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灾害探讨_生态环境论文

晋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灾害探讨_生态环境论文

晋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灾害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土高原论文,生态环境论文,灾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问题的提出

黄土高原历来是我国多灾重灾发生地区之一。该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与自然生态环境灾害的频繁性有一定关系。干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沙漠化、环境污染、土地质量下降以及其它自然灾害,已严重阻碍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多年来,黄土高原地区虽经多方努力治理,局部环境与生态经济已有所改观,但整个黄土高原区的生态经济仍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划及综合治理,相关措施未能有机结合、相互配套,生态环境仍很脆弱,工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发展仍很缓慢。为使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农民脱贫致富达小康,应对该区发生的生态环境灾害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综合治理及预防措施。

晋西黄土高原区是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期间重点调查研究及治理区域之一。包括山西西部的兴县、临县、柳林、离石、方山、中阳、石楼、永和、吉县、大宁、乡宁和河津,共计12个县市,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本区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北部的柴金山、茶山、 棋盘山,南部的四十里山、人祖山等土石丘陵立于广大黄土之中,东部部分地区处于吕梁山西麓,形成较为独特的自然景观,其它大部分地区都为黄土地貌的塬、梁、峁地区。本区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年降雨量450—600毫米,雨量多集中在夏季,春旱严重。本区以农业为主,种植业比重大,但土地生产力甚低,人民生活水平低,现人均耕地5.3 亩,人均粮食年345公斤,人均年收入330元左右(1990年)。

二 生态环境灾害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1 旱灾。旱灾是晋西最重要的灾害类型,发生频率高、 范围广、危害大。该区素有“十年九旱”之说,尤其是春旱严重。从明嘉靖七年(1528年)开始的四百年内,共发生特大旱灾8次,大旱灾46次, 中旱灾19次。据史料记载: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明末崇祯年间、清光绪三年(1877年)多次发生大范围严重旱灾,各地出现“死者甚众”,“人相食,流之过半”等惨不忍睹的局面。二十世纪旱灾有20多次。如1960年全区旱情严重,临县从5月5日到7月4日,60天内滴雨未落,各县平均降雨量均比平常下降20—40%;1985年发生春旱,有697 个村庄人畜用水发生困难,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2 水灾及其它自然灾害。本区曾多次遭受洪水的灾害, 如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临县暴水坏城”。近代由于地面植被覆盖率降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多暴雨,极易形成洪水和泥石流,其特点是来势猛、强度大、危害大。如1976年8月2日,黄河水暴涨,沿岸的兴县、临县、 柳林、石楼四县的13个公社60个大队受灾,淹没秋田800余亩,冲毁土地750亩,毁坏水利设施32处,冲走电视机140台,猪、羊420 只,粮食40万公斤,死亡7人,伤2人,共有620户社员直接受到损失, 可见其严重程度。据统计,晋西属于降雹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均降雹日为2至3天,一般发生在大秋作物的生长期,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霜冻灾害的频繁时期基本上与气候的寒冷期相适应,晋西以秋霜冻危害最大;历史文献中常有“大风拔树”、“摧屋拔树”等有关大范围大风天气的记载。

3 水土流失严重。 本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丘陵区占全区面积的63.09%, 而黄土丘陵区是本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地面沟壑纵横,黄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降水分布不均,植被稀少,加之人为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本区土壤侵蚀强度为强度侵蚀以上的占到总面积的65.5%,都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并存在着空间差异(表一)。

表一 土壤侵蚀模数单位:1/KM[2]

县名 兴县 临县 方山 离石 中阳 柳林 石楼 永和

侵蚀模数 8106 12477 4082 7620 7121 11151 12000 13781

县名 大宁 吉县 乡宁 河津

侵蚀模数 10413 7503 6234 3170

以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的侵蚀模数为高,以此为中心,向南向北侵蚀模数逐渐降低。本区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滑坡、泥石流也十分频繁。水土流失不仅降低了水土肥力,冲毁农田,而且淤河堤、渠道等,给本区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生产带来很大危害。

4 植被稀少,覆盖率低。在秦汉时期,本区林草茂密, 山青水秀,植被覆盖率很高,自唐宋以来辟为林区,明清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城镇建设的发展,植被遭严重破坏。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为24.24 %,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表二)。

表二 林地与黄土区的比例对比

兴县 临县 方山 离石 中阳 柳林 石楼

林地占全县(%) 29 16

51.7 45 47.5 515

黄土区占全县(%)77 92

2759 4998

96

永和 大宁 吉县 乡宁 河津

林地占全县(%) 16.9 1937.9 40.6

8.7

黄土区占全县(%)100

868044 74

由上表可以看出:林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吕梁山地和中部的岛状土石山地,如方山、离石、中阳、吉县及乡宁等县林地比例大;而黄土沟壑区如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等县,仅有零散分布的人工林,且连片很小,多分布于居民地周围,其森林覆盖率为12.54 %,最少的仅有5%,且本区目前造林趋势仍不乐观, 难以起到减少水土流失及风沙等灾害的作用。

5 土地生产力低。本区长期毁林开荒以扩大种植面积, 在经营方式上采用粗放经营,使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越来越减退。一至三等级好地仅占总面积的8.44%,而四至八等级的土地共占91.56%, 除南部河津宜农地较多外,本区各县主要为宜农宜林牧地(四至六级)。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致富心切,而农村产品价格偏低,农民便轻农重副,对土地重用轻养。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村镇建设的发展,大片良田好地被占用,于是农民便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目前,土地的掠夺性经营仍在持续发展。

6 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本地区环境污染日趋恶化,严重侵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1)空气污染。 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活及各种车辆所排放的废气。本区污染较为严重的有河津、乡宁、中阳、离石、柳林等县,属“煤烟型”污染。(2)水体污染。 未经处理的工业及生活废水、农业回归水等直接排入地表造成水体污染,包括地下水污染。如中阳县每年排放的工业及生活废水约130万吨, 其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使本来就缺水的中阳县因水体污染而更加缺水。(3)固体污染。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占去大片土地。 主要的固体污染物质是煤矸石、矿渣、粉煤灰以及城市生活垃圾。

三 生态环境灾害的成因分析

综合分析本区生态环境灾害的成因,可以看出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地理位置。晋西位于大陆内部,黄土高原深处, 在地质地貌上是山西台地向鄂尔多斯古陆的过渡带,也是以石质山地为主的山西高原向各厚层黄土覆盖的晋陕黄土高原过渡的地区;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黄土丘陵上的塬、梁、峁、沟谷及土石山区;在气候上为大陆性气候,冬季干旱少雪,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降雨集中,常有暴雨及冰雹。从而决定了本区常常出现干旱、洪水及水土流失现象。

2 人为因素破坏严重。 生态环境是人类及一切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随着本区人口的增加,人为因素破坏严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挖乱倒,一方治理而多方破坏,从而使本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多、植被稀少、暴雨成灾、干旱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质量下降。工业上新技术难以推广利用,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人才缺乏,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逐年增加。另外,农药、化肥等对土地形成了新的污染,造成并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3 缺乏科学管理。对生态环境管理,我国长期处于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的无政府状态。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土地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但有法不依,以罚代管,执法不严的现象屡屡发生。农民在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目标;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统计水土保持面积和造林种草面积时水分很大,对生态环境灾害的后果和水土保持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

四 生态环境灾害的治理途径

1 综合控制灾害,提高抗灾能力。 树立长期防灾救灾的战略思想,要有计划地建立多种防灾工程体系和不同等级的测报台站、点,组成专门队伍,对未来灾害发展趋势综合监测,提高防灾的科学技术水平,对灾害作长、中、短期预报。

2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 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统一规划。主要措施有:改善耕作技术,以少耕、免耕、地膜覆盖为重点;种草、种树,增加植被覆盖面积;修筑坝堤、水平梯田、挖鱼鳞坑等。

3 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土地管理,建立粮食生产基地。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要不断加大农村改革的力度,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依据《土地法》,严格管理土地,合理利用并珍惜土地,杜绝毁林开荒、乱垦滥伐、严格控制居民点用地。根据本区的自然条件特点,调整农业牧业用地及生产比重,退耕还林还牧,积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建立“二高一优”基地,稳定基本农田,提高单产,使粮食自给有余。

4 治理环境污染。 对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的“三废”和农业上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危害,必须依照《环境保护法》进行严格管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于老污染源要加强监控,限期治理,控制新污染源的出现。

5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本区大多数县属贫困山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已严重影响着本区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大执行《计划生育法》的力度,坚决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科技文化水平,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这是改善晋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面貌的根本措施之一。

6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改变本区落后面貌,增强经济实力, 这是解决本区生态环境灾害的根本措施。因此,除政府给予本区一定的特殊优惠政策以外,各有关科研院所要加强对本区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研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从根本上改变本区的落后面貌。

标签:;  ;  ;  ;  ;  ;  

晋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灾害探讨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