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学术讨论会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11月1日, 国家教委社科中心和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来自北大、人大、外交学院、北师大、首师大、国际关系学院、语言学院和中国社科院等首都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着眼于总结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力求从中引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展望未来。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和对旧中国的全面认识
与会同志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其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人类文明的前列、做出过令世人瞩目的伟大贡献,只是到了近代才落后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腐朽的封建统治造成的。有同志认为,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经济独立,束缚了中国的发展,使中国沦为一个受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国内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看不清世界发展的潮流,贪污腐败,军事上又十分虚弱。士大夫阶层始而以天朝自居,盲目自大,继而又崇洋媚外,妄自菲薄。其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无法真正了解世界,从而丧失了19世纪后期发展的一次机遇。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一次力图把握时机进行振兴的改革,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从而拉大了与世界的距离。有同志强调指出,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不仅有苦难和屈辱,更有中国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所表现出来的一股正气以及中国所具有的历史智慧、文化底蕴、民族团结意识,使资本主义列强灭亡不了中国,资本主义文化消融不了中国。中国挺住了,中国给予世界物质和精神的益处,即蕴藏于此。总之,“中国不可侮”,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新中国得以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关于世界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与会同志认为,近代以来,业已形成的世界性资本主义体系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都对中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与会学者们指出,世界性资本主义体系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首先表现在中国原来的发展自主性被破坏了,中国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这种冲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对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冲击。但是“冲击”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正是在这种冲击下,中国国内一部分先进势力开始认识到要维护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必须改造旧社会,因而出现了康梁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有同志认为,应辩证地看待西方对中国的影响,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不平等条约阻碍了中国的振兴和发展,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任何人都抹煞不了。 尽管如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的结果》两文所说,它们在客观上“带有建设性”的因素,即破坏了东方落后的制度,为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契机,但也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绝非是西方殖民者的主观愿望,而且它仅仅只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前提。要使其实现,必须由被侵略国家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已迫使中国丧失了“自主地掌握自身命运”的权力。总之,只有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才能真正利用这种物质条件。
关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中国的影响,有同志认为从坚持苏联走过的道路的正面的基本经验来看,这种影响是深远的。苏联关于不发达国家革命不能停留在民主主义阶段而必须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关于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关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政党、关于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等实践和经验,对中国革命的正面影响极大。但负面的影响也不少,如片面强调城市起义夺取政权,阶级斗争扩大化,忽视商品货币理论,片面强调重工业等。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而避免或纠正了某些负面影响带来的严重后果,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三)关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与会者认为,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从逐渐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受人欺凌、被人宰割、地位一落千丈到取得民族独立、不断富强、在国际上地位和影响不断增强的历史过程。
有同志着重从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历史的这一变迁。在历史上中国曾对这一地区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100 多年前这种局面被打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继而西方殖民者包括日本、美国曾先后在这一地区推行霸权。但它们的幻想破灭,今日美国的影响也正在逐步衰退。新中国始终不渝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础。这是亚太地区能创造和保持安定和平的国际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展望未来,中国在东亚地区国际关系体系中将再次发挥巨大的作用。
有的同志谈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取得的。中国从一个被人欺凌、宰割的国家,变成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大国,经历了漫长、曲折、痛苦的过程。抗日战争是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转折点。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坚持抗战并取得胜利,二是美国出于自己的目的支持中国,企图使中国成为美苏对抗中有利于美国的一个筹码。因而,当时中国还只能被看作是“等外大国”。
真正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被世界所承认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有的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扩大和巩固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以及推动被压迫民族解放、促使殖民体系瓦解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7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方针和实践及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又对国际和平和发展事业起了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国更已成为国际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成为多极世界中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一极。
(四)关于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
与会者认为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问题。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关键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处理好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正确对待中国文化,坚持中国文化的优势。有学者指出,全盘西化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正确的态度应是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吸取西方文化中真正精华的部分。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或盲目排斥都是不可取的。要做到这点,关键是要真正了解西方,真正了解中国。有的同志建议大学应开设“西方文化评介”课,以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西方,而不是追时髦、赶浪头。
(五)关于中国的发展战略和选择
与会同志认为,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左”的影响,以及外部遭受帝国主义封锁等原因,中国曾未能抓住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当前我国正面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又一次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同志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的战略是正确的,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这就为我们抓住机遇和加快发展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
有的学者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振兴出现了转机,但面对激烈的世界竞争和我们建设中的困难,要有世界意识,在立足于自力更生的同时要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有同志在总结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大国地位取得的历史经验教训后认为,根本一条是要增强经济和科技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有同志认为,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的发展战略应是坚持全方位的经济开放,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使中国在亚太经济圈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些学者在谈到如何争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时认为,在经济相互依赖日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一定要坚持政治上独立自主。正确处理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至为重要。有同志指出,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国家,对华推行“和平演变”是其长期的战略。当前美国对华实行遏制、颠覆与接触、交往相结合的两手政策,我们与其交往时应有足够的警惕。同时应该看到,中美之间毕竟还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所以今后中美既有斗争又有合作。有同志认为,在国际交往中,运用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正确的和必要的,但不能简单化。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因素始终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唯一的。根本的因素是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应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有同志提出,第三世界人口众多,在当代世界中作用越来越大,应更加重视与他们发展友好关系。有同志还提出,应吸取苏联的教训,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两手抓。
在涉及我国发展战略时,与会者反复强调了两条。一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既要利用资本主义的东西,又要保证社会主义在政治方向、社会风气和伦理道德方面的主导地位。一定要做好这篇大文章;二是,对外国霸权主义绝不屈服,面对压力该顶就顶。这一点,我国第三代领导人处理得是很好的。中国一定要挺起自己的腰杆。
(六)关于历史观和方法论
与会同志认为,“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与世界”这个题目很重要,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法律诸方面。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史学的方向。同志们强调,研究这个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在重大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不少同志指出了目前学术界的一些应引起重视的倾向:有的连帝国主义侵华也不提了,连解放前上海租界区挂“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一史实都予以否认,有的只谈改良而否定革命,有的主张搞经济建设就要淡化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有的只谈经济不谈政治,如此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加以辨明和澄清。还有同志认为应拓宽研究视野以适应时代主题的要求,如加强对现代化问题、文化冲突问题等的研究。
与会同志遵循“双百”方针,畅所欲言,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表达了对面临新世纪的中国的前途和走向的极大关注。大家认为,此次会议也为进一步研究这一主题开了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