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土化论文,中国论文,心理学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土化”运动是20世纪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共同的特征,这种全球性的社会潮流是对社会科学“西方化”的一种反叛。近十几年来,中国一些心理学家在追随西方理论和研究几十年后也开始考虑和着手进行西方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或中国化。8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的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运动从港台传到大陆,正日益受到重视。可以说最初几年学者们的工作主要表现在研究意识的觉醒和研究道路的探索,港台陆三地学者对有关心理学的研究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诸多论述,与此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性研究,如发展心理学界关于“中国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全国性协作研究,内地学者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发掘整理研究等,为丰富世界心理学理论作出了独特贡献。从90年代开始,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取向发展到了尝试进行整体思考架构的阶段,许多学者提出要建构本土化的概念和理论模式。如今,心理本土化研究在中国正在向纵深发展,其前途未可限量。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本土心理学研究尚未走出初级阶段,其目标、策略、途径尚不十分清楚,行动宗旨也不一致,更没有实际的操作程序。心理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探索正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一、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运动提出的历史背景
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开展既是对世界潮流的呼应,也是基于本国国情的需要,其历史背景如下:
(一)文化人类学的冲击
中国心理学本土化问题的提出与世界各地心理学本土化的展开一样,源于文化人类学的冲击。文化人类学家如米德、本尼狄克特、马林诺夫斯基等在亲自经历了几个不同于西欧的地区文化以后,以大量的现场研究表明:任何民族存在的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都是环境塑造的结果。这实际上是说,任何心理学理论、概念和方法,其成果既可能有普遍价值,但也可能仅有特定范围的适应性,包括现在我们普遍接受的西方理论和思想,也只不过是西方学者本土化研究的结果,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因而若想把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用来解释非西方社会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方式,就必须考虑西方心理学研究及其成果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与非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检验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外在效度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国心理学盲目照抄搬用,而不考虑文化差异,不加以检验,特别是不结合自身的问题、特点开展积极的研究,不仅会有负于心理学外在效度,缺乏生命力和说服力,而且有可能给实践带来偏差,出现谬误。
目前各国心理学出现本土化趋势,还源于西方心理学自身的局限性。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待西方心理学,其局限性显而易见,那就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盲目地追随和模仿当时已相对成熟的自然科学,而放弃了文化科学的传统,许多心理学家把心理现象看成是自然现象而不是文化现象。这种心理学植根于西方思想与文明的富有特色的土壤之中,这一事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心理学只能是“一种关于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人的心理学”。〔1〕与此同时, 西方心理学家还把自己的研究发现和知识体系看成是普通适用的,在世界心理学中占有支配和权威性地位,认为心理学家以西方人为样本所提出的行为法则适用于全人类,从而认为自己是发展科学心理学的楷模,其它国家只能全盘模仿、无批评地接受。这种情况引起许多心理学家特别是西方心理学家的批评,各国心理学也随之出现本土化的趋势。
(二)建设现代化的需要
近十几年来,我国心理科学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版了大量的心理学专著和学术论文,翻译了大批西方心理学家的著作。然而,若从整体上考察,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心理学研究和发展水平仍很低,这首先表现在我国心理学研究过分依赖西方心理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很少有自己的本土研究,既没有一套完整的反映中国人特有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的理论体系,也无法从现有的心理学贡献中看出中国人的特点,更无法区别出外国人与中国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不仅无助于学科的发展,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任何一门学科,其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社会现实的干预能力,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于社会和生产的需要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而就学科的终极目标来说,也就是为社会服务,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我们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特别是当今的改革开放时代为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题,如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发生的变化及其特点,探讨这些问题已成为社会改革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在中国文化背景上来研究中国人的心理,研究中华民族的国民性,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从西方心理学中寻找现成答案是不可能的。有的心理学工作者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他们用的是西方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尽管通过这条途径可以对西方心理学理论进行参校和检验,可无助于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种脱离现实的空洞抽象的思辨和机械实验不仅使公众觉得心理科学离人们遥远而无用,更重要的是这种研究看不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与西方人心理的巨大差异。只有将科学研究与整个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我国的心理学事业获得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心理学的价值越来越被社会各个领域所认识,从而向心理学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要求,带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已迫在眉捷。
(三)世界心理学的呼唤
心理学的本土化与世界性是统一的两个方面,没有民族性的心理学,就不会具有真正的广泛的国际性,具有广泛国际性的心理学则是在各个国家或地区心理学的基础上的综合概括,各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理论及方法,统一在同一学科体系之内,便构成全人类的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不仅会找到特殊结论,也会导致得出更一般的结论。没有各国心理学的综合概括,也就不可能产生具有广泛国际性、适合国际社会共同需要的心理学,因此,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学,即心理学的本土化,是发展具有广泛国际性的心理学的必不可少的准备,是向世界心理学目标的过渡和逼近。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数千年文明历史,56个民族、13亿人口,其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无不深深地铭刻着中国文化的印记,表现出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或国民性格。而中国文化无论是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和历史传统方面,还是在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准则和习惯风俗方面,都与西方文化有显著差异,如果不对我国民族群体进行充分研究,如果不把外国心理学研究成果放在中国社会中加以运用和检验,如果没有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研究,任何心理学理论都不能说有普遍价值,都只能说是一种猜想,更不可能成为全人类共同心理学。因此,广泛开展跨文化研究和中国本土化心理学研究,将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美国学者推蒂斯曾指出:“在得到中国的资料之前,心理学不可能成为一门普遍有效的科学,因为中国人口占了人类很大比例,对于跨文化心理学来说,中国能够从新的背景上重新审查心理学的成果。”〔3〕因此,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有赖于各国心理学的贡献, 身居集东方文化之大成的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工作者更应该为心理学的普遍化和世界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方法
(一)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本土化研究的理论指导,这是中国心理学最先进之处,也是区别于西方和港台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根本所在。
心理学的历史已经证明,方法论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质量,而且还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性质和方法。任何一种有影响的心理学理论,均有其哲学背景。西方心理学脱胎于19世纪后期以前的西方哲学母体,这种哲学虽不乏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成分,但主体是唯心主义或二元论的。尔后,西方心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方法论也有很大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它的理论基础始终是唯心主义、二元论和形而上学的。这致使西方心理学在方法论方面存在着致命弱点,正如潘菽指出,它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论。现在西方心理学存在许多自身无法解决的理论问题,如心理与生理的本质区别问题,心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的方法论。
相反,中国心理学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实践,接受并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研究指导思想,现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思想可以说已成为中国心理学的灵魂,这是打开人类心理宫殿的金钥匙,在进行本土化研究中,心理学工作者必须更自觉地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将心理学各项工作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研究。
(二)以中国文化和古代心理学思想为历史背景
文化人类学家们认为,人类的数种原始文化中只有中华文明还在生息延续,其顽强的生命力可见一斑。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风土民情、规章法约、价值准则、习惯定势等,必然构成当代人心理的一部分,并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注入新的意义。中国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是在中国文化结构中发生的,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也是任何人无法摆脱的社会规律,对国民心理的研究,决不能忽视这种文化历史变量。因此,对中国文化结构进行剖析、吃透中国文化的特质,是了解中国人心理、建立中国自己的心理学的重要一环。只有吃透这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中国文化,才能搞清当代中国人行为与传统文化下行为的关系、中国人与西方人行为的关系。
在中国文明的发展史中,延续最久、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便是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所有三家的目的都在于解释宇宙、社会和心灵,都对人的心理生活提供了独特的理解和解释,这赋予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概念以相当不同于西方科学的含义。当代中国人只能在先辈奠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上开始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形成的心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他们所属的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使心理打上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烙印。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几千年积累而来的丰富的古代心理学思想,这是中国心理学的长处之一,也是中国心理学的骄傲。据有关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人贵论、形神论、天人论、性习论、知行论、情二端论和主客观论等七大范畴之中。除此之外,它还有大量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军事心理学思想、医学心理学思想和管理心理学思想等,其涉及面之广为世人惊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不少思想是颇高明的,至今还具有先进性。如身心关系问题是西方心理学者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而没真正解决的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作过精辟概括。荀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4 〕准确生动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从古代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心理学思想中提炼出大量的宝贵材料。总之,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是中国心理学的坚实基础,如何更好的挖掘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宝藏,以实现现代中国心理学与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衔接,这是实现本土化的途径之一。
(三)以借鉴与创新相结合为基本途径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与统一,乃是心理学发展的总特点或总趋势,强调中国心理学以中国人之心理行为、中国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核心,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外国心理学的现有成果,所以在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借鉴外国经验与独创本国道路相结合的关系。
西方心理学的长处在于它有一百多年来积累的大量有关具体心理事实的科学说明、实证材料、研究方法、发展经验以及一百多年来形成的心理科研能力和传播能力。从根本上说,我们的研究跟他们的研究同是服务于揭示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这一目的的,我们提倡本土化研究,并不是要彻底否定西方已经获得和建立的心理学学说,重新白手起家。在当今时代,“闭关自守”已无可能,盲目排外只能断送我们自己,拒绝国际交流和合作只会使自己愈益落后。因此,在许多方面,要借鉴吸收他们的思想和方法,了解欧美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从事本土化的经验,借鉴别人而发展自己。正如杨国枢教授所说:“要想有效地从事修改与创新的工作,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必须要认真而深入地理解人家的问题、理论及方法。也就是说,在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要在人类现有的心理学成就上超越与创新,而不是否定外国心理学工作者的贡献,一切从头开始。”〔5〕
当然,引进西方心理学思想时要从国情出发,防止盲目照搬。全盘照搬与盲目排斥同样无助于本国心理学建设,要把握好引进与借鉴的“度”。我们提倡的是吸收国外的优秀成果、科学方法与技术、先进的发展经验,与此同时,立足于本国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展独创性研究,努力形成中国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这才有助于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中国人的心理实质与发展的规律,使心理学能更好地为中国建设和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这实际上是推动中国心理学“本土化”、“中国化”,与此同时它还能推进中国心理学国际化。
三、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研究内容的本土化
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中,首先会碰到一个“文化适合性问题”:不同的文化对同一行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行为置于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有不同的含义。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做到研究内容的本土化,只有从富有本土特色的研究内容入手,研究者才可能创造本土化构念,进而发展本土化理论。而做到研究内容的本土化,一要正确理解某一构念在本土文化中的确切涵义,二要比较与异质文化涵义上的差异,然后再选取本土背景中人们重要而特有的行为样本,通过实际观察、分析研究,并提出理论假设,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其理论假设。
研究内容本土化还包括结合中国历史与现状来研究国民心理,如传统文化对国民心理的制约,现代文明对国民心理的冲击,改革开放背景下国民心理的转变历程等。
(二)研究对象的本土化
外国心理学以外国人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方法和工具、研究结果和由此构建的理论均以适合外国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评价体系、行为方式与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很不一样,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科学体系,就必须扎根于中国本土,以中国人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为立足点,开展实证研究。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中国心理学本土化既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取样就必须涵盖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从时间上看,中国人有古代人、近代人和现代人;从空间上看,中国人包括大陆华人、海外华人、港澳华人,汉族人和少数民族人,这对心理学研究中研究对象的选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上人口居住分布不均匀,各地发展不平衡,这就使得研究对象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特点,所以应根据研究课题,在被试的取样上体现出高度代表性,不能局限在某些地区取样,同时要注意虽以研究汉族为主,但也要研究少数民族。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保证取样的同质性,为确保取样同质性,要考虑的因素相当多,只能在实践中不断修订、逐步完善。
(三)研究材料本土化
研究材料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中,研究材料应突出我们本土的文化特点,从这一点出发,汉语言文字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拼音文字不同,它是象形文字。不少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以象形文字为母语的中国被试与母语为拼音文字的西方被试在信息记忆加工编码方式上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已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关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汉语言文字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上打上了很深的烙印,所以在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中应重视采用汉语言文字材料。
(四)研究手段本土化
中国人多地广,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的社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这是我们的国情,也是我们的优势。利用这个优势,纵使我国目前心理学专业工作者为数不多,也能进行大规模协作研究。如近几年从事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许多学者就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国家科研大协作的优越性,开展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本土性实证测量研究。因此结合中国国情确定研究手段也是本土化研究中重要的一环。
只要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我们坚信总有一天,带有中国标记和特色的心理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定将出现在国际心理学舞台上。
注释:
〔1〕G·墨菲等著《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林方、王景和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15页。
〔2〕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 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页。
〔3〕推蒂斯:《跨文化心理学的前景》,《心理学报》1983年第3期第309页。
〔4〕《荀子·天论篇》。
〔5〕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桂冠图书公司,第486页。
标签:心理学论文; 本土化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心理学发展论文; 理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