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中医医院 四川 南充 637400)
【摘要】目的:探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采用小针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疗法,观察组予以小针刀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眩晕积分情况予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6.05%,高于对照组的80.26%(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眩晕积分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眩晕积分均有一定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采用小针刀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使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改善。
【关键词】小针刀;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2-0065-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otomy therapy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vertigo. Methods In 152 cases with vertigo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2016 year in August, and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acupuncture therapy,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mall needle knife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vertigo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ntegral a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96.05%, higher than 80.26%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ertigo scor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P>0.05), The vertigo score wer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mproved, and improve the degre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vertigo with acupotome treatment effect is better, can make the patients with vertigo symptom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Key words】Acupotomy;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vertigo disease;Clinical effect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一种常见其多发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也是对人们健康有直接影响的一种常见疑难病症[1]。由于头部转动或侧弯至某一处引发,产生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并合并一定耳鸣耳聋、体位性猝倒以及视物不清等症候群[2]。为了探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采用小针刀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患者,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针刺疗法与小针刀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予以对比,具体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1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患者,均来自于本院2011年1月—2016年8月这一期间,全部患者都满足《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与眩晕诊断标准,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76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9例,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年龄(49.78±9.07)岁;最短病程4个月,最长病程10年,平均病程(4.06±2.46)。观察组76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6例,最小年龄29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年龄(48.58±10.56)岁;最短病程3个月,最长病程8年,平均病程(3.91±2.28)。两组患者病程与性别等基本资料的对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选择百会、大椎以及风池等穴位,针对肝阳上亢型加泻太冲;针对气血两虚型加足三里与气海;针对探视阻滞型患者加泻丰隆;方法为常规毫针刺法,留针半小时,每天一次,总计针刺24次。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小针刀治疗,患者在治疗椅上选择坐位,两上肢重叠放在椅前靠背枕上,前额于前臂上,促使颈部呈屈曲的状态,手术人员站在患者的深厚,按照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者病变疼痛部位予以选择,并在这个间隙和上个间隙中点旁开15mm,左后标记,有效消毒,采用5号针头采用2%的利多卡因局部注射进行浸润麻醉,同时,采用5号小针刀平衡肌纤维方向性松解,一次方法松解者枕后乳突下肌筋膜与同侧肩胛提肌,每周一次,三次作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与体征的改善情况予以评定,症状主要包括头晕、视物不清、体位性猝倒以及耳鸣耳聋等,症状程度分为四级,无症状计4分,轻度症状计3分,中度症状计2分,重度症状计1分,总分20分。痊愈表示患者治疗后得分为20分;显效表示患者治疗后得分比原来提高6至10分;好转表示治疗后得分比原来提高1至5分;无效表示治疗后得分没有变化,甚至出现下降的现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有关数据,眩晕积分等计量资料利用(x-±s)表示,予以t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用%表示,予以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间的差异性
由下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痊愈55例,痊愈率72.37%,显效11例,显效率14.47%,好转7例,好转率9.21%,总有效率96.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痊愈44例,痊愈率57.89%,显效6例,显效率7.90%,好转11例,好转率14.47%,总有效率80.26%,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一般会伴随恶心、视物不清以及恶心等症状,甚至会出现猝倒,但一般情况下未伴随意识障碍的出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3]。有关学者认为颈后软组织病变特别是枕后三角软组织病变都会对椎动脉的供血情况造成影响,尤其是头部在旋转活动或长时间低头时,寰椎横突周围和附近肌肉、筋膜间的摩擦力显著提高,寰椎横突附近软组织会由此受到一定的损伤,进而出现无菌性炎性反应,炎性反应会导致大量组织细胞出现破、坏死以及渗出的症状,其对椎动脉与附近的交感神经丛会出现较强的刺激,使椎动脉出现痉挛的情况;倘若上述症状多次发作,寰枕后膜与横突附近软组织出现粘连与退行性变化,还可能产生肉芽增生的情况,致使椎动脉受到牵拉与卡压,导致脑供血不足情况的出现。临床生物力学研究显示:健康人体颈椎的稳定性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为内源性稳定,另一方面为外源性稳定,前者也叫作静力性平衡,后者也叫动力性平衡,倘若两者平衡失调,会导致颈椎病不断恶化。因此,需要对导致颈部内应力平衡失调的椎周软组织予以有效治疗,使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得到再次恢复,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有利条件[4]。
小针刀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的治疗,可借助对损伤病理变化的制止与修复,使局部微环境显著改善,使损伤局部的血流循环状态显著改善,此种方法将松解局部粘连的肌肉韧带切开,有助于使神经卡压有效解除,将颈部关节高张力有效去除,进而使其动态平衡明显恢复[5]。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小针刀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的治疗效果更高,可使患者的症状显著改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总而言之,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采用小针刀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疗法,可使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可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宋建成,杨才德,李登科,等.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三十二)杨氏3A+疗法“椎五针”埋线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5):108-110.
[2]王旭东,张丽萍,王海东,等.疏血通配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5):669-672.
[3]唐毅,张良兵.用小针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8):24-25.
[4]于继岗,王明怀,林强,等.葛仙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33例[J].西部中医药,2015,28(12):81-83.
[5]徐小柳,李殿宁,周建斌,等.针刀定点松解枕下肌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6,48(5):64-66.
论文作者:董攀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8
标签:患者论文; 动脉论文; 颈椎病论文; 症状论文; 针刀论文; 病程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