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及背景_劳动密集型产业论文

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及背景_劳动密集型产业论文

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及背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现阶段论文,背景论文,区域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2)02-0075-04

一、背景

(一)区域居民个人高等教育需求——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增长与高等学校容纳力之间的矛盾

 1.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与高等学校招生量

自1994年,随着全国各级教育学龄人口的快速增长,普通高中招生从1995年至199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0.25%。相应地,普通高中毕业生从1997年起大幅增加,1997年比1996年增加了8.17%,1998年比1997年增加了13.59%。1999年至2001年三年间,平均增长率预计将达到9.69%。某些区域内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此,上海市和福建省预计将分别以19.22%、18.47%的速度递增,另有12个省份的平均年增长率将超长10%。[1]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虽然某些省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大众化教育阶段15%的毛入学率,如1999的江苏省(13%)、1995年的北京市(40.19%)、成都市(15.10%)、乌鲁木齐市(14.60%)。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或者超过15%的城市几乎都是直辖市、各省会城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旦从各区域整体角度计算则很低。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除了高等学校内部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充分以外,政府财力有限,教育经费缺口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根据北京大学高教所一项关于我国普通(公办)高校现有办学潜力的研究结果(1999年),大多数高校的各类物质资源均处于不足状态,低于教育部核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高等教育经费的主体缺口体现在因扩大招生规模及开展相关配套行动,高等学校新增规模所需的建设性投入量的不足上。

3.居民个人高等教育需求

规模扩展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这种规模扩展的必然要求,不仅仅源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压力,也来自居民个体对高等教育需求的高压力。中国居民中存在着对高等教育机会的较高个人需求,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换言之,居民个人高等教育的高需求是全国性的、长期的,几乎不存在地域差异。

促成高等教育在居民中长期高需求状态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家长对子女无论是在经济地位还是文化程度方面的期望值增大;二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目前已超过5万亿元,虽然存款余额中的分配结构问题不容忽视,但总体而言,教育消费的可能性及能力已经增强,而且教育在储蓄目的列表中占据着首要的位置。

(二)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延续型向集约化渐进型的转变

1.低水平、低附加值市场需求的饱和趋势

这种需求饱和态的直观表征为:第一,产品严重积压,企业库存量增加,产销率下降。第二,低水平、低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设备利用率普遍不足,停产、关产企业和下岗、等岗人员总量迅速增大。第三,企业生产经营窘迫、亏损面较大,亏损程度较严重。以上海市为例,尽管其社会发展程度列居中国各区域的前茅,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高,但是它的“工业内部结构仍很不合理,主要是基础工业与加工业的增长不协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产品比重仍不高。低水平的一般加工业的产品供过于求,出现相当普遍的产品积压和能力闲置。”[2]

2.深层体现和核心因素

一方面,低水平市场已过度开发,而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中、低档产品依然保持较盛的生产力度,无效供给增加,形成过度竞争的市场;另一方面,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匮乏,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此类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开发呈现空洞密集的状态,竞争不充分,易导致垄断。有效供给与无效供给之间的矛盾,两个层次的市场的矛盾,实际上受到“技术层次”这个因素的极大左右。对技术层次现状的了解,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两者关系和前景的角度。

(1)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所体现的是高度的生产效率和先进的技术成果,附加值高。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的显著特点,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它的优势在于投资少,见效快,积累快,可以吸纳较多的文化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但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易发生畸形化;某个资源优势程度和市场效益高于其他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在生产销售以及市场占有率方面出现畸形扩张。

(2)两者的长期并存局面

就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而言,中国各个区域的工业化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之后的一种加速状态,尚未达到较高阶段。城市与农村两大市场在需求层次上的一高一低,决定了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获得较大发后所出现的长期的市场断层需要弥补。同时,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大量富有劳动力需要就业,需要向非农化转移。这些都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存在甚至获得充分的空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点,在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带得到了更为长期的体现。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并存的格局将长期存在。

(3)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的必然

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技术创新的要求,对陈旧技术的依赖性较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劳动密集型在工业化不断加速的进程中必然的颓势。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自身通过早期的资本积累,已经为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上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展,低水平劳动力资源优势的边际能力发挥到了极限,市场机制就会自动地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移,并存格局就会被打破。以浙江省为例,农村工业是支撑“八五”期间浙江国民经济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这些企业在经历了80年 代的繁荣之后,市场开始萎缩,逐步陷入停滞状态,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缩小,甚至已经产生负面的影响。对1985-1997年的回归分析表明,浙江农村工业增幅每下降2.1个百分点,全省GDP增长就会下降1个百分点[3]。区际分工演变的一般规律要求浙江在进入工业化中期后转变经济角色,逐步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全国性生产加工基地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加工基地转变。

3.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总体现状和转变方向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初步工业化之后的工业化加速时期。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基本处于一种二元状态,即粗放型与集约渐进型的长期并存局面,这是与区域经济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并存发展的现实相对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的粗放型发展,虽然仍然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条件下觅得较大空间,甚至在目前这种二元格局中占据了较多的份额,但是由此而带来的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是不能持久的。低技术含量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将为经济运行出现懈怠危机埋下伏笔。因此,对于各个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一的区域而言,为获得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良好的效益归属,为获得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前途,必然也必须选择以技术进步为主要驱动力的集约化渐进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方向。

(三)区域城市化进程

区域城市化的主要内容在于,一是原有城市在城市规模、城市经济、城市形象上的扩张、发展和重塑;一是农村地区以优势乡镇企业为主干而发展起来的建制小城镇,重在后者。二是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各区域生产力普遍提高,产业技术层次总体上扬,产业结构不断发生适应性调整与升级,经济增长方式也处于粗放与集约并存的进步性过渡状态。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力的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

二、民办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的影响

(一)对区域个人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

1.通过扩展高等教育规模减轻政府负担,体现高等教育机会平等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普遍性低下,导致了社会中大量的没有被公办高等教育所满足的教育需求的产生。这种对普遍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推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主要动力。1998年高考报名人数为320.32万人,当年实际录取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学生为115.6万人。这意味着仍有214.7万人未能如愿得到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在具备了合适的教育消费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前提下,这些人群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而被公办高等学校拒绝,这是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体现。与此同时,在政府教育投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遍布几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千余所民办高等学校或教育机构,向这些被公办高等学校所拒绝的人群打开了大门。排除这些人群是否愿意入学的意向因素以及民办高等教育所提供高等教育层次和质量因素,民办高等教育本身所体现的个体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精神,是民办高等教育在区域个人高等教育需求满足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

2.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增加教育供给方式

民办高等教育的加入,使得高等教育资源和形式大大增加,居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校及教育内容的机会和权力也会极大地增加。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出最大程度的多样性、多层次性趋势,民办高等教育的教育供给也要体现与之相一致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一项调查表明,在湖南省2984名被调查者中,72.8%的人所学的专业是社会急需而公办学校又不能满足的。[4]民办高等教育“在培养模式上灵活自主,根据专业和学生的实际,对修业年限进行调整,采用课堂授课、自学辅导等多种形式教学。”[5]北京海淀走读大学积极服务于广大高中后青年的求知欲望,支持有各种特长和创造潜力的学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调节好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为此,它以多种形式、多样化办学来适应这种局面。既面向高中毕业生,又面向在职职工;既办学历班,又办非学历班;办全日制班,办业余制和双休日班;既办职业资格证书班,又办适应各行各业人员需要的岗位培训班;既面对国内,也为在京外国留学生、三资企业的外国人员办汉语服务。

3.居民个人经济收益与非经济收益增长可能性的增加

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在结构性职业迁移中适应性越强。技术与知识这种软资源,随着人接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和层次的增长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受教育程度高的个体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显得较高。同时,数据收集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育程度对居民收入有较大的影响;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相应的收入也越高;[6]在绝大多数年龄段上受过高等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收入,在所有年龄段上,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都高于高中毕业生。[7]高等教育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其接受者带来高于其他类型教育的经济收益率,如工资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其接受者带来更多高质量的非经济效益(非货币收益或消费收益)。民办高等教育在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里,对象多为被公办高等教育所拒绝者。在接受了民办高等教育之后,现实中,这种人群的经济收益率和非经济收益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增长的可能性在总体上是存在的。因此,对此类人群个人及其家庭的未来收益和储蓄能力,对区域社会的稳定和区域全体居民收益能力,民办高等教育的提携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二)对区域中、高级现场技术人才建设的影响

1.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中、高级现场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中、高级现场产业技术人力资源的特征在于,其不仅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专业理论性知识,更具备了坚实的一线技术知识以及良好的操作能力。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类中、高级现场产业技术人力资源的匮乏,从宏观的角度,如前所述,将严重制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区域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渐进型转变的一个巨大障碍;从微观的角度,将明显不利于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技术高移在产品及服务中的体现;影响生产或者工程的进度,以及先进设备的利用程度,阻碍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成长。

各区域对中、高级现场技术人力资源的需求因此日益高涨。近年来,北京市劳动就业的学历要求层次明显高移。自1996年,专科以下的低学历需求呈逐步递减趋势,而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专科学历需求上涨几乎6个百分点。北京市1999至2000年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量预测为31.42万人,其中大专层次将升至31.86%;2001至2005年,大专层次的比重预测将升至37.57%。[8]就北京市劳动就业的技能层次而言,尤其是对于现场技能型就业人员而言,无等级、初级技工以及初级技术职称者在求聘中的劣势是很明显的。这三类人员无一例外地呈现供大于求趋势。反观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以及中、高级技术职称者,总体上,这几类人员的供给明显不足,需求比重高出前者近6个百分点。各类企业劳动力需求的趋势之一是对中、高级技术型工业或者技术人员的需求旺盛。外企、集体、个体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大大高于熟练工业,管理人员明显少于技术人员,一般的比例为1:5。”[9]上海市产业现场技术人力资源能级结构出现了大幅高移的趋势:“九五”期间,全市现场技术人员平均技术等级达到4.8级,中、高级现场技术人员的比重将升至70%,其中,高级人员的比重达到15%,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2%左右。1995至2000年5年间,湖北省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初级人力资源的需求呈下滑趋势。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增幅共高达近22个百分点,而同期对初级人员需求仅增加了不足4个百分点。[10](P415)

2.对中、高级现场技术人才的培养——民办高校是区域中、高级现场技术人力资源的主要开发者

民办高等教育成为区域中、高级现场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承担者,这其中存在着以下若干主客观的驱动因素:

(1)学科理论型教育领域内公办与民办之间力量对比的悬殊

学科理论型教育具备三点特征:一是雄厚的专职师资力量和杰出的学科带头人群体,二是对科学技术理论与规律研究与发现的重视和高投入,三是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占学生总数的高比例。在这一领域,众所周知,公办高等学校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民办高等学校。

(2)公办高等教育岗位技能教育的薄弱,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满足的不力

公办高等教育在学术理论教育领域的大投入和绝对优势,本身就已说明了公办高等教育在岗位技能教育方面的轻视倾向。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公办高等教育在岗位技能教育方面的办学模式也不免趋同,缺乏区域性差别;人才培养长期以计划为核心而忽视人才市场的信号;只重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需求,而忽视由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第三产业的兴起所引起的工作岗位多样化和多层次化对人才规格的变化要求。而民办高等教育则尤为关注这些变化。地处闽南三角区由泰籍华人吴庆星创办的仰恩大学设置了这一地区第一个饲料加工专业,而且具有先进的办学水平。这是与吴庆星的生意经紧密相关的。无庸置疑,如果单靠公立高等教育恐怕本地区是不可能很快设置这一专业的。

(3)民办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和教育对象

目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普遍为大专,而接受民办高等教育者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或者高考落榜的高中毕业生,一部分是职高、中专、中技的学生以及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这种教育对象的状态是相当固定的;一方面,大部分生源涌向公办高校,这种不利的局面非短期内就能获得改观;另一方面,国家招生政策明令,民办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只能在录取的第四或第五批次中展开。这迫使民办高校不得不招收低分生源。虽然低分并不一定对等低质量,但是一般而言,这一部分人员从事高深学术理论研究的资质不是很高。同时,民办高等教育接受者中的另一部分由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职业技能水平,希望接受更高层次、更综合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对受教育者实施多样化的高层次技术能力教育与培训,使其能够掌握较复杂的岗位技能,同时又能较好适应岗位内涵和外在的变动。这对于民办高等教育接受者而言,无论其背景如何,都是乐意接受的一种教育形式。

标签:;  ;  ;  ;  ;  ;  

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及背景_劳动密集型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