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8-0007-03
职业教育经济学是职业教育学科群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职业教育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职业教育与经济间的相互关系,总结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规律。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职业教育的规模与社会经济的匹配模式能否量化,如何量化;面对财政投入有限、学费订立受监管、向银行借贷困难等困境,职业教育如何发掘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满足自身发展;职业教育资源应怎样配置来实现受教育者与社会双方效益的最大化。这些问题的研究进展与结果构成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三十年来职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对职业教育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历程
过去三十年,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边缘地位向中心移动,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恢复阶段(1980年-1990年)
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恢复的契机是职业教育的恢复。1980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发布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指出将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同年,中共中央在批转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通知中指出有步骤地改革现行教育制度,改革中等教育单一化与经济建设脱节的情况,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各项政策支持下,我国因历史原因一度搁置的职业教育再度发展起来。这一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对理论指导思想和别国经验的研究来阐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体涉及高枫的《论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学习马克思论职业教育的体会》、全挺建的《战后日本职业教育结构是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冯启萄的《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学习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吴祖新的《试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蕲阳侠的《论黄炎培职业教育经济观》等。这说明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已有了通过梳理职业教育有关思想和借鉴别国经验,提高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意识。
总的说来,此阶段的研究集中于探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关注于宏观层面的考量,青睐于指导思想的探求。研究者少,研究成果也较少,主要成果是论文,专业论著尚未出现。
(二)拓展阶段(1990年-2000年)
1990年起,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范围扩大,由先前仅以宏观层面为考量扩大到宏观、中观研究兼而有之。宏观层面上,职业教育工作者关注两个方面:一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职业教育应如何顺应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相关研究论文有王树勋的《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张克朴的《浅谈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向市场经济转轨》等。二是进一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实践,具体有郭志明的《近代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所揭示的规律及其启示》、沃根的《经济增长的新限度——经济的变化与职业教育》、李荣安的《日本的教育与发展》等。中观层面上,出现一批反映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相互做的研究成果,着眼于职业教育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推动和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拉动,如谭兆鹏的《经济特区发展与职业教育使命》、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的《经济特区职业教育研究报告》、夏金星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与经济开发》等。
此阶段参与研究的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但相对我国当时的职业教育规模仍显不足;研究成果较之上一阶段更为丰富,但微观层面上关注职业学校和师生情况的成果寥寥无几;有关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构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很少,仅有零星文章介绍职业教育的功能、效益问题。
(三)深化阶段(2000年至今)
1998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经济学的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2000年起,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大量出现,职业教育工作者队伍明显壮大,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逐渐清晰。2002年,牛征的《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职业教育经济学的著作,也是探索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次重要尝试。这一阶段,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更关注微观层面、职业教育与经济学原理的结合,研究范围从职业学校扩大到员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等方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由萧今、黎万红主编、2002年出版的《发展经济中的教育与职业》,书中阐述了在职培训的应用、类别,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的回报和职业培训的成本,并列举案例辅助说明职业教育和生产率间的关系。许多学者引入经济学原理探求职业教育中的经济规律,研究内容可归结为以下几个专题: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职业教育的成本与效益、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教育的融资方式。
总之,这一时期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逐步从现象描述过渡到理论说明,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内容实用性增强,研究对象覆盖面更广,在研究方法上开始使用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的方法与模型等。
二、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视点
(一)关于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研究
职业教育经济功能,具体地说,就是在提高人的政治、文化和技术业务素质基础上,直接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教育经济功能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有社会再生产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和社会化理论。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通过职业教育可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其次,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匹配效益;再次,职业教育对收入分配和经济效益起到协调作用;最后,职业教育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发展在外部受到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结构、经济制度、劳动就业制度、职业教育的地位等因素影响,在内部受到职业教育自身的规模、结构、质量等因素影响。
(二)关于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
资源配置是将有限资源在不同需求之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困境是在投入不足的前提下没有发挥资源配置的效率,存在着配置不合理造成的浪费,包括结构性浪费、规模性浪费、管理性浪费和智能性浪费。职业院校在利用教育资源时要处理好生源质量与培养目标、师资与有效教育、教材建设与规范教学内容、装备现状与实践教学间的关系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转换投资机制,建立多元化办学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资源的宏观调整;实施资产重组,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使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职业教育成本的研究
一是对职业教育成本概念的研究,主要有“资源说”和“价值说”两种观点。“资源说”认为职业培训的投入所涉及的直接和间接资源,便构成职业培训的各项成本。“价值说”认为职业教育成本是为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而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二是职业教育成本分类的研究。职业教育成本按成本的发生形式可以分为货币成本和机会成本;按照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分为现付成本和非先付成本;按舒尔茨的“教育的全部要素”概念可以分为院校教育服务成本和学生求学机会成本。三是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研究即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研究。学界一致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属性是职业教育实行成本分担的最主要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个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投资属性也是成本分担的重要原因。有学者提出,过去职业教育成本社会分担的主要形式有企业投入和社会捐赠两种。随着企业自身改革对职业学校的投入急剧减少,社会捐赠受制于捐赠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以致数量和规模不甚理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应扩大社会分担主体范围,开拓社会分担新渠道和加大社会捐赠力度。还有学者提出,政府、个人是目前主要的成本分担主体,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方,理应被纳入成本分担主体中,缴纳职业教育税。
(四)关于职业教育经济效益的研究
一是对职业教育经济效益概念的研究。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从宏观上看,是职业教育投入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扣除了职业教育总成本后的余额;从微观上看,是受职业教育者未来获得的收益的贴现值与当前接受职业教育的贴现成本的差额。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经济效益包含两层含义:职业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职业教育的产出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包括数量、质量、结构的适应。二是职业教育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学界一致认同两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任何一方均不可片面发展。三是提高职业教育经济效益的策略研究。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指标主要分为劳动成果指标、劳动占用指标和劳动消耗指标。有学者认为,欲提高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学以致用、适销对路是前提条件;提高素质、确保质量是可靠保证;即时就业、以销促产是重要环节。
三、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展望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当代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迈上了艰难的重建之路。就外部而言,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转型,使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对实践的解释力面临一次次新的挑战;职业教育自身“二流教育”的现实也必然影响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就理论而言,问题中心导向的研究范式难以解决社会转型期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面临的种种问题。尽管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困难,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依然推动了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稳步发展。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为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就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而论,在未来的发展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一)理论研究上,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正摆脱先前对经济学理论的依附,尝试构建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
最早的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黄炎培职业教育经济观作为理论指导,并翻译国外经济学类文献作为理论基础。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深入和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的运用,引入的理论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融合,我国特有的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日益清晰。
(二)研究领域上,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正由单一研究领域向多元化研究领域发生转变
最早的研究主要是阐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研究领域扩展到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成本、收益等方面。领域多元化的同时也自有其侧重,例如,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关注现有职教资源的重组与整合;在职业教育成本方面,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职业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上;在效益方面,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提高农村及边远地区职业教育的效益,促进这些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研究方向上,应注重探寻更具职业教育特性的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
早期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在研究中引入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职业教育问题。这种做法在前期对研究工作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弊端也开始显现。职业教育的“产品”是人,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使其适应某种职业活动。职业教育经济学的部分研究,例如,职业教育收益研究,在假设中忽略了人的天赋、品质、人格、社交能力和价值观等因素,使得部分研究结果不足以取信。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寻找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的部分,而非尝试用经济学理论解释多样化的职业教育现象。
(四)研究范围上,应将研究范围扩大到职业学校外的职业教育其他方面
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过去的研究成果多关注职业学校的发展。事实上,企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也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与这些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若仅以对职业学校的研究为依据,对职业教育经济效益以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作出判断,将造成教育决策和相关经济政策与现实的偏离。未来的范围应从职业学校扩大到职业教育的其他方面。
(五)研究方法上,应更多地引入质性研究的方法
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研究方法多为定量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环境,这是定量研究结果无法展示的。有学者指出,社会科学的研究不能只采用数字来计算投入和产出,也应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数据现象和趋势,以避免“黑箱”问题,即不了解过程的变迁和发展由来。未来的研究方法应更多引入质性研究的方法,以使研究成果对现实发展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标签:经济学论文; 教育经济学论文; 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