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我国产业生态建设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与我国产业生态建设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可持续发展与我国工业生态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生态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本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性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毅然选择了把二者统一起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中央的这一重大决策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顺迎了全球兴起的绿色革命浪潮。

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ustainable aeuelopment)一词,是在80年代中期由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据了解,至今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近100种。却很少有哪一个概念如同可持续发展概念一样, 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如此广泛的探讨和绚丽多彩的定义与解释。尽管在理论上,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和环境学家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理论模式,但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为标志,人类已跨出理论探讨的范畴,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目标。

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m Brundtland )曾主持的由21个国家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著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里程碑式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这一概念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了共识。布伦特兰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WCED,1987)。它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是人类需求,特别是世界上穷人的需求,即“各种需要”的概念,这些基本需要应被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衡量可持续发展有三方面的主要指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我国学者自80年代开始,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论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以制定与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为契机,并率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提出的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理解可持续发展是深刻而有远见的。可持续发展既不是单指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持续,而是指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性。因此,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我们可定义可持续发展为“能动地调控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突破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极其丰富,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观念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并为人类谋求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从而形成新的发展观奠定了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根据全球范围内对持续发展问题的热烈讨论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综合我国经济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论探讨,我们可归纳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同时,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3.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与解决大多数人口的贫困联在一起。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贫困与不发达是造成资源与环境恶化的基本原因之一。只有消除贫困,才能构筑起保护和建设环境的能力。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内涵均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

以上三大特征可总结为: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孤立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经济崩溃;孤立追求生态持续不能遏制全球环境的衰退。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 工业生态化建设:势在必行的战略选择

所谓工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产品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生产活动纳入大生态系统中,运用现代生态化技术改造和重组工业经济结构,把生产活动以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置于大生态系统物质、能源的总交换过程中,不仅要达到社会经济系统中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而且要达到大生态系统中自然总供给能力和人类总需求水平的平衡,实现大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工业生态化是环境保护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是对环境保护实践的科学总结,它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选择。我国工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特点表明: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摒弃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走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消耗、保护环境的工业生态化的道路。

(一)以“末端控制”为主的环境保护策略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并建立了以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为基本内容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物色的环境管理体系,它们反映了中国现行的污染控制政策。从这些体系控制策略的主导倾向上来看,其着眼点侧重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与环境的交互界面上,把保护环境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多放在了生产过程的末端污染排放的处理和处置上。从我国环境保护的实践来看,以排放标准为依据的排污收费制度所支持的污染控制政策的主体,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由此而导致的把末端处理处置作为控制目标,在工业环境管理的实践中已经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高,而经济效益低,污染控制的经济性差,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企业没有积极性。有的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也不愿意进行污染的治理。

2.资源能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一些本来可以回收利用的原材料,变成了“三废”被处理掉或者排入环境,造成浪费与污染。单纯依靠处理设施,往往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而只是不同介质间的转移,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往往转化为新的污染物,形成治不胜治的恶性循环。

3.由于偏重末端治理,忽视全过程控制,把控制污染和生产过程割裂开来,因而使工业生产管理中的环境与生产两张皮的状况难以改变。

(二)我国工业发展现状亟待大力推进工业生态化建设

1.我国工业正处在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工业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1980~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5%,到2000年,增长速度仍将保持在8%左右,大大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工业的加速发展致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新增工业污染和由此而产生的城市污染将会进一步加剧。

2.工业总体布局不合理。我国的工业企业80%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忽视了城市整体规划和工业的合理布局,不少工业企业建在居民区、文教区、水源地、名胜游览区,因此,加重了城市污染。

3.现有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由于原料加工深度不够,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不高。据有关部门统计,企业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是发达国家的5~8倍,单位产品用水量高于发达国家5~10倍, 中国社会最终产品仅占原料总投资量的20%~30%,这是造成“三废”排放量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4.工业结构不合理。重污染型行业占的比重较大,工业的“结构性污染”给城市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构成很大的威胁。特别是小化肥、小造纸等五小工业的发展和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其工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操作管理水平低,加速了“三废”污染的蔓延。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环境的污染70%来自工业,每年因工业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

(三)我国的资源特点需要大力推进工业生态化建设

我国与工业发展相关的资源相对稀缺,需要通过推进工业生态化建设大力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

1.水资源不足在北方地区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000万吨以上, 使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2.矿产资源保证程度下降,浪费严重。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比较丰富、矿种配套程度比较高的少数国家之一。但是,由于中国矿产丰欠不均,区域分布不平衡,贫矿、难选矿和中小型矿多等原因,在现在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不足,保证程度呈下降趋势。据有关部门对40种主要矿产保证积度分析,目前已有10种供应不足,某些生产矿山的可采储量日趋枯竭,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已严重制约着矿山开发规模与生产能力的发挥。

3.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以煤为主。1990年,全国原煤生产和消费占一次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的74.2%和76.2%。因此,节约能源不仅具有环境效益,而且也有经济效益。

三 我国工业生态化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为了实现环境和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行清洁生产和推广“环境友好产品”,大力推进工业生态化建设。借鉴利用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原理,建立具有良性循环的工业生态系统,尽可能地将工业“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中,以实现工业生产的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这就是工业生态化的主要目的。针对我国工业技术落后,资源、能源利用率低,工业污染严重,环保设施薄弱的状况,在工业领域中应着重推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业生态化措施:

(一)在工业企业内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中国21世纪议程》,1994)。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的内容,即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不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对环境造成损害。在工业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不仅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减缓资源耗竭、减少废物排放,实现废物资源化、无害化,而且体现了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集约化经营模式,保障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推行清洁生产是我国工业生态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推行清洁生产的主要思路:

1.科学规划和组织协调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布局和工艺流程,优化生产诸环节,由单纯的末端污染控制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交叉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减少单位经济产出的废物排放量,达到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环境污染的目的。

2.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替代,减少资源的耗竭。

3.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协调,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4.大力开发绿色工业产品,替代或削减对有害环境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5.加快清洁生产工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清洁生产标准、原则及有关法规,保证推行清洁生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加快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实现工业布局合理化

建国40多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十分迅速,按照国际工业行业标准分类,已经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从总体来看,工业的技术水平比较低,产业结构也不合理,因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加之工业和环境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又使资源配置效益低下,严重影响了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促进传统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我国工业生态化建设,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对加工工业进行联合改组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行业结构,把整个加工业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对一些关键的产业,国家要制订发展规划和进行政策引导,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放开产品价格,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推动优胜劣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具体做法是:

1.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划,优先发展 节能、低耗、无污染的高科技产业,同时要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

2.鼓励加工工业集中地区,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挥智力资源、技术层次高的优势,重点发展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将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原料运输量大的工业项目,集中布局到能源充足、资源富集的地区。国家应扶持资源富集但经济落后的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3.提高累积效益,通过建设乡村小城镇,合理规划布局乡村工业,相对集中地发展乡村工业,以便接纳大中城市扩散出来的技术、项目和产品,形成与大中城市工业的专业化分工以及乡村工业彼此间的专业化协作。同时,要加快淘汰乡村工业的落后工艺设备,提高乡村工业的技术水平,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跟踪世界工业技术发展走势,制定、调整、修订新的工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政策;围绕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问题,组织好科研和生产攻关,应用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抓好基础机械、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的技术改造,提高工业设备的新技术水平。

(三)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环保工业

环保工业为工业污染防治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是推行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化建设的技术基础,是一个前景广阔、实用价值很高的新兴技术产业。环保工业的产品品种规格繁多,概括起来可分三大类:

1.用于大气、水体、噪声和振动控制、固体废弃物和光、热、放射性等污染监测所需的仪器和装备;

2.用于水体和大气污染防治、噪声和振动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所需的设备和装置;

3.改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所应用的各种新技术装备。近几年来,国际上环保工业产品的年贸易额约1000亿美元,而我国每年只有10亿美元,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由于我国环保工业发展迟后,国有企业甚少,乡镇企业居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档次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集团优势,已被发达国家挤入我国环保市场。因此,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环保工业集团的建立,优化环保工业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地域结构,提高环保工业的规模效益,已成为保护我国环保市场,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工业污染的防治与控制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工业“三废”污染的防治,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强。对于过去遗留下来的大量污染问题,必须根据“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加以治理。同时还要采取设防为重、紧跟治理、以治强防、合理利用,加速对老污染源的根治。由于造成污染的原因有诸多因素,就我国目前而言,主要是工业技术落后、工业布局不合理、企业管理不善以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因此,要对工业“三废”污染进行有效治理,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加大环保投入、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才能有效控制和逐渐消除工业污染。

2.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宏观控制工业污染。一是行政管理部门要全面规划,按照工业布局合理的要求,使工业区逐渐从居民生活区分离出来。对于一些长期难以治理污染的企业,要下决心关、停、并、转、迁。对有些新建或改建的企业,要严格合理布局,国家环保部门要依法监督,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二是运用经济手段,坚决实行地“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赔偿”的原则,环保部门要强制产生“三废”污染的企业,支付受害者的一切费用,国家和社会不予承担。三是强化法律手段,对一些工业企业及其主管部门,不顾人民群众呼声迟迟不能制止污染,要严格依法进行监督,坚决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处罚。

3.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综合利用是指对工业生产末端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通过技术开发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并使之变无用为有用,变小用为大用,变一用为多用,变有害为有用,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可见,综合利用不仅是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科学方法,而且是控制工业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实践证明,综合利用最佳效果的实现,依赖于采用现代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原料,以达到研究、开发新产品之目的。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切实加强工业企业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联合与协作,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开辟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的新途径。

此外,还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生态化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快我国工业生态化建设进程,实现我国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  ;  ;  ;  ;  

可持续发展与我国产业生态建设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