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塑造优化乡村原有环境、景观及农业生态,打造出山清水秀、宜居宜游、集约高效的生态乡村环境。只有打破传统的建设模式,科学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才能提高乡村魅力,实现经济转型以带动乡村发展,进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前言
在我国,对于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缺乏足够的重视,一直以来都缺少足够成熟的规划设计理论,从而导致乡村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我国的乡村面积大,所以对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以农业资源为重要依据,将乡村自然环境做为根本,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重视新型技术设备的引进,从而建立出更加美丽的乡村景观,为乡村经济和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设计原则
1.1尊重乡村文化
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应尽可能保留乡村所具有的原有风貌以及民俗宝贵财富,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这些历史宝藏,尊重乡村所特有的文化,这有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内涵。
1.2保护生态环境
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应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原则,在建设魅力乡村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实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应用先进技术来将设计内容与乡村生态环境相互结合,从而建立成具有人文风景特征的乡村,同时也为乡村中的居民留有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
1.3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乡村发展由于受到社会条件的种种限制,所以会较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对乡村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所以,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充分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意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并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2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模式
2.1新型社区景观
新型社区景观模式的建设一般选择在离城市较近,受工业化、城市化影响较深的乡村。这种景观建设模式在景观规划设计上类似于城市景观,多规划喷泉和生活广场等;在房屋建筑风格上,通常遵循整齐统一原则,并进行分区管理;在植物规划配置上,多选用与环境相匹配的绿植。这种景观模式受城市化影响严重,覆盖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和自然风貌。
2.2乡村旅游景观
乡村旅游景观模式是围绕当地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民俗风情等特色建设规划,以本土特色吸引游客的景观模式。此模式的乡村景观保留了当地的民风民情特色,对生态环境扰动较少,且游客消费可以为当地居民增加经济收入。农村与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景观模式是我国现行大力发展的景观模式,可以发扬乡村文化,彰显当地民族风情,保护当地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同时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2.3休闲农业景观
休闲农业景观模式是以当地农业景观为基础,集农业生产、农田景观、农民生活和文化于一体的休闲景观模式。城市的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很大压力,而休闲惬意的农业田园生活能使人身心放松、回归自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且农业观光园前期经济投入较小,后期回报大,有利于拉动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在进行休闲农业景观规划时,要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原则,利用原有景观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业生态园,结合市场导向,科学合理地规划生态园,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使农民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2.4田园综合体
2017年中央明确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通过商业模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形成集农业休闲、田园旅游于一体的现代乡村景观模式。此模式可分为“田园”和“综合体”两大板块,“田园”是指乡村的自然形态景观和田园景观,“综合体”是指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景观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当地自然景观优势,打造当地特色品牌,而且可以进行不同的休闲生活体验。
3实例分析
某村全村总面积3.95平方公里,距离镇中心2.5公里,全村共715户,2496人,旅居海外华侨400多人。
3.1设计目标
(1)提升农村居住环境。通过对公共环境的集中整治,完善给水管建设,优化村域排水系统,对村主干道路沿线景观绿化做优化提升。
(2)健全服务配套。新建村行政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对现有公厕进行内外改造,完善指示牌及景观导游图的规划,设定旅游路线,为旅游产业转型和幸福家园建设提供基础条件。
(3)特色村旅。以锦鲤岩、法王寺、卧佛等集中的宗教景观资源为依托,连接观音亭及其他民俗寺庙形成宗教朝圣游线,可结合边兰村中每年的民俗游神活动作体验游。另外,根据特色节点的分布,以古道为基础路线,串联旧村中的各节点,改造或新建服务配套,形成乡村体验游线。
3.2设计策略
(1)村容村貌整治(重要节点)目前进村道路主要是水泥路面,约5米宽,在后续设计中将路宽加至6~7米,满足车辆交汇需求及旅游大巴的通行条件,并合理绘制分道线及相关的路面标识。沿路进行绿化造景,力求美观大方,整体形成一系列的沿路绿化花带,贯穿全村主干道(有基础条件的位置),再下一步可以考虑进行路面沥青改良和增设人行道。沿主干道两侧局部表土裸露,设计做矮墙挡土处理,林下采用蜘蛛兰等耐阴地被种植形成较为乡野的植物群落,种植的乔木都为乡土树种,在项目地生长表现良好。选取若干处典型公共建筑进行修复改造,为产业特色做指导。
(2)旅游产业转型(旅游带动发展)关于乡村景观规划,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本规划设计完善法王寺宗教旅游的服务配套,建立以卧佛法王寺朝圣之旅为主的民俗宗教旅游路线,设立相关服务配套,提供专业旅游服务。修缮村中原有古道古村落,以古道串联各节点。建立乡村体验旅游游线,并以相关的古建筑改造为服务配套,形成消费场所,健全旅游服务体系。规划改造目标为:改善旧村残破面貌,形成乡村生活文化体验游线。建立卧佛景观为主的观光朝圣游线,由农业村转型为旅游观光村。设立主要旅游体验类型———主体(锦鲤岩、卧佛)———古道串联节点———形成游线———建设或改造相应古建筑作为服务配套———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旅游类型有:宗教朝圣(宗教民俗游线);乡村餐饮、养生餐饮、咖啡、茶、酒;农业科普、观光采摘、亲子游;便捷的旅游交通接驳服务;观光路线吃住行一条龙及导游咨询服务;旧村落观光及民俗活动体验。本次美丽乡村的建设旨在依托村庄环境提升,健全生活服务配套,带动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从而让主导产业反哺乡村发展,循序渐进,形成良性循环。
3.3总体规划
根据上位规划,在村口设计形象大门及周边环境改造,主要改造节点有村口形象、主干道沿线、湿地园、广场、滨河景观带、古道景观、老人院、林下休闲台、荷塘、民宿。规划设计突出风格,主入口绿化以花化结合主干行道树为主进行设计。村中以古道为主要游线串联各景观节点,根据各节点特色,改造设计不同景观元素,以体验旧村风情和古村历史风采为主。
结束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乡村在近些年来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所以重视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在体现出乡村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保留乡村的民俗特征,从而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激发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方雨晴.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研究[J].花卉,2018(22):125.
[2]张琦.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要点探究[J].绿色科技,2018(21):59-60.
基金项目
18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类)(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研计划一般项目-运用传统文化遗产催化古镇文化 项目号:035000546318502。
论文作者:石大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30
标签:乡村论文; 景观论文; 规划设计论文; 模式论文; 旅游论文; 农业论文; 节点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