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与货币市场发展进程论文_王超舆

我国利率市场化与货币市场发展进程论文_王超舆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在职研究生

摘要:由各方面来看,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必走之路。我国自利率市场化进程启动以来,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与此同时,我国的货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我国的货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及交易品种不够完善,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对信贷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的影响还相对有限。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完善;政策

一、利率市场化基本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和消除对利率的管制,遵循价值规律,由市场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至少应包括:(1)利率水平由市场决定;(2)货币当局对利率进行间接调控;(3)市场主体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与货币市场发展现状

建国初期,在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金融物价稳定的条件下,我国逐步实行了利率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利率的变动及其调整都得经由国务院制定、批准,人民银行执行。国务院具有利率的调整权、优惠权和豁免权,而金融机构却没有调整伸缩的余地。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金融活动有较多的需求;较完善的金融系统能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因素制约了金融改革的深化,不利于进一步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金融监管的滞后,金融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等因素就成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难点。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的基本标志之一。我国金融正经历着利率市场化的微观消化过程,许多矛盾正在影响着这一改革的质量和下一步抉择。创造条件、沿渐近路线从边际调整中有序推进、尽早防范利率市场化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对我国的间接金融监管和控制,完善独立的经营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利率市场化也是保证我国货币市场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对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转变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经验表明,没有相对发达的货币市场,依靠市场机制的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货币市场是中国进一步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货币市场由几个细分市场组成,包括借贷市场、回购市场、债券市场和纸币市场。近年来,中国的货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货币市场交易品种逐渐增加,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市场成员不断扩大。

三、转型经济中利率市场化对货币市场发展的作用

计划经济主要通过财政实现全社会的资金积累,金融过程相对弱化,甚至退化。利率种类单一,利率水平、利率的期限结构等完全由国家统一规定和调整,而企业只是既定利率水平的被动接受者,在既定利率水平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间不需要任何传导机制。可以理论概括为利率的集中定价模式。

分散定价模式是和集中定价模式相对的,利率水平完全由资金的供求双方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市场条件和风险状况来确定,由于市场存在内在的套利机制,众多不同水平的利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不同利率水平的集合大体描述了市场上总体的利率水平。

在市场经济中,尽管利率由供求双方自由定价,但作为市场定价的特殊参与者,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以及期限极短的隔夜拆借利率等少数几个变量,影响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以实现相应的货币政策目标。这中间需要一个通畅的利率定价传导机制。这套利率定价模式既不同于集中定价模式,也有别于完全分散的定价模式,可将其理论概括为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机制,这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由于发达国家在放松利率管制之前已存在相对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其利率市场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对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管制的放松。在放松存款利率管制上,首先是放松对利率敏感、期限较长的大额存款利率,然后渐次扩大到对利率不敏感的小额存款,最后完全放开所有存款利率的管制,并以此为标志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而在经济转型中,由于独特的初始条件,利率市场化进程不仅要逐步改变利率的集中定价模式,引入分散定价方式,即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管制,而且还要构建新的利率定价传导机制,进而达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转型经济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具有双重路径依赖的特征。

四、市场化利率定价传导机制与货币市场发展

首先,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完善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和传导机制,自1994年中央银行开展再贴现业务以来,票据市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票据市场的发育还是非常不完善的,阻碍了再贴现利率的政策效力。

目前的票据市场还是一个区域性的市场,市场严重分割是目前票据市场发展的一个根本缺陷,它大大降低了再贴现利率的传导效率。由于市场分割,可能造成同等级的商业票据在不同区域市场上有不同的贴现利率,而目前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统一的,所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难以实现全社会范围内资金的有效配置。为改善资金配置的效率,只能通过再贴现限额的管理方法。通常情况下,限额管理方法越有效,说明再贴现率的传递效率越低。为充分发挥再贴现利率的基础利率作用,尽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

其次,统一债券市场,增加利率政策的有效性。目前债券市场主要分割成两个市场,一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另一个是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市场。这两个市场不仅交易主要不一致,而且交易结算方式也是不同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一个场外市场,采用询价交易方式,交易双方直接进行清算;而交易所市场采用集中竞价交易,清算是以交易所为中央对手方的集中清算。相对而言,集中竞价交易在价格发现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市场分割导致同品种债券在不同市场具有不同的价格,这样,只有同是两个市场上的交易者才有套利机会,这将导致资源的不公平配置,是利率传导机制的严重扭曲。所以,要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对债券回购市场利率的主导作用,作为传递平台的债券市场应该合二为一,这样可以扩大统一债券市场的规模,增强利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最后,扩大同业拆借市场规模,充分发挥同业拆借利率的基础性作用。和票据市场、债券市场相比,同业拆借市场是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且拆借市场上的利率已完全市场化。但从市场发展的现状看,同业拆借市场的规模远远小于债券市场。

五、总结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我国已经达到了利率市场化的一些先决条件。这种变革会增加资金成本,提高储蓄的回报率,允许小型银行能更有效提高资金媒介的作用。随着资金成本的提升和边际贷款减少,投资的效率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随着小型银行的扩张,针对中小企业和家庭的贷款占比也会增加。重要的是,获得的这些好处,不会伴随着银行的利润降低或破产。即使竞争状况会加剧,银行系统的市场结构相对于现在不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一些大型银行机构依然会维持着行业的核心地位,同时会有更高的流动性;为了竞争存贷资源,一些较小型的银行可能会制定更具竞争力的政策。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银行体系的监管和货币政策的设定应该对信用的风险提升保持警惕。另外,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通过更为间接迂回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控制货币总量或设定存贷款利率。

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会向资金的借贷方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对吸引家庭和公司储蓄提供更多的竞争力。这一方面会有效抑制银行的市场支配能力,另一方面又不会导致经济动荡。然而,新型金融产品的发展也会削弱基于现金计划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因为货币需求更加不可预测。采取间接的货币政策工具尤为重要。

放松利率管制和重构利率定价传导机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两条主线索,也是我们利率市场化改革特有的路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中,确定存款利率上限可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制度安排。从货币市场发育的现状来看,一个通畅有效的利率定价传导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必须结合利率定价传导机制的发育状况,逐步导入以放松利率管制为核心内容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相关货币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取消法定利率上限政策,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步。

论文作者:王超舆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8

标签:;  ;  ;  ;  ;  ;  ;  ;  

我国利率市场化与货币市场发展进程论文_王超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