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3-0069-0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 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究以培养学生思维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 任务的前提下,依据教材中相同、相似或相反的知识因素,或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经过联想、 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一、利用比较法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对学生而言十分困难的问题,如果仅由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即便当时理解,但是一旦变换题目,学生可能难以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一些题型相似但难度相对较低的问题進行讲解,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然后找到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更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有这样一道关于整除方面的习题:一个数在除以6/8/9的时候,分别有余数4/2/1,问这个数最小是多少?学生在看到这道题的时候,可能会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此时不妨将这个问题进行转化:一个数在除以6/8/9的时候,余数都为10,则这个数最小为多少?让学生在做完这道题之后,再去完成前一题。后面一题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对简单,完成后再将两道题目进行对比,发现实质上两道题是相同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自行对比分析同类型问题,有助于其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大胆猜想,培养求异心智
心智是一种直觉,它是非常灵活迅捷而复杂的心理活动现象,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表象感知,借回忆、想象、猜测等心理活动,闪电般跳跃式地对事物本质进行判断,它是创造思维的灵魂。牛顿认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训练学生直觉思维方面,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冲破思维定势,摆脱常规约束,允许学生突发奇想,甚至异想天开。对学生回答问题不要苛求过于严谨全面,让它们发现什么说什么,想到多少说多少,说出表象的理解或猜想也可以,不一定要说个所以然;教师对学生独到的见解或奇异的想法要因势利导,引上思维的轨道,让他们想出点门道来。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受到“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都在猜测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老师顺势出示一组个位是3、6、9的数,如13、16、19、23、26、29……结果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学生的思维因为猜想的落空陷入了困惑状态,由此引发了他们解决疑惑的心理趋势;而教师乘机再列出另一组数,如12、15、18、21、24、27……学生发现,这些数反而都是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一系列的猜想与困惑,造成学生认知上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进行猜测探索,最后发现原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种探索方法的基本程序就是:提出问题,学生猜想,探索规律,验证结论。它就是要让学生先敢于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测,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这样得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效的,得到的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多的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所以,在学习数学时,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应有一点敢于猜想的意识,多进行“猜一猜”的活动。猜想是不受现成事实的束缚,它包含着可贵的大胆想象和推测的成分。教师要敢于通过“尝试”、“猜想”等问题情景的创设,大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沿着合理的解题思路去思考。
当然,在猜想中,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已知,发现规律,以此类推;或者提醒学生利用结果,进行猜测,推而广之。总之,猜想锻炼的是学生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
三、注意知识连接,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逻辑性很强的系统知识,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讲,只有学习巩固好旧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步学习。鉴于此,每教一点新知识教师都要巧妙的将旧知识有意境的结合新知识,为新知识搭桥铺路,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构建整体知识网络,让学生的知识更连贯,这样才能做到温故知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四、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如能筛选提炼出适合学生研究的、有助于学生自己探究、思 考的问题,将对学生的自学产生关键作用。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理解能力处于不同的层次,知识的获得并非 一次到位,可根据教学内容再组织一次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度。例如,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基本 习题后,教师出示习题一: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 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 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 分配长与宽 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习题二: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 2,它们的棱长和是44厘米,请你计算出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由于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这一学习 过程,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创造性思维的有益尝试。
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假设演绎等学习 手段,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出较为完善的知识,促使学生全面理解、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没有了思维,数学就如同一具行尸走肉的尸体。让我们合起双手,用智慧去撞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思维之门的钥匙吧!
论文作者:曹英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知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发现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2月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