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镁、铝与水反应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镁与水的反应
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一册135页(1995年10月第2版,人教社编,以下同),对元素周期表中第12号元素镁的单质跟水的反应情况是这样介绍的:“[实验5-1]放少许镁粉于试管中,加3mL水,往水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然后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表明,镁不易跟冷水作用,但加热时能跟沸水起反应,产生气泡,反应后的溶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镁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说明它是一种活泼金属。但它只能跟沸水起反应,……”
笔者多次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实验验证并观察对比后,认为这里的叙述欠妥,有违于事实。
由这段文字叙述,可归纳出知识点:镁只能跟沸水反应,产生气泡,反应后的溶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同时相应得出:镁不与冷水反应,无气泡产生,且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多数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都认为镁不与冷水反应,有些文章也认为“室温下镁条在纯水中不反应”[1]。是否果真如此呢?让我们进行下面的实验。
1.1 实验研究
实验1 取少量镁粉于试管中,加3mL蒸馏水,往水中滴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后静置。
现象:试液变红,但无气泡逸出。一两分钟后,开始逸出少量气泡,且一直持续不断(笔者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了几十分钟,反应一直没有停止。课本所说的“冷水”应是指室温环境下的水,即25℃左右,本文实验时室温在20℃左右)。
实验2 取一段镁条,用砂纸除去表面氧化膜,放入盛有5mL蒸馏水并滴加了3滴酚酞试液的试管中。
现象:很快逸出较多微小气泡,镁条附近区域变红。几分钟后,反应速率减慢,镁条附近区域颜色较深。
实验3 取2支小试管,一支加少量镁粉,另一支加一段除去氧化膜的镁条,各加入3mL蒸馏水,同时进行水浴加热(便于对比观察)。
现象:随温度的升高,镁条产生的气泡量大增,且反应时间较室温时长,而镁粉产生的气泡量相对较少。
1.2 分析与讨论
分析上面几组实验,不难得出结论。[实验1]中开始试液变红,但无气泡逸出,原因是镁是一种活泼金属,很容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表面形成一层致密氧化镁薄膜[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21页]阻止了镁同水的接触。但氧化镁可以跟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氧化镁:MgO+H[,2]O=Mg(OH)[,2]。氢氧化镁是中强碱,因此可使酚酞试液变红。当镁表面氧化膜被反应破坏后,镁便“裸露”出来与水接触反应,于是产生氢气逸出。由于镁粉表面积很大,表面的氧化镁不断被消耗,故镁与水可缓慢持续进行。
[实验2]中使用的镁条已除去表面氧化膜,故很快便有气泡逸出。反应速率减慢的原因是生成的氢氧化镁难溶于水,逐渐沉积到镁条表面,而隔断了镁与水的接触所致。若取出镁条擦试后,重新放入原试管,又可产生较多气泡,过一会儿反应又减弱。
[实验3]表明,随温度升高,镁与水反应加剧,比常温时持续时间长,原因是气体生成速率加快,不利于氢氧化镁均匀沉积。倘若能破坏镁表面形成的氢氧化镁层,则镁与水的反应将会一直持续下去,且试管内会有沉淀沉积[2]。笔者在镁条几乎停止反应的试管内,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片刻反应便迅速进行,且持续反应,试管底部有沉淀生成。
以上反应表明,课本上这段内容叙述与事实不符。笔者建议,将实验时使用的“镁粉”改为“除膜后的镁条”,现象描述可改为“镁与冷水很快发生反应,并逸出较多微小气泡,反应溶液可使酚酞试液变为浅红色。加热,反应速率加快,可逸出大量小气泡,反应后溶液可使酚酞试液变红”。
2 铝与水的反应
对于元素周期表中第13号元素铝的单质与水的反应情况,课本及参考书中均未提及,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实验探讨。
笔者使用铝条和铝粉做同样的实验,观察到相似的现象。只是铝条(除膜后)表面生成的一层微小气泡几乎不逸出,铝粉无气泡生成(表面形成致密氧化铝薄膜,氧化铝不溶于水,隔断了铝与水的接触反应),在2支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均不变色。然后长时间进行水浴加热,在水温较高时,可观察到铝条与水反应速率加快,不断逸出气泡,盛铝粉试管中也有少量气泡逸出。水温近沸时,铝条与水的反应大大加快,不断逸出大量气泡。在水浴加热过程中,铝条可持续与水快速反应几十分钟,速率才逐渐减缓下来。这时,另取一除膜后的铝条放入该试管中,又产生大量气泡。将反应后试管静置冷却,可观察到试管底部有少量固体不溶物,分析可知,应为氢氧化铝沉淀。比较而言,在近沸温度,铝与水比镁与水持续反应时间长。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氢氧化镁是中强碱,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OH]增大,pH升高,有利于氢氧化镁在镁条表面沉积,因此阻碍了镁与水的反应。而氢氧化铝的溶度积很小(Ksp=5.0×10[-33]),溶液中[OH]几乎不变,故对氢氧化铝在铝条表面沉积影响很小,沉积较慢。将上述水浴反应后的2支试管内溶液分别用酸碱指示剂检验均不变色,试液仍呈中性。
实验表明,镁条、铝条与水反应减慢的原因皆为表面沉积氢氧化物阻碍所致。常温时,两者反应现象差异,验证了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铝。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均随之加快。
对铝与水的反应,笔者建议做如下描述:铝在常温下跟水微弱反应,表面生成一层微小气泡;与沸水可快速反应,逸出大量气泡,但反应后的溶液均不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3 对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的认识
对于镁与氯化铵溶液的反应,近几年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NH[,4][+]水解显酸性,镁与水解产生的H[+]反应[3];有人认为是镁与水反应生成的Mg(OH)[,2]附着在镁的表面,而NH[,4][+]的存在促进了Mg(OH)[,2]的电离,从而使镁与水的反应继续[4];也有人认为是电解质溶液的缓冲作用、Cl[-]现象、OH[-]的钝化现象等因素造成[5];或者是酸根离子的作用[6]等多种观点。如此众多的解释真苦了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是认准其中一条给学生加以解释,象文献[4]那样;还是概而论之,兼而有之呢?笔者认为,对于这一类存在争议尚无统一认识的问题,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要忙于下结论,避免以偏概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倘若我们把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那么再纠正过来,恐怕要多费不少周折。镁与氯化铵溶液的反应机理已讨论了多年,今后恐怕还要继续探讨下去。对于它的解释,笔者不想做太多议论,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各有一定的道理,对于这一反应体系,也许几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只是不同条件下主次因素问题,孰是孰非,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给学生做知识介绍时,不妨思维开阔一些,在学生认识水平允许的情况下,从不同角度给以分析,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无止境,知识是在一步步地完善着,就像“地心说”→“日心说”→“宇宙观”→“大宇宙论”等学说的逐步发展完善一样。笔者也曾做过关于镁与氯化铵溶液,镁与氯化钠溶液反应的对比实验,发现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的速率较快,说明反应过程中NH[,4][+]、Cl[-]同时起着作用。
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注意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提供思维锻炼的机会,使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能放开思想,大胆质疑,这样谁还能说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差,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呢?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个人认识,不足之处,望各位同行给以斧正。
标签:酚酞试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