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杰[1]2000年在《中国肾盘衣属及其邻近属地衣的分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在对藏于中科院微生物所菌物标本馆地衣标本室(HMAS-L)、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标本室(HMAS)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地衣标本室(IFP)的2500余号标本进行鉴定的基础上,主要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及地理学角度对中国的肾盘衣属及其邻近属地卷属和散盘衣属地衣进行了综合研究。论文包括37种地衣,其中肾盘衣属5种,包括中国新记录一种:无裂芽肾盘衣(Nephroma bellum);地卷属26种,包括中国新记录两种:克氏地卷(Peltigera kristinssonii)和白脉地卷(P.ponojensis)及散盘衣属6种。 文中对每个种进行了形态、化学、地理方面的详细描述和讨论;提供了分科、分属和分种检索表;对部分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讨论;绘出了每个种在中国的分布图;提供了每个种的照片;建立了中国肾盘衣科和地卷科的数据库。 中国肾盘衣科和地卷科主要分布于海拔500m以上的高原、山地和丘陵,但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原地带分布较少。其种数和种类组成在中国的不同地区有显著的差异:西南地区有33种,占全国总种数的89.1%;东北地区27种(72.9%);西北地区21种(56.8%);神农架地区15种(40.5%);秦岭山脉和太行山-燕山山脉都为14种(37.8%);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8种(21.6%)。中国西南地区种类丰富。东亚分布种霜地卷(Peltigera pruinosa)和大陆地卷(P.continentalis)在中国的分布局限于该地区,另一东亚分布种黑瘿地卷(P.nigripunctata)还延伸至中国东北地区(见地图6)。
丁晓[2]2015年在《中国地卷属和肺衣属地衣分类学研究》文中认为地卷属(Peltigera)和肺衣属(Lobaria)为中型至大型叶状地衣,分别是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茶渍纲(Lecanoromycetes)地卷目(Peltigerales)地卷科(Peltigeraceae)和肺衣科(Lobariaceae)的模式属。地卷属(Peltigera)地衣体边缘上卷至下卷,上表面光滑或被有绒毛,有或无粉芽、裂芽、小裂片;下表面无皮层,脉纹明显或不明显,脉纹上生有假根或短绒毛。子囊盘茶渍型,半被果型,平卧或直立于裂片边缘上表面;子囊棒状,内生8个长椭圆至针形孢子,孢子平行4-8胞。光合共生物主要为绿藻(Coccomyxa sp.)或蓝细菌(Nostoc sp.),光合共生物为绿藻者生有含蓝细菌的衣瘿。极少种含有次生代谢产物。肺衣属(Lobaria)地衣体上下表面均有假薄壁组织皮层,裂片深裂或浅裂,边缘平卧或翘起,上表面平坦或有网脊,有或无粉芽、裂芽、小裂片;下表面具有铺散型或网状型绒毛和稀疏的假根。子囊盘双缘型或亚茶渍型,半被果型,子囊圆柱形或棍棒状,内生8个纺锤形或针形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器小疣或半球形埋生,部分突起于地衣体表面。分生孢子杆状。光合共生物是绿藻或念珠蓝细菌。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本论文采用外部形态观察、解剖结构观察、显色反应法(CT)、薄层层析法(TLC)结合nrDNA ITS序列分析的实验方法,对采自中国新疆、云南、四川、福建、湖南、贵州、吉林、陕西、广西、黑龙江、青海、内蒙古、西藏、宁夏、甘肃、江西、河南、辽宁共18个省市或自治区的保存在山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地衣部分(SDNU)的726份中国地卷属和肺衣属地衣标本进行了综合研究。详细报道了中国地卷属20种和肺衣属地衣12种的种类组成及其分布情况,对每一个分类单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近似种进行了讨论,并提供了分种检索表或者系统发育树。本论文进一步完善了地卷属和肺衣属地衣在中国的分布资料,为今后深入的研究积累材料,为中国地衣综合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资料,也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衣资源发挥重要作用。
李雪[3]2013年在《中国瓦衣属和肾盘衣属地衣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瓦衣属(Coccocarpia)和肾盘衣属(Nephroma)分别隶属于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茶渍纲(Lecanoromycetes)地卷目(Peltigerales)的两个科:瓦衣科(Coccocarpiaceae)和肾盘衣科(Nephromataceae)。瓦衣属为灰色至黑色的叶状地衣,有时具有裂芽或小裂片,皮层和髓层具有平周的菌丝贯穿于整个裂片;子囊盘着生在裂片上表面,为蜡盘型,具不明显的盘缘;子囊具加厚的顶端和遇I+变蓝的环状或帽状结构;子囊8孢,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共生藻为蓝藻(Scytonema);具假根;无次生代谢产物。肾盘衣属通常为中等大小的叶状地衣,通常上表面平滑,有时具粉芽、裂芽或小裂片;下表面光滑无绒毛或具短绒毛及稀疏假根;子囊盘着生在可育裂片末端下表面,为半被果型;子囊颈囊型,遇I+变蓝,无囊顶环;子囊8孢,孢子平行4胞,无色至棕色,纺锤形至长圆形。共生藻为蓝藻(Nostoc)或绿藻(Coccomyxa),通常含有丰富的萜类化合物。本论文对馆藏于山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SDNU),分别采自中国吉林、黑龙江、陕西、福建、西藏、四川、江西、云南、山西、贵州、浙江、内蒙、广西、湖南等地区的瓦衣属(Coccocarpia)和肾盘衣属(Nephroma)共300余份地衣标本,从形态学、解剖学、地衣化学和植物地理学等方面进行分类和鉴定,共报道了两个属11个分类单位,其中发现并描述新种2个:C. subpalmicola和N. subhelveticum;中国新记录种2个:C. imbricascens和C. myriocarpa。本论文详细报道了中国瓦衣属和肾盘衣属地衣的种类组成及其分布情况,对每一个分类单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讨论,同时提供了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对发现的2个新种和2个中国新记录种从形态学、解剖学、地衣化学、生境和植物地理学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描述。本论文首次根据nrNDAITS序列对中国瓦衣属和肾盘衣属地衣进行系统发育学研究,为种间鉴定以及种间的亲缘关系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分子数据。本研究采用显色反应法(CT)和薄层层析法(TLC)对地衣体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测定。本研究丰富了中国瓦衣属和肾盘衣属的地衣资料,提供了11个分类单位的外部形态图、解剖图并根据nrNDA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为中国地衣志的编研提供了基础资料。
黄艳华[4]2008年在《太白山地衣》文中研究表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1′23″—107°51′40″和北纬33°49′31″—34°08′11″之间。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区内地衣资源丰富。通过详细研究,丰富了该地区的地衣植物资源。本论文在野外调查和已有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研究归纳出该区地衣植物有299种(其中包括8个变种,1个变型),分别隶属于22科以及两个类群,54属。其中9种为陕西新记录种,分别是:薄刃猫耳衣鳞芽变种Leptogiummoluccanum(Pers.)Vain.vat.myriophyllinum(Müll.Arg.)Asah.、领斑叶Cetreliacollata(Nyl.)Culb.&Culb.、网梅衣Parmelia reticulata Tayl.、珠光梅衣Parmeliaperlata Ach.、潮淋梅衣Parmelia zollingeri Hepp.、皱梅衣极光变型Flavoparmeliacaperata(Linn.)Hale f.laevissima Gyeln.、尼尔山大叶梅Parmotrema nilgherrensisNyl.、东方哑铃孢Heterodermia japonica(Sato)Swinscow&Krog.、变白哑铃孢Heterodermia albicans(Pers.)Thoms.。对本文收录的299种地衣从形态、解剖、化学(薄层层析方法和化学显色反应)、生境和分布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分属、分种检索表。本论文不仅为深入研究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该区地衣植物深入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
张涛[5]2006年在《贵州梵净山地衣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对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地衣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对梵净山自然地理特征、实验材料和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对梵净山地衣型真菌的广泛调查、采集、标本鉴定和文献资料考证,对保护区内地衣型真菌的生态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其地理成分及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其研究结果要点如下: 1.报道了梵净山地衣型真菌计119个种,隶属于47属,22科,其中105种为梵净山新记录,79种为贵州新记录,2种为中国新记录:多根皮果衣Dermatocarpon intestiniforme(K(?)rb.)Hasse.和薄壁疣孔衣Thelotrema similans Nylander。 2.根据生长基质,梵净山地衣共有4种类型,依次为附生地衣(37属79种)、石生地衣(17属29种)、土生地衣(3属14种)、叶生地衣(1属1种)。 3.梵净山地衣垂直分布特征如下:①常绿阔叶林带(海拔700m-1300m),共17属44种;②常绿与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300m-2100m),共36属77种;③亚高山针叶林带(海拔2100m-2350m),共19属34种;④灌丛草甸带(海拔2350m-2572m),共3属5种。 4.地理学分析表明:东亚成分32种,占总种数的34%;泛热带成分18种,占19%;北极-高山成分2种,占2%;北极-北方成分4种,占4%;北方成分10种,占10%;温带成分6种,占6%;海洋性成分4种,占4%;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成分7种,占7%;中国特有种1种,占1%。梵净山地衣区系是以东亚成分为主,泛热带成分为次,同时与北美区系成分有一定的联系,因而在物种系统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通过子囊孢子释放法和组织分离培养法进行了地衣共生菌、藻分离培养实验,获得了4株共生菌和8株共生藻。本实验为通过分离培养菌种方式保护地衣物种多样性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 中国肾盘衣属及其邻近属地衣的分类学研究[D]. 刘华杰. 山东师范大学. 2000
[2]. 中国地卷属和肺衣属地衣分类学研究[D]. 丁晓.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3]. 中国瓦衣属和肾盘衣属地衣的初步研究[D]. 李雪.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4]. 太白山地衣[D]. 黄艳华. 西北大学. 2008
[5]. 贵州梵净山地衣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D]. 张涛. 河北大学. 2006