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阶段我国图书发行业的新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我国论文,图书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发行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的。现阶段我国社会环境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此种社会环境给我国的图书发行业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由此而使我国现阶段的图书发行业已经或即将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
一、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图书发行企业的经营自主性越来越强
随着各级出版行政管理机关职能的转换,政府对出版业的管理也由直接控制企业为主向以通过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为主转变,这就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以及图书发行企业的自主经营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就市场机制作用而言,由于减少了行政干预,图书市场经营者都将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配置出版资源,因而使市场机制在书业运行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湖南省新华书店储运部在铁路运价调整时,发现尚未调整的邮价比铁路运价低,于是果断决定将图书发运由铁路快件改为邮包,直到邮价调高为止,3个月内共节省图书运费28万元。此种根据市场价格信息调整经营行为的现象,在出版发行领域已越来越普遍。
就企业的自主经营而言,出版行政机关职能的转变将使其由企业的“婆婆”变成市场上的“警察”。出版企业成了真正的市场主体,在遵守出版政策法规、保证出版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经营得好的,可以壮大,可以兼并其它企业;经营得差的,可以破产或被兼并。许多工商企业在市场经济下面临的新问题,图书发行企业也毫无例外地将会遇到。事实上,图书发行业中,破产、兼并、裁员、被兼并等现象已经开始出现。辽宁省辽阳市新华书店兼并了拥有56名职工、负债30万元的辽阳剧院;深圳市新华书店兼并了一家集体书店及其所属的维纳斯首饰厂。湖南临澧县新华书店新安镇门市部因经营连年亏损,被迫与集体所有制的华溢书店联营,由华溢书店的负责人任这家联营书店的经理,这也具有被兼并的性质。
二、书业经营体制由封闭式状态逐步向开放式状态转变
一是地区开放。出版行政机关职能的转变以及经营者横向联合的发展,使市场运行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不断弱化,地区之间图书市场相互封闭的状况逐渐改变。过去司空见惯的以下达本省版图书销售比例指标来控制本地市场的作法,如今已悄悄地改变,即使目前仍有此类规定,但一般都变成了用经济手段推行的指导性指标。甲地经营者以某种方式进入乙地市场的现象已很普遍。如:江苏丹徒县店通过与商厦联营的方式在镇江市店的“地盘”上安营扎寨,天津新蕾出版社的少儿读物通过代理制形式在山西省的图书市场上取得了“合法”地位等。
二是系统开放。出版领域在计划分工前提下形成的一些各自封闭的系统,如新华书店系统、外文书店系统、图书外贸系统、出版物资供应系统等,都将逐步走上开放式经营之路。尤其是新华书店系统开放式经营的发展,对整个书业经营体制的变更更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近几年来,不少新华书店都成立了书刊批销中心,积极发展向集、个体书店批销图书的业务;长期对内不对外的新华书店储运系统也已向系统外敞开大门。这样更有利于国有书店主导作用的发挥。
三是行业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必然使其它行业经营者向发行业进军。目前一些大型商场、超级市场开展售书活动,即是一个重要信号。如:上海的华联超市、苏州的威尼斯商城、太原的天龙超市、北京的希福连锁店等,都纷纷加入了图书发行行列。此外,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也开始涉足图书发行业,如首都钢铁公司开办了一家颇具规模的书店。
四是国内市场向海外开放。在我国社会经济参与国际大循环已成必然的大环境下,图书市场作为整个中国大市场的一部分,也必定会以适当的方式向海外开放。按国际书业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图书市场的竞争,将成为我国图书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的图书外贸机构将会不断增多,图书进出口业务将会迅猛发展,中外合资经营等现象将越来越普遍。
目前,我国专营图书外贸业务的机构已从1985年前的3家发展到目前的31家,与海外出版商或书商建立了业务联系的出版发行单位更是不计其数。图书进出口贸易量直线上升,1995年仅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的贸易量即比上年净增20%。中外合资的联合经营机构不断增多,如长春古籍书店与乌兹别克斯坦开联营书店,烟台市新华书店与韩国出版商共同投资在开发区建图书出版中心,云南省新华书店与新加坡出版商共同投资兴建昆明图书中心等;中外版权贸易日趋活跃,仅1996年在第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所达成的中外版权贸易意向即达2000多项。这种种迹象表明,国内图书市场向海外开放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开放式运行既为我国的图书市场带来了活力,也加剧了图书市场的经营竞争。近几年,在一些大型书展书市或订货会上,各个出版单位的决策人物都亲自披挂上阵,宣传高招迭出,力度不断加大,“商战”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今后,竞争更会围绕着市场经营的各个方面,如时间、价格、信息、质量、品牌、服务等全面展开,图书市场的经营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三、图书市场运行越来越规范,市场竞争越来越公平
图书市场运行的规范化,是与政府对图书市场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分不开的。一方面,出版行政机关摆脱了对企业经营的具体管理职能之后,能集中精力对书刊市场加强行政监督,包括建设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等,这样就能有效地打击非法经营活动,保护合法经营者的利益,以形成健康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立法执法,使图书市场步入法制化的运行轨道。就立法而言,在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主体、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相继制订了一系列的法规。1996年6月,新闻出版署颁发了《关于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的若干意见》;今年1月,《出版管理条例》颁布,与此相配套的图书市场法规也将陆续出台,再通过严格的执法实现违法必究,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
在规范化的市场运行条件下,守法经营、依法办事,将成为书业界的基本信条。但这并不意味着图书市场竞争将会弱化,恰恰相反,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不过,规范化的市场运行环境,必然使经营竞争也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公平。
图书市场的公平竞争,给广大的书业经营者带来了平等发展的机遇,对于我国图书市场的繁荣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使对于那些目前仍享有某些经营特权的国有图书发行机构来说,也不无好处。国有书店由于享有教材发行的特权,其销售任务随教材价格的上涨而很容易完成,而一般图书的发行量逐渐萎缩。仅以华北某省为例,该省有个地区5个县级国有书店1995年一般图书发行量占全年销书总量的比例分别为7.8%、8.8%、8.2%、2.8%、7.1%。长此下去,这些经营者的劳动效率难以提高,适应市场能力不断弱化,这对整个图书市场生产力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国有出版发行机构失去了某些经营特权,也未必不是好事。
四、图书发行企业经营的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经营规模越来越大
在图书市场日益开放、经营竞争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那些势孤力单的经营者因无力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很难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有所作为,因此有联合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我国政府对出版业所进行的“阶段性转移”的整体导向以及一系列治“滥”治“散”宏观举措的出台,为发展集约式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由此而使出版发行企业的经营逐步往集约化方向发展。此一特点,已从当前我国出版发行业的以下三种发展动向中表现出来。
一是出版发行企业集团及其它联合形式的出现。继山东、四川、江西、浙江等省成立出版(印刷)企业集团之后,广东、山东、河北、湖北、黑龙江等省新华书店又先后组建了图书发行企业集团,辽宁、广西、四川、上海等省(区)店的企业集团正在积极筹建或酝酿之中。正式挂牌的地市级企业集团更是难以计数,其中已运作多年者如山东的德州、青岛,广东的广州、湛江,浙江的金华等地的企业集团,在我国书业界已小有名气。采用其它联合形式扩大经营规模的做法更是普遍出现,如:若干家经营单位共同出资组成经营联合体,若干家经营单位联合开展某项或某一方面的经营业务,众多的出版发行单位联合投资筹建大型经营设施等等。无论是组建企业集团,或是采用其它的联合形式,其实际的经营运作与过去相比,都具有以下明显特点:①经营规模大,竞争实力强,如由各省会城市大门市部组成的联进分销联合体,其成员的销售能力之和要占全国图书市场销售能力总和的1/5;②以经济联系为纽带,互惠互利,如吉林文史出版社与四川省店的联合经营,以销售利润的动态分割为基础,在该社1995年的7000万元发货量中,有1/3是通过四川省店实现的;③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作,有利于按经济规律要求办事,如全国23家人民出版社联合组建的股份制公司“联合学术发展公司”,以及由辽宁省店控股、由辽宁的3家出版社参股的北方图书城等,其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都已基本步入现代企业制度轨道。
二是连锁经营的兴起。从90年代初开始,“二渠道”中出现了连锁经营组织,稍后,国有书店的连锁经营也逐步发展起来。书业连锁经营,能使图书市场的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控制相对集中,可减少各环节独立运作所带来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能将各个分店的单个资本集中调动,扩大竞争实力;能增大经营辐射面,充分开拓市场、扩大图书销售。因此,近几年来,连锁经营的发展已成方兴未艾之势。四川省店在系统内组建的音像连锁网已开始运行;青岛市新华书店批销中心在该市的一些“窗口”地区如东站、码头等开设了40多个书刊专柜,以连锁形式经营,其销售额占该批销中心年销图书总量的一半;湖南、广东等省新华书店也都在积极地筹划全省新华书店的连锁经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供销社图书发行网点严重萎缩,而书业界上下对此又一筹莫展的时候,吉林省桦甸县新华书店却通过连锁形式于1996年上半年发展了6家供销社分销店。此种带方向性意义的发展,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三是超大型经营设施的建设。作为集约化经营发展重要标志的超大型经营设施,近几年正被全国各地争先恐后地兴建。广东购书中心、沈阳图书发行大厦、辽宁北方图书城、四川音像发行大厦、中国海淀图书城、广东深圳书城、湖南长沙图书城、首都图书大厦等等,都已经或即将建成。这些设施的共同特点是:①规模大型化。如广东购书中心营业面积达1.3万平方米,备货达10万种,开业当天销售即达83万元;洛阳发行综合大楼的年销书量等于原有12个门市部年销书量的总和。②功能多样化。除批零兼营图书,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之外,还大都开展多种经营,使得此类设施本身就能成为信息的窗口、城市的文化活动中心及强大的文化辐射源。③产权股份化。大多由几家或众多的经营者共同投资兴建,如烟台的图书发行大楼,除国内的多家出版发行企业投资之外,还吸纳了韩国客商的资本。④运作公司化。大多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⑤管理、设备现代化。大多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并且在采光、通风、空气调节等方面都符合现代化购书环境要求。大型经营设施以其“大”而较易实现与市场对接,以其规模效益而敢于面对竞争。所以,其发展的势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可逆转。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图书发行企业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的经营模式与规模,在维持了近40年之后,已开始出现突破性发展。若干年之后,涌现出一批综合经营编、印、发业务的特大型出版企业,将是很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