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资经济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县域经济论文,关键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3)06-0057-02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同时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的国情看,可以说壮大县域经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目前全国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4%,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3%。因而,如何壮大县域经济特别是壮大欠发达县域的经济,便成为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亟待认真探讨的共同课题。本文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并探讨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问题,即应当着力于发展民资经济。
一、民资经济的内涵及其特点和优势
所谓民资经济,是指主要由民间资本投资,并由投资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形态。它主要包括个体、农户经济、私营经济和非政府化的集体经济(政企真正分开的集体经济)。从实践上看,民资经济发展的前提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尤其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私人财产的保护等制度性条件。与民营经济相比较,民营经济强调的是经营主体为民,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相对于国营经济而言的,因为当时市场经济改革初期国营经济在相当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对所有制改革又受到旧观念的束缚,于是应运产生了民营经济的概念,它的侧重点在于经营形式的改革;而民资经济则是投资主体为民,强调的是资本积累和投资主体来自民间,即利用民间资本由公民来发展的经济,侧重点不仅在于经营改革,而且还在于所有制改革,即从根本上打破了我国原有的所有制结构,也是民资经济的根本特点。
根据上述定义和特点的分析,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资经济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民资经济具有三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是动力性特别足。民资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前提经济人假设——人们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于是为了实现致富和自身价值即利益最大化,人们总会努力地为自己所有的资本寻找最有利的用途。外在动力源于现阶段我国宽松的投资创业的政策环境。
二是制度性特别活。民资经济由于资本和投资主体来自民间,可能资本有大有小投资者意向自主选择,所以其企业制度可以从实际出发既可以是原始企业制度如业主制企业,又可以是近代企业制度如合伙制企业,还可以是现代企业制度如公司制企业。
三是市场适应性特别强。民资经济是“为自己干”的人格化经济,事关个人的切身利益,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上,无论投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必然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能与市场信号保持灵敏的反应和高效率。
二、发展民资经济的必然性
基于民资经济的上述特点和优势,结合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现状,可以说壮大县域经济特别是壮大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关键在于发展民资经济。对于绝大多数县域特别是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而言,民资经济应该成为县域经济最主要的发展定位。这是因为现阶段县域经济与民资经济有着许多内在必然的联系。
一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上,多数县域处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边缘,县域经济要建成外商投资密集区、发展高技术经济、构筑人才高地是缺乏基础的,所以区域投资指向引力不足,实现引进外资来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甚至是创造性的努力。现实的途径是从挖掘县域内的民力、充分利用县域内的民间资本、发展民资经济入手,并以此为突破口,才有可能着力打造县域经济的基本竞争力。即首先要通过发展民资经济着力开发县域经济的内生力量,才有可能实现筑巢引凤,尔后内生力量和外部力量结合最终实现县域经济的腾飞。
二是在县域产业特征上,因为县域经济大多是依托当地的气候、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而形成的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域经济,所以其产业特征必然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可以说没有民资经济就没有地方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有可能失去依托。
三是在县域经济结构上,县域主要是以农业、加工业以及低的配套性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一方面因为门槛较低,有利于民资进入,另一方面在中国入世和国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的领域,以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低层次、配套性、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面临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民资经济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所以在新世纪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必然要以民资经济为主要方向,把民资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机制创新激发经济活力,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打开县域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四是在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是县域具体实践“三个代表”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如何有效的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途径就是加快发展民资经济。因为,发展民资经济符合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具有内在的动力性、广泛的制度灵活性和市场导向性,能够有效地动员农民和组织农民通过自主创业、自我发展来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持续增收和共同富裕,并通过民间资本的自致努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民资经济的若干政策建议
发展民资经济从表象上看是民间的自发力量,但是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看它不可能离开政府的作为,如政府的服务、法律保护和战略规划等。壮大县域经济应当把民间的自发力量和政府的自觉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实现发展的高速度和跳跃性。就政府而言:
一是在富民与富县的关系上,要把富民作为富县的基础和前提。要牢固确立“民富才能国强”的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的财源来自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县也不可能富,即小河有水大河才能满。所以富民是富县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尽可能减轻和规范投资创业者的税费负担,降低投资、创业的成本,让投资者有利可图,营造能够充分激发全民创业热情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是在经济发动战略上,要由过去政府发动为主转变为民间发动为主,把县域经济的发动类型定位在民间发动型。即政府对发展县域经济要从计划经济的旧观念中走出来,不要习惯于把自己当作经济发动的主体,当作“运动员”,而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好“裁判员”,善于创造有利于投资创业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放宽民资进入的领域,让民资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运动员”。
三是在政府职能上,要由过去管理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建立服务型政府。即政府要彻底改革过去以管制和审批为基本特征的管理模式,建立服务型政府不随意干预市场,而是规范和保护市场的自由竞争,使资源配置市场真正起基础性作用,让民资经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由进入市场或退出市场,以此刺激民众的投资兴趣,调动民众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在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上,要还权于民。目前在县域经济内乡村集体经济还存在相当一部分政经不分,还是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在控制着,这种状况直接导致集体经济的萎缩,使农村“双层经营”无法真正建立起来,即无法为农户经营、个体经济提供有效的服务,最终使大量的个体经济、农户经济得不到必要的社会化服务而举步维艰。因此,深化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改革,还权于民,对于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及为农村提供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促进个体经济、农户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