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_吴建华

吴建华

祁阳县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6100

【摘 要】目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的7月~2017年的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病患8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选用阿替普酶,对照组选用尿激酶,对比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在接受治疗的24h、7d的NIHSS量表评分于对照组相比均更低;研究组在接受治疗后获得了与对照组相比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用药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采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且具备一定用药安全性,值得应用。

【关键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属临床危重症,对患者威胁严重,治疗原则在于帮助患者短时间内控制疾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此症的有效方法[1]。本文分析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文选取急性脑梗死病患89例做为此次研究对象,均在2015年的7月~2017年的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纳入标准:①患者症状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符合急性脑梗死相关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均是首次发病,发病至入院时间在5h以下。③患者有一定耐受能力,具备静脉溶栓治疗指征,无相关药物过敏史。④患者无急性感染症状,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无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未合并恶性肿瘤。⑤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最近三个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②因各种因素无法将治疗顺利完成的患者。③合并心肌梗死患者以及存在头颅外伤患者。按照静脉治疗用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别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有45例患者,其中有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是(58.7±5.6)岁。对照组有44例患者,其中有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是(59.8±5.8)岁。对比两组基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包括:他汀类药物进行调脂干预以促进斑块稳定(即应用瑞舒伐他,口服用药,每晚用药1次,每次10mg或阿托伐他汀,口服用药,每晚用药1次,每次20mg),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即采用拜阿司匹林,口服用药,每天用药1次,每次200mg,若患者无法耐受,选用氯吡格雷,口服用药,每天用药1次,每次75mg),活血化瘀类药物(选用中成药丹红注射液,每次用药20mL与250mL浓度0.9%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后静脉滴注,每天用药1次),脑部血供改善类药物(选用依达拉奉,每次用药30mg与100mL浓度0.9%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后静脉滴注,每12h用药1次),同时根据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应用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类药物。

在此基础上两组患者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选用药物尿激酶,用药方法:尿激酶10万U与浓度0.9%的100mL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合,静脉滴注。研究组选用药物是阿替普酶,用药方法:阿替普酶,用药剂量为0.9mg/kg,用药剂量最大维持在90mg,与100mL生理盐水混合,将药液的1/10予以静脉推注,在1min内完成,将剩余剂量静脉滴注,在1h内滴注完毕。

1.3观察指标

在接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脑梗塞相关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由同一组人员帮助患者进行NIHSS量表评分,用以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疗效判定

在患者接受治疗后结合恢复情况及NIHSS量表评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患者在治疗后恢复良好,NIHS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减少程度在90%以上,视为基本治愈;患者相关症状有明显改善,NIHS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减少程度在46%以上但未到90%,制作显效;患者相关症状有所改善,NIHS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减少程度在18以上到未到45%,视作有效;患者未达到上述指标,视作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本文统计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检验;以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的差异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各个阶段两组患者的NIHSS量表评分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NIHSS量表评分经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24h、7d的NIHSS量表评分均有所下降,接受治疗前、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在接受治疗的24h、7d的NIHSS量表评分于对照组相比均更低,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生时,无论是对机体潜在的伤害还是破坏性的直接损伤,后果都不可估量,必须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以保证患者的预后[2]。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脑梗塞发生后的早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能促进局部血供尽快恢复,改善存在异常的神经功能。本文两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均获得了超过70%治疗总有效率,充分证明了静脉溶栓的效果。阿替普酶属一种纤溶酶原激活类药物,是临床溶栓药物中的第二代产品,也属于天然产物,有较短的半衰期且用药后对人体无抗原性[3]。在用药后,能够将药力送达血栓局部,和纤维蛋白、纤溶酶原有效结合,与此同时促进纤溶酶原激活并向纤溶酶转换,起到血栓溶解效用。此外,阿替普酶能够局部选择性的对存在于血栓局部的纤溶酶原起到作用,也可以认为该药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属于局部性的,并不会使血供中纤溶酶原被激活,很多程度上增强了治疗安全性,显著降低了用药后出血等并发症[4-5]。本文结果提示,研究组在接受治疗的24h、7d的NIHSS量表评分于对照组相比均更低;研究组在接受治疗后获得了与对照组相比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用药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充分证明了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优势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采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且具备一定用药安全性,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骥,欧阳娟,阳军.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7):39-40.

[2]守方.不同时间窗进行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3):69-70.

[3]赵艳晶,刘卓.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1):34-35.

[4]陈晓东.尿激酶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8):1165.

[5]陈静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与非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2):244.

论文作者:吴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8

标签:;  ;  ;  ;  ;  ;  ;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_吴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