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詞義引申變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談詞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詞義發展是漢語詞彙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幾千年裹漢語產生了無數新詞,也有大量舊詞死亡。與此同時,漢語詞彙普遍實現了多義化。新詞義不斷產生,同樣的詞可以傳達更爲豐富的信息内容,從而大大提高漢語詞的表達能力,也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
中國傳統語言學家認爲,新詞義的產生和詞義變化主要是通過詞義引申來實現的。所謂“引申”,就是從詞的本來意義又派生出新的意義。本義和引申義之間有這樣那樣的聯係。古時沒有引申義的名稱,但已接觸到這個問題的實質。許慎《説文解字》主要講字的本義,偶然也涉及詞義引申。一個字大都代替一個單音詞,如卷五下《來部》:“周所受瑞麥來麰。……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段玉裁注:“自天而降之麥,謂之來麰,亦單謂之來。因而凡物之至者皆謂之來,許意如是。……引申之義行,而本義廢矣。”意即“來麰”的“來”,得名於“天所來也”,故引申爲行來的“來”。唐代孔穎達《五經正義》不止一次談到詞義引申。如《左傳·昭公十四年》:“楚子使然丹簡上國之兵於宗丘。”孔穎達《正義》:“兵者,戰器之名,戰必令人執兵,因即名人爲兵也。”五代徐鍇《説文解字繫傳》談到詞義引申的地方更多一些。如《説文·羽部》:“翁,頸毛也。”徐鍇按:“《爾雅》多謂草華莖細葉叢出爲翁苔,取名於此也。又謂老人爲‘老翁’,言其頸毛白而彊短,若此鳥頸也。”《木部》:“極,棟也。”徐鍇按:“極,屋脊之棟也。今人謂高及甚爲‘極’,義出於此。”
清代學者正式把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定名爲“引申義”。江藩《經解入門》:“字有義,義不一。有本義,有引申義,有通假義。”段玉裁等學者對詞義引申作了大量的分析闡明。如《説文·戉部》:“戚,戉也。”段注:“戚、戉亦分二物,許則渾言之耳。戚之引申義爲促迫,而古書用‘戚’者,俗多改爲‘蹙’。試思‘親戚’亦取切近爲言,非有異義也。……戚訓促迫,故引申訓憂。《小明》‘自詒伊戚’,傳曰:‘戚,憂也。”《我部》:“我,施身自謂也。”段注:“施者,旗貌也。引申爲施捨者,取義於旗旒下垂也。”《周禮·天官·人》:“人掌以時爲梁。”孫詒讓《正義》:“蓋梁本爲橋梁,引申爲魚梁之稱。魚梁,绝水爲之……爲魚梁者,先以土壅水使不流,而後於梁中開爲關空,使魚得從中出,以入於笱。”二十世紀西方語言學傳入中國,把詞義的發展變化概括爲擴大、縮小、轉移三種方式,其實都可以包含在詞義引申的研究範疇裏。
當代學者對詞義的引申變化從不同角度做過許多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們在《簡明漢語史》中也討論過這個問題,語焉未詳,所以有繼續討論的必要。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關係十分複雜,本文分爲32個小類進行討論。其中1-18類是詞義引申,詞性未變;19-32類是詞義引申,詞性也起了變化。
1.本義和引申義所反映的事物有類似的形狀。如:
距 本義是雞脚後面突出家脚趾的部分。《説文·足部》:“距,雞距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氏介其雞,郈氏爲之金距。”引申爲古代兵刃或釣鉤上的倒刺。漢李尤《武庫銘》:“搏噬爪牙,鋒距之先。”《淮南子·原道》:“夫臨江而釣,曠日而不能盈羅,雖有鉤箴芒距,微綸芳餌,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數,猶不能與網罟争得也。”
囷古代圓形穀倉。《説文·囗部》:“囷,廪之圜者。”《詩·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鄭箋》:“圓者爲囷。”引申爲樣子像囷的事物。《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郝懿行《箋疏》:“蓋言草木屯聚如倉囷之形也。”
墉 本義是城墻。《説文·土部》:“墉,城垣也。”《詩·大雅·皇矣》:“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毛傳》:“墉,城也。”引申爲高墻。城與墻都是用土、石、磚等築成的屏障或周邊。《詩·召南·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毛傳》:“墉,牆也。”唐崔融《登東陽沈隱侯八詠樓》詩:“旦登西北樓,樓峻石墉厚。”
2.本義和引申義有類似的性質。如:
淺 本義是不深。《説文·水部》:“淺,不深也。”段玉裁注:“按:不深曰淺,不廣亦曰淺。”《詩·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引申爲淺薄,見識不廣。《荀子·修身》:“多聞曰博,少聞曰淺。”《晉書·王豹傳》:“敢以淺見,陳寫愚情。”
瘠 本義是瘦。《玉篇·疒部》:“瘠,瘦也。”《禮記·曲禮上》:“毀瘠不形,視聽不衰。”引申爲土質磽薄,不肥沃。《國語·魯語下》:“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荀子·富國》:“田瘠以穢,則出實不豐。”
賤 本義是價格低,不值錢。《説文·貝部》:“賤,賈(價)少也。”《漢書·昭帝紀》:“穀賤傷農。”杜甫《歲晏行》:“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引申爲地位低下。《玉篇·貝部》:“賤,卑下也,不貴也。”《論語·里仁》:“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韓愈《師説》:“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本義和引申義有類似的功能或作用。如:
槍 古代的槍,指長柄上有尖尖的刺擊兵器。《説文·木部》:“槍,炬也。”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歫人之械也。”《墨子·備城門》:“槍二十枝。”《舊五代史·王彥章傳》:“常持鐵槍,衝堅陷陣。”引申爲小口徑的發射子彈的武器。《清史稿·兵志》:“後膛槍及開花砲子,試演均能如法。”
毀 本義是破壞。《説文·土部》:“毀,缺也。”段玉裁注:“缺者,器破也,因爲凡破之稱。”《商君書·修權》:“中程者賞之,毀公者誅之。”引申爲誹謗、毀謗。就是無中生有,説別人的壞話,破壞別人的名譽。《莊子·盜跖》:“好面譽人者,亦好背面毀之。”
4.引申義是比喻義的固定。如:
煎、煎熬 本義是把鍋裹的食物燒乾、烹煮。《説文·火部》:“煎,熬也。”《墨子·非樂上》:“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爲不甘也。”《世説新語·文學》:“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戰國策·魏策二》:“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比喻折磨,痛苦。《古詩爲焦仲卿妻作》;“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杜甫《羌村》詩之二:“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王逸《九思·怨上》:“我心兮煎熬,惟是兮用憂。”馮夢龍《掛枝兒·阻雨》:“只因那風和雨,使我煎熬。”《現代漢語詞典》:“煎熬,動,比喻折磨:受盡煎熬。”
斗筲 斗和筲都是容器。斗容十升,筲容十二升,容量都不大。“斗筲”連用,可以指斗和筲。桓寬《鹽鐵論·通有》:“家無斗筲,嗚蟲在室。”引申爲比喻器量狹小,見識短淺(的人),《論語·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爪牙 “爪”是鳥獸的爪子,“牙”是牙齒。《荀子·勸學》:“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和牙都是禽獸覓食的工具,也是搏擊自衛的武器,因用以比喻保衛國家的武臣。《詩·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孔穎達《正義》:“鳥用爪,獸用牙,以防衛自身。此人自謂王之爪牙,以鳥獸爲喻也。”又比喻某些派別或集團首領下面的追隨者。如《後漢書·實憲傳》:“憲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爲爪牙。”現代漢語裏,這個意義含有貶義,多用以比喻壞人的追隨者或幫兇。
5.詞義擴大。就是擴大詞的應用範圍。邏輯上則是擴大概念外延,縮小内涵,即減少特徵。“江”、“河”兩字由專指長江、黄河引申爲河流的通稱,是典型的例子。又如:
雛 本指小鳥。《説文·隹部》:“雛,雞子也。”段玉裁注:“雞子,雞之小者也。”《淮南子·時則》:“以雛嘗黍。”高誘注:“雛,新雞也。”擴大爲一切幼小的動植物或人。白居易《曉鶯》詩:“百鳥乳雛畢,秋燕獨蹉跎。”王士稹《遊金陵城南諸剎記》:“雛松數株,殊失古意。”魯迅《爲了忘却的記念》:“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豚 本指小豬。《説文·豕部》:“豚,小豕也。”《論語·陽貨》:“歸孔子豚。”詞義擴大指一切的豬。《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不失其時。”陸游《遊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姪 本來是女子稱兄弟的子女爲姪。《説文·女部》:“姪,兄之女也。”《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儀禮·喪服》:“姪者何也?謂吾姑者,吾謂之侄。”漢代以後,詞義擴大,男子也稱兄弟或同輩親友的子女爲姪。《顏氏家訓·風操》:“案《爾雅》、《喪服》經、《左傳》姪名雖通男女,並是對姑之稱。晉世以來,始呼叔侄。今呼爲姪,於理爲勝也。”《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蚡爲諸郎,未貴,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姪。”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之九:“稚侄初學步,牽衣戲我前。”《紅樓夢》六回:“因他爹娘連吃的没有,天氣又冷,只得帶了你姪兒奔了你老來。”
6.詞義縮小。就是縮小詞的應用範圍。邏輯上則是加深概念内涵,縮小外延,擴大特徵。如:
朕 第一人稱代詞:我。上古貴賤通用。《爾雅·釋詁下》:“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貴賤皆自稱朕。”《楚辭·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孟子·萬章上》:“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從秦開始,“朕”只作爲皇帝自稱,臣民不得擅用。《爾雅·釋詁下》:“朕,我也。”邢昺疏:“秦始皇二十六年,定爲至尊之稱,漢因不改,以迄於今。”《舊唐書·太宗紀》:“帝曰:‘朕方選天下之才,爲天下之務,委任責成,各盡其用。’”《三國演義》八十五回:“先主謂衆官曰:‘朕已托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義事之。’”
枚 作爲量詞,從上古到中古,用途都很廣泛。①相當於“箇”。《玉篇·木部》:“枚,箇。”《墨子·備高臨》:“用弩無數,出人六十枚。”《世説新語·假譎》:“因下玉鏡臺一枚。”②相當於“塊”。《墨子·備城門》:“二步積石,石重千鈞以上者五百枚。”蘇軾《與佛印禪若書》:“收得美石數百枚。”③相當於“枝”。《墨子·備城門》:“槍二十枚。”④相當於“株”。《後漢書·五行志四》:“(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沛國勃海大風,拔樹三萬餘枚。”⑤《世説新語·汰侈》:“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幹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⑥相當於“件”。《史記·貨殖列傳》:“木器鬃者千枚。”⑦相當於“條”。庾信《謝滕王賫巾啓》:“奉教垂賜鹿子巾一枚。”⑧長度單位。二分爲枚。《周禮·考工記·輪人》:“十分寸之一謂之枚,部尊一枚,弓鑿廣四枚,鑿上二枚,鑿下四枚。”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説法:“枚,跟‘箇’相近,多用於形體小的東西。三枚獎章,不勝枚舉(無法一個一個地全舉出來)。”“枚”的使用範圍大大縮小了。
7.詞義轉移。就是由一個意義變成了另外一個意義,而原義逐漸被別的詞所替代。王力先生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脚”字,它的意義由“小腿”轉移到“身體最下部接觸地面的肢體”。又如:
趾 本義是脚。《爾雅·釋言》:“趾,足也。”郭璞注:“足,脚也。”《易·噬嗑》:“屨校滅趾,不行也。”陸德明《釋文》:“趾,足也。”《詩·豳風·七月》:“四之日舉趾。”《毛傳》:“四之日,周四月也,民無不舉足而耕矣。”漢代產生“脚趾”義。《易林·困之鼎》:“踝踵足傷,右趾病瘍。”《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足五趾骨》:“趾者,足之指也。名以趾者,所以別於手也,俗名足節。”《徐霞客遊記·游黄山日記》:“上百步雲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現代漢語裹除“趾高氣揚”等慣用詞語外,“趾”的本義逐漸爲“脚”所代替了。
涕 本義是眼淚。《説文·水部》:“涕,泣也。”段玉裁注:“按:‘泣也’二字,當作‘目液也’三字,轉寫之誤也。”《玉篇·水部》:“目汁出曰涕。”《楚辭·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洪興祖補注:“掩涕,猶抆淚也。”諸葛亮《出師表》:“今當速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漢代產生“鼻涕”義。《素問·解精微論》:“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爲涕。”王冰注:“鼻竅通腦,故腦滲爲涕,流於鼻中也。”王褒《僮約》:“詞窮咋索,仡仡叩頭,兩手自搏,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韓愈《寄皇甫湜》詩;“坼書放案頭,涕與淚俱垂。”於是“涕”的本義“目中液”逐漸爲“淚”替代了。
8.引申義是特指原詞意義中的某一部分。如:
穴 本義是土穴、洞穴。《説文·穴部》:“穴,土室也。”宋玉《風賦》:“枳句來巢,空穴來風。”中醫學中“穴”特指人體可以進行針刺的部位,多是神經末梢密集或神經纖維經過之處。《素問·氣穴論》:“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張機《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墨 本指繪畫寫字用的黑色顏料。《説文·土部》:“墨,書墨也。”古代特指五刑之一的墨刑,即在犯人臉上刺字,並染以黑色。《周禮·秋官·司刑》:“墨罪五百。”鄭玄注:“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又特指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墨翟和他所創造的墨家學派。《韓非子·顯學》:“故孔墨之後,儒分爲八,墨離爲三。”
9.意義變重。如:
諭 本義是告訴。《説文·言部》:“諭,告也。”上下通用。《淮南子·氾論》:“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後來“諭”指上級對下級的文告或指示,特指皇帝的詔令,意思就重了。《漢書·南粵王趙佗傳》:“故使賈馳諭告王朕意。”孔尚任《桃花扇·修札》:“若肯發一手諭,必能退却。”《紅樓夢》九十四回:“老爺的諭,除了上墳燒紙,要有本家爺們到他那裏去,不許接待。”《兒女英雄傳》三回:“一面就在家信裏諭知公子:無論中與不中,不必出京。”
賣 本義是出售貨物,拿貨物换錢。《説文·出部》:“賣,出物貨也。”《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取其玉,特賣之,則爲石。”《漢書·龔遂傳》:“民有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此義古今通用。引申爲叛賣。爲了自己的利益而出賣祖國或親友,意思就重了。《史記·蘇秦列傳》:“人有毀蘇秦者曰:左右賣國反復之臣也。”《漢書·酈商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10.意義變輕。如:
病 本指病重。《説文·疒部》:“病,疾加也。”《論語·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爲臣。”何晏集解:“包曰:疾甚曰病。”《吕氏春秋·知節》:“仲父之疾病矣。”引申爲一般的患病,生病,意義變輕了。《戰國策·趙策》:“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世説新語·方正》:“韓康伯病,拄杖前庭逍遙。”
執 本義是逮捕(罪人)。《説文·牽部》:“執,捕罪人也。”《詩·大雅·常武》:“鋪敦淮濆,仍執醜虜。”《左傳·僖公五年》:“遂襲虞,滅之,執虞公。”引申爲用手握著,拿著。意義就輕了。《詩·邶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世説新語·傷逝》:“王亦不與語,直前哭,甚慟,不執末婢(謝琰小字)手而退。”《西遊記》四回:“(孫悟空)手執如意金箍棒,領衆出門。”
11.意義變好。如:
驕傲 本指自以爲了不起,看不起別人。《楚辭·離騷》:“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娱以淫遊。”王逸注:“倨簡曰驕,侮慢曰傲。”《新唐書·劉彙傳》:“又不能訓子,皆驕傲不度。”引申爲自豪,或值得自豪的人和事。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遣樣的英雄而驕傲。”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七届二中全會上的講話》:“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後頭。”
乖 本義是違背,不和諧,不順利。《荀子·天論》:“父子相疑,上下乖離。”《韓非子·亡徵》:“内外乖者,可亡也。”元稹《遣悲懷》詩三首之一:“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引申爲乖巧、機靈。李廓《上令狐舍人》詩:“宿客嫌吟苦,乖童恨睡遲。”無名氏《百花亭》二折:“卜兒上云:早是俺乖,倘或這妮子跟着王瑍走了,可怎了也?”湖南方言“乖”又有漂亮的意思。周立波《山鄉巨變》一:“伢子倒乖,臉模子儼像她媽媽。”詞義都由壞變好了。
12.意義變壤。如:
龜 唐宋以前龜一直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有很高的地位。《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三輔黄圖》:“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高似孫《緯略》:“玄武即龜之異名。龜,水族也,其色黑,故曰玄。”《史記·龜策列傳》:“龜者,天下之寶也。”漢代太子及諸王佩金印龜紐,高官印章都有龜形,因而後來人們把印章雅稱爲“龜”。唐代五品以上官員不僅要穿龜衣,還要帶龜袋或龜佩,死後可賜龜趺碑,以流芳百世。“龜鳳”比喻賢人,“龜鶴遐齡”美稱高壽。古人起名也喜歡用“龜”字。唐代有音樂家李龜年,詩人陸龜蒙,宰相崔從龜,文學家白行簡之子字阿龜。宋代有蘇總龜、彭龜年、楊龜山、劉應龜等名人,陸游號放翁,爲了表示自己的人格氣魄,又取號龜堂。元代統治者爲蒙古人,他們世居草原,以牧獵爲生,鷹犬爲伴,對龜没有什麽印象。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龜的名譽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玄武”被“錦雉”代替了,官印中用八思巴文和三臺直紐取代了漢文龜紐。更有甚者,龜成爲淫亂的象徵,用來比喻縱妻行娼、亂倫無恥的行爲。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十八載有一首《敗壞子孫詩》中有“宅眷皆爲橕目兔,舍人總作縮頭龜”之句,並加注云:“妻有外遇,龜喻其夫。”明代繼承元人的看法,教坊司伶人常戴綠頭巾,以別於士庶之服。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八:“妻有淫者爲綠頭巾。”妓院的老鴇叫“龜婆”,妓院中管理妓女的男子叫“龜頭”,妓院雜役叫“龜奴”或“龜子”,等等。於是,“龜”字就從受人尊敬的地位跌入淫亂污穢的深淵,很難翻身了。
13.反向引申,引申義與本義意義相反。如:
落 本指樹葉凋零、掉落。《説文·艸部》:“落,凡草曰零,木曰落。”《詩·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比喻人死亡。《書·堯典》:“帝乃殂落。”孔穎達疏:“落者,若草木葉落也。”萬物終始相代,故“落”又有“開始”之義。《詩·周頌·訪落》:“訪予落止,率時昭考。”毛傳:“訪,謀。落,始。”《逸周書·文酌篇》:“物無不落。”孔晁注:“落,始也。”《爾雅·釋詁上》:“落,始也。”郝懿行《義疏》:“落本殞墜之義,故云‘殂落’。此訓‘始’者,始終代嬗,榮落互根,《易》之‘消失’,《書》之‘治亂’,其道胥然。”
躋 本義是登上、上升。《説文·足部》:“躋,登也。”《爾雅·釋詁下》:“躋,陞也。”《易·震》:“躋於九陵,”孔穎達疏:“躋,升也。”上升太高者容易墜落,於是引申爲下墜。《史記·宋微子世家》:“今女無故告予,顛躋,如之何其?”裴駰集解引馬融曰:“躋,猶墜也。”
受 本義是接受,得到。《廣雅·釋詁三》:“受,得也。”《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諸葛亮《出師表》:“受命以來,夙夜懮歎。”一方接受,另一方則須要付出。於是“受”又有“付予、授予”義。《説文·部》:“受,相付也。”《左傅·成公十三年》:“畏君之威,而受命於吏。”韓愈《師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授”。《説文·手部》:“授,予也。”段玉裁注:“手付之令其受也。”
養 本義是供養,供給長輩生活費用。《説文·食部》:“養,供養也。”《論語·爲政》:“今之孝者,是謂能養。”《戰國策·齊策》:“至老不嫁,以養父母。”長輩向晚輩索取供給也叫“養”,於是“養”反向引申爲“取”。《詩·周頌·酌》:“於鑠王師,遵養時晦。”《毛傳》:“養,取。”孔穎達《正義》:“率此師以取是暗昧之君。”《荀子·君子》:“論知所貴,則知所養矣。”王先謙集解引陳奂曰:“案:養,取也。知所養,知所取法也。”
14.本義表示原料,引申義表示以之製成的成品。如:
葛 本爲植物名,其莖皮纖維可以織布。《説文·艸部》:“葛,絺綌艸也。”《詩·王風·采葛》:“彼采葛兮。”《毛傳》:“葛,所以爲絺綌也。”引申爲用葛纖維織成的布。《韓非子·外儲説左下》:“冬羔裘,夏葛衣。”杜甫《端午日賜衣》詩:“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絲 本義是蠶絲,爲製作絲綢絹帛等織物的原料。《説文·絲部》:“絲,蠶所吐也。”聶夷中《詠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糓。”引申爲絲織物,綢帛。晁錯《論貴粟疏》:“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漢書·公孫弘傳》:“妾不衣絲。”
15.以部分稱代全體。本義是人、物某一部分的名稱,引申義則指人、物全體。如:
手 本指人體上肢前端能拿東西的部分,也泛指人的上肢。《説文·手部》:“手,拳也。”段玉裁注:“今人舒之爲手,卷之馬拳,其實一也。”《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引申爲擅長某種技能的人或做某種事的人。《北史·崔季舒傳》:“銳意研精,遂爲名手。”《初刻拍案驚奇》卷七:“刀斧手得旨,推出市曹斬首。”《兒女英雄傳》二十三回:“一對對儀杖,一雙雙鼓手,進門都排到兩邊。”
輪 本義是車輪,輪子。《説文·車部》:“輪,有輻曰輪,無輻曰輇。”《詩·魏風·伐檀》:“坎坎伐輪兮,寘之河之漘兮。”引申爲車。《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晉人與姜戎邀之殽而擊之,匹馬隻輪無反者。”王嘉《拾遺記·周穆王》:“又副以瑶華之輪十乘,随王之後,以載其書。”
16.以事物名代稱與其有關者。如:
兵 本義是兵器,武器。《説文·发部》:“兵,械也。”段玉裁注:“械者,器之總名。”《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荀子·議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引申爲持有兵器的人,士兵。《左傳·昭公十四年》:“夏,楚子使燕丹簡上國之兵於宗丘,且撫其民。”孔穎達疏:“戰必令人執兵,因即名人爲兵也。”杜甫《兵車行》:“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緇 本義是黑色的帛。《説文·系部》:“緇,帛黑色也。”《儀禮·士冠禮》:“緇帶素。”鄭玄注:“緇帶,黑繒帶。”佛教徒穿緇布衣,因而“緇”又指代出家的佛教徒。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一“胡統寺”:“其資養緇流,從無比也。”洪邁《夷堅丙志·程佛子》:“每歲必以正月十六日,設齋飯緇黄,名曰龍會齋。”黄:道士,道士黄冠。
黛 本義是古代婦女畫眉毛用的黑色顏料。《釋名·釋首飾》:“黛,代也。減眉毛去之,以此晝代其處也。”白居易《王昭君二首》詩之一:“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引申爲婦女眉毛的代稱。蕭繹《代舊姬有怨》詩:“怨黛舒還斂,啼紅拭復垂。”吴易《滿江紅》詞:“花月煙橫西子黛,魚龍沫歕臉銷紅。”
17.詞義引申,時空移位。如:
聞 本義是聽見、聽到。《説文·耳部》:“聞,知聞也。”段玉裁注:“往曰聽,來曰聞。”《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引申爲嗅、嗅到。從耳朵移到鼻子。杜甫《大雲寺贊公房》詩:“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蘇軾《題楊次公春蘭》詩:“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水滸全傳》二十九回:“武松拿起來聞一聞。”
往 本義是由此至彼,去,到(某處)。空間位置移動。《説文·彳部》:“往,之也。”《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禮記·曲禮上》:“來而不往,非禮也。”引申爲過去,昔時。表示時間的移動。《論語·微子》:“往者不可鑒,來者猶可追。”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人間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又爲以後。《易·繫辭下》:“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顏氏家訓·風操》:“江南風俗,自茲已往,高秩者,通呼爲尊。”
18.因果引申。本義和引申義有因果關係。如:
解 本義是剖開,分割動物或人的肢體。《莊子·養生主》:“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楚辭·離騷》:“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引申爲離散,涣散,則是剖開、分割的結果。《禮記·檀弓下》:“苟無禮義忠信誠慤之心以涖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漢書·陳餘傳》:“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顏師古注:“解,謂離散其心也。”
仇(Chóu) 古有仇敵義。《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仇。”《鄭箋》:“怨耦曰仇。”《韓非子·孤憤》:“智法之士與當塗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是仇敵則有怨有恨,因而引申爲“怨恨”、“仇恨”。諸葛亮《絕盟好議》:“今若加顯絕,仇我必深。”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高宗皇帝於虜有父兄之仇。”
19.本義表示有某種行爲的人,名詞;引申爲表示行爲,動詞。如:
牧 本義是放養牲畜的人,名詞。《説文·牛部》:“牧,養牛人也。”桂馥《説文解字義證》:“牧者,畜養之總名,非止牛馬也。”《詩·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左傳·昭公七年》:“馬有圉,牛有牧。”引申爲放養牲畜。動詞。《莊子·駢拇》:“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賈誼《過秦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醫 本義是治病的人,醫生。名詞。《説文·酉部》:“醫,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醫。”《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爲良醫。”《論語·爲政》:“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引申爲治病。動詞。韓愈《雜説》:“善醫者不視人之肥瘠,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聶夷中《詠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醫得眼前瘡,剜却心頭肉。”
20.本義表示行爲,動詞;引申義表示有此行爲的人,名詞。如:
舂 本義是用杵臼搗去穀殼,舂米。動詞。《説文·臼部》:“舂,搗粟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古詩《十五從軍征》:“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引申爲被强迫從事舂米勞動的女奴隸,名詞。《墨子·天志下》:“丈夫以爲僕、圉、胥靡,婦人以爲舂、酋。”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八“黥”:“當黥者髡鉗爲城旦、舂。”
媵 本義是陪嫁。動詞。古諸侯嫁女,以侄娣從嫁叫做媵。《廣韻·證韻》:“媵,送女從嫁。”《公羊傳·莊公十九年》:“媵者何?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新唐書·回鶻傳》:“主,榮王女也,始寧國下嫁,又以媵之。”引申爲陪嫁的人。名詞。《韓非子·外儲説左上》:“昔秦伯嫁其女於晉公子,令晉爲之飾裝,從文衣之媵七十人。”《資治通鑒·漢紀二十七》:“掖庭媵未充。”胡三省注:“媵,從嫁之女也。”
賈 本義是做買賣。動詞。《説文·貝部》:“賈,市也。”段玉裁注:“賈者,凡買賣之稱也。”《韓非子·五蠹》:“長袖善舞,多錢善賈。”元好問《雁門道中書所見》詩:“傾身營一飽,豈樂服運賈。”引申義指做買賣的人,商人。名詞。桓寬《鹽鐵論·輕重》:“籠天下鹽鐵諸利,以排富商大賈。”劉禹錫《賈客詞·引》:“五方之賈,以財相雄,而鹽賈尤熾。”
21.本義表示行爲的對象,名詞;引申義表示行爲,動詞。如:
俘 本義是俘虜。戰爭中被擒獲的敵人。名詞。《説文·人部》:“俘,軍所獲也。”《左傳·成公三年》:“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爲俘馘。”《孔子家語·相魯》:“裔夷之俘,敢以兵亂之。”又爲動詞。戰爭中擒獲、俘虜。《左傳·宣公二年》:“俘二百五十人。”《明史·太祖紀一》:“元將徹里不花憚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賞。”按“俘”字已見於甲骨文,兩義並存。
封 本義是帝王封賜給諸侯的土地。名詞。《説文·土部》:“封,諸侯之土也。從之、從土、從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書·蔡仲之命》:“往即乃封。”柳宗元《封建論》:“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引申爲動詞。帝王把土地分封給親屬或臣下作爲食邑。《戰國策·趙策》:“又封之以膏腴之地。”《墨子·魯問》:“請裂故吴之地方百里以封子。”
城 本義是都邑四周的墙垣,城牆。名詞。《説文·土部》:“城,以盛民也。”《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桓寬《鹽鐵論·和親》:“築城以自守,設械以自備。”引申爲築城。動詞。《詩·小雅·出車》:“王命南仲,往城於方。”《左傳·公元年》:“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又爲守城(後起)。動詞。《宋史·李庭芝傳》:“(李)應庚發兩路兵城南城。”《金史·石盞女魯歡傳》:“彼自救之不暇,安能及我?如此則鎮戎可城,而彼亦不敢來犯。”
22.本義表示行爲,動詞;引申義表示對象,名詞。如:
囚 本義是關押,拘禁。動詞。《説文·囗部》:“囚,繫也。從人在□中。”《左傳·公十一年》:“鄭人囚諸尹氏。”《史記·周本紀》:“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引申爲被拘禁關押的人。名詞。《尉繚子·將理》:“故善審囚之情,不棰楚而囚之情畢矣。”白居易《歌舞》詩:“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
貢 本義是向君主或朝廷進獻物品。動詞。《説文·貝部》:“貢,獻功也。”《廣雅·釋言》:“貢,獻也。”《史記·五帝本紀》:“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世説新語·排調》:“德之休明,肅慎貢其楛矢。”引申爲貢品,進獻給君主或朝廷的物品。名詞。《左傳·僖公四年》:“貢之不入,寡居之罪也。”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條理》:“畿外邦國,各以所有爲貢。”
賞 本義是賞賜,賜予。動詞。《韓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柳宗元《斷刑論》:“夫臣人之所爲賞罰者非他,所以懲勸者也。”引申爲賞賜的東西。名詞。《史記·李將軍列傳》:“廣軍功自如,無賞。”《兒女英雄傳》三十六回:“不想他不愛這個好看兒,叫我可有什麽辦法兒呢?他這份賞只好撤下來罷。”
23.本義表示行爲,動詞;引申義表示結果,名詞。如:
坼 本義是裂開。動詞。《説文·土部》:“坼(),裂也。”《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杜甫《登岳陽樓》詩:“吴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引申爲裂縫。名詞。《周禮·春官·占人》:“史占墨,卜人占坼。”《管子·四時》:“四政曰補缺塞坼。”周立波《山鄉巨變·山裏》:“兩邊的田,都曬得過了白,開了坼。”
結 本義是打結,即在條狀的東西上打疙瘩。動詞。《説文·糸部》:“結,締也。”《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老子》二十七章:“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引申爲結子,即用條狀的東西打成的疙瘩。名詞。《左傳·昭公十一年》:“衣有禬,帶有結。”王充《論衡·實知》:“天下事有不可知,猶結有不可解也。”劉翰《好事近》詞:“東風吹盡去年愁,解放丁香結。”
釀 本義是釀造,即利用發酵來製造(酒、醋)。動詞。《説文·酉部》:“釀,醞也。作酒曰釀。”王充《論衡·幸偶》:“蒸穀爲飯,釀飯爲酒。”《齊民要術·造神麴並酒》:“十月桑落初凍則收水釀者,馬上時春酒。”引申爲酒,是釀造的產物。名詞。《世説新語·賞譽》:“劉尹云:見何次道飲酒,使人欲傾家釀。”蘇軾《出峽》詩:“亦到龍馬峽,茆屋酤村釀。”《三國演義》七十回:“成都佳釀極多,可將五十甕作三車裝,送到軍前與張將軍飲。”
24.本義表示行爲,動詞;引申義表示工具、憑藉或原料,名詞。如:
斫 本義是用刀斧砍削,動詞。《説文·斤部》:“斫,擊也。”枚乘《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使琴摯斫斬以爲琴。”杜荀鶴《山中寡婦》詩:“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引申爲斧刃,刀斧。名詞。《墨子·備穴》:“斧以斤爲斫。”王筠《説文句讀》:“斫爲斤斧之通名。”
賕 本義是行賄或受賄。動詞。《説文·貝部》:“賕,以財物枉相謝也。”段玉裁注:“賕,法當有罪而以財求免是曰賕,受之者亦曰賕。”《晉書·馮跋載記》:“於是上下肅然,請賕路絕。”周密《齊東野語》卷一:“官闇而吏賕,故冤不得直也。”引申爲用來買通别人的財物。名詞。《史記·滑稽列傳》:“恐受賕枉法。”王安石《感事》:“原田敗粟麥,欲訴嗟無賕。”
堊 本義是用白色的材料粉刷墙壁。動詞。《説文·土部》:“堊,白也。”段玉裁注:“以白物塗白之也。”《韓非子·説林上》:“宫有堊,器有滌,則潔矣。”《北史·藝術傳》:“(陸)法和乃還州,堊其城門。”引申爲白色的土。名詞。《莊子·徐無鬼》:“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斵之,盡堊而鼻不傷。”成玄英疏:“堊者,白善土也。”司馬相如《子虚赋》:“其土則丹青赭堊。”
25.本義表示工具、憑藉或原料,名詞;引申義表示行爲,動詞。如:
斧 本義表示砍東西的工具,斧頭。《説文·斤部》:“斧,所以斫也。”(從段注)《詩·陳風·墓門》:“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引申爲用斧子砍。動詞。曹操《苦寒行》:“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聊齋志異·小翠》:“公怒,斧其門。”
觴 本義是盛滿酒的酒杯、酒器。名詞。《説文·角部》:“觴,觶實曰觴,虚曰。”《韓非子·十過》:“平公提觴而走,爲師曠壽。”杜甫《飲中八仙歌》:“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引申爲動詞。舉杯向人進酒或自飲。《韓非子·内儲説下》:“晉平公觴客,少庶子進炙而髪繞之。”陶潛《連雨獨飲》詩:“試酌百倩遠,重觴忽忘天。”
綏 本義是登車時用作拉手的繩索。《説文·糸部》:“綏,車中把也。”《左傳·哀公二年》:“子良授大子綏而乘之。”孔穎達疏:“綏者,挽以上車之索。”《論語·鄉黨》:“升車必正立,執綏。”邢昺疏:“言孔子升車之時,必正立執綏,所以爲安也。”綏用以保證升車安全,引申爲安。《左傳。昭公二十年》:“以綏四方。”杜預注:“綏,安也。”《漢書·敘傳上》:“詠《南風》以爲綏。”顏師古注:“綏,安也。”
塗 本義是泥巴。名詞。《説文新附·土部》:“塗,泥也。”《韓非子·外儲説左上》:“夫嬰兒相與戲也,以塵爲飯,以塗爲羹。”引申爲用泥塗抹。動詞。《韓非子·内儲説上》:“人主塗其體,被褥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李商隱《酬崔八早梅有贈兼示之作》詩:“何處排胸資蝶粉,幾時涂額借蜂黄。”
26.本義表示處所,名詞;引申義表示行動,動詞。如:
濱(瀕) 本義是水邊,靠近水的地方。《説文·頻部》:“瀕,水厓,人所賓附,頻蹙不前而止。”《廣雅·釋丘》:“濱,厓也。”《詩·召南·采蘋》:“于以采蘋,南澗之濱。”《墨子·尚賢下》:“是故昔者舜耕於歷山,陶於海瀕。”引申爲動詞,靠近,接近。《列子·説符》:“有人濱河而居者,習於水。”《漢書·地理志》:“瀕南山,近夏陽。”
徑 本義是小路。《説文·彳部》:“徑,步道也。”段玉裁注:“謂人及牛馬可步行而不容車也。”《論語·雍也》:“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引申爲走小路。動詞。《禮記·祭義》:“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史記·高祖本紀》:“高祖被酒,夜徑澤中。”
27.本義表示事物,名詞;引申義表示顏色或性質,形容詞。如:
丹 本義是硃砂,一種紅色礦物。名詞。《説文·丹部》:“丹,巴越之赤石也。”《吕氏春秋·誠廉》:“丹可磨也,而不可以奪赤。”桓寬《鹽鐵論·本議》:“隴蜀之丹漆羽旄。”引申爲朱紅色。形容詞。謝靈運《晚出西射堂》詩:“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王勃《滕王閣序》:“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駑 本義是劣馬,形質性能低下的馬。名詞。《玉篇·馬部》:“駑,最下馬也。”《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凡相馬之法,先除三羸五駑,乃相其餘。”引申義表示才能低劣。形容詞。《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漢書·公孫弘傳》:“今臣愚駑,無汗馬之勞。”
藍 本義是一種蓼科草本植物,蓼藍。名詞。《説文·艸部》:“藍,染青艸也。”《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引申爲藍色,像晴天天空一樣的顏色。形容詞。《論衡·本性》:“至惡之物,不受藍朱之變也。”《文心雕龍·情采》:“正采耀乎朱藍,間色屏於紅紫。”湯顯祖《牡丹亭·榜下》:“黄門舊是黌門客,藍袍新作紫袍仙。”
28.本義表示顏色或性質特點,形容詞;引申義表示有此顏色或性質的人,名詞。如:
青 本義是青色或藍色,像春季植物葉子那樣的顏色。形容詞。《釋名·釋采帛》:“青,生也。象物生時色也。”《古詩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引申爲青色的東西。名詞。《詩·齊風·著》:“充耳以青乎而。”(青:指青玉。)《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青:指靛青。)杜甫《絕句》:“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青:指青草。)《元典章·户部·倉庫》:“即目正是青黄不接之際。”(青:指田裏的青苗。)
姝 本義是容貌美。形容詞。《説文·女部》:“姝,好也。”《詩·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毛傳》:“姝,美色也。”古樂府《上山采蘼蕪》:“新人雖云好,未若故人姝。”引申爲美女。名詞。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此郊之姝,華色含火。”古樂府《陌上桑》:“使君遣吏往,間是誰家姝。”《聊齋志異·書癡》:“下几亭亭,宛然絕代之姝。”
隘 本義是狹隘,狹窄。形容詞。《詩·大雅·生民》:“誕寞之隘巷,牛羊腓字之。”古樂府《相逢行》:“相逢狹路間,道隘不容車。”引申爲險要的地方。名詞。左思《蜀都賦》:“一人守隘,萬夫莫向。”吴曾《能改齋漫錄》卷九:“蜀中有劍門棧道之險,瞿塘三峽之隘。”
29.本義表示性質狀態,形容詞;引申義表示有關的行爲,動詞。如:
賑 本義是富裕,財物充足。形容詞。《爾雅·釋言》:“賑,富也。”張衡《西京賦》:“鄉邑賑。”左思《蜀都賦》:“爾乃居邑
賑,夾江傍山。”引申爲以財物救濟。動詞。桓寬《鹽鐵論·力耕》:“戰士以奉,飢民以賑。”《隋書·李密傳》:“發粟以賑窮乏,遠近孰不歸附?”
肅 本義是恭敬,嚴肅認真。形容詞。《説文·聿部》:“肅,持事振敬也。”《廣韻·屋韻》:“肅,恭也,敬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杜預注:“肅,敬也。”《莊子·則陽》:“其慢若彼之甚也,見賢人若此其肅也。”引申爲恭敬地導引。動詞。《禮記·曲禮上》:“主人肅客而入。”韓愈《汴州東西水門記序》:“三月癸未,大合樂,設水戲,會監軍軍司馬賓佐僚屬將校熊羆之士,肅四方之賓客以落之。”
30.本義表示行爲,動詞;引申爲與之有關的性質狀態,形容詞。如:
敗 本義是毀壞。動詞。《説文·支部》:“敗,毀也。”《爾雅·釋言》:“敗,覆也。”郭璞注:“謂毀覆。”《書·大禹謨》:“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吕氏春秋·尊師》:“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善學。”高誘注:“敗,毀也。”引申爲破舊。宗懔《荊楚歲時記》:“自爾,著以敗衣,蓋爲此也。”陶潛《與子儼等疏》:“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韓愈《進學解》:“牛溲馬勃,敗鼓之皮。”
催 本義是催促,促使其趕快行動。動詞。《説文·人部》:“催,相擣也。”李密《陳情表》:“宰臣逼迫,催臣上道。”杜甫《洗兵馬》詩:“田家望望惜雨乾,布穀處處催春早。”催促就是促使其行動快速,故中古引申爲快速。干寶《搜神記》卷十七:“甘子正孰,二人共食,致飽,乃懷二枚。聞空中語云:‘催放二甘,乃放汝去。’”段成式《酉陽雜俎·禮異》:“夫家領百餘人或數十人,隨其奢侈,挾車俱呼:‘新娘子,催出來。’”
測 本義是測量深度。動詞。《説文·水部》:“測,深所至也。”王筠《句讀》:“深,動字,謂測之也。”《荀子·勸學》:“譬之若以指測河也。”《淮南子·原道》:“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引申爲深。形容詞。《周禮·考工記·弓人》:“漆欲測,絲欲深。”孫詒讓《正義》:“測當訓深。”《文明小史》二回:“若不是屁股後頭掛着一根墨測黑的辮子,大家也疑心他是外國人了。”
31.本義是事物名稱,名詞;引申義表示事物單位,名量詞。如:
貫 本義是古代穿銅錢的繩索。名詞。《史記·平準書》:“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引申爲名量詞,表示穿在繩子上的一千文錢。《魏書·李修傳》:“食邑五百户,賜錢一萬貫。”宋元話本《錯斬崔寧》:“當下吃了午飯,丈人取出十五貫錢來,付與劉官人。”
株 本指露出地面的樹根、樹幹或樹樁。名詞。《説文·木部》:“株,木根也。”徐鍇《繫傳》:“入土爲根,在上者曰株。”段玉裁注:“株,今俗語曰樁。”《韓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引申爲量詞,表示草木的單位。《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五十頃。”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種甘樹》詩:“手種黄甘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32.本羲表示行動,動詞;引申義爲動量詞。如:
遭 本義是遇到,碰到。動詞。《説文·辵部》:“遭,遇也。”《詩·齊風·還》:“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間兮。”《左傳·昭公十年》:“桓公授甲而如鮑氏,遭子良醉而騁。”引申爲量詞,相當於“周”、“回”、“次”。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詩:“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陶岳《五代史補·王彥章八軍》:“且共汝輩赤脚入荊棘地走三五遭,汝等能乎?”《水滸全傳》七十四回:“你相伴我去荊門鎮走了兩遭。”
過 本義是經過,度過。動詞。《説文·辵部》:“過,度也。”《論語·季氏》:“嘗獨立,鯉趨而過庭。”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引申爲量詞。相當於“遍”、“次”。《素問·玉版要論》:“八風四時之勝,終而復始,逆行一過,不復可數。”葛洪《抱樸子·金丹》:“煉金丹清酒中,約二百過出入即沸矣。”《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水底橋頭百過窺,波上玉腕千回舉。”
以上1-18類,詞義引申,詞類未變。19-32類,詞義引申,詞性也起了變化。或本義是名詞,引申義是動詞、形容詞、名量詞;或本義是動詞,引申義是名詞、形容詞、動量詞;或本義是形容詞,引申義是名詞、動詞。此外,實詞虛化,其實也是詞義引申、再引申的結果。那已經屬於語法研究的範圍,這裏不準備討論。
漢語詞義引申,是爲了增加詞的表達内容擴大詞的表達功能,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交際需要。本義和引申義之間有這樣那樣的聯繫,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由本義引申出新的意義相當自然。前面所舉例子,大都如此。以下幾種情況,也可以導致詞義的引申變化。
1.觀念習俗。某些傳統的觀念或習俗,已經深入人心,對漢語詞義的形成和應用往往會產生很大影響。如:
黄 這是一個顏色詞。《説文·黄部》:“黄,地之色也。”大概是像黄土那樣的顏色。《漢語大詞典》:“黄,像金子或成熟的杏子的顏色。”《現代漢語詞典》:“黄,像絲瓜花或向日葵的顏色。”都是採用比擬界定法。古代五行觀念以五色配五行、五方。東方爲木,其色青;南方爲火,其色赤;西方爲金,其色白;北方爲水,其色黑;中央爲土,其色黄。黄是中央正色,故引申爲“中、正確、不偏不倚”。揚雄《太玄·太玄文》:“黄不黄,何爲也?曰:小人失刑中也。”范望注:“黄,中也。不黄,故失中也。”天子居天下之中,服至尊之色。唐高祖武德初年規定,天子著黄袍,士庶人不得服。趙匡胤陳橋兵變,黄袍加身,就是宣佈自己做了皇帝。燒給死人用的紙錢用黄色,因爲黄色代表地,人死了埋在地下。也單稱“黄”。清袁枚《新齊諧·地藏王接客》:“(裘南湖)性狂傲,三中副車不第,發怒,焚黄於伍相國祠,自訴不平。”
亡 本義是逃跑,逃亡。《戰國策·楚策》:“亡羊而補牢,未爲遲也。”本來古已有關於死的幾個不同名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但古人諱言死,遂用逃亡委婉言之,“亡”就有了“死亡”的意義。《説文·亾部》:“亾,逃也。”段玉裁注:“亡之本義爲逃,今人但謂亡爲死,非也。引申之,則謂失爲亡,亦謂死爲亡。孝子不忍死其親,但疑之出亡耳。”這樣死亡就成爲“亡”的常用義。《論語·雍也》:“亡之,命矣夫。”《紅樓夢》二回:“(林如海)只有一個三歲之子,又於去歲亡了。”現在死亡又有了新的婉稱“走”。《現代漢語詞典》:“走,動,指人死(婉辭):她還這麼年輕就走了。”
2.用典。薔詞典新義本無關係,因爲使用典故,一些奥原義本不相關的新義產生了。如:
坦 本是平坦、寬廣的意思。《易·履》:“履道坦坦,幽人吉言。”《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又爲“坦露”之意。《世説新語·雅量》載晉太傅郗鑒派門生到丞相王導家中選女婿。“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乃嫁女與焉。”據此,後以“坦”代稱女婿,美稱爲“令坦”。陶貞懷《天雨花》二十一回:“他是尚書令坦身。”崇彞《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劉位坦三年得三位令坦:喬松年、黄彭年、吴福年,並登清要。”也叫“坦床”、“坦腹”、“坦腹人”。江休復《鄰幾雜志》:“曹佾,太尉長秋母弟,張貂相耆之坦床。”沈受先《三元記·團圓》:“今日裹大會姻親,喜坦腹自多佳興。”陶貞懷《天雨花》十八回:“我這一生拘束如何過,怎做他家坦腹人。”
紅娘 本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人名。元稹《會真記》寫崔鶯鶯有婢女名叫紅娘。書生張珙使她通意於鶯鶯,終於促成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結合。王實甫作《西廂記》,亦寫崔、張婚戀事,進一步突出了紅娘在崔張婚姻上的作用,影響極大。自此以後,“紅娘”就不只是人名,而引申爲助人結成美好姻緣的好心人或媒人;也指牽合不同部門合作辦事的人或單位。鄭德輝《梅香》三折:“正旦唱:並不曾十多口小紅娘。”魏秀仁《花月痕》四十四回:“話説晚夕,癡珠嗒然獨坐,忽見窗簾一掀,荷生紫滄便衣進來,笑道:‘我充個紅娘,好不好呢。’”《語文研究》1988年2期《論新詞語》:“紅娘,指男女雙方婚姻的撮合者,後來,也指幫助兩個企業或部門建立某種關係的人或單位。”
3.省略(單音化)。漢語詞彙發展中,一方面,大量短語或句法結構詞彙化爲複合詞,這是主流。另一方面,一些複音詞爲求音節整齊,韻律和諧,往往省略其中的一個語素(或音節)而單音化並取得複音詞所有的意義。如:
先、生 先秦時期“先生”已是複合詞,且有多種意義。《論語·爲政》:“有酒食,先生饌。”此指父兄。《禮記·玉藻》:“見先生,從而入。”此指老師。《孟子·告子下》:“先生將何之?”此指年長的學者。“先生”省稱爲“先”和“生”,兩者單獨爲詞,都取得原先没有的“先生”的意思。《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先所。”裴駰集解引徐廣曰:“先即先生。”《漢書·梅福傳》:“夫叔孫先非不忠也。”顏師古注:“先,猶先生也。”《史記·儒林列傳》:“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司馬貞《索隱》:“自漢以來,儒生皆號生,亦先生省字呼之耳。”《漢書·高帝紀》:“以魏地方萬户封生。”顏師古注:“生,猶言先生。”
象、牙 “象”是獸名,“牙”是牙齒。“象牙”是大象上腭的門牙。王褒《洞簫賦》:“帶以象牙,掍其會合。”“象牙”單音化而爲“象”爲“牙”,亦都有“象牙”的意思。《楚辭·離騷》:“雜瑶象以爲車。”王逸注:“象,象牙也。”《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珠玉,諸侯以象。”《新唐書·南蠻王傳下》:“有横笛二……以牙爲之。”鮑照《代淮南王詩》:“琉璃作盌牙作盤,金鼎玉匕合神丹。”“牙”亦指象牙。
菁 原義是韭菜花。《説文·艸部》:“菁,韭華也。”又爲水草。《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唼喋菁藻。”裴駰集解引郭璞云:“菁,水草。”古代大頭菜叫“蔓菁”或“蕪菁”,省稱爲“菁”,於是“菁”又有“蔓菁”或“蕪菁”的意思。《周禮·天官·醢人》:“昌本、麋、菁菹、鹿
、茆菹。”鄭玄注:“菁,蔓菁也。”這類例子不在少數,值得注意。
漪 《詩·魏風·伐檀》:“河水清且漣猗。”《毛傳》:“風行水成文曰漣。”“猗”是語氣詞。“漣猗”不是詞,也不在同一個語法層次。《爾雅·釋水》:“河水清且瀾漪。大波爲瀾,小波爲淪,直波爲徑。”顯然就是解釋《伐檀》詩的。依“漣”字類推,“猗”寫成“漪”,但仍作語詞講。漢石經作“兮”。《釋文》:“漪一作猗。”六朝開始,“漣漪”詞彙化爲複音詞,表示風吹水形成的波紋。《廣韻·仙韻》:“漣,漣漪,風動水貌。”左思《吴都賦》:“剖巨蚌於四海,濯明月於漣漪。”陸厥《奉答内兄希叔》:“雖無田田葉,及爾泛漣漪。”也是在六朝,“漣漪”又單音化爲“漪”,義同“漣漪”。《玉篇·水部》:“漪,波動貌。”《初學記》卷六:“風行水成文曰漣,水波如錦文曰漪。”駱賓王《秋日與群公宴序》:“泛清漪爾散錦。”明袁宏道《敘咼氏家繩集》:“風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嵐出。”
詞義引申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許多詞有多個義位。這些羲位之間,有的不一定是引申關係;就算是引申關係,又往往有不同的語義關係、不同的層次關係,或產生於不同的時代,它們之間的關係很不容易弄清楚。“黄”,《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黄”下面都有一個意義:“事情失敗或計劃不能實現。”並引了兩個例句。《紅樓夢》八十回:“(薛蟠)又怕鬧黄了寶蟾之事,忙又趕來罵秋菱。”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十九:“怎麽説,杜善人也是不借,那門親事就這樣黄了。”而《現代漢語詞典》此義另立詞頭,表示與黄色的“黄”不是同一個詞。又“黄”有淫穢、色情義。據説是19世紀末美國《世界報》爲招徠讀者,擴大銷量,曾專門用黄顏色的版面刊載淫穢、色情的漫畫,後用“黄色”形容書刊、音像、圖片等有色情内容。也簡稱“黄”,如“嚴防黄、賭、毒”。但是“黄”早有“枯黄”、“衰落”義。《詩·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朱熹《集傳》:“草衰則黄。”由衰落引申爲腐朽、腐敗,也是很自然的,未必一定出自美國刊物。可見詞義引申還大有全面深入研究的必要。
徵引書目:
孔穎達等.《五經正義》,中華書局,1980。
許慎.《説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
徐鍇.《説文解字繫傳》,中華書局,1987。
段玉裁.《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郝懿行.《爾雅義疏》,《萬有文庫》本。
顏之推.《顏氏家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漢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商務印書館,2005。
标签:段玉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