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议院选举与日本政党制度变迁_日本政党论文

参议院选举与日本政党制度变迁_日本政党论文

参议院选举与日本政党体制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参议院论文,日本论文,政党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选举制度是现代民主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与政党体制密切关联。在日本,参议院议员选举(以下简称“参议院选举”)与众议院议员选举(以下简称“众议院选举”)共同构成国政选举,直接影响政局走向。从参议院选举的视角来研究冷战后日本的政党体制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 制度规定与运作特点

战后,日本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实行议会内阁制,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日本国宪法》第42条规定“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议院构成”,第43条规定“两议院由选举产生的代表全体国民的议员组成”,第46条规定“参议院议员的任期为六年,每隔三年改选议员的半数”。

1947年2月,日本制定并通过了《参议院议员选举法》。该法案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定额为250名,其中100名从全国选区中产生,另150名则从地方选区中产生。1947年4月,日本举行了第一届参议院议员选举。1950年,《参议院议员选举法》被“适用于众议院议员、参议院议员、地方公共团体议会议员及首长之选举”的《公职选举法》所取代。1972年,冲绳回归日本后,作为参议院地方选区,新增两名议员名额,参议院议员定额总数增至252名。1982年8月,日本国会通过相关法案,将参议院全国选区议员的选举制度由直选制改为“拘束(限制)名簿式”比例代表制。

目前,日本参议院的选区划分为以全国为单位的比例区和以各都道府县为单位的地方选举区,其选举制度是在比例区使用比例代表制,在改选定额为1的地方选举区采用小选区制,在改选定额为2-5的地方选举区采用中选区制。此外,根据2000年10月通过的《公职选举法修正案》,参议院比例区的议员定额由100名减至96名,地方选举区的议员总额由152名减至146名;比例区的选举方式由“拘束名簿式”改为“非拘束名簿式”,使比例区候选人也可开展竞选活动。所谓“非拘束名簿式”,就是由政党提交无排名先后次序的候选人名单,选民根据该名单既可投政党票也可投个人票,将政党票与个人票合计后按比例分配政党所获的议席数,各政党内部再依据个人得票数确定当选者,且不使用当选基数而采用顿特式计算方法,将各党得票数用1、2、3、4、5等依次整除,使其商数按大小顺序排名至定额为止,以此来分配议席(参见表1)。

表1 非拘束名簿式

公示政党提交无排名先后的候选人名单

投票 选民可以给政党投票也可以给候选人投票

X党 Y党

A氏

60万票 D氏

30万票

开票 B氏

15万票 E氏

20万票

C氏

5万票

F氏

20万票

X党

20万票 Y党

10万票

总计 100万票 总计

80万票

÷1得①100万 ÷1得

②80万

结果 ÷2得③50万 ÷2得

④40万

如果改选议席数为3的话,则X党获得2议席,Y党获得1议席。X党A氏、B

氏和Y党D氏当选。

资料来源:“朝日新聞”2007年5月14日。

根据上述制度规定,长期以来,参议院选举在日本政党政治的演变历程中形成了独自的运作特点。

首先,与众议院选举相比,参议院议员候选人的当选与否更容易受到所属政党的控制与影响。这主要源于众参两院选举制度的截然不同。众议院选举制度在“1955年体制”下采取中选区制,从1996年起实施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其中300名议员来自小选区)。这样,无论是中选区制还是以小选区为核心的比例代表并立制,选民在众议院选举过程中直接投票给候选人的机会高于参议院选举。相反,从1983年第13届至1998年第18届参议院选举,比例区的选举制度曾采取拘束名簿式,选民只能投票给政党,且政党提交的有排名先后次序的候选人名单将进一步决定候选人的当选几率。所以,比例区的候选人在选举过程中对其所属政党的依赖程度较深。

其次,选民在参议院选举中的投票倾向更容易体现政党的政策得失。《日本国宪法》第67条规定,众参两院对首相提名做出不同决议,或是参议院在众议院做出提名决议后十日内仍不做出决议时,以众议院决议作为国会决议。鉴于参议院选举不能直接决定首相人选及内阁进退,所以,选民在参议院选举投票中也更无心理负担,不会担心矫枉过正,甚至有时会有意识地通过参议院选举来纠正执政党的政策偏差,促使朝野政党之间保持势力均衡或相互制衡。因此,日本的国政选举往往表现出一种“钟摆”效应,即许多选民虽然在众议院选举中投票支持自民党继续执政,却往往又在参议院选举中放弃这种支持。

最后,参议院选举结果往往对自民党政权的稳定性具有重大影响。在自民党的执政实践中,党内已形成了总裁(即首相)因承担参议院选举惨败的责任而辞职的惯例。例如,1989年7月,在自民党参议院选举惨败(仅获36席)的压力下,首相宇野宗佑宣布辞职;1998年7月,自民党再一次在参议院选举中惨败(仅获44席),首相桥本龙太郎也不得不引咎辞职。相反,由于自民党在2001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大胜(获65席),不仅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同年9月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轻松连任,而且也开辟了小泉内阁长期执政的道路。

二 参议院选举与两大政党化

1995年7月23日,日本举行的第17届参议院选举是“1955年体制”崩溃后的首次国政选举。选举结果是:自民党由三年前的68个议席大幅降至46个议席,社会党所获议席也降至历史最低的16个。相反,在野的新进党由19个改选议席倍增至40个,共产党获得8个议席,先驱新党获得3个议席。其中,在比例区,新进党得票率为30.8%(18个议席)、自民党得票率为27.3%(15个议席)、社会党得票率为16.9%(9个议席)、共产党得票率为9.5%(5个议席)、先驱新党得票率为3.2%(2个议席)。①此次,新进党首次参加参议院选举,其在比例区的得票率竟超过了曾长期执政的自民党,预示着参议院选举中两大政党化趋势的来临。

1997年12月新进党解散后,1998年7月12日举行的第18届参议院选举是新成立的民主党所面临的首次参议院选举。选举结果是:自民党获44个议席,民主党获27个议席,共产党获15个议席,公明党获9个议席,自由党获6个议席,社民党获5个议席。其中,在地方选举区,特别是以多人选举区为主,民主党获15个议席(改选议席为8个);在比例区,民主党获1221万张选票(得票率为21.8%)和12个议席(改选议席为10个)。②可以说,民主党有效地整合了旧新进党势力,迅速奠定了其第一大在野党的地位。另一方面,先驱新党在本届选举中未能获得议席,导致该党于同年9月解体。

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内阁上台执政。受“小泉人气”的影响,自民党在同年9月29日举行的第19届参议院选举中大获全胜。选举结果是:自民党一举获得64个议席,民主党获26个议席,公明党获13个议席,自由党获6个议席,共产党获5个议席,社民党获3个议席,保守党获1个议席。此次民主党所获议席虽然超过了改选的22个,但未能超过1998年参议院选举中所获得的27个议席数。

2004年7月11日,第20届参议院选举在广大选民对“小泉政治”感到厌倦的背景下举行。选举结果是:自民党获49个议席,民主党获50个议席,公明党获11个议席,共产党获4个议席,社民党获2个议席。本届选举在冷战后的两大政党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自民、民主两大政党的议席占有率时隔30年再次超过了80%。③自民、民主两党在比例代表区的得票率合计为67.8%,大幅超过上一届的55%。并且,由于自由党于2003年10月并入民主党,民主党在本届选举的比例代表区获得2113万张选票,当选19名议员,有效地吸收了旧自由党的社会支持基础。④

2007年7月29日,在安倍晋三内阁丑闻不断、内阁支持率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日本举行了第21届参议院选举。选举结果是:自民党遭遇历史性惨败,仅获37个议席,与1989年宇野宗佑内阁时期的36个议席的败绩不相上下,结束了该党自1955年成立以来参议院第一大党的历史;民主党的实力大幅度跃升,获60个议席(改选议席为32个),成为参议院第一大党;公明党获9个议席,共产党获3个议席,社民党获2个议席,国民新党获2个议席,新党日本获1个议席。

整体上看,自民党在1995、1998、2001、2004、2007年参议院选举中所获议席数分别为46、44、64、49、37个,平均每届为48个议席;民主党自1998年以来同期所获议席数分别为27、26、50、60个,平均每届为40.75个议席。

事实上,自民、民主党两党在参议院选举中的势力得失变化主要发生在参议院比例区与1人选举区。例如,在自民党大胜的2001年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在比例区的候选人当选20名,在全部27个1人选举区中有25个获胜;民主党在比例区的候选人当选8名,在1人选举区的候选人均败北。在自民党惨败的2007年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在比例区的候选人当选14名,在全部29个1人选举区中仅有6个获胜;民主党在比例区的候选人当选20名,在1人选举区的候选人当选17名。

自民党与民主党在参议院选举中“势均力敌”的情况最早出现在参议院多人选举区中,且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此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人选举区的候选人受所属政党政策得失的影响相对较小,更多依赖的是个人后援会组织。最近四届参议院选举中自民、民主两党在多人选举区的当选议席数如下。

表2 自民、民主两党在多人区的当选议席数比较

(单位:席)

1998年2001年2004年 2007年

自民党151920 17

民主党151822 23

自民、民主两党在参议院选举中的势力对比,在相当程度上表明了冷战后日本政党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大政党化趋势,但“两大政党化”并非“两大政党制”。鉴于众议院在首相提名决议上的优先地位,自民、民主两党在参议院选举中的“势均力敌”,没有在制度上实现政权交替,实践上也至今未能实现“两大政党制”目标。尽管如此,此种势力对比仍为日本政党体制的进一步转型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基础。

三 参议院选举与联合政权

“1955年体制”崩溃后,经过各政党之间的一番“合纵连横”,1994年6月29日,自民党、社会党、先驱新党三党组建了以社会党委员长村山富市为首相的联合政权,自民党重新参与执政。在1995年参议院选举中,执政的自民党、社会党与先驱新党所获的64个议席数虽未达改选前的75个,但已超过半数,三党联合的“自社先”结构得以维系。尽管如此,社会党却因其在此次参议院选举中的惨败,使村山内阁的执政基础弱化了。1995年7月24日,村山首相在会见记者时曾间接地承认“一度产生辞职之意”⑤。尽管执政党阵营决定继续维持村山内阁,但社会党内部对“自社先”联合政权持批判态度的势力集团则与村山内阁拉开了距离,先驱新党内部也出现了要求提高自主性的论调。结果,1996年1月,村山内阁宣布辞职,由自民党总裁出任首相的桥本龙太郎内阁诞生。同年11月成立的第二届桥本内阁进一步演变为自民党单独执政,社民党(1996年1月社会党更名为“社会民主党”的简称)、先驱新党实行“阁外合作”。1998年5月底,为应对即将来临的第18届参议院选举,社民党、先驱新党又相继宣布解除与桥本内阁的“阁外合作”关系。

由于桥本内阁的景气对策不力,自民党在1998年的参议院选举中败北,丧失了参议院过半数的席位,并迫使执政达932天的桥本首相以承担参议院选举失败责任的形式辞职。1998年7月24日,小渊派领袖小渊惠三当选为自民党新总裁。然而,7月30日,在参议院的首相指名选举中,小渊获103票,民主党党首菅直人获142票,仅仅是依众议院决议优先的规定,小渊惠三才当选为首相。

于是,在参议院朝野逆转的形势下,自民党在1998年秋召开的临时国会上,不得不完全接受在野的民主党提出的《金融再生法》等相关法案。另外,在国会闭幕之日,对于防卫厅内发生的渎职事件,参议院又通过了对防卫厅长官额贺福志郎的问责决议案,并迫使其辞职。该决议案使自民党受到震动,成为其与自由党联合的契机。⑥

1998年11月,小渊首相与自由党党首小泽一郎举行会谈,并就1999年1月通常国会召开之前组建联合政权达成了协议。1999年1月14日,自民、自由两党组建的联合政权成立,自由党干事长野田毅担任自治相。经此次联合,执政党阵营在众议院的议席数达304个,但在参议院仅有116个议席,距离参议院过半数席位仍差10个。因此,对于自民党而言,与在参议院拥有24个议席的公明党合作是必需的,而“自自联合”是其实现与公明党联合的过渡阶段。

在1999年的通常国会上,自民、自由、公明三党在相当程度上展开了立法合作,不仅促使“新指针”相关法案、《国旗国歌法》等立法难度较高的法案相继获得通过,也为自民、自由两党与公明党组建三党联合政权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1999年6月28日,小渊首相正式表明建立三党联合政权,并于7月7日向公明党发出了邀请。1999年10月5日,自民、自由、公明三党联合政权成立,公明党参议员续训弘出任总务厅长官、自由党国会对策委员长二阶俊博出任运输相兼北海道开发厅长官。

此后,历经2001、2004和2007年三届参议院选举,由自民党主导、“自公联合”的政权结构一直延续下来。此外,受内阁执政业绩的影响,参议院选举的不同结果必将对政权结构的稳定造成积极或消极影响。因此,参议院选举结果与政权结构的稳定性具有较强的“同向”互动性(参见表3)。

表3 参议院选举前一个月的内阁支持率与选举结果 (%)

调查时间 内阁名称

内阁支持率 内阁不支持率 自民党支持率 自民党选举结果

1998年5月 桥本内阁

3151 31 大败(45席)

2001年5月 小泉内阁

846 34 大胜(65席)

2004年5月 小泉内阁

5430 37 失败(49席)

2007年6月 安倍内阁

3049 28 惨败(36席)

资料来源:“朝日新聞”2007年6月5日。

由此可以看出,在“自公联合”政权的演变过程中,参议院选举中“自公合作”的成效更是受内阁执政业绩的影响。例如,在2001年参议院选举中,对于自民党在31个选举区所公认的35名候选人,公明党以推荐的方式进行选举合作,53%的公明党支持阶层投了支持票,促使了29个选举区的29名候选人成功当选,显示了自民党与公明党相互合作的良好效果。⑦相反,在2007年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在各“自公合作”选举区⑧仅当选了1人,且公明党候选人全部落选。其中,在埼玉选区,公明党县本部请求自民党县联合会合作争取“5万张选票”。对此,埼玉县出身的自民党众议员大多提供了后援者名单,而且安倍首相还于7月22日前往公明党推荐的候选人高野博师的事务所进行了“激励访问”,但最终前任参议员高野仍在选举中败北。⑨完全迥异的两种合作成效,与当时小泉内阁及安倍内阁的执政业绩、内阁支持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无论如何,对于执政的自民党而言,维持执政党阵营在参议院的过半数席位,都是其与公明党联合执政的出发点与归结点。

然而,2007年参议院选举使得朝野政党势力对比时隔八年后再次发生逆转:自民、公明两党的议席总数为105个,而在野党阵营的议席总数则达到134个。尽管首相安倍晋三在参议院选举后曾一度坚持继续执政,但舆论调查中希望安倍辞职者的比例高达56%,即使在自民党的支持者阶层中,也有32%的人要求首相辞职。⑩2007年9月12日,安倍首相最终在重重压力之下被迫宣布辞职。

在在野党掌握国会立法主导权的背景下,2007年9月25日成立的福田康夫内阁虽然延续了“自公联合”,但其施政能力受到极大制约,联合政权的不稳定性也日益增加。2007年11月2日,执政的自民党总裁福田康夫与民主党代表小泽一郎举行会谈,就建立“大联合政权”构想进行了磋商。该构想虽事后因在民主党内部遭到抵制而“流产”,却显现了政界重组的迹象。11月14日,因在野党反对,参议院全体会议否决了劳动保险审查会委员平野由美子等三人的留任。这是日本参议院首次否决政府人事案,且由于国会的人事批准制度不同于法案,参议院否决后政府不能再次提交众议院审议。

另一方面,据调查,对于成为参议院第一大党的民主党,37%的选民期望其“改变执政党的政策”,而25%的选民期望其“实现政权交替”。可见,在野的民主党必须积累实绩,才能进一步获得选民的认可与支持。(11)

总而言之,自1996年初以来,由于执政的自民党多次在参议院选举中丧失过半数议席。为了维持稳定的国会运营,以自民党为主的多党联合政权已成为基本的政权结构。特别是“自公联合”政权的延续意味着自民党“新一党优位制”正在逐渐形成。与“1955年体制”相比,此种“新”主要源自参议院选举的结果,即迫使自民党从“一党单独”执政转变为“多党联合”执政。

四 参议院选举与“总体保守化”

竞争性政党政治的存在,始终是推进日本政党体制转型的重要动力。在冷战后日本政党体制的转型过程中,“总体保守化”是对朝野政党之间竞争关系趋势的一个高度概括,这在参议院选举中得到了明确验证。

所谓“总体保守化”,是指“1955年体制”崩溃后“日本政党体制从‘保革对峙’向‘保保竞争’两党制的转型,是日本政治体制及其政策转型的指向性变化,即各个党派的‘保守党化’,是日本各主要政党的政策趋同于自民党政策的过程”(12)。具体而言,冷战后日本参议院选举中的“总体保守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总体保守化”表现为革新政党的势力衰落

从势力对比的角度看,1995年参议院选举造成了革新政党社会党的迅速衰落。在此次选举中,社会党由41个改选议席骤降至16个。其中,在1人选举区,仅在时任首相、社会党委员长村山富市的家乡大分县获胜,而在所有选举区一共也只有7人当选。同时,社会党的集票能力明显减弱,在比例代表区的得票数为688万张,与1992年第16届参议院选举所获798万张选票相比,减少了近110万张。由于社会党加入联合政权并调整了基本政策,社会党传统支持阶层的“脱党”现象严重。(13)

2001年参议院选举导致共产党与社民党的势力进一步衰落。共产党在选举区获得1个议席,在比例区获得4个议席,合计5个议席。这不仅远低于上一届参议院选举所获15个议席,也未能确保改选的8个议席。社民党仅在比例区获3个议席,自旧社会党时代以来第一次在选举区未能获得议席。

此后,在2004和2007年参议院选举中,共产党和社民党在选举区始终未能获得任何议席,且在比例区也仅获议席数个。

(二)“总体保守化”表现为政策论争的民生内涵

作为整个社会“总体保守化”的政策指向性体现,社会民生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参议院选举的政策论争点:1998年是经济振兴问题,2001年为如何应对改革所产生的“阵痛”问题,2004年为养老金制度改革问题,2007年为养老金与政治资金问题。

在第20届参议院选举前,根据朝日新闻社进行的问卷调查,候选人中最大的政策课题关注点依次为:养老金(53%),景气(17%),宪法(7%),伊拉克问题(5%),邮政民营化(0%),选民中最大的政策课题关注点依次为:养老金(47%),景气(24%),伊拉克问题(12%),宪法(10%),邮政民营化(3%)。(14)根据统计,在第21届参议院选举前,选民中最大的政策课题关注点始终为养老金,其后依次为消费税、教育、政治与金钱、贫富差距、公务员制度改革、景气等问题,外交安全保障与修改宪法位列最后。(15)而且,在各参选政党的选举公约中,排在前面的政策课题也几乎全部是民生问题,即重建养老金制度、解决收入差距、增加就业岗位、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医疗保障、克服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课题,而对外交与安全保障等问题很少被关注,或仅排在相对靠后的位置。

(三)“总体保守化”表现为“保保竞争”的格局态势

以自民党为首的保守势力和以社会党为首的革新势力,曾在修改宪法还是维护宪法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上有严重分歧,从而形成了“保革对峙”的格局态势,因此“保守”与“革新”曾是“1955年体制”时期形容政党形象的关键词汇。然而,伴随着“1955年体制”的崩溃,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主要政党在修宪领域的政策分歧不断缩小。根据第21届参议院选举前有关政治意识的舆论调查,半数以上的选民已经不再对政党政治持有“保守”或“革新”的印象。(16)

2004年7月,根据对第20届参议院选举中121名新当选议员的宪法观进行的问卷调查,在做出回答的115名议员中,有87名议员对修宪持赞成态度。其中,自民党与公明党的新当选议员全部持赞成态度;民主党议员中赞成修宪者的比例为62%,反对者的比例为24%。(17)在2007年参议院选举中,为了反对自民党在国会强行通过国民投票法案,原本赞成修宪的部分民主党议员持反对或中立立场,使新当选议员中的改宪派所占的比例降至48%。(18)实际上,“修宪”已成为日本政界宪法观的主流。以下对执政的自民党、公明党以及在野的民主党在修宪领域的政策进行对比(参见表4)。

表4 自民党、公明党、民主党的对比

自民党 公明党民主党

围绕修宪问题,发表 主要是增加宪法内

构想面向未来的宪法,

对修宪的态度修宪草案 容,如环境权 不设定时间表

对宪法第九条的看法 删除第二项,明确自 坚持第一、二项 自卫权的行使限定在

卫军的存在 专守防卫上

资料来源:“朝日新聞”2007年5月15日。

值得注意的是,自与自民党联合执政以来,曾属“中道政党”的公明党政策理念的“自民党化”趋势明显。例如,2007年6月14日,公明党发表了参加参议院选举的政权公约,但由于支持团体创价学会对修改宪法第九条怀有强烈的戒备感,而在政权公约中并没有涉及宪法问题。然而,在自民党的要求之下,公明党决定在政权公约中载入三年后制定“加宪案”的目标,即在坚持宪法第九条第一、二项的同时,追加有关自卫队国际贡献活动的条款。此外,对于日本国内的修宪动向,“社民党和共产党一起表达了强烈反对的立场,但作为国会内的少数小党,它们已经不可能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发挥有效作用”(19)。

因此,21世纪初期,日本参议院选举中所体现出来的“竞争性”政党政治与权力斗争及政界重组交织在一起,已经完全从“保革对峙”转向了“保保竞争”,保守政治势力之间的差别也仅在于“温和”与“激进”而已。

注释:

①『每日新聞』1995年7月24日。

②読壳新聞東京本社世論調查部編著『二大政党時代のめけぼの』、木鐸社、2004年、198頁。

③2004年7月第20届参议院选举结束后,在参议院242名议员中,自民党拥有115名议员,民主党拥有82名议员,自民、民主两大政党的议席占有率为81.4%。

④在2001年参议院选举中,民主党在比例代表区获得899万张选票,当选8名议员;自由党在比例代表区获得422万张选票,当选4名议员。参见:“民自合併の効果は……”、“月刊新聞ダィヅェスト”2004年9月号、27頁。

⑤‘朝日新聞’夕刊1995年7月24日。

⑥読売新聞東京本社世論調查部編著『二大政党時代のぁけぼの』、110頁。

⑦読売新聞東京本社世論调查部編著『二大政党時代のぁけぼの』、229頁。

⑧2007年6月14日,自民党干事长中川秀直与公明党干事长北侧一雄会谈后达成协议,两党将参议院选举区的埼玉、千叶、爱知三个3人选举区作为“执政党合作区”,自民、公明两党分别在埼玉与爱知选举区各推荐一名候选人,自民党在千叶选举区推荐了两名候选人,而在野的民主党则在上述三个选举区分别推荐了两名候选人。结果是,民主党推荐的候选人全部当选。

⑨『朝日新闻』2007年7月30日。

⑩『朝日新聞』2007年7月30日。

(11)『朝日新聞』2007年8月2日。

(12)吕耀东:《日本“总体保守化”及其相关概念解析》,《日本学刊》2004年第4期。

(13)「加速する社党離れ」,『月刊新聞ダィヅェスト』1995年9月号、27頁。

(14)『朝日新聞』2007年6月18日。

(15)『読売新聞』2007年7月27日。

(16)『朝日新聞』夕刊2007年6月24日。

(17)『朝日新聞』2004年7月13日。

(18)『朝日新聞』2007年8月7日。

(19)华桂萍:《护宪和平主义的轨迹——以日本社会党为视角》,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4页。

标签:;  ;  ;  ;  ;  ;  ;  

参议院选举与日本政党制度变迁_日本政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