的边界的。这是由历史想象的宗旨——追求客观、真实和科学所决定的。 问题五:历史想象能否检验? 历史想象能否检验,检验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有关历史想象的又一个需要澄明的问题。笔者认为,历史想象是可以检验的,而检验的标准则是实践。韩震、孟鸣歧在《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中说:“作为人类历史活动的社会实践,既是历史认识的起点,也是历史认识真理性得以检验的标准,因而也是历史认识的归宿,只有为实践活动所证实为真理的认识才能成为人类文明有机体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为人类新的历史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借鉴,从而历史认识才能成为我们构筑人的世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2]181毫无疑问,这一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观点。 然而,由于历史是既往的事物,所以,历史想象是否符合客观历史的检验往往是非常困难的。试想,马航失联客机MH370动用了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定位、搜寻,至今还不知其下落,更无法确证其失联的历史真相,目前种种猜测都只能是一种“历史想象”,在黑匣子找到前,马航MH370客机失联的历史真相无从确证,只能是一个暂时无法破解的历史之谜。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否定实践检验历史想象的理由,因为,“史学实践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它是以经过考证的史料来验证历史学家的历史诠释是否与之相符来判定历史诠释的真伪”[12]184。因此,史学实践是漫长而艰苦的探索,历史想象的检验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认识和理解历史想象的上述几个问题,对我们运用历史想象进行历史教学大有裨益。我们应努力让历史教学在历史真实与历史想象的回响中展现其灵动、唯美、诗意的魅力!标签:历史论文; 读书论文; 孙膑论文; 张骞论文; 古希腊论文; 历史故事论文; 历史学论文; 军师论文; 战国时期论文; 汉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