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临床研究论文_张乾明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临床研究论文_张乾明

白银市白银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及眩晕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症疗效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

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症状,多发于老年人。脑动脉硬化的病机为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由于脑动脉内膜细胞反复受损或者脂类代谢障碍等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1]。由于脑动脉硬化引起的头重、头晕等自觉症状波动性消长,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症、脱证,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常规药物治疗和理疗效果不佳,中医是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对疾病进行辨证分型治疗。我院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临床均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表现为视物旋转或倾斜感,部分伴有恶心、呕吐和眼球水平震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4~78岁,平均64.1±0.8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5.2年。实验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5~79岁,平均63.9±0.7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5.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确诊为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症;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无相关药物应用禁忌证。阵发性的视物旋转、眩晕伴发呕吐、恶心等症状与相关标准中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的诊断标准相符合,且均经相关超声等辅助检查确诊。排除标准:严重的心肝肾脏等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者;不配合方案者;资料不完整者。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每晚服用一次,每次剂量5mg,治疗两周作为一个疗程。实验组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痰湿中阻型予以泽泻定眩汤(白术、泽泻、制半夏、茯苓、陈皮、山楂、姜黄、甘草等)燥湿化痰、降浊定眩;阴虚阳亢型予以钩麻镇眩汤(天麻、钩丁、熟地、牛膝、杜仲、川芎、益母草、何首乌、肉苁蓉、鹿角胶、龟板胶等)滋阴潜阳、补肾益髓;气虚血瘀型予以参芪止眩汤(生黄芪、太子参、川芎、水蛭、地龙、当归、姜黄、红花、赤芍、葛根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上述各型,均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眩晕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轻微,但不伴自身或景物的旋转及晃动感,可正常工作及生活;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自身或景物的旋转及晃动感;无效:眩晕等症状未见好转或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痊愈26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8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4.44%;实验组总有效率及眩晕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是中老年常见病,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该病发病率高,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该病症在中医认为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慢性短暂性脑功能障碍,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脑动脉硬化的病理基础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系脂类代谢障碍及脑动脉内膜细胞反复受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流量减少的慢性短暂性脑功能障碍症状群[2]。眩晕的病因病机中医历代典籍论述颇多,《内经》从虚立论,认为“上虚则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景岳全书》提出“无虚不作眩”。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隋代巢元方强调血气虚在眩晕发病中的重要性,《诸病源候论》:“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明代虞抟《医学正传》中提出“瘀血致眩”的观点。《灵枢·海论》中曾提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也就是说上气不足导致目眩,人体便会旋转、晃动,从而引起身体活动障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另有张景岳理论中“无虚不能作眩”,意思同样是说老年人肾精不足、元气虚损等导致身体衰弱,头晕目眩,其治疗根本是从肾脏出发,调理肾脾,理气活血,避免痰瘀同源互生、血行凝滞不畅,同时避免痰瘀交阻。总之,眩晕病因复杂,可因情志不遂、年高肾亏、久病体虚等因素诱发,但气血两虚,清窍失养是发病的重要方面。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够增强机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加红细胞数量,增强心脏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双向调节血压,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姜黄中姜黄素可降低血清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血栓素B2、升高PGF-β的水平,又显示其抗凝、防治血栓形成,遏制血栓发生的功效;天麻、钩丁、白术能明显改善脑血管血流量;葛根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明显改善脑微循环,增加局部脑血管血流,同时能够抗血小板聚集;川芎、葛根、红花等具有扩张血管、缓解动脉痉挛,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小板聚集及血浆黏度,有抗血栓形成和溶栓作用,数药同用可引药上行并药力增加;山楂行气散瘀消滞且有降脂、降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当归活血补血,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天麻、川芎、半夏有中枢镇静、镇吐作用。本研究表明,对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通过辨证施治,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及复发的发生,安全有效,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秦淑英,佟晓霞.西比灵口服及穴位注射东莨菪碱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30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27):55-56.

[2]苏雪艳,井彦华.药物联合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J].实用医药杂志,2014,18(8):694-695.

论文作者:张乾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7

标签:;  ;  ;  ;  ;  ;  ;  ;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临床研究论文_张乾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