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陈兆海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陈兆海

江门市科禹水利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529050

摘要:水土资源是人类发展与文明的根基,如何整治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是一个费省效宏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办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在分析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概括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成效与经验,明确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需要亟待加强的几个领域,提出未来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的若干发展策略。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生态文明

水是生命之源,是支撑在地球社会系统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水对一切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水资源枯竭意味着生命的灭绝,土是万物之本,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水土流失直接对生态修复造成影响,甚至会出现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等现象,生态问题比较突出,针对其特殊性,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以控制水土流失作为基础,做好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

1.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及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1.1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概述

所谓的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是指在土壤侵蚀问题突出的区域,通过对生态系统所承受负荷压力的有效缓解,结合生态学方面的各种理论知识,促使这些地区受损的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控、人工调控等方式的作用下,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促使其中的水土资源得以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实践过程中对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受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恢复、可持保护等。在重视其自我调控能力实际作用发挥的基础上,需要配合使用人工辅助方式,实现水土资源、经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应根据生态防护用地及生产生活用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进行处理,优化系统结构。促使生态系统能够恢复到健康状态。具体的措施包括:注重封育禁牧与退耕还林举措实施,确保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重视人工草地建设;落实水土流失遏制工作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增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效果。

1.2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是由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它是指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把握好环境规律,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引导下,最终达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实践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正确认识自然,把握好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及共同发展。同时,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方式,满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保障。同时,应理解生态文明内涵。具体包括:先进的生态文化、完善的生态制度、发达的生态经济、适度的生态生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其主战场和主阵地的资源环境问题入手。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实践过程中加强这些问题处理,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2.生态自然修复的基本意义

生态自然修复就是当某区域的生态环境在经过破坏或者退化后,进行自主恢复的过程,其主要作用就是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进而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态环境。通常情况下来说,生态修复是指相关部门采取各种生态工程技术等,针对生态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的破坏,其目的是对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进行重新调整、优化,使其与外部信息和能量进行相互融合,进而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到原始状态。此外。随着各国专业人士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发现,生态环境修复主要是从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修复以及生态改良等方面来实现的,这几方面虽然是针对不同问题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良的,但是其含义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围绕着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来进行的,使得已受到损坏的生态环境能够进行系统的修复,并且达到持续利用和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如何做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针对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好基础管理工作,以区域性管理作为基础,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按照生态修复理念和具体方式实施。以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和建设要求作为基础,需要以政治建设作为基础,按照文化建设方针和要求实施,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1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近些年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后续发展中对管理指标和流程等有严格的要求,水土保持经过修订和处理后,满足制度要求。考虑到生态修复以及形式化处理要求,需要对现有的水土保持法律进行修订和处理,单独列举出相关篇章和制度。以生态保护建设作为基础,要按照文明指标进行修复和处理,地方立法部门也需要具备完善的配套措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属性要求。法律制度如果得不到落实,必然流于形式,政府需要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充实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管控和处理。立法部门要对水土保持法和配套法律类型进行掌握,以监督和处理作为基础,按照监督执行要求进行落实。

3.2加强不同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可持续发展评价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目前提出了不少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但尚存在不同指标体系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重视不够,各指标体系缺少考虑各评价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承担的社会功能的差异性等问题。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平衡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生态关系的作用。从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角度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特别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区域差异性评价,对于完善生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提供工具,又能更好地指导客观准确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和成果。

3.3构建生态维护体系

水土保持修复计划是生态维护的关键所在,根据现有维护体系以及破坏机制的具体要求可知,在实施阶段必须以修复处理作为基础,按照《水土保护法》落实。必要时强化水土保持体系的巨大作用,需要构建完善的修复体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为基础,以绿色、循环和低碳理念作为基础,做好分区处理工作,要分地区制定全国各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的实施规范以控制质量。各个区域生态修复基础是生态环境发展演变的自然规律,根据生物体和环境因素等要求,需要制定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根据自组织能力方式的具体要求,做好系统功能的恢复工作,建设新的生态环境。此外要结合自然环境和条件要求,对各种问题进行处理,建设新的生态环境,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否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丰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理论。

结论

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优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人类生存环境遭受破坏,需要将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落到实处,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提高不同技术措施利用效率,给予生态环境质量可靠性科学保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此同时,应强化责任意识,提升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整体认知水平,促使相关的举措得以实施。

参考文献:

[1]揣泽尧,马少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04).

[2]朱希望.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研究[J].河南农业,2017(05).

[3]崔腾娴.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方式与运用实践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06).

论文作者:陈兆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  ;  ;  ;  ;  ;  ;  ;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陈兆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