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请从“基础”开始_综合实践论文

课程改革,请从“基础”开始_综合实践论文

课改,请从“基础”开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改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在近一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例如:实施新课程造成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怎么办?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正常开设怎么办?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评价改革跟不上怎么办?这都是在课改中必须遵守的一些“游戏规则”。当然,无论什么规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在探索和研究中,在大家共同的参与实践中,才会更好的发现。

一、无论课程怎么改,“基础教育”是第一

在进入课改实验之后,学校首先组织我们走出去参观学习。听、看、记、集先行者的课改经验。其间不少东西值得学习、借鉴。但也有些现象让我们很困惑:有些学校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将研究课题搞得很深,甚至我们教师也不一定能顺利地完成。在成果展示会上,那些四、五年级的学生那么轻松地就得出结论,更是让人敬佩。可是我偶然翻开一个学生的作文,却发现错字、别字较多;再翻几本,也是如此。这让我想起我们那里初中老师反映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刚入中学的小学毕业生在字、词、句方面的基本功有滑坡迹象。

近一年来的实践,我们也感觉我们似乎出现了偏差:忙着联系单位,开辟地方,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参与校本课程,选择课外实践;帮学生搞研究,搞调查,走访……忙得不亦乐乎,却把那些历来重视的双基冷落在了一旁。自以为现在搞课程改革,让学生形成研究、创新、甚至创造能力;自由、舒展、张扬的个性才是最重要的。却忽略了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和基础知识积累。古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基础打不牢,再高的大厦也只能停留在图纸上。

课改不只是“锦上添花”,更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以牢靠的基础训练为“地基”。忽视基础训练,进一步提高的创新教育只是一种“泡沫”,而“泡沫”总是要破碎的。我们不希望很多的幼小心灵承受那“破碎”的声音。当然,基础不一定就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它仍然有方法和内容上的改进与创新。总之,不管课程怎么改,改到哪里,都应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之上。

二、无论课程要求怎么实践,“注重实际”是第一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孩子除了“读书”之外,要更好地用手、用心、用脑去认识世界;实践、研究、发现这个世界是很重要的获得方式。

比如说,我们这儿有一片山,山下有一方良田,稻子年年有好的收成。市里有个扶贫项目,被乡里争取下来,在这方良田栽上百亩桃林。年年桃花似锦,却未能收获一个桃子。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学校将其确定为综合实践的一个研究:“关于本地区土壤、气候对植物生长相关因素的调查及科学研究”。这是件好事,研究好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能为地方经济出谋划策。这个实践研究开展了已一个学期,但我们仍然不知道这片桃林不结桃子到底跟土壤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个研究涉及很多科学知识,科学的分析。而科学不是猜测,不能用“也许”和“大概”,它要用事实来说话。看来,我们的学生缺少到达这个“事实”的途径,而这个途径也不是我们这些小学教师能够提供的,从其他地方拿来给他们,那只能使“实践”变了味。

这实际上是部分老师的浮躁心理引起的。只需要结果,当然也就没有了过程;最后,就连结果也不可能得到。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认为这个课题很好,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我们在拓展学生学习广度和深度时,一定要经过认真、充分地论证,不能想当然地随意去勾画学生脑子里的想法,不要离课本太远。可以就必须研究的某些具体内容;某个材料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和钻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我们的“实践”才有坚实的土壤,才可以结出丰硕的果实。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受益者”。

三、无论新课程走得多远,“因地制宜”是第一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各地资源的不同,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学校“走”得远些;有的学校“走”得近些。于是,课程设置中,就有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上文提到的“关于本地区域土壤、气候对植物生长相关因素的调查及科学研究”,在研究没有成效的时候静下来了。我们在办公室闲聊学生为了“综合实践”的研究而写的那些“空洞无物”的日记。谈到了学生的日记,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普遍认同:我们的许多学生在介绍校园的时候,对园内的雕塑,花圃里花的品种,标语牌上的内容等竟然一无所知,更不知道它们的意思。只是笼统地认为它们都很好看,似乎对这些天天见面的朋友“漠不关心”,也从未认真地对过话。其实,这本身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综合实践课题吗——让学生和身边的事物“说说话”。何必去弄得那么远,那么深?让学生和周围的事物对话,选择身边典型的事物开始“实践”,对关心和热爱生活本身,对关注生命根据本校、本地区的实际,培养孩子兴趣,提高认识,从而养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为他们的将来和终身发展服务。

不管课改走到多远,应该因地制宜,要根据自己的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本地区或本校发展的措施和步骤。根据条件,难以一步到位的,就分步实施。不搞攀比,不要好高骛远;能先做起来的,就先做起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学生制宜。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地走好每一步。不要轻易的模仿别人,不要把课改变成追求“花架子”,“赶时髦”。

四、无论个体怎么差异,“面向全体”是第一

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不容质疑。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留有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使学生自由舒展、张扬个性,从而发展其创新精神,培养其创新能力。这样的一种理念似乎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谋而合。这种“差异”,在新课程的“理论”下,很好地找到了支撑。

我们市教研室每年都要到各个学校搞教学情况调查。从今年的调查情况来看,发现我们这里的两极分化较严重,超过了以往各届。在进行原因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老师在新课程的个性化理念的作用下,学生在自由、民主研究、合作学习过程中,班级原来吃不饱的学生吃得饱了;原先吃不了的学生更加缺乏独立性,自主性也更差。形成了没有标准答案就没有了方向的混乱。他们在所谓的“自由”中失去了“自我”。

事实上,新课程、新教材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因为毕竟是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是最重要的。教师要体现“让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在学习的总量和难度上降低要求”这一理念。为全体学生的探究和创造等实践活动创造机会,这实际上是一种更好的全面参与。对那些基础较弱的群体,教师要能发挥主导作用,给他们台阶,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而不能一味地强调个性,使他们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标签:;  

课程改革,请从“基础”开始_综合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